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豆瓣日記:《觸不可及》里的小提琴和19世紀前的音樂

豆瓣日記:《觸不可及》里的小提琴和19世紀前的音樂

本文作者「小A」,歡迎去豆瓣App關注Ta。

在去年的法國電影《觸不可及》(Intouchables)里,有一場戲是弗朗索瓦·克呂塞(Fran?ois Cluzet)飾演的男主角在自己的豪宅里過生日。鑒於他在古典音樂方面的品位,他的生活助理為他請了室內樂隊(chamber orchestra)來現場表演,後來他還讓樂隊為奧瑪·西(Omar Sy)飾演的生活助理特別進行了加演。

參演的這支樂隊叫做法國隨想曲(Le Capriccio Fran?ais),他們網站上列出的樂隊宗旨是演奏18世紀音樂,並且使用和每個歷史時期相對應的樂器和演奏方式(原文:...nous avons souhaité faire entendre le formidable répertoire du XVIIIe siècle. Si nous jouons sur instruments anciens c』est qu』à chaque période de la musique correspond des instruments et des styles d』interprétation.)。

那麼這句宗旨體現在什麼地方。

小提琴外部圖示,下面橢圓形的物體就是腮托。

小提琴橫截面圖示,5和10分別是音柱和音梁。

當代的小提琴,如圖所示,除了必備的零部件,比如樂器外部的指板(fingerboard)、琴馬(bridge)、拉弦板(tailpiece),以及樂器內部的音梁(bass bar)和音柱(sound post)等等之外,還有一個腮托(chinrest)。腮托,顧名思義,就是當代小提琴演奏者在演奏過程中放置左半側下巴的地方。

文格洛夫(Максим Венгеров)的臉斜躺在腮托上。

然而電影中的小提琴和中提琴家們只是把樂器靠在肩膀上,他們的樂器沒有腮托。

現代小提琴的起源大概是在16世紀的義大利,它可能是由來自歐洲本地的彈撥樂器(plucked instruments)和來自中亞的弓弦樂器(bowed instruments)融合演化而成。弓弦樂器所使用的弓毛由馬尾製成,這被認為是中亞游牧民族作為弓弦樂器祖先的證明。而後,小提琴的先祖樂器們逐漸在結構上進行改革,巴洛克時期(Baroque)以前,弦樂器的弓桿由拱形逐漸變為現代的筆直形,琴馬的弧度逐漸加強以方便演奏,面板的拱形逐漸加強以美化音色,並加裝音梁和音柱以對抗繃緊的琴弦所帶來的越來越大的壓力。比小提琴家族更早的維奧爾琴(viol)家族所使用的琴弦是羊腸弦(gut),早期的小提琴亦如是,後來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多的音樂要求弦樂器可以演奏更強勁的音符,所以鋼弦(steel)開始佔據重要地位,另有不少演奏者使用尼龍弦(nylon)來表現柔美的音色,而羊腸弦則基本上退出歷史舞台。

小提琴的先祖之一:三弦琴(rebec)。注意呈拱形的弓桿。

和小提琴有關的音樂流派,按年代排列大概有如下幾個:

巴洛克時期(Baroque,約1600~1750年),由於這個時期的音樂主要是為貴族服務,所以音樂風格華麗,主調(Monophony)音樂開始發展,而復調(Polyphony)音樂尚佔據重要位置,特別是德國傑出的古典音樂作曲家,「音樂之父」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的復調音樂達到了復調音樂歷史上的最高峰。義大利作曲家維瓦爾第(Antonio Vivaldi)也屬於這個時期。

古典主義時期(Classical,約1750~1830年),由於大多數古典時期作曲家都出生或工作於維也納,於是這個時期也稱作維也納古典主義時期,維也納在這個時期一舉奠定自己「音樂之都」的地位。各種曲式體裁,樂隊編製逐漸規範化,現代鋼琴在樂隊中取代巴洛克時期的羽管鍵琴(harpsichord),無具體意象的純音樂占統治地位,曲風典雅莊重,音量變化幅度不大。兩位德奧作曲家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都屬於這個時代。

浪漫主義時期(Romantic,約1815~1910年)音樂無論從演奏技巧還是從風格體裁都出現急劇的發展,西洋音樂的表現力越來越豐富。與純音樂對立的,提倡表現具體意象的標題音樂(program music)作品大量湧現。小提琴的演奏技巧在義大利作曲家帕格尼尼(Niccolò Paganini)等人的努力下出現爆破式發展,脫胎換骨般的演奏技巧大量頻繁地出現在他的作品中:快速左手撥弦(left hand pizzicato),雙人工泛音(double artificial harmonics),拋弓(ricochet),連頓弓和飛頓弓(solid and flying staccato),換指八度雙音音階(fingered octaves),十度雙音音階(tenth)等。

帕格尼尼在一個把位可以同時演奏三個八度,技巧之高超無人能敵。

從20世紀開始,西洋音樂進入更加多元化的發展時期。一些小提琴作曲家,比如比利時小提琴家伊薩伊(Eugène Ysa?e)開始在作品中加入更多無規律節奏和無調性元素。

在19世紀之前,由於音樂表現力和演奏技巧有限,比如不需要大幅度的換把,右手不需要對音量進行大幅度變化的控制,左右手的職能基本是按弦和普通的摩擦琴弦,所以演奏者不需要用脖子夾住樂器演奏,左手的作用是按弦和托住樂器。所以終巴赫和莫扎特的一生,他們是沒有見過小提琴的腮托的。直到1831年,為了應對小提琴演奏技巧要求的不斷提高,德國小提琴家施波爾(Louis Spohr)發明了腮托,並且逐漸將其發展成小提琴一個固定的零部件。有了腮托之後,固定樂器的責任幾乎全部交給了脖頸,左手被完全解放,進而可以更加從容地演奏大幅度換把,以及帕格尼尼所發揚光大的炫技技巧。換句話說,當代小提琴家在演奏巴洛克時期的音樂時,普遍存在「作弊」行為,因為在巴洛克時期,小提琴家的左手承擔著托琴的任務,而當代小提琴家們的左手顯然更加自如和輕鬆了。

俄羅斯小提琴家文格洛夫屬於典型的浪漫主義風格,他的演奏以高超的演奏技巧為為載體,強弱變化劇烈,表現力豐富,所以他必須依靠脖頸和腮托來很好地固定樂器,把左手解放出來。他演奏的炫技作品,比如巴齊尼(Antonio Bazzini)的《小精靈舞曲》(La Ronde de Lutins)等非常有感染力,但是同時他演奏的古典時期作品,比如貝多芬的協奏曲,則會由於變化過於豐富而受到業界的詬病。

在這個橋段中這支樂隊所演奏的曲目分別是:

維瓦爾第的《四季》(Le quattro stagioni);

巴赫的《大提琴無伴奏奏鳴曲》(Suites per violoncello solo, BWV 1007-1012);

巴赫的《諧謔曲》(Badinerie, Suite No.2, BWV 1067);

巴赫的《F小調協奏曲》(Concerto in fa minore, BWV 1056);

里姆斯基-科薩科夫(Николай Римский-Корсаков)的《野蜂飛舞》(Полёт шмеля, Сказка о царе Салтане)。

其中,只有里姆斯基-科薩科夫是19、20世紀之交的浪漫主義到20世紀音樂過渡時期的作曲家——準確地說是俄羅斯民族樂派的傑出代表——,而《野蜂飛舞》也是一首非常難的作品,他們演起來會更吃力一些,其它的均為17世紀至18世紀的作品,作品創作時間均早於小提琴腮托的發明日期,因此使用無腮托的提琴是符合那個時代的潮流的。另一個有關里姆斯基-科薩科夫的有趣事實是,這支樂隊名叫法國隨想曲,而歷史上曾經有柴科夫斯基(Пётр Ильи?ч Чайко?вский)的《義大利隨想曲》(Capriccio Italien)和里姆斯基-科薩科夫的《西班牙隨想曲》(Capriccio Espagnol),唯獨沒有作曲家為夾在中間的同為羅曼語國家的法國創作隨想曲。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片中的大提琴家在演奏巴赫的《大提琴無伴奏組曲》時,她的拿弓距離弓根較遠。

而其他一些演奏家,比如拉脫維亞大提琴家麥斯基(Mi?a Maiskis)在演奏這首作品的時候,右手更貼近弓根: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A3MDkyODg=.html

大提琴的拿弓位置沒有一個固定的標準。當代的大提琴作品要求演奏者的右手足夠發力,特別是在弓尖部分可以演奏出更強的音量,拿弓於弓根處可以得到更長的力臂,更加方便地在弓尖發力。而巴洛克時期的作品則沒有在音量的變化上做過多要求,所以拿弓的位置高一些便於避免過分的發力,聲音更加平均柔和。

總之,《觸不可及》除了奧瑪·西連珠炮一樣的俗語脫口秀,和超萌的義大利北歐混血法國製造95後小蘿莉Alba Ga?a Bellugi之外,還提供了用時代樂器演奏的時代音樂,只是劇本編得爛尾橋段太多了,立意好但是展開得一般。一部養眼養耳但不太養心的電影。

(全文完)

本文作者「小A」,現居北京,目前已發表了94篇原創文字,至今活躍在豆瓣社區。下載豆瓣App搜索用戶「小A」關注Ta。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每日豆瓣 的精彩文章:

豆瓣相冊:你瞅啥啊?
豆瓣日記:陪伴著我,春去夏至的10件愛用品
豆瓣相冊:水彩練習

TAG:每日豆瓣 |

您可能感興趣

「我的 2017」M 先生的光影日記(上)
第一期:《洋媽——繪畫日記》
自然日記:5月31日,紫茉莉含苞
聽繪本故事:螞蟻的日記(上)
紀念《狂人日記》的100周年
《收到的日記016》
自然日記:8月20日,合歡花的傳說
《收到的日記009》
《民國日記》1943年偽滿洲國日記中的字章
希燊:一篇小說,或日記
12年的謝幕!漫畫《海街日記》6月完結
五月的鎌倉,恰似《海街日記》的溫柔
周啟乾:《周叔弢日記》中的祖父及其友人
獨立音樂紀錄片《偶像》,現實主義下的「先鋒日記」
《瑜伽微日記》第1462期
蘄春一女教師的支教日記,記錄她和27名山裡伢的365天
M 先生的菲林日記:3
《便衣警察》讓他一夜爆紅,曾堅持19年寫日記,與妻子恩愛26年零緋聞!
繪本分享 《大馬熊和小睡鼠》、《袋熊日記》、《假如狐狸和兔子互道晚安》、《是誰把太陽叫醒的》、《犟龜》
《海街日記》之後,是枝裕和的新作《第三度嫌疑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