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人人都能成為X教授,這樣的日子離我們還有多遠?

人人都能成為X教授,這樣的日子離我們還有多遠?

大家是怎麼打開這篇文章的呢?是不是大腦運動皮層激活手指肌纖維,點擊屏幕上的某個區域,促使設備CPU載入本頁?

有朝一日,這一切都可能被淘汰。

因為,一些聰明人投入了大量時間與財力,設法在你的思緒形成之時,就用計算機將其讀取出來。也就是說,不用你動一根手指,機器就知道你的所思所想,並提供你需要的信息。

那麼,這樣的未來還有多遠?我們不妨看一看現階段腦機界面的發展水平,以及在「入駐」人腦之前,它們還面臨哪些挑戰。

腦機介面(BCI)研究始於幾十年前,但有時候,如此大膽的技術要想實現,我們還需要一個能讓火箭降落在海上浮動平台的億萬富豪。

最近,伊隆·馬斯克(Elon Musk)透露,他正在研發此類技術,消息一出,一度引發熱議。但實際上,「讀心機」的源頭可以追溯到近一個世紀前的神經科學研究。

1924年,德國精神病學家漢斯·伯格(Hans Berger)對一名17歲少年進行了神經外科手術,並首次錄下了病人的腦電圖。他將發現的兩種腦電波命名為α波和β波。時至今日,這些腦電活動依然在腦部疾病的檢測中起到重要的輔助作用。

通過在患者頭皮上貼上電極,讓探測到的腦電波以圖形形式顯示在屏幕上,醫生們就可以尋找異常現象,進而對腦部健康作出判斷。比如,棘波也許代表癲癇或癲癇發作,而慢波也許是腫瘤或中風的結果。阿茲海默病、發作性嗜睡病和腦損傷等也可以從腦電波中觀測出來。

走向腦機直接通信

上世紀70年代,比利時一位名叫雅克·維達(Jacques Vidal)的電氣工程師開始思索一個問題:這些電信號的用途能否拓展到醫療領域之外?

1973年,他發表了經同行評審的論文《走向腦機直接通信》,首次描述了「腦機界面」(他也被公認為該名詞的發明者),並探索了其可行性:即從腦部讀取電信號,再將其轉化為計算機指令。

「這些可觀測的腦電信號能否在人機通信中充當信息載體,或者用來控制假肢或飛船等外部裝置?」這位退役的空軍中尉寫道,「以當前的計算機科學和神經生理學水平來看,這樣的壯舉也許指日可待。」

用意念控制假肢

事實證明,這個日子要比維達預想中來得更遲一些,但就腦機介面的運用方式而言,他還是頗有先見之明的。

在2014年的巴西足球世界盃上,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合作呈現了「再次行走計劃」(The Walk Again Project),他們展示了行動輔助技術的最新進展:由人腦控制的外骨骼。他們使用一組非侵入式電極,讀取一位截癱者的腦部信號,繼而將指令傳遞給截癱者穿戴的輕質外骨骼,幫助他為世界盃開球。

另一種行動障礙解決方案是從非侵入型的腦電波設備中讀取數據,用於重建手部和腿部的3D動作,使一位下肢癱瘓者用已經癱瘓的雙腿重新行走,並讓一位四肢癱瘓的病人通過大腦實施控制,藉助機器手臂吃上巧克力。

用意念駕駛宇宙飛船

那太空飛船呢?當然,我們還沒有走到那一步,不過美國宇航局(NASA)正在探索其可能性。

2013年,NASA與英國埃塞克斯大學的科學家合作了一個項目,其中,兩位被試者通過腦機介面,控制了一艘虛擬太空飛船。該研究旨在探索腦機介面控制星球探測器的潛力,不過,我們離實際運用還有很長一段距離。

與此同時,用無人機取而代之,不算太寒磣吧?無人機已經成為腦機介面技術的常用試驗品。人腦控制的四軸飛行器和固定翼無人機已經出現,有的機構還舉辦了競賽,以推動這一技術的發展。

去年4月,佛羅里達大學的神經科學家們舉辦了首場腦控無人機競賽,要求操縱人員只用自己的意念,指揮無人機飛過終點線。這項技術利用腦電波設備收集腦信號,繼而將其轉換為無人機的控制輸入。所以,你不用將操縱桿向左掰,只需想著把它往左掰就行了。

不過,腦控無人機競賽並非純粹為了觀賞,它還有一個目的,就是促進腦機介面領域的進一步發展,以期有一天,這些設備能進入日常生活。賽事組織者之一、佛羅里達大學計算機、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鬍安·吉爾伯特(Juan Gilbert)告訴我們,他們正在取得一些不錯的進展。

「再過幾周,我們就要籌辦第二屆腦控無人機競賽了,我們已經啟動了一些項目。」他在接受採訪時說,「我們有一個名為Brainwords的項目,試圖將腦機介面變成身份認證器,相當於將意念設為密碼。我們還有一個由中國聯想公司贊助的項目,旨在實現意念擊鼓。我們還在設計一種新型腦機介面,它可以讓普通大眾使用起來更方便。另有一個項目是構建工具,使腦機介面便於App開發者使用。此外,我們還在研究如何利用腦機介面監測腦部活動。」

到目前為止,非侵入式腦機介面(如腦電波帽)在讀取電信號時,都是隔著層層頭骨和組織,因此會摻雜很多噪音,使用途受到限制。要獲得最清晰的信號,實現它「遊戲規則改變者」的潛力,我們就得更靠近信號源頭。

腦膜之內的狂歡

雖然需要手術,並存在感染風險,但一旦植入腦部、直接接觸腦組織表面,腦機介面就能實現最佳信號質量,科學家也能藉此大展身手。

雷澤博士(左)和他的病人伯克哈特

2014年,俄亥俄州立大學神經調節中心主任、醫學博士阿里·雷澤(Ali Rezai)在伊恩·伯克哈特(Ian Burkhart)的運動皮層表面植入了一枚4×4毫米的微晶元。

伯克哈特今年26歲,他19歲時在跳水中受傷,導致四肢癱瘓。醫生希望通過晶元和專門定製的演算法,加上刺激手臂肌肉的袖筒裝置,能繞過受損的脊髓神經,讓伯克哈特用思維控制自己的手指和手掌。

「結果非常理想。」雷澤說,「伊恩是用思維控制(癱瘓的)手和手臂的第一人。一開始,他的手腕和手掌能大致動一動。過去兩年半來,他的表現超過了我們的預期,可以進行越來越複雜的動作,連他自己都沒有想到,比如快速開合手掌,運動手指,抓取並握住杯子、牙刷、手機、鑰匙和信用卡等物體;擰開和擰緊罐子;攪拌咖啡;將瓶子里的水倒出來;握住手機;吃飯,梳頭,甚至玩電腦遊戲。」

最近還有一個例子,同樣是繞過受損的脊髓神經,一名肩部以下高位截癱的男子得以重新控制癱瘓的肌肉。為實現這一效果,科學家在他的運動皮層內,植入了兩片藥丸大小的96通道電極陣列,並在他的手臂上連接了另一組電極。經過一些訓練之後,他只需想像著移動手臂或手掌,這些腦信號就可以轉化為電脈衝,促成手臂肌肉動作。

因此,當前的腦機介面已然實實在在地影響著殘疾人士的生活。但伊隆·馬斯克認為,這些機器的能耐還可以更大。

人人可用的腦機介面?

2008年前後,主要面向消費者的腦電波設備開始從實驗室慢慢進入市場。NeuroSky和Emotiv是該領域早期的兩家參與者,它們都希望推廣意念控制的電腦遊戲。

如今,市面上的非侵入式腦電波設備多是用來檢測腦部健康的,就好像套在頭部的Fitbit。另外,還有斯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2012年親測過的iBrain,以及在移動設備上顯示腦電波數據的Muse。

不過,現在走在大街上,我們還是很難看到有普通民眾頭戴腦電波頭罩,或是有誰的頭皮中伸出電線的——當前的可植入式腦機介面都有這樣一根電線。

要想普及開來,這類技術還得更加周全才行,而這正是伊隆·馬斯克的目標。這位企業家創立了Neuralink公司,希望開發一種植入式無線腦機介面,監控腦電波,能上傳和下載思維及信息。治療神經系統疾病也是其目的之一,但說到底,馬斯克的真實意圖還是增補人類智能,拯救全人類。

「無論人工智慧進展快慢,我們都會被遠遠甩在後面。」他去年夏天時曾說,「超級人工智慧發展的結果,往好了說就是,人類在智力上會遠遠落後,我們就好像一種寵物,或者一種家貓。我可不想做一隻家貓。」

這還是機器決定留著我們的情況,要是機器決定不留……

「那可能就像清理垃圾郵件一樣簡單。」馬斯克說,「清理收件箱,最簡單的辦法是什麼呢?只不過這次,它清理的不是垃圾郵件,而是人類。」

成為超人類

「從某種意義上講,我們已經有一個數字化的第三層了,因為你有電腦、手機或App。」馬斯克在解釋Neuralink的基礎時說。

「你可以在谷歌上提問,然後立馬得到答案。」他說,「你可以訪問任何書籍或音樂。憑藉電子表格,你可以擁有驚人的計算能力……你可以和遠在千里之外的人免費視頻聊天。要是在過去,這會被當作巫術,你會被燒死。

如今,有聲視頻隨你錄,照片想拍多少就拍多少,再圈出人物、打上時間標記。你可以通過社交媒體,同時播送給幾百萬人,而且全部免費。放在20年前,就連美國總統都沒有這樣的超能力。」

在馬斯克看來,Neuralink的腦機介面就是把這個數字化的第三層直接接入人腦,不必再用手指往手機、筆記本或平板中輸入指令,因為在你動手之前,這些機器早就開始行動了。

但要實現這樣的技術,還需要克服哪些難關呢?

首先,你需要一部設備,與大腦之間實現大量數據的無線傳輸。當前的可植入式腦機介面需要從人的腦部接一根電線出來,但一些不需要電線的版本已經取得了不錯的進展。

去年,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科學家展示了一款名為Neural Dust的產品,這是一種微型無線感測器,可以進入人體,實時追蹤神經信號和肌肉。

這種邊長1毫米的正方體內包含有壓電晶體,可將體外的超聲波振動轉化為電力,從而驅動其上搭載的晶體管。該晶體管附著於神經上,測量電活動,將任何電壓棘波傳遞給體外的超聲波設備,以供分析。

研究人員已將這種裝置植入大鼠的肌肉和外周神經,但他們希望,有朝一日,能將這種設備植入人腦。

「這項技術還沒有達到50微米的目標尺寸,這才是大腦和中樞神經系統所需要的。」參與研發Neural Dust的神經科學家何塞·卡梅納(Jose Carmena)指出,「然而,一旦經過臨床驗證,Neural Dust就能取代有線電極。這樣,把頭皮一縫合,就大功告成了。」

這仍然涉及腦外科手術,而要像馬斯克希望的那樣廣泛普及,這項技術還需要進一步簡化,變得像激光近視手術那樣。

讀心之前,先轉變觀念

假設無線問題和帶寬問題都能解決,生物相容性等其他複雜問題也能找到解決方案,人們就會讓這些晶元植入自己的腦袋嗎?

「晶元式腦機介面的應用不僅僅是個科學和技術難題,也涉及人們的觀念,以及人們是否願意適應這種技術。」

佛羅里達大學的胡安·吉爾伯特說,「由於好萊塢電影的影響,身體健康的人也許不願在腦袋裡放一枚晶元。他們會認為,政府會試圖控制他們,或監控他們的思想。所以,馬斯克和他的新公司應該設立一個團隊,專門從事倫理與文化方面的研究,分析人們會在什麼時候、出於何種原因、通過何種方式接受晶元式腦機介面。」

按照馬斯克的預想,一開始,人們會用Neuralink的技術治療腦部損傷,比如中風,行動障礙,以及衰老導致的記憶衰退等。之後,它的發展可能就勢如破竹了。

「我認為,大概再過八到十年,它就會普及到健康人中間……不過,這關鍵要看監管審批的時機,以及我們的產品在殘疾人身上的效果如何。」他說。

未來什麼樣?

快進到10年、20年或40年後,無論具體是多久,反正,到了只有徹頭徹尾的盧德主義者(指反對技術進步的人)才敢公開拒裝腦機介面的時候,我們會做些什麼呢?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會變成什麼樣?我們還需要說話嗎?

「如果我要告訴你一件事,我們就會在兩廂情願的前提下,展開一場心靈感應。」馬斯克說,「你不用開口,除非你想讓交流變得更有趣。不過,這種對話是一種概念上的互動,現在我們還很難想像。」

馬斯克所描述的,其實是一種完全顛覆以往的溝通模式。沒有計算機的增強作用,我們那愚蠢的人腦是怎麼都不會明白的。不但手指輸入會過時,就連開口說話——這種千萬年來的主要交流方式——都會過時。

人腦中的信息匯總起來,比英語、法語、漢語所能當場傳達的信息多得多,其中包括所有細緻入微的情緒、半生不熟的點子、稍縱即逝的靈感、腎上腺素、興奮和恐懼。植入式讀心設備也許能開啟人類自我表達的全新方式。

與死神擦肩而過是什麼感覺?在奧運會上奪冠是什麼感受?真愛和心碎是什麼滋味?其他無法用言語表述的體驗呢?

這樣的未來固然既令人激動也讓人不安

翻譯:雁行

來源:NewAtlas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造就 的精彩文章:

張悅:拍過周迅、李冰冰,但這些照片才是屬於我的
機器智能教父:AI將在2050年超越人類,百萬年後將統治銀河

TAG:造就 |

您可能感興趣

罵「教授滿街走,大師多如狗」,這個狂妄不羈的中國老頭,卻是我們老了最該活成的人……
人大教授:很多人過不好一生,是因為聰明過頭了
清華教授:我們最大的問題,是都想成為」人上人
原來萬磁王和X教授有了孩子,是這個樣子?
名校教授身材是這樣!網友看後傻眼了,有這老師上課我都聽講了!
他是一位教授,他教授的課有多吸引人,還引來了朱自清
北大教授研究了日本人的祖先,那到底是誰?給出的真相太驚人
日本人的起源究竟是什麼?北大教授僅回復兩個字,讓人不忍直視
北大教授告訴家長:將來有出息的孩子,母親一般都有這些特徵
所有人都在討論王菊時,誰還記得都教授和那些小鮮肉
千年古寺裡面和尚竟全是「學霸型」,醫生教授應有盡有,來這裡的原因卻讓人羨慕!
北大教授:有出息的孩子,自小都有這些特質,跟有錢沒錢無關
老年人睡多久才夠?美國教授:超過這個數字,將會得不償失
你不買房還是租房?教授:相信明年此時,一定會有人又後悔了
這個成語很常見,但大部分人都將它用錯了,連大學教授都不例外
曾仕強教授:為什麼你對別人好,別人不見得對你好?看後恍然大悟
麻省理工教授:擁有這種能力的孩子,才是未來急需的人才
康熙年間,一個中國人成了羅馬的教授,這個人是誰?
「權威」教授的工資到底有多高?有人說年薪百萬,這是真的嗎?
哈佛教授:聰明的父母不會說「好好努力,我們這輩子就靠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