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上課時間有長有短,課時重組為哪般?秘密在這裡……

上課時間有長有短,課時重組為哪般?秘密在這裡……

民老師說

課時和

你還循規蹈矩地上著40分鐘一節課嗎?你可知道,有些學校的課表已經悄然改變啦。心理學研究表明,低年級學生的有意注意持續時間相對較短,統一化安排的「課時」不利於學生的學習,所以課時需要重組。

怎樣才能科學有效的地重構課堂教學時間呢?上海市江寧學校課時和教學組織形式的變革實踐或許會給您帶來新的思考。

在課程改革背景下,學生個性得以張揚,個性化學習持續發展。為了實現「適應差異、滿足需求,提升每一位學生髮展品質」的辦學目標,上海市江寧學校以變革教學組織形式為切入點,深化課程改革,對構成教學組織形式的各種要素進行重新設計、優化和多元組合,即改變教學活動中人員、程序、時空關係上的組合形式,從而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重構課堂教學時間就是其中的重要方面。

我校針對學生學習特點的群體差異以及學習內容的差異,重新劃分單位課堂教學時間,打破每節課35分鐘的固定安排,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不同學科和不同教學活動的需要確定不同的課時長度。目前,主要進行了以下兩種探索。

長短課時結合,讓語言學習更科學

學校前期進行的問卷調查顯示,小學低年級學生有其獨特的群體差異:自律、自制能力較差;課堂上注意力易分散;對教師的講解、機械的重複朗讀易產生厭倦心理;語言基礎薄弱,對新語言知識的遺忘速度較快,等等。

同時,心理學研究表明,低年級學生的有意注意持續時間相對較短,最長只能堅持10-15分鐘,而後大腦就會出現階段性疲勞,形成「思維低谷」,每節課學生能夠充分有效運用的時間最多只有20分鐘。根據艾賓浩斯遺忘曲線規律,學生學過的知識,20分鐘之後忘記約40%,當天忘記約70%,第二天忘記約75%。

鑒於兒童的學習心理特點、有意注意時間以及記憶規律等,學校原來每周三節、每節35分鐘的英語課在小學低年級授課時無法充分有效利用,過長且過於分散的課時安排造成了低年級學生的英語課堂學習效果不佳,學生無法處於適宜的語言環境,不能讓所學的知識及時復現,更加大了知識的遺忘率。

基於此,學校對低年級英語、語文的課時進行了分割與重組,施行長短課時結合,重組教學內容,在行動研究中構建長短課時的操作框架與實施策略,探索適應低年級學生身心特點和學習習慣差異的有效經驗。

具體操作:

第一步,課時分割:在小學部一二年級,打破英語、語文學科每節課固定為35分鐘的課時安排,將其分別分割為15-20分鐘左右的短課時,英語學科由每周「3+1」的課時安排改為「4短+1長」的課時安排,即每周4天小課時(每天15-20分鐘),1天大課時,周課時量不變;語文學科由每周9課時的安排改為「4短+7長」的課時安排。

第二步,課時重組:將英語短課時與語文閱讀短課時相組合,使一節35分鐘的常規課時由英語、語文兩門學科組合而成,形成一個完整課時的概念。

第三步,教學內容重組:短課時並非簡單地將原來一節課的教學內容「一分為二」,而是對教材中的知識單元體系進行合理的整合重組,在教學內容安排上保證知識的內在聯繫與及時復現,發揮短課高頻教學的優勢,並與相關學科進行有效的銜接。

比如,滬版牛津英語教材1B第三單元Things around us中三課的教學內容分別是seasons(季節)、weather(天氣)、clothes(服飾),為了充分利用短課時的優勢,我們將這三課教學內容重新組合,變成將每一個季節、此季節的天氣和此季節所需要的服飾結合在一起,如:spring(春天), How is the weather in spring?(春天的天氣),What do you need in spring?(春天的服飾)這些內容同時教學,將原來9課時的內容重新組合成12節短課和3節長課,這樣三篇課文分別出現的句型會在每天的英語課上出現,復現率大大提高,幫助學生輕鬆記憶,熟練掌握。

第四步,課時銜接:兩節短課時的教師結成合作夥伴,共同備課,不僅在教學內容上有適當銜接,還應在上課形式上形成互補,做到動靜結合,一張一弛,切實做到充分利用35分鐘,發揮教學的有效性。

70分鐘自然課,讓學生充分合作與探究

小學自然教材中有不少實驗探究內容,讓學生「體驗科學探究過程,學習簡單的科學探究方法,提高動手操作能力」是自然課程的重要目標。

然而,在目前每節35分鐘的自然課中,因時間限制,學生的實驗探究活動往往更多地停留在操作層面,甚至由老師代講、代做,學生主動探究的能力及合作精神得不到很好的發揮。

針對這些問題,我校將每周兩節35分鐘的自然課連排,延長單次課的課時長度,形成70-85分鐘「長課時」,從而給予學生充分的實驗探究時間。

具體操作:

第一步,將五年級自然教材(牛津版)進行內容重組,形成七個主題單元:《天氣》《常見的化學物質》《平衡、壓強和浮力》《人的遺傳》《動物的生存》《動物的習性》《電的產生與利用》。

每個主題單元包含幾個主題探究活動,每個探究活動有分層的教學目標、實驗項目和相應評價方式,力爭每個學生在連續兩節課(70-85分鐘)的時間裡,體驗「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訂計劃-使用工具和收集證據-處理數據和解決問題-交流與表達」的完整探究過程。

第二步,根據教學內容需要一周兩節自然課「打包」,兩節連排,形成「長課時」。目前有兩種課型:一是主題探究活動課,一般兩節連上,中間沒有課間休息,學生可以體驗完整的探究過程,不會因為課時原因造成探究活動的中斷或縮短;二是普通教學內容課,一般不採用兩節連上,有課間休息時間,第二節課多利用課件、拓展閱讀、小組討論和觀看視頻等方式,減輕學生的疲勞感,提高學習興趣。

另外,有的探究活動並不需要70分鐘,但35分鐘又不夠,這時兩節連排的優勢更加凸顯,老師可以在85分鐘(包含課間15分鐘)的時間段內根據需要安排下課時間,即把時間分成三段,第一段時間(X)大於35分鐘,開展小組探究活動,第二段中間休息時間(Y)為10-15分鐘,第三段時間(Z)小於35分鐘,進行第二階段的教學,這樣便形成「X+Y+Z=85分鐘」的時間安排。

70-85分鐘的自然課不僅可以保障較完整的探究過程,還給學生合作提供了時間。我們在自然長課時教學中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根據「組內異質、組間同質」原則組建4-6人學習小組(參見表1),形成小組合作學習共同體。小組合作模式多樣(參見表2),交流充分。

組長由小組同學自己選出,不由老師指派,且組長可以輪流擔任;角色分工也不是一成不變,而是根據活動需要,以學生主動申報為前提,組內商量後決定,這樣學生可以在不同的角色扮演中發展不同的能力。

為了觀察小組合作的過程與效果,對長課時及小組合作進行「微格分析」,學校專門為自然實驗室配置了錄像設備,每個小組都安裝了攝像頭和話筒,可以對上課過程和每個小組的合作過程進行實況錄像。現在一共錄製了13個長課時教學內容。

目前,學校正在利用微格分析法、時動分析法等,將這些錄像課中每一個教學環節進行細化,並與短課時進行對比,研究長課時的優勢以及分析小組成員在學習活動中的合作與交流情況,對小組合作的有效性進行評價,並及時改進課堂教學行為。

「課時改革」正在路上。

(作者單位繫上海市江寧學校)

文章來源 | 《人民教育》雜誌2017年第10期,原標題為《「課時改革」來了?!——上海市江寧學校教學組織形式變革實踐》

責任編輯 | 邢 星

微信編輯 | 杭金亮

本周茶話會話題

惟願自己初心不忘

加入「茶話會」

在後台直接回復「茶話會+你的回答」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人民教育 的精彩文章:

不要為校園運動事故煩惱了,最新攻略來幫你!

TAG:人民教育 |

您可能感興趣

仔細算過沒有?其實你真正陪孩子成長的時間,只有這短短几年!
時間長了,這十句話就有用了!
哪有時間這回事兒?
你有那種有事可以第一時間出現,隨時陪伴你的好朋友嗎?
一輩子那麼長,能陪你的時間卻那麼短
哪有沒有時間這回事
晚飯後多長時間跑步?這裡面的學問大有講究,你一定要清楚!
長時間慢跑有什麼好處?
時間是否有長短,宇宙是否有盡頭……我們到底是誰?
煲湯,您是選擇一小時還是一上午,時間越長越有營養嗎?
你有多少時間,浪費在討好上……
飯後散步早於這一時間,竟然是在玩命!
你每天有多少時間是花在手機上的?
去澳門只有一天的時間,可以玩什麼?
我很忙的,哪有時間討厭你
你有時間撿屎嗎?
在孩子成長最關鍵的時候,我們陪孩子的時間有多少?
什麼時候吃早餐最好?原來是這一個時間!
既然宇宙沒有統一的時間體系,那麼,怎麼會有標準的「現在」呢?
想過嗎?我們真正擁有孩子的時間,也就短暫的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