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名校不能決定孩子的一生,家庭教育決定孩子的一生
勒緊褲腰帶、還要打破了頭去買學區房,跟著三天一變的入學政策心驚肉跳,先是幼升小、小升初、然後開始討論什麼時候出國、還是留在國內高考——自從養了娃,70末和80後的日子就開始啟動「圍著孩子轉」模式。
只是,如果跳出來冷靜想一想:孩子上沒上哈佛或者清華都不是結束,而僅僅是人生的開始。且不說自己的孩子憑什麼能夠拼得過哈佛或者清華的爹媽養育出來的孩子,考上國際名校或者國內985、211;只說當年的哈佛女孩、清華男孩是否真的在人生中得到了幸福、快樂和所謂的「成功」?不見得。2000年08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哈佛女孩劉亦婷》如今怎麼樣了呢?沒有人在意。十七年過去,當年的女孩如今應是三十五六歲的年紀,她的人生也不過才開始不久。今年6歲的孩子,12年後才進入大學、16年之後才本科畢業,能在職場中混出一點名堂至少還要再奮鬥8-10年——且這是以今天的眼光看待職場得出的結論。
中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急速上升
上名校,是個什麼概念呢?我們一起來看看一個重要的指標,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高等教育毛入學率是指高等教育在學人數與適齡人口之比。適齡人口是指18歲-22歲年齡段的人口數。
1977年,中國的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只有1.55%;
1988年達到3.7%,1998年升至9.76%;
1999年開始大學擴招,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快速上升,2002年達到15%,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階段進入大眾化階段;
2007年中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23%,2010年達到26.5%。2012年達到30%;
2017年,中國提出的目標「到2020年達到40%」已經提前實現了。
這個數據是什麼意思呢?我們來解讀一下:
1977年如果你18-22歲,此時連上大學都還是100個人里只有一個半,此時上名校的人就是天之驕子,獲得相對意義上的成功是大概率的;
15年之後的2002年,這個數字翻了10倍,變成了15%。此時,考上大學已經不再是「千軍萬馬擠獨木橋」,確實只有上名校才會有相對高的競爭力;
15年之後的2017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突破40%,意味著當大學已經跟上高中差不多了,985或211畢業的人口比例上漲。
截至2015年5月,中國大陸高等學校共計2845所,重點大學約100所。假設每所大學招生數量一致,則進入重點大學的學生占所有考上大學的學生總數的3.5%,這還沒有算上在從小學到高中12年的歷程中在高考前就被淘汰的人數,他們才是金字塔的基座。
Wendy老師曾經在全國各地做過很多各種級別的教師培訓和家庭教育講座,很多次我問場下烏壓壓的家長朋友,請自己是985、211畢業的舉手,基本上舉手的寥寥無幾。再問,請希望自己的孩子考上985、211的舉手,基本全都舉起了手。只是,我依然想問,你的孩子憑什麼能夠拼得過哈佛或者清華的爹媽養育出來的孩子,考上國際名校或者國內985、211?
另一個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的事實是,多個社會學的實驗表明,一般情況下社會階層的變遷比例大約為5%。換一句話說,做父母的自己去實現社會階層的躍遷(5%)要比逼孩子考上名校(適齡人口中考上大學人群的3.5%,全部適齡人口的1.4%)的可能性高。更何況,一般父母拼得過哈佛或者清華畢業的爹媽可能性很小,但是如果自己能夠成為那實現社會階層躍遷的5%,孩子耳濡目染,未來的前途光明得多。
(備註:這個數字算出需要3個前提條件,請讀者朋友悉知。
每年進入適齡人口的數量增長速度和大學擴招的速度大體一致;
重點大學擴招速度和所有其他大學擴招速度一致;
重點大學平均每所人數和非重點大學平均每所人數大體一致。)
這一段時間,幾篇家教和育兒類的微信文異常火爆,例如《宋氏三姐妹的媽,才真正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辣媽》,《養兩個女兒一個嫁王子、一個嫁億萬富翁,她才是逆襲界的霸王花》,《讓馬斯克媽媽告訴你:特斯拉CEO是怎麼樣煉成的》;母親節發出的《什麼樣的女人才能培養出一個「名媛」》則將張愛玲、陸小曼的媽媽、林徽因的奶奶一勺燴。文章選取的例子各不相同,說的道理殊途同歸:古今中外,時代如何變遷,有一點卻從未改變,就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程度在社會教育、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始終位列第一。
2017年,某巨型教育公司上千位管理人員(年齡從60後橫跨至90後)在進行投票時,對社會教育、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成長過程中的重要程度,選擇了家庭教育是對自己影響最大的超過70%。相信這個數字比上面的幾篇微信文更加有代表性——雖然這些人不是舉世聞名、名垂千古的人龍人鳳,卻是普通人中衝出了正態分布鐘罩型中間部分的佼佼者,他們之中畢業於985、211院校的比例也遠超出人口比例。
互聯網可能改變未來學校的模樣
但是,作為學校教育而言,二三十年之後的學校,還會跟今天一樣嘛?
大洋彼岸的美國,一向在許多方面銳意創新,尤其在教育方面的變革比中國的束手束腳先進一個時代。從十年前互聯網逐漸滲透進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開始,它對教育的衝擊就開始了。在美國互聯網影響力最大的加州,許多學校利用網路實現了教育中「教」的部分的效率最大化,即學生根據年級可以在家中上直播課、錄播課等進行知識的學習,通過老師的線上輔導完成技能的訓練,學校的功能徹底改變,成為了學生進行社交和上音體美等互動性和經歷性要求更高的課程的地方。
一位朋友的朋友的孩子,父母是華人,生活在加州。因為從小學習芭蕾,一般學校里的時間無法滿足日常練習芭蕾的時間,就一直用這樣的方式進行「上學」。那麼,如果中學已經有了這樣的形態,高等教育未來發展的形態更加不好預測。我們再來看一眼這組數字:今年6歲的孩子,12年後才進入大學、16年之後才本科畢業,能在職場中混出一點名堂至少還要再奮鬥8-10年——且這是以今天的眼光看待職場得出的結論。
學教育出身的Wendy老師不想在這裡給大家上教育史課,只是現代公立學校搞的灌輸應試這一套是普魯士從卑斯麥時代開始搞的,距今不過200年的歷史,但是同時期的普魯士德國第二帝國也有哥廷根這樣的自由大學搞精英教育。現代教育的教育工作者培養制度,即師範制度也是從普魯士王國時期搞起來的。只是,原始的歐洲師範學校都是培養精英教育工作者的,不是機器化大規模生產的教育工作者。所以師範才叫Normal, 從拉丁語norm, 規範這個詞衍生來的。
我只是想說,12年之後的2029年,我們的孩子考入的大學會是何模樣?或者,高等教育的形態已經不在是物理存在的大學?26年之後的2043年,我們的孩子打拚的職場又會是何模樣?
2000年前後參加高考的那些人,凡是聽從了絕大部分沒有上過大學的父母的建議,報考了「熱門專業」的人,今天在三十五六歲的年紀,有多少人每天三分之一醒著的時間都在做自己原本不喜歡的事情?後悔者甚眾。1990年全國依法辦理離婚手續的,只有80萬對;2013年這個數字是350萬對。這些人中,又有多少人是聽從了農業社會過來的父母的催促才倉皇結婚的?
與其去削尖了腦袋像上一代設計我們的人生一樣去設計下一代的人生,我們最應該做的不是重複上一代進行家庭教育的老路,而是儘可能抗擊這個浮躁的時代,想清楚在孩子成長的歷程中,到底什麼才是最重要的。上大學的比例在變,學校的形態也在變;唯一不變的是,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家庭教育的能量是最大的。
100年前,美國哲學家、教育家、實用主義的集大成者杜威(John Dewey)說「以昨日之法教今天的孩子,我們將剝奪他們的明天。」上名校不能決定孩子的一生,家庭教育決定孩子的一生。成為孩子的榜樣,與孩子一同成長。
TAG:Wendy博士終身學習 |
※父親的三觀,決定孩子的一生
※媽媽的素質將決定孩子的一生
※三歲決定孩子的一生!想要教育出優秀的孩子,家長要這樣引導孩子
※孕媽不要大意,生孩子前最關鍵的一個月,決定孩子的生產方式
※孩子幾點出生,竟決定他一生的性格?
※母親的素質,決定孩子的一生
※很准!孩子幾點出生,決定他一生的性格
※媽媽的素質,決定了孩子的一生!
※給孩子讀什麼書,決定他一生的高度
※決定孩子一生的,不是成績,而是人格教育
※孩子發脾氣,你做的第一件事決定著孩子的一生
※家庭教育決定著孩子的未來
※你給孩子讀的這本書,決定了她的一生!
※家長的意識與格局,決定孩子一生!
※決定孩子一生的最重要的性格,一定要儘早培養
※你的情商,決定你的一生
※孩子的閱讀能力,決定他一生的高度!
※生孩子的性別由誰決定?
※家庭教育決定孩子的未來,這八種家庭永遠不會教出好孩子!
※決定孩子一生的,不僅僅是成績,而是孩子健全人格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