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不是吃藥就會好丨精神藥物對心智有害的常見副作用

不是吃藥就會好丨精神藥物對心智有害的常見副作用

服用精神藥物時,你遲早都會發現藥物在自己身上造成下列心智異常:

無法集中注意力

幾乎所有精神藥物都會使你難以全神貫注地談話、閱讀複雜讀物,或是持續從事某項工作。意識到自己注意力減弱是很微妙的感覺,但卻是藥物中毒的重要徵兆。

記憶力衰退

精神藥物可能會讓你記不住事情,例如前往雜貨店購買物品的採購清單、孩子回家吃飯的時間,或是剛剛打電話來留言給丈夫或太太的人名。你可能會想不起來烹調方法或操作電腦的簡單指令,說話時忘了該怎麼措詞,或是想不出一些熟悉的物品名稱。就同注意力減弱的情形一樣,早在心理測驗能測試出來之前,你可能已比家人或精神科醫生更早發現自己的記憶力衰退。

神智混亂或迷失方向

這是一個更嚴重的徵兆,表示精神藥物造成了大腦功能損傷。例如到了以前來過的建築物附近或某些地方,卻不知道該怎麼走;發現自己走過或開車經過一個熟悉的地方,卻認不出這是哪裡;無法遵循文字指示找到目的地。你可能比以往更難摸清購物中心等大型場所,你可能更容易失去耐性。

思考遲緩或簡化

你可能會發現自己跟不上複雜的問題或指示,難以同時思考二三件事,或是進行邏輯推演。你可能希望別人也慢下來,不要期望你很快做出回應。以前你認為自己的反應很快,現在卻表現得很遲鈍。同時與兩個以上的對象交談可能會讓你很困擾,要同時做兩件事業很困難,例如在準備晚餐時順便接電話。

對壓力過度反應

你可能發現自己愈來愈不懂得處理日常生活中的壓力,例如將孩子打理好準備上學、準時上班不遲到、與朋友或同事會發生衝突、約會遲到、工作進度落後,或是經受不起別人的打擾等。

暴躁易怒或攻擊性增強

或許你發現自己反常地易怒、有挫折感或脾氣暴躁,有時會做出傷感情的事又覺得那不是你的本意,這些表現可能會讓你很難堪。或許你還會突如其來的怒氣沖沖或攻擊別人。最糟的情況是做出原本你不會做的危險或有害的事,讓自己在職場、家庭或是公眾場所惹上麻煩。這種藥物造成的問題稱為「矛盾反應」(paradoxicalreactions)或「缺乏自製」(disinhibition)

睡眠困難

你可能會難以入睡或睡眠容易中斷。大體來說,睡得不像以前那麼深沉;即使真的睡著了,醒來也不會覺得神清氣爽。有些精神藥物會使你在白天昏昏欲睡,妨礙日常活動;有些藥物則在夜間給你刺激、讓你保持清醒不再睡覺,於是第二天會感到睏倦、精疲力竭。

情緒遲鈍、麻木

藥物可能會抵消你的情緒起伏,讓你變得不在乎以往關心的人或事,感情似乎也變遲鈍了,內心世界不再有波瀾和色彩;你會覺得人生沒有意思。在醫學文獻中,這種藥物造成的麻木無反應與失去活力有各式各樣的名稱,包括情感冷漠、嗜睡、毫無生氣,或是情感退化遲鈍。這種心智、精神與活力全面歸零的情形還包括疲勞、無精打采和抑鬱。

疲勞

你可能發現自己的心智或身體活力不及以往,比較容易疲勞、消沉。早上起床時有氣無力、昏昏欲睡,到了晚上更是精疲力盡。

無精打采

或許除了覺得昏昏沉沉或疲勞之外,你還感到「身體不對勁」、「精疲力竭」或「了無生趣」——就像得了流行性感冒或其他使人虛弱的疾病。藥物引起的這類反應在醫學文獻中有時稱為「流行性感冒癥狀」。

抑鬱

許多精神藥物會引起抑鬱,病人可能會覺得人生無趣、感覺憂鬱又絕望,甚至產生自殺的想法或行為。氟西汀的標籤——包裝在藥盒中的說明——最後定稿時,曾經提到此葯「經常」有引發抑鬱的副作用,然而主事者在最後的關頭刪掉了說明書中有關抑鬱副作用的部分。氟西汀製造商禮來藥廠的機密檔案里提到,與安慰劑和其它抗抑鬱葯相比,可以看出在臨床對照試驗中,氟西汀造成自殺行為比率上升。抗抑鬱葯常使病人變得更沮喪,但醫生卻因此而增加藥物劑量。

幾乎所有的精神治療藥物都會使病人抑鬱,不論是溫和的鎮靜葯或利他林之類的興奮葯。一般認為服用抗驚厥葯、抗抑鬱葯、巴比妥酸鹽(barbiturates)、苯二氮類鎮靜葯(benzodiazepine)、β—阻滯葯(beta-blockers)、鈣離子通道阻製藥(calciumchannelblockers)、麻醉藥、精神安定葯以及興奮葯,都可能造成抑鬱。

想像力與創造力減弱

在思索問題的解決方法、思考觀察事物的新觀點,甚至考慮周六下午要做什麼來打發時間,你會覺得沒辦法像以前那樣「靈機一動」就想出好主意。

自我意識降低

你或許會覺得無法評估自己的行為,儘管其他人在暗示或提醒,你自己卻認為表現得體,但事實上並非如此。你難以理解自己的感覺,也不明白為何有這般或那般的感受,至於藥物時在幫你還是害你,你也不能確定。即使你並不覺得有什麼異樣,但朋友或家人或許會說你看來氣色不好,會問你有沒有不舒服。

覺得脫離自我或脫離同伴

你覺得脫離或接觸不到自己的感覺,也有無法接觸他人的感覺。和別人之間似乎隔著一塊黑玻璃或是一段遙不可及的距離,而你也不再是以前的自己。這種反應成為「喪失自我」(depersonalizasion)或「喪失現實感」(derealization)。

個性改變

或許你自己沒有感覺,關心你的人卻說你好像變了個人。你可能變得喜怒無常、不再體貼、脾氣暴躁、對別人滿不在乎、孤僻、狂喜或興奮,或是「沒有進入狀況」。在藥物作用的報告中,這種中毒癥狀通常稱為「人格失調」(personalitydisorder)。

情緒不穩定

你的心情似乎會沒原因地上下起伏,而且你沒有辦法控制自己的情緒,掌握表達感覺的時機與方式。在藥物有害副作用的報告中,這種情形有時稱作「情緒不穩定增加」(increasedlability)。

焦慮

許多不同的藥物都會使你感到激動、焦慮與恐慌。更讓你困惑的是造成這些癥狀的通常都是治療焦慮與恐慌的藥物。服用阿普唑侖或勞拉西泮等短效鎮靜葯數小時後,藥效將逐漸消退而大腦也開始反彈,此時會出現陣陣襲來的焦慮。大多數抗抑鬱葯和興奮葯也會使人焦慮、激動。氟西汀類藥物和抗精神病葯都會造成一種格外磨人的癥狀——靜坐不能(akathsia),也就是焦慮與內在的躁動讓人不得不四處走動。感覺像是內心折磨加重,進而影響外在行動。

欣快與狂躁

如果你一服用精神藥物就覺得非常快樂,那麼這種感覺可能是假的。感覺如此亢奮的原因或許是判斷力受損。許多精神藥物會帶來萬事如意、滿懷自信的虛假感受。如果這種反常的影響變得很明顯,就成為「欣快症」(euphoria)或「輕躁狂症」(hypomania,輕微的躁狂症)。緊接在短暫的欣快症後出現的,可能是相反的情緒——絕望與抑鬱。

藥物造成的欣快症有時會發展成躁狂症。大概每一種抗抑鬱葯或興奮葯都能引起躁狂症。躁狂症的特性是誇張、虛假的快樂、亢奮感,容易興奮、失眠、精力無窮、思考迅速,還會覺得自己極為重要而又無所不能。伴隨躁狂症出現的常見癥狀還有暴躁易怒、不顧他人感受、偏執,以及侵略性行為。躁狂症發作時,病人可能會「傷害別人或自殺」。

躁狂症會威脅每個人的生活。躁狂症病人會妄想受到迫害而對無辜地受害者施暴,包括親朋好友。已患躁狂症的病人會攻擊他人、離開工作、婚姻破裂、犯下刑事案件,或是做出非常怪異的事或破壞性的行為,使自己入獄或被強制送往精神病院。

躁狂症、抑鬱症及其他情緒控制失常的起因,通常都是服用了精神藥物。《精神失調之診斷與統計手冊》(diagnosticandstatisticalmanualofmentaldisorders,第四版)曾多次提及藥物造成的「情緒失調」。精神病學的所有正式診斷都可以在本書中找到,書中清楚地指出包括抗抑鬱葯在內的多種精神藥物都會導致躁狂症。

由抗抑鬱藥引起躁狂症的病人經常超過精神病人總人數的1%,兒童服用精神藥物而罹患躁狂症的比率可能還要加倍。

神經系統的問題

包括抽筋與痙攣,大部分精神藥物都會造成多種神經與肌肉的異常,包括頭痛、睡眠質量不良、做惡夢、動作笨拙不協調、虛弱無力、肌肉抽搐(有時稱為肌震顫myoclonicspasms)、痙攣、發抖、幻視或幻聽,以及皮膚或頭部不適。許多精神藥物都會造成痙攣或抽筋。最嚴重的痙攣是重度癲癇症,發作時病人會失去意識。抗抑鬱葯、興奮葯與抗精神病葯直接作用於大腦可能引起痙攣,戒斷某些藥物時也可以引起發作,尤其是有鎮靜效果的藥物,如抗焦慮劑(苯二氮類的溫和鎮靜葯)、安眠藥以及抗癲癇葯。精神藥物的化學作用所引發的任何精神病癥狀都可以視為神經異常,因為這些癥狀的起因都是腦部功能受損。

戒斷反應與反彈作用

幾乎所有精神藥物都會造成戒斷反應。戒斷反應通常與藥物的直接作用相反。戒斷阿普唑侖之類溫和鎮靜葯的典型癥狀有焦慮、激動和失眠,嚴重時還會有痙攣。戒斷利他林之類的興奮葯則會造成疲勞、嗜睡與抑鬱,但也可能出現相反的效果,如多動、焦慮及失眠。

以上書籍《為葯瘋狂》中所描述的精神類藥物的副作用,在我多年的心理諮詢中有深切的感受。很多咨客都為精神藥物的副作用所苦,但醫生卻未曾事先告知他們這些副作用。為了鼓勵病人開始用藥或持續用藥,醫生常會誇大精神藥物的好處,低估藥物的危險性。許多醫生認為自己應該壓抑病人和家屬的自主判斷,引誘、強迫他們接受藥物治療,即使藥物已經在病人身上引發嚴重的有害副作用。醫生總是將這些癥狀歸咎於藥物以外的因素。做出問題嚴重化、問題轉化或問題複發的判斷,要求病人換藥或加大藥量繼續吃藥。精神類藥物有如此多,如此大的副作用,而且有些副作用是不可逆的。精神類藥物果真醫生宣揚的對問題解決有效嗎?試想一下,無論有什麼樣的情緒困擾及外在癥狀表現,一個人內心自卑,導致的問題,吃精神類藥物能讓一個人自信起來呢?內心的自卑不化解,如何能解決問題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

您可能感興趣

瑜伽飲食-你吃什麼你就是什麼(飲食對心智的影響)
瑜伽飲食-你吃什麼就是什麼(飲食對心智的影響)
珠心算鍛煉孩子的心智,還有這麼多好處你可能真不知道
已婚女人很容易被這些事情亂了心智,你得平衡好自己的心態才對
世間萬物都有存在的理由,不要讓你的心智被殘忍所蒙蔽
人最大的缺陷不是知識、也不是能力,而是心智
心智未成熟的不講理就是矯情
植物是否具有心智,先來看看它是否具有記憶能力
怎麼判斷你是不是心智成熟?
什麼才是心智成熟?叢非從
你不夠優秀,也許是你的心智不夠成熟—讀《把時間當作朋友》
健腦有效 心智飲食法延緩失智症找上你
成熟的心智,才懂珍惜
家有男孩,可不能這樣「窮養」,小心智商不高還沒情商
多找自己的錯處,才是心智的成熟
健身私教,你連「用戶心智」都不懂,還談什麼賣課?
心智 為何你不專註
談理想的人生就不能不談心智模式
心智最成熟的三大生肖,不會為了愛情不顧一切
寶寶和老人睡,會影響心智發育?這種謠言不可信,聽聽醫生怎麼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