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楊絳先生逝世一周年 | 她用一生告訴我們什麼是最好的婚姻

楊絳先生逝世一周年 | 她用一生告訴我們什麼是最好的婚姻


沉穩、靜心,與世無爭


卻做了自己該做的那些事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

愛奇旅

(ID:

i-qilv




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在這個年代,很少有人再用「先生」一詞來形容一位女士,因為那必定是來自克己的禮儀和內心滿滿的崇敬。


然而,有這樣一位先生,值得我們全部的讚美。







她是享譽中外的作家、文學翻譯家,翻譯的作品整整影響一代人,被譽為最後的精神貴族;她亦是最賢的妻,最才的女,和錢鍾書攜手共度六十載春秋,共譜一段曠世奇緣。她便是楊絳老先生。




2017年楊絳老先生本來將迎來106歲生日,但去年5月25日,她永遠停留在了105歲。




雖然楊絳老先生離開一周年了,但在這位105歲的老人身上,有太多寶貴的財富,關於如何優雅度一生,關於如何讓愛情保鮮一輩子……






最美好的愛情:


你剛好成熟,我剛好溫柔



初遇錢鍾書時,楊絳還是一名東吳大學的學生。




那時,錢鍾書身著青布大褂,腳踏毛底布鞋,戴一副老式眼鏡,眉宇間蔚然而深秀,楊絳緊張得說不出話,紅透的耳根卻出賣了少女的心事。







兩人開始書信往來,再次見面時,錢鍾書著急說:我沒有訂婚。




楊絳也含羞解釋:我也沒有男朋友,坊間所傳,不可聽信。



兩個小年輕迫不及待表白自己的心跡。故事,就這樣開始了。




於千萬人之中,於時間無涯的荒野里,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他遇見了她,相視一笑,莫逆於心,成了一生的朋友、知己和愛人。




喜歡是乍見之歡,


愛是久處不厭




如果餘生是你,我希望餘生儘快開始。




1935 年 7 月 13 日,一場特殊的婚禮在蘇州廟堂巷舉行。




這是當年最熱的一天,新郎西裝筆挺,新娘白紗披身,他們手牽著手走進婚姻的圍城,汗水肆無忌憚的灑落,卻掩蓋不住如花笑靨。




這一幕太驚艷,錢鍾書甚至把它寫進了《圍城》中。



而那一年,錢鍾書24 歲,楊絳 23 歲。







婚後,為了支持丈夫的夢想,楊絳中斷自己的清華學業,陪他去英國留學。




錢鍾書是滿腹經綸的大才子,卻是生活中的「大無能」;但楊絳從未有怨言,她充當起了給錢鍾書收拾的「不要緊先生」。




檯燈弄壞了,「不要緊」;

墨水染了桌布,「不要緊」;


顴骨生疔了,「不要緊」;


……




學習之餘,楊絳幾乎攬下生活里的一切雜事,做飯制衣,翻牆爬窗,無所不能。




從婚前的富家小姐,變成「老媽子」,很多人不理解。







可有時,婚姻如穿鞋,舒不舒服只有自己知道。




楊絳曾言:




因為愛。我一生最大的功勞,就是保住了錢鍾書的淘氣和那一團痴氣,讓錢鍾書的天性沒有受到壓迫,沒有受到損傷。




兩人志趣相投,常常賭書消得潑茶香,花前月下,你看書,我撰文,歲月安好,自有不動聲色的美感。









而錢鍾書也有獨特的驚喜,楊絳在醫院生產時,不入廚房的他硬是熬了一鍋鮮美的雞湯,中間還點綴幾顆翠綠的豌豆。




因為楊絳喜歡。




我們都說愛情熬到最後不過是平淡如水的親情,但他們卻做了一輩子的情侶。




楊絳曾讀到最理想的婚姻:




遇見你之前,我從未想過要結婚。


娶了你幾十年,我從未後悔。




她把這句話念給錢鍾書聽,錢鍾書莞爾一笑:我和他一樣。




關於愛情,這是最樸素卻又最動人的表白。







最賢的妻,最才的女




如果時間停留在這一刻多好啊,可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成千上萬個路口,總要有一個人先走。




在臨終前一晚,錢鍾書一夜未合眼,拋下老伴一人獨去,太殘忍。




楊絳悄悄附在他的耳畔輕柔地說:放心吧,有我吶。




她安安靜靜地送完了錢鍾書的最後一程,不發一言,偶爾發出幾聲輕輕的嘆息,彷彿 一夜之間蒼老了許多。







那是她相濡以沫60年的愛人,她怎麼可能不悲痛?那是她靈魂相契的伴侶,她怎麼可能不心碎?




鍾書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裡去呢?我壓根兒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間,打掃現場,盡我應盡的責任。




我怎敢悲傷?我還要一個人去守護我們的夢想。




錢老逝世後,當時已近九十高齡的楊絳開始翻譯柏拉圖的《斐多篇》。







她還接手了錢老遺留下的幾麻袋天書般的手稿與中外文筆記,多達7萬餘頁,硬是整理得井井有條。




2003年出版了3卷《容安館札記》,178冊外文筆記,20卷的《錢鍾書手稿集·中文筆記》也於2011年面世。





我們仨




誰也不知道這個嬌小的女人如何在喪夫之痛和喪女之慟中走出來,把自己困囿在小小的天地里,完成丈夫的遺願。




她就在那裡靜靜地站著,不像那帶雨梨花般凄涼,卻如那冬日的臘梅,傲然挺立著。




淡泊名利,自生圓滿




通身的才氣總會吸引人趨之若鶩,但楊絳先生選擇把自己「隱藏」起來。




2004年《楊絳文集》出版,出版社準備大張旗鼓造聲勢,而先生只是擺擺手回絕:稿子交出去了,賣書就不是我管的事了。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







虛張聲勢,矯揉造作之勢,她做不來,也不願做。




所以九十歲壽辰,無數人摩拳擦掌準備大肆慶祝一番時,她躲進了清華大學的招待所,




深居簡出,閉門謝客。




但轉身,她就以全家三人的名義,將高達八百多萬元的稿費和版稅全部捐贈給母校清華大學,設立了「好讀書」獎學金。







比起那些高調亮相做慈善的人,楊絳先生就像交了水電費一樣平常。




錢財乃身外物,活到一定的年紀,早已變得豁達通透,不如隱於世事喧嘩之外,陶陶然專心治學。




認真地年輕,優雅地老去




百年的滄桑造就了楊絳先生渾然天成的氣質。無論是豆蔻年華還是滿頭銀髮,年輕的時候,她美麗動人,曾有近百個追求者。




而老了,即使滿鬢白髮卻依然活得體面。




每天起床都要認真梳洗打扮,衣服總是穿著整潔得體。她知道那是對每個人的尊重,更是一個女人一生都要維繫的體面和尊嚴。







即使在最黑暗的十年,她依舊清凈淡泊,未染俗塵。




被迫害逼著剃了個「陰陽頭」,她連夜做了個假髮套,第二天照常買菜;




被分去洗廁所,她將污垢重重的女廁擦得鋥亮,毫無穢氣,連便池帽擦得一塵不染,她閑時就坐在上面看書,倒是心遠地自偏。




即使年近60被安排去耕地,她也總能抽空用膝蓋當寫字檯,寫寫畫畫。




沒有怨天尤人,沒有鬱鬱寡歡,她總是一臉平靜說:

那場災難對我最大的教育就是與群眾打成一片。







能享受最好的,能承受最壞的,無論遭遇什麼,都未曾丟棄內心的高貴和尊嚴。




一生高潔自若,不依不傍自成方圓。




2016年,5月25日,帶著百年的滄桑和堅韌的優雅,楊絳先生靜靜地離開了,享年105歲。她曾言:




我和誰都不爭
和誰爭我都不屑
我雙手烤著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
我也準備走了




她從戰亂中走來,驚艷了百年的春秋。如磐石般堅韌,如松柏般頑強,懷著那顆赤子之心,照亮了人世間所有的幽暗和不明。







她,是一個女性的傳奇,更是一個時代的大師。




她和錢鍾書先生六十年的相濡以沫,詮釋了什麼才是愛情最美好的樣子。她以輕盈的姿態擇高處而立,成了這個喧囂躁動的時代最溫潤的慰藉。




這樣的先生,永遠值得尊敬和懷念!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刊立場





推薦閱讀





點擊圖片閱讀

| 導演蔡康永:一個帶刺的糖果很有趣,一個平滑的糖果最無聊



點擊圖片閱讀

|「武林」漩渦中的徐曉東:其實我還活著,只是帶上了面具



點擊圖片閱讀 | 衣錦還鄉是在故鄉的第100種死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新聞周刊 的精彩文章:

燃爆了!史上最強「孫猴子」來了!| 有意思TV
言承旭林志玲又曝複合!為什麼我們對他倆複合執念這麼深?
比起《歡樂頌》,中國觀眾更需要《白鹿原》
領導個人事項報告再升級:「隱瞞不報」「不如實報告個人有關事項」成為這些落馬高官共同的標籤
16款100萬級SUV該怎麼選?有錢也要想清楚

TAG:中國新聞周刊 |

您可能感興趣

蔣介石清明節逝世,宋美齡說,她一生只做過一件對不起先生的事
我們相愛一生,一生還是太短。—沈從文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紀念日之際,謹以此文表示懷念
「這女孩兒的眼睛為我看路」:紀念羅念生先生逝世十周年
一部戲一生情,閏懷禮在六小齡童生日當天逝世:我以後再也不過生日
《白鹿原》大結局,朱先生逝世了,世上再也出不了這樣的先生
趙麗蓉逝世18周年:過了這麼久,我們怎麼還這麼懷念她?
十年沒見的生父出現給我一張銀行卡,第二天我找他才知道他逝世了
金庸先生逝世:人生就是大鬧一場,悄然離去
周恩來逝世前三年回憶:我一生數次歷險,最危險就是這一次!
李詠逝世57天後,妻子哈文感嘆:除了這一生,我們沒有其他時間
林奕含已逝世一周年,她改變了我們什麼?
紀念楊絳先生逝世兩周年·嘗盡人生百味,始終明媚從容
李夫人在逝世前做了什麼,才讓漢武帝一生對她念念不忘?
李詠癌症逝世:生命如此脆弱,餘生,請對自己好一點!
霍金逝世一周年,你還記得他那些匪夷所思的預言嗎?
「兩彈一星」元勛于敏逝世:我一生只虧欠這兩件事
中國一代「貓王」孫菊生先生,今日不幸逝世
康有為一生風流,晚年得什麼病逝世的?
霍金已如此偉大,為何一生沒獲「諾獎」,逝世一周年後真相被揭開
國學大師曾仕強逝世,生前曾提出「生死公式」,詮釋了他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