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奠定科技強農基礎 實現我國農業強國之夢

奠定科技強農基礎 實現我國農業強國之夢

近期,「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的舉行將世界各地的元首或領導負責人匯聚在首都北京,讓各界人士看到了中國巨大的發展潛力及能量。現在,國際論壇雖已經落下帷幕,但我國人民將逐漸使「中國糧」進入世界,中國農科院棉花所所長李付廣仍會時時想起吉爾吉斯共和國農業部長為棉花所頒發最高嘉獎時的讚歎,「中國的技術簡直就是傳奇」!

早在4年前,中國農科院在吉爾吉斯斯坦建立了「中吉棉花科技園區」,推廣自主研發的「中棉所」系列品種和配套技術。如今,「中國棉」在當地的種植面積已超15萬畝,幫助當地提高單產60%以上。不久的將來,將會在中亞更廣袤的田野上綻放,為更多農民帶去財富和希望。

走出國門的「中國棉」,不僅是我國農業參與「一帶一路」的代表,也是中國農科院科技創新的一個縮影。60年來,中國農科院研發推廣了雜交稻與超級稻、轉基因抗蟲棉、矮敗小麥、雙低油菜、禽流感疫苗等一大批讓世界驚艷的新品種、新產品、新技術;共獲得重大科研成果6132項,獲國家獎勵305項,其中獲國家發明一等獎和科技進步一等獎17項,「十一五」以來示範推廣新品種218個、新產品130個、新技術290項,示範推廣面積達5.5億畝。

正如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科院院長唐華俊所言,中國農科院始終以農業科研「國家隊」為使命,堅持「頂天立地」創新方向,面向世界農業科技前沿,服務國家農業重大需求,不斷提升科研創新能力與產業支撐能力,引領帶動全國農業科技進步。

從為國人解決溫飽問題到為全世界消滅貧困與飢餓,從科技創新以跟蹤為主到諸多領域領跑全球逐步縮小與發達國家差距,中國農科院的60年,是中國農業發展的60年,更是我國農業科技騰飛的60年!這每一次飛躍都見證著,中國農科院為推動我國農業科技邁向強國行列,為實現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目標作出的重要貢獻。

奠定科技強農基礎——從雜交稻到超級稻,從矮敗小麥育種到種質資源庫建設,中國農科院以服務國家農業重大需求為己任,將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推動我國由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邁進。

一個國家農業的競爭力,主要體現在科技的競爭力。國家級農業科研機構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國家農業科技競爭力的集中體現。

「中國農科院是承擔國家科研任務的主體和骨幹力量,通過牽頭髮起和組織聯合攻關,解決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中的重大、關鍵性技術問題,為我國糧食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穩步提高提供有力支撐。」中國農科院黨組書記陳萌山如是說。

上世紀50年代,吃飯問題是國家頭等大事。中國人的飯碗里能否裝滿中國糧,事關國家的穩定和發展。從1957年3月成立之日起,中國農科院的科研人員就走上了漫長艱辛的育種之路,他們要早日培育出中國人自己的高產優質糧食作物品種,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1972年,中國農科院和湖南農科院牽頭組織全國150多個單位開展秈型雜交水稻科研大協作,成功突破秈型雜交水稻三系配套,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在水稻生產上利用雜交優勢的國家。1976年,秈型雜交稻在全國大面積推廣應用,單產增加20%-50%,年推廣面積達到上億畝,同時在世界水稻主產區廣泛種植。

「高產秈型雜交稻的育成,既是中國農業科技史上的重大事件,也讓全世界看到了中國農業科學家的實力,這是令人無比自豪的事。」作為歷史的見證者,81歲的中國農科院科技局原局長信乃詮激動不已。

毋庸置疑,秈型雜交稻的問世是水稻育種邁出的重要一步。伴隨育種技術的不斷改進,結合超高產、優質、抗病性等多個目標,由中國農科院主持的中國超級稻研究和全球綠色超級稻研究不斷取得新突破。

大批超級稻新品種一次次地刷新我國水稻單產紀錄,目前年推廣面積上億畝,佔全國水稻面積1/4。

同樣作為重要糧食作物,從上世紀50年代起,中國農科院就開始了小麥品種改良和種質資源研究工作。以庄巧生、董玉琛院士為代表的農科院專家經過幾十年努力,使我國在小麥種質資源收集保存、矮化育種、遠緣雜交、基因組學等領域都處於國際第一方陣。上世紀80年代,中國農科院在研究利用中國特有遺傳資源「太谷核不育小麥」的基礎上,首創矮敗小麥高效育種技術體系,先後育成60多個小麥新品種,累計推廣約2.3億畝。

在培育「中國糧」的過程中,中國農科院的科學家們發現,要想培育出更多的優質品種,必須要擁有儘可能豐富多樣的種質資源。

「種質資源是品種創新的源頭,是保障糧食安全、支撐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性資源。可以利用的優良基因越多,獲得高產、多抗、優質新品種的機會也就更高。」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科院副院長萬建民說道。

多少年來,從雲南到海南,從神農架到長白山,無數科研人員跋涉在祖國的山山水水,找回了那些即將消失的種子,用艱辛的努力成功建立起了國家種質資源庫。

今天,當人們走進位於中國農科院的這個全球第二大的國家種質資源庫時會看到,48萬餘份農作物種質資源整齊地陳列在一排排的鐵櫃里。在畜禽動物細胞庫里,則保存著國內外120餘個家養動物品種的8萬餘份細胞資源,並建立了整合全國700餘種家養動物資源的共享服務平台。

(第一農經整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農經 的精彩文章:

福建:用手輕搓便臭味難擋 福清查處1.5噸「腳臭鹽」

TAG:第一農經 |

您可能感興趣

實現職業教育強國夢
中國大方技術轉讓白俄羅斯,奠定堅實合作基礎,該國已實現國產化火箭炮
李程驊:在推進文化強國建設中實現偉大夢想
工業技術軟體化助力強國之路工業APP實現全面創新
中國科技創新實現歷史性跨越
新型農業發展模式,「互聯網+農業」,為農業生產實現最大化利益
評論:為實現中國夢強軍夢凝聚強大力量
推動中國國際發展合作事業實現新飛躍的重要舉措
中國轉基因大豆有望進入阿根廷實現商業化種植
實現國資國企改革的關鍵性突破
依託體系實現奶業科技支撐 依靠科技實現奶業轉型升級
全國人大代表袁建良建議應加快軍民融合產業發展,夯實現代產業體系建設
蔡維德:區塊鏈助力實現中國夢 引領中國科技再進步
推進軍民融合,實現中國夢強軍夢 特約
為實現中國夢強軍夢不懈奮鬥
中國太陽能產業通過歸國人才實現技術轉移
中國科研人員實現高分辨新型成像技術
商鞅變法實現了實現了自己「富國強兵」的政治主張
漢柏科技邱召強:實現人臉識別技術產業化發展
央行:我國基礎金融服務已基本實現行政村全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