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以國家的名義戕害兒童,這部改編自真實事件的電影太扎

以國家的名義戕害兒童,這部改編自真實事件的電影太扎

今天要說的這部電影有點致郁,有點沉重。並且它的沉重並非導演的刻意渲染,而是來自於那段殘酷到讓人不忍面對的歷史事實。

所以想通過電影放鬆找樂子的可以先撤了,想直面歷史在沉痛中反思求索的,跟我來——《八月的霧》。

電影的故事發生在二戰時期的德國,主角就是上面海報中的13歲小男孩。他叫埃勒斯,葉尼塞人,因無人照顧看(母親去世、父親在集中營)被安置到一家病院工作。

除他之外,這裡收納的其他大部分人都是殘疾、發瘋的患者以及患有先天遺傳疾病的兒童。

乍一看,病院似乎和一般的醫院沒什麼區別——院長溫文爾雅和藹可親;

負責照顧生病孩子們的修女溫柔體貼;

其他在醫院工作的小夥伴也很願意和他交朋友。

GIF/690K

反倒是埃勒斯一直表現的比較高冷,因為他相信爸爸很快就會過來接他去美國。

不過熟悉套路的觀眾肯定都懂,這是一個大大的Flag——主人公越是期待某件事、對某件事滿懷希望,他的願望越是會遭遇重重阻礙。

本片也是一樣,當埃勒斯的爸爸終於從集中營出來,又因為沒有居住證明無法接走兒子。

於是我們的小男主只有繼續留在病院里工作。

作為一部以人物為核心的電影,《八月的霧》在前半段用了一系列細節來刻畫埃勒斯的性格。

比如懂事,早熟——

當爸爸告訴他無法如約帶他走,他不哭不鬧,只是強調自己也可以一塊工作;

比如勇敢,不畏強權——

當年長的男孩要求他擦鞋,他直接正面懟回去;

比如機智,頭腦靈活——

當小夥伴不小心闖禍,他趕緊大喊「希特勒萬歲」轉移話題為對方解圍;

比如純真,心地善良——

願意主動為修女阿姨分憂,幫助她照顧生病的孩子們;

還比如幽默風趣——

用看手相這樣的「拙劣伎倆」來討女孩子的歡心。

正是因為埃勒斯身上的這些美好品質,讓他和這裡的大小病人相處得都很融洽,甚至還與一個名叫南希的患有癲癇的小姑娘發展出朦朦朧朧的感情。

片中有場戲是兩人在晾曬的白色床單里玩「摸瞎」遊戲——

陽光透過床單變的格外柔和,孩子們臉上的笑容真摯純粹,給人的感覺無比美好。

但別忘了,這是一段發生在二戰時期希特勒統治下的德國的故事。

美好的表象之下,其實一直涌動著危險的暗流——

在一次院長與醫生的私人談話中,他們反覆提到某個由柏林高層直接指揮的「行動」;

而這個行動,似乎和每隔一段時間都會來病院的一輛黑色巴士有關。

意識清醒的病人對巴士無比恐懼,為了擺脫上車拚死掙扎;

GIF/543K

而每個登上巴士的病人,無論老少,都再沒有回來過。

那麼他們到底去哪了?埃勒斯感到十分好奇,而我想屏幕前的你們也一樣。

電影在後面對此做出了解釋,但為了讓大家更深入這段歷史,我還是先來補充些背景知識。

片中院長提到的行動在歷史上被稱為「T-4 行動」(Aktion T-4)。

希特勒簽署的行動文件

該行動基於納粹主義中的一個重要概念:種族優生論(Racial hygiene),即由政府挑選出最強健、聰明的人來培育下一代。1933年納粹推出《絕育法》,數十萬被認定為有「有遺傳病」的人被強制絕育。而等到1939年二戰開始後,種族優生則進入一個更為殘酷的階段:

一方面對猶太人進行種族清洗,另一方面就是通過T-4行動獵殺本民族的「劣等生命」——重症患者,精神病人,殘障人士,以及患有遺傳疾病的兒童。當然希特勒本人的說法更「委婉」一點——對於無生存價值的無法治癒的患者可以給予其仁慈的死亡(安樂死)。

電影劇照與歷史圖片

於是在最高領袖的號召下,納粹德國開始有組織、有計劃地殺害心理疾患與生理殘障者。全國各地的醫院均會遵從當局的命令把重症病人交給國家進行「集中治療」。而實際上,他們去的是經由醫院、瘋人院改造而來的幾個「特別處決中心」——也就是電影中那輛讓人恐懼的黑色巴士的目的地。

不過由於處決中心一般都設在大中城市,有些還承擔著醫院的職能,甚至裡面工作著一些像片中修女那樣的神職人員,久而久之,「T-4 行動」的秘密便被曝光了。

在宗教勢力、普通民眾甚至納粹黨內部一部分人的抗議下,希特勒被迫於1941年8 月宣布停止殺害病人。所以你會看到,在電影進行到30分鐘的時候,院長告訴修女「安樂死被禁止了」。

但「T-4 行動」真的從此終止了么?其實並沒有,只不過開始以更隱蔽的方式進行罷了。也就是說,希特勒的停止安樂死命令實際上只是一個謊言——是有一些處決中心被關閉了,顯眼的黑色巴士也取消了,病人不再被集中到一塊接受死亡,但執行安樂死的許可權隨之被下放到各個醫院中。

正如片中所展現的,院長告訴修女「安樂死被禁止了」,而等她一走,院長便跟醫院裡的男醫生說了真話。

於是從此,我們小男主工作生活的這片樂土正式變成「殺戮之地」。

為了更順利地執行計劃,一位經驗老道、專業技能純熟的年輕女護士被調了過來——出場時一身白衣笑容溫暖形象宛若天使,但張口說出的卻是魔鬼的語言。

巴比妥酸鹽:中樞神經系統的鎮靜劑,用於醫療、安樂死與現代注射死刑

而事實上這位「貌美活好的白衣天使」也並非電影的杜撰。在二戰時期,除了大家熟悉的在戰場上拼殺男性士兵,納粹德國內部還活躍著一隻特殊的女子行動隊——T-4護士組。原本該擔負起救死扶傷的她們成為了殺害「弱勢人群」的劊子手,該用來救人的注射器等醫療設備則是她們手中的兇器。

歷史上的T-4護士組

然而病院里的孩子們一開始對即將到來的危險一無所知,他們想不到這位年輕漂亮的「小姐姐」到來是為了奪取自己的生命,他們在閑暇的時光里依舊無憂無慮地打鬧嬉戲。

於是兒童世界的天真美好與外部環境的冰冷殘酷形成一種非常鮮明的對比。

這邊,即便醫院裡的病人們身體或者心理上都有著這樣那樣的缺陷,但始終互相依附,彼此溫暖。

而另一邊,一群自詡為國家精英的人正打著未來的旗號把殺害同胞作為使命。

甚至因想出一個既能殺人又不被發現的方法而自鳴得意,沾沾自喜。

這種對比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另一部用兒童視角展現沉重歷史的電影——《穿條紋睡衣的男孩》。該片引用了英國桂冠詩人約翰·貝傑曼的一句詩:在黑暗的理性到來之前,用以丈量童年的是聽、聞與看。

在我看來這句詩放在《八月的霧》中也同樣適用:所謂的「種族優生學」就是一種可怕的理性的產物,批評者稱之為「科學的種族歧視」(scientific racism)。而當種族優生理論以合法制度的形式施加於兒童身上,必然伴隨著對純真童年的剝奪。

並且剝奪的不僅是有缺陷的兒童的生命——

也是健康兒童對人類世界的信心與對未來的美好暢想。

就像片中的埃勒斯與南希,儘管年齡很小,但當慘劇一次次發生在他們眼前——能猜到「喝護士的葯」與「死亡」之間存在著某種聯繫。

也能推測出醫院院長正是指使這一切的主謀。

更不必說閱歷更豐富、對納粹政府的把戲更熟悉的修女。

於是天性善良的埃勒斯、南希與信仰堅定的修女很自然地結成了聯盟。

他們先是試圖破壞發生在醫院裡的殺人行動,在發現自己多數情況下都無能為力之後,埃勒斯又試圖帶著南希逃跑。

但可惜造化弄人,逃跑當天德國遭遇了空襲,南希身受重傷。

這也意味著腿腳不便的她短時間內再難參與到逃跑計劃中。

南希深知這一點,所以反覆勸夥伴拋下自己先走。

但重情重義的埃勒斯顯然不願這麼做,他堅定地說——沒有你,我不會走的。

就這樣,我們的小男主又一次留了下來。

如果說第一次留下是被迫(爸爸無法接走他),那麼這一次則是他的主動選擇。

然而此時的情境已與當時大不相同,他發現了醫院的秘密,院長也把他視為製造麻煩的刺頭。

接下來的情節不難猜測——

既然院長擁有了隨意殺害「劣等人」的權力,生命在他這裡已經不是值得敬畏的對象,那麼再找個理由殺害「健康人」,更大程度地扮演上帝角色,在他看來也沒什麼不妥。

畢竟當人一旦涉足深淵,往往會越走越深;人擁有了權力,便開始渴望更大的權力。

最終,在院長的命令下,埃勒斯被執行「安樂死」.....

修女質疑院長

而從這裡就可以看出,以種族優生論為科學、哲學基礎的「T-4行動」其實不僅在納粹殺害「弱勢群體」中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也為人類排除異己殺害「健康人」提供了借口。

根據英國歷史國家邁克爾·伯利在其著作《第三帝國》中的估算,有6.5—7.5萬人死於「T-4行動」,這些人中有多少真正符合納粹口中「沒有生存價值」的標準?又有多少是像埃勒斯一樣死於權力執掌者的「私人需求」?我想數字也不會太小。

當然,儘管《八月的霧》涉及的話題比較沉重,但導演的處理非常克制。片中有大量描繪環境的空鏡頭,煽情的配樂幾乎沒有,節奏緩慢如涓涓細流;不哭訴,也不憤怒,大部分時間只是冷冷的呈現。

甚至在影片結尾處,小男主被殺,這個最容易喚起觀眾感情的段落都做出了留白處理:埃勒斯被醫生與護士帶進房間,然後鏡頭久久停留在那扇關上的門上——裡面發生了我們無從知曉,但那段歷史終究大白於天下。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電影在人物設定上也很有講究。

他們既是豐滿的獨一無二的個體,也是一類群體的象徵——埃勒斯代表的是少數堅守人性不畏強權的反抗者,他們雖然在當時失敗了,但精神永存。

影片結尾用飛來的一隻烏鴉暗示著這一點。

院長代表的是行動的策劃者,是高喊民族大義沉迷權力快感的掌權者;片中多次出現他勾畫名單的鏡頭,被他畫中的都將接受「安樂死」——某種程度上說,這與《辛德勒的名單》中的救人名單形成一種善惡對照式的互文。

護士代表的是二戰時期被納粹主義迷惑、洗腦的殺人執行者,是彼時「善惡顛倒」、「美醜易位」的代言人——本該救人的護士卻殺人,無可挑剔的外表下隱藏著蛇蠍心腸;

修女代表的是宗教勢力,他們以上帝的名義呼喚對生命的尊重;但此時的德國基督教已日益衰落,比起上帝,更多的人們願意相信希特勒的理論——基督教不能團結德國人民,只有一種全新的世界觀理論才堪當此任。

甚至納粹在給貧窮兒童提供食物時對禱詞的要求都變成了——「我的元首,感謝您賜予我們食物。」所以宗教在這一時期勢力微弱,上帝對於人類的浩劫無能為力,一如修女的死亡結局。

除了上面那些人,片中還有一位讓人印象深刻的男醫生。他曾前後兩次質疑「安樂死」的名單,認為某個病人好多了,認為埃勒斯是正常人——表明他身上也殘存著善的因子,但每次院長一施加點壓力,他就馬上退縮,然後去執行任務。

很明顯他代表的不是惡本身,而是不夠勇敢的惡的幫凶,是怯懦的只求自保的沉默大多數。

而片中這個角色的另一個特點是,他也是一個腿腳有殘疾的人。聯繫我之前提到的「T-4計劃」中的幾類受害者:他伸向患者的屠刀會不會最終落在自己身上?這個疑問不禁讓人想到馬丁莫尼拉的短詩——他們追殺共產主義者,我不是共產主義者,我不說話;他們追殺猶太人,我不是猶太人,我不說話;他們追殺工會成員,我不是工會成員,我不說話;他們追殺天主教徒,我是新教徒,我不說話;最後他們奔我而來,再也沒有人站出來為我說話了。

GIF/418K

腿腳殘疾的男醫生

所以影片看似在描繪病院中幾個主要角色之間的矛盾、糾葛,但實際上它是宏大歷史的隱喻和縮影。納粹屠殺猶太人世人皆知,但「T-4 行動」恐怕知道的人要少很多,而揭傷疤的《八月的霧》又一次讓世人見證了德國人在直面歷史反思過去中做出的努力。

德國總理默克爾說——每個德國人都必須反思自己在過去的作為和不作為。這是一個痛苦的過程,但卻可以讓後代不重蹈覆轍。而或許,這種態度同樣值得我們借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電影解毒室 的精彩文章:

關於這座600多年宮殿的紀錄片,我都想三刷!
美帝拍的這部成人神劇,尺度真不是一般的大!
比起日本的A片,我更喜歡看這樣的電影

TAG:電影解毒室 |

您可能感興趣

小心!你的擔心正在戕害孩子自信心和自尊心!
狂犬病疫苗造假,懲治這種戕害人命的勾當就該學習美國
納粹「人體實驗」與日本「七三一部隊」:以醫學的名義戕害人類
戰爭竟如此變態的戕害兒童
關於網遊對少年兒童的戕害,遊戲策劃:為什麼我的兒子不沉迷遊戲
假疫苗戕害民族,人性之首惡!
新華網一文「網遊戕害青少年」的背後,管好孩子的手機比發文件更管用
海爾要嚴防沽名釣譽的自我戕害
灌籃高手:流川楓遠不如仙道,卻想去美國留學,其實是被俗話戕害
誰忍以口腹之慾,戕害過去父母,未來諸佛乎
屢禁不止!不良視頻正在「隱性」戕害下一代!
對李鴻章式權臣的過分寬容,是對國家民族的戕害
邪說蠱惑 戕害社會——揭開「全能神」邪教真面目
多少道文件才能管住網遊對少年兒童的戕害?
我們究竟還要被網紅戕害多久才夠
社會為何不斷湧現戕害身體的時尚潮流?
台「教育部」拔管 台大遴委會批「政治力戕害大學自治」
關於今日頭條《網遊對少年兒童的戕害》推送情況說明
張扣扣與「血親復仇」:底層社會的互相戕害
蔡英文延長管制期限 馬英九:因人設事戕害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