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IPOP:塑造更豐富的博物館觀眾體驗

IPOP:塑造更豐富的博物館觀眾體驗

2017年美國博物館學會(AAM)年會在密蘇里州聖路易斯成功舉辦,今年的主題是「通往理解之徑:博物館的多元平等、無障礙及包容性」。在教育、觀眾調查與評估分論壇中,IPOP理論的介紹十分吸睛。該博物館觀眾模型於2014年正式提出,並在展覽設計、改陳及評估上有所運用。

我有幸採訪到了理論的提出者Andrew Pekarik和理論的實踐者Jean-Francois Léger,了解他們對於IPOP的理解與其對博物館領域的運用展望。

Andrew J. Pekarik博士,是史密森尼學會政策分析辦公室高級研究員。他在史密森尼學會有著二十餘年的博物館觀眾調查經驗。此前,他是策展人、作家以及博物館行政人員。

Jean-Francois Léger,加拿大文明博物館創意設計與布景部門創意設計師。

什麼是IPOP?

IPOP理論與實踐來源於華盛頓史密森尼博物館20世紀90年代至今的觀眾調查,包括基礎性觀察以及深入訪談,這些數據構成了一個具有長遠意義的資料庫。此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於:能夠更好地服務博物館觀眾,給觀眾帶來高水平的、獨特的、有意義和值得紀念的博物館體驗。在二十餘年間的研究和訪談中,觀眾對於史密森尼博物館展覽的反應按照他們的原始興趣可以被分為以下四個類型:

四種觀眾類型

史密森尼博物館

I(ideas)=觀點

P(people)=人

O(objects)=物

P(physical)=身體

這一分類來自於觀眾的自我描述以及他們對在博物館中感到興奮之處的討論。事實證明,展覽如果能夠引起四類觀眾——從效果上看,缺一類不可——的強烈共鳴,那麼該展覽在觀眾層面上是成功的。

IPOP理論來自於其建構體驗偏好的四大方面:

四種觀眾的體驗偏好

IPOP理論基礎

觀點(ideas)——更關心概念、抽象感、線性思維、事實和理由;

人(people)——更關心人際關係、情感體驗、故事和社交互動;

物(objects)——更關心物品、美感、工藝、所有權和視覺語言;

身體(physical)——更關心身體感知,包括動作、觸摸、聲音、味道、光線和氣味。

顯然任何人都可以不同程度涉及到這四類體驗領域,但是我們中的大多數人會以四類中的一類作為主要表現。

IPOP是一個預測模型,而不僅僅是和其他區分觀眾的理論系統一樣的描述性模型。因為IPOP理論是在實踐中產生並發展的,我們相信該理論可以幫助策展人更好地提高觀眾的注意力,積極地影響觀眾的行為。尤其是與個體相關的四種IPOP偏好類型的影響力,1)個人注意到了什麼;2)他/她做了什麼;3)又是怎樣反應的?

每個觀眾給這四個因素——觀點、人、物、身體依次打分,通過分數的高低可以得出自己的體驗類型。分數從-4到+4不等,形成以0為中位數的鐘形曲線。我們可以從中識別偏好,也就是說,個人在某一因素上的得分要遠遠高於其他因素,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偏好並不是絕對的;在資料庫中比較每個人的得分後,我們建立了連續集合,而打分是連續集合上的若干點。

這些打分是來自觀眾的反應以及自我評價的調查問卷中,目前總共包含38項。由於博物館觀眾調查不能很容易地涵蓋特別多的問題,因此問題子集的形式越來越廣泛地應用於觀眾調查,其中有20項版本;而現在所使用的是最少的版本,一共只有8項,每個因素2項。在填寫後通過計算得出得分以及相應偏好。

38項問題版本:(對以下的問題,請用程度描述自己)

每個問題的回答選項:完全不像我-有點像我-我-很像我

我喜歡……

想像生活在過去,研究事物如何運作,親自幫助別人,慢跑/休閑跑步,知道事物是如何製成的,滑雪,在ebay上購物,與人聊他們的家庭,與別人一起度過閑暇時間,省視自我,識別圖案,收集貝殼,彈奏樂器,製作概念圖,把物品分類,教孩子如何運動,知道事件背後的原因,記日記,購物,閱讀傳記,開始令人信服的談話,分析現狀,被自然所鼓舞,舞蹈,露營,玩競技類體育,建造東西,理解性格類型,去後院大拍賣,思考人生,待在安靜的地方,在博物館中觸摸東西,電影使我思考人生,維繫與他人的情感聯繫,滑板/旱冰,在報紙雜誌上發表文章,團結他人,學習哲學。

20項問題版本

我喜歡……

研究事物如何運作,親自幫助別人,慢跑/休閑跑步,知道事物是如何製成的,滑雪,與人聊他們的家庭,與別人一起度過閑暇時間,省視自我,識別圖案,把物品分類,購物,分析現狀,露營,玩競技類體育,建造東西,思考人生,維繫與他人的情感聯繫,在報紙雜誌上發表文章,團結他人,學習哲學。

8項問題版本:

我喜歡……

團結他人,把物品分類,識別圖案,慢跑/休閑跑步,知道事物是如何製成的,玩競技類體育,與別人一起度過閑暇時間,購物。

IPOP在博物館的運用

1.作為策展工具的IPOP

IPOP在按照觀眾體驗而分層分類型的基礎上,進一步描述了一個能夠幫助觀眾「跳躍」的體驗偏好方法,叫做AEF原則——「吸引(Attract),參與(Engage),跳躍(Flip)」

這幾點整合成了一個縮寫來描述其是如何被用來指導展覽製作的:IPOP-AEF。它們代表觀點(Idea)-人(People)-物(Objects)-身體(Physical):吸引(Attract)、參與(Engage)和跳躍(Flip)。換句話說,我們建議展覽陳列應該被有意設計用來吸引有這四個偏好之一的觀眾。策展人及製作方的任務就成了根據偏好吸引觀眾,讓他們置身於一個令人滿意的體驗中,並「跳躍」到他們意料外的體驗。

Jean-Francois Léger首先將IPOP運用至博物館展覽策劃與設計的實踐中。他首先將其運用至一個宗教展覽「伏都:探索一個神秘世界」。該策展團隊中集合了四種不同類型的工作人員,觀點型、人型、物型和身體型,展覽在概念提出的環節就整合了來自四種不同類型的觀點。在展覽的框架建立之後,策展團隊測試該展覽的觀眾的類型,並通過詢問讓其挑選自己對伏都展感興趣的部分。

根據觀眾的反饋,他們在整個展覽中排出了四條路線,觀點路線、人路線、物路線和身體路線,之後嘗試對這四條路線進行設計上的整合。這樣,一個展覽區域可以同時滿足四種偏好的觀眾需求。但同時,Jean指出,設計類型也不能盲目整合,因為並不是所有區域都需要四種類型共聚,這不僅會使整個展覽架構陷入混亂,而且給設計提出較大的難度。他們僅在當初觀眾反饋的四條路線重合度高的區域,設計出展覽的亮點區域或重要區域。

「伏都:探索一個神秘世界」展覽最後展示區域

2.作為評估工具的IPOP

二十年前,史密森尼學會機構研究辦公室對賽克勒博物館中關於印度禱告儀式的「禮拜:傳達印度教的奉獻(Puja: Expressions of Hindu Devotion)」展覽進行觀眾調查[1]。「禮拜」展覽是第一個完全由教育部門策劃的展覽,同時具有強說教性,因此並不是每個人都滿意這樣的有反慣例的做法。因此,我們便從以下的問題出發來尋找答案:觀眾如何看待這樣的詮釋方法?他們有像展覽製作方預想的那樣感到興奮嗎?他們會像一些策展人一樣感到失望嗎?

通過採訪觀眾,Pekarik觀察到個人對這個展覽的反應似乎源於個人其他的體驗記憶。也就是說,觀眾似乎早已建構好模板來回答他/她的期望以及他/她在展覽中的見聞。

「禮拜」展覽研究帶領我們進入一個全新的研究重心——「滿意體驗」的調查,其旨在理解在博物館體驗中觀眾的期望以及這種期望對觀眾滿意度的影響。

在該研究中,Pekarik, Doering和Karns定義了四種體驗類型:

1)實物體驗,更加關注實物自身的真實性、價值和美感,或者是擁有該實物的渴望;

2)認知體驗,更加關注我們對於展覽及展品的理解及消化,獲得信息或知識,反思所見之物的意義;

3)內省體驗,更加關注從展品中感知到精神共鳴,幻想其他時間和空間,回想兒童體驗、旅行時光等其他記憶,獲得一種歸屬感;

4)社會體驗,更加關注與朋友、家人或其他夥伴共度時光,看著自己的孩子學習新東西等。[2]

他們在隨後進行的無數次調查中,不斷探索所得到的這些發現。這些發現可以參看與該研究和其他相關主題的觀眾調查研究綜述,Kirchberg和Tr?ndle的《體驗展覽:博物館觀眾體驗的研究綜述(Experiencing Exhibitions: A Review of Studies on Visitor Experiences in Museums)》(2012)[3]。

在史密森尼學會的滿意體驗調查成果總結在Pekarik和Schreiber(2012)[4]的論文中。

而最近,IPOP團隊對弗利爾塞克勒藝術館(Freer Sacker Gallery)中的Cosmic Buddha區域進行了改陳與評估。該團隊運用IPOP模型對其進行認識(Recognizing)、架構(Framing)、評估(Evaluating)。根據觀眾的分類,他們對cosmic Buddha區域分別添加了對應類型的展示項,並對其做評估。改陳評估後,調查發現觀點型觀眾的整體體驗水平明顯上升,這也符合該區域就內容而言的展示初衷。

對Cosmic Buddha展示區域的改陳(添加了黃框內的展示元素)

IPOP理論逐漸運用到美國博物館展陳、改陳以及觀眾評估中,同時也開始用於指導博物館學的教學實踐工作,在未來的發展中具有良好的前景。

[1]機構研究辦公室是政策分析辦公室的前身,其為各大史密森尼博物館提供內部諮詢,並提供觀眾調查。關於《禮拜》展覽的觀眾調查報告詳見:http://www.si.edu/content/opanda/docs/Rpts1998/98.02.Puja.Final.pdf。

[2]Doering, Zahava D. 1999. Strangers, guests, or clients? Visitor experiences in museums. Curator:The Museum Journal 42(2): 74–87.Pekarik, Andrew J., Z. D. Doering, and D. A. Karns. 1999. Exploring satisfying experiences in museums. Curator: The Museum Journal 42(2): 152–173.

[3]Kirchberg, Volker, and Martin Tr?ndle. 2012. Experiencing exhibitions: A review of studies on visitor experiences in museums. Curator: The Museum Journal 55(4): 435–452.

[4]Pekarik, Andrew J., and J. B. Schreiber. 2012. The power of expectation. Curator: The Museum Journal 55(4): 487–496.

作者:王思怡

編輯:大偵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弘博網 的精彩文章:

自願改強制?大都會博物館考慮強制徵收門票費
當文創被做成展覽,讓互動體驗與情景浸入帶你「穿越」
博物館被打碼後,卻「看」的更清楚了!

TAG:弘博網 |

您可能感興趣

博物館APP建設的現狀與思考
在德國博物館現存的二戰「U-BOOT」袖珍型潛水艇、人體魚雷彩照
弗里斯特藝術博物館啟用全新的品牌LOGO
WinWorld:大型的廢棄操作系統、軟體、遊戲的博物館
走進日本鐵道模型博物館 佳能EOS R套機體驗
雲養貓已OUT!現在流行雲參觀博物館
VR/AR+博物館:博物館展覽新方式!
崑崙VR/AR+博物館:創新展覽方式,創意科普歷史!
BBC AR應用讓家秒變博物館,微軟新研究給盲人體驗VR機會
EPSON 智慧眼鏡 結合觀光、博物館帶給你另一片鏡中的天空
《Unabomber VR》是融合博物館和遊戲的一種新形式的VR體驗
紐西蘭國立博物館:運用數字化導覽豐富觀展體驗
YSL開博物館啦!高定禮服的粉色「城堡」,還榮獲了BBC最佳建築
中國證券博物館要換新LOGO了!
英特爾用AR讓你體驗藝術博物館藏品
克拉科夫攝影博物館更換新LOGO
LV的秀場嘉年華,博物館中的T形台
創意設計,讓博物館體驗煥然一新!
8K高畫質!台北故宮博物院VR藝術體驗
觀復博物館廈門站停止運營?來指揮家體驗觀復VR博物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