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梁文道:《論語》第一句,你讀懂了嗎?

梁文道:《論語》第一句,你讀懂了嗎?

最有格調的國學微刊

京博國學編輯整理自網路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

今天,《一千零一夜》第一季終於要給大家獻上最後一本書——《論語》,並且今天我只講《論語》的第一句話。

論語·學而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論語》第一句話因為它的頭兩個字就是「學而」,所以這一篇就叫《學而篇》。我們知道《論語》每一篇的名字,其實都是它這一篇開頭第一句的頭兩個字。

《論語》是個語錄,大概在孔子死後一百多、兩百年才逐漸結集成書,裡面有孔子自己說的話,有孔子跟弟子們的對話,也有一些是孔子的弟子說的話。

孔子(BC 551年9月28日―BC 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國栗邑。中國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在孔子去世之後一百多、兩百年,這些弟子們他們想著要編輯他們的祖師爺的話,以及一些偉大的其他同門的,當時跟隨孔子的那些賢人的話,他們能不小心謹慎嗎?他們能夠隨便亂來嗎?

因此,就碰到一個問題了,到底《論語》這些不同的篇章,他們的組合是不是一個隨便的組合呢?有的人認為是,但是我個人比較傾向於另一派的看法,我認為這裡面應該是有邏輯的,它不可能是隨便瞎湊合的,它不可能是每一篇,甚至是每一段話裡面都是隨便組織的。它背後應該有一個意思在裡頭,是使得它首尾相貫。

因此,為什麼是以《學而篇》當成整部《論語》的第一篇,又為什麼是以剛才我們讀的那一段話,那一句話作為全部《論語》的第一句話呢?它就不是隨便亂來的,它是有個意思在裡面的。

中國歷來很多的注釋家都注意到這一點,所以他們說,要讀懂《論語》,要認識儒家,要為學為人,首先要注意的就是它的第一句話。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我們小時候學到的解釋就是,學到的東西好好時時地溫習它,複習它,那不是很快樂嗎?你想想看,我們小學生、初中生學了東西還得老複習,難受死了,怎麼會快樂呢?

然後「有朋自遠方來」,哥們兒大老遠地來看你,你「不亦樂乎」吧?

接下來更奇怪,人家都不知道你是誰,不曉得你多少斤兩,你還不生氣,那你不就是君子了嘛?

你看,這前後三段串起來,沒有什麼意思,你覺得它簡直是瞎湊,原來這就是中國最偉大的經典《論語》的開篇最重要的第一句話,居然是這個樣子。那你想想看這本書,還有什麼好看,還有什麼好讀呢?我們仔細再來看這第一句話。

讓我們先來解決這句話的第一個字「學」,到底什麼叫做「學」?在孔子那裡,在原始儒家那裡,「學」指的是什麼學呢?

「學而不思則罔,死而不學則殆」

我們還知道孔子有另一句話,他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意思就是,你學,但是你不用自己的腦子去思考的話,那就是迷惘的。但是,如果你自己一個人瞎想,而不肯學,那卻是很危險的一件事。

日本江戶時期的大儒學家伊藤仁齋他訓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學」指的意思就是「稽於古訓之謂學」,就是說你學習古人的種種的教訓,這古人甚至包括自己的家長的教訓,叫做「學」。「求於己心之謂思」,就是學到的東西,拿到回心裏面仔細思量,這叫做「思」。

當代日本的思想家子安宣邦,解讀伊藤仁齋這句話的時候就把它擴充,就是我們所有人,一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我們沒有人是不學的,一個嬰兒、一個娃娃他也得學,他要學懂去接受,必須接受它的周遭世界裡面有很多很實際的狀況,一個小孩子必須學懂。比如說小孩子,過馬路要看紅綠燈,你要看看兩邊有沒有車,這就是一個最基本的學了。

莫高窟出土的「論語」

人在成長過程中,社會人際關係越來越複雜,你要學很多做人處世的道理,這個世界上面有很多需要你有生存智慧來適應它,來處理它的東西,你要學。

但是如果學了這些東西,而完全沒有自己的思考的話,還是會迷茫,你看不透這個世界,所以你還是要有思考。

如果你光是順應著這個世界的要求,你接受周邊的林林總總的規則,但是不經過自己的大腦去反省這到底是為什麼,為什麼我要這麼做,為什麼我要服從那樣的指令,你不經過一番自己的思考,你對這個世界到底是什麼樣的本質,這個世界是什麼,你不會看得清的,你像瞎子一樣。

但是,假如你什麼都不學,你根本沒辦法自立起來,所以子安宣邦說,學跟思,是一個人達向自立的,通達向自立一個很重要的途徑。

「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而說到自立,那就要說到儒家裡面講學的時候的另外一個關鍵語句了——孔子說:

「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意思是:古時候那些人很不錯,他們做學問是為了自己;今天那些人就不行了,學東西全是為了他人。

這話聽起來很奇怪,孔子怎麼好像鼓勵我們自私自利呢?學習怎麼能只是為自己,難道不要為社會、為國家作貢獻嗎?我們要搞清楚,這所謂的「為己之學」跟「為人之學」的意思在哪裡?這個「為人之學」,其實我們大伙兒天天都在干。

比如我們為了高考和考試而學習,讀書只為能夠考上大學的話,你學這些東西是為了應付一個專門的場合,應付人家的需要,或者工作的需要,這種學就叫「為人之學」,孔子甚至把它叫做「小人之學」。

這「小人」不是指你是卑鄙小人,而是你的氣量太小。

真正的「大人」是怎麼樣?是君子,君子不器,他不會只學一種有專門有特定用途的學問。比如說,孔子有一個學生就跟他學,「老師你能教我種地嗎?」「我不會種地。」「你能夠教教我怎麼樣種菜田嗎?」「我也不如那些菜農。」然後那個學生出去之後,這個孔子就說,「你看,這是小人。」「小人」不是說瞧不起這個學生,而是說你想學的,都是特定於一個場合,一種需要的學問,這不是孔子關心的「學」。

孔子關心的「學」是什麼?是真正為了自己。而這個「自己」的意思是什麼呢?就牽涉到儒家怎麼理解自己跟自我。

范曾畫的孔子

儒家講的「自我」與「自己」,跟我們現代人被西化影響的這種觀念下的「自己」和「自我」不一樣,它不是孤立的,不是一個原子化的、一個一個人分立的狀態。儒家講的這個「我」,他從來就離不開其他人,他是社會上的一個存在,一個小孩生下到這個世界上,他就必須接受一個現實就是他有爸爸媽媽,也許有兄弟姐妹,有很多的親戚。

然後他逐漸長大,他發現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人會跟他發生關係,比如說他的同學、他的鄰居、他的朋友……國家、社會,種種人,每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上面都離不開其他人,沒有一個人是孤島。儒家「自我」的觀念是這樣的一個觀念。

如果你真的為自己做學問,你應該體認到我的存在,這個「我」是離不開所有這麼多人的。所以,我要追求我的完善,我這個「為己之學」要把自己推到最高境界,讓自己達到一個最完好的狀態的話,這整個狀態裡面就包含著我是要一步一步地擴大自我,要跟周邊世界發生關係,甚至要改變周邊世界的。

這種學問叫什麼學問呢?這種「為己之學」,那就是「成己達人」。我成就了我自己,成就到最高點的時候,我也就幫助了其他人去成就他們自己。我的人生目標跟終點,總是聯繫其他人的,這就是《大學》「八條目」裡面那個意思——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八個步驟,從微觀到宏觀,從小到大,從低到高,它是貫穿起來的。

於是,透過這樣的一個終身的學習,一個人他的自我終於不斷地擴大,最後他能夠盡己性的時候就能夠盡物性,就像《中庸》講的,盡物性盡到極處的時候,這個人到了一個地步,連人跟物理世界的界限都能打穿。

到了一個地步的時候怎麼樣呢?那就「與天地參」。人到了這樣的一個境界,那就是聖人的境界了。所以一個人,追求的是這麼不斷完善,成為聖人的一個狀態走上去,他這樣,才是真正地為了自己的學問。

為什麼《論語》第一句就是「學」?

好了,所以《論語》第一句話的第一個字,這個「學」,為什麼擺在第一句?因為它對整個儒家來講太重要了。

你要來學儒家,你就要知道儒家要教給你的「學」是什麼樣的「學」,它不是教你升官發財的學問,它不是讓你當一個乖乖的順民的學問,它是要你做一個完美的人。

這樣的一個完美的人,他不斷地修行自己,不斷地學習,改善自己,讓自己達到剛才我說的那樣的境界,以那樣的境界為目標。那樣的目標太難了,但是它又不難,「我欲仁,斯仁至矣」。

要達到這樣的目標,你必須要「習」。這個「習」從朱熹開始,我們就常常把它當成溫習,「學而時習之」,這個「時習」我們連起來就是時時溫習,但是這是一個宋朝的人的理解。

你要是按照回東周的時候,起碼春秋那個年代,「時」作為一個狀詞,沒有「時時」的意思,你看整本《論語》裡面這個「時」都沒這個意思。這個「時」是什麼意思呢?它的意思指的是,一個恰當的、一定的時機,也就是你學到的東西要在一定的、恰當的時機要去習。

那怎麼樣叫做「習」呢?這個「習」指的意思還不只是溫習。當然,很多人也會從溫習的角度去講,也有人認為這個「習」是一種實踐,一種實習,英文講的「practice」,實踐出來,你學這樣的學問就要實踐它。

孔子講學圖

但是在我看來,你說它是溫習也好,你說它是實踐也好,我不認為像許多專家所講的那樣子是必然矛盾的。因為剛才我們已經講了,儒家講的這個學問不是一個書面上的書獃子的字面上的那種學問,它是一種做人的學問。而做人的學問,這種學問它總是要實踐的,而每一次實踐其實就是溫習。

比如說你學禮,你怎麼去學禮呢?你就必須要到一些場合,那些場合講究的禮是怎麼樣,對人該用什麼態度,你就要去實踐。而這個實踐,每一次實踐其實就是一個溫習。

所以,朱熹雖然把這個「習」訓為「溫習」。但是你看朱熹在這個章句裡面他又解釋,他就說道,這個「習」,有時候就像鳥學飛一樣。小鳥學飛,它會越學越好,而其實每一次它學飛不就是一次對於飛這種能力的一個實踐嗎?所以,哪怕是溫習,哪怕是時習,它們在這個意義上都是不矛盾的。

於是,我們就明白第一句話第一小節的意思了。

你有這樣的,想要成己達人的學問,這個學問促使你不斷完善自己,而完善自己到了最終階段,就是要治國平天下。希望天下蒼生都能夠平安,每人安居樂業;希望所有這個社會、這個國家是公平的,是正義的,人民老百姓的生活是幸福的,是有秩序的,大家安安穩穩的。

一個君子,應該以這樣的天下為他終極的目標,而你能夠有這樣的機會,這個「時」,有這樣恰當的時機能夠實踐這樣的抱負,實踐這樣的學問出來,這樣子是不是「不亦說乎」啊?那簡直是太快樂了,因為這就是你的目標,你達成這樣的目標,難道不快樂嗎?

外聘作者計劃

——誠意招募——

文章題材為中國傳統文化類,各方向均可

不限地區,簽訂合同,有償約稿,穩定合作

有意者請將簡歷及代表作發送至郵箱:

期待你的加入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京博國學 的精彩文章:

10個精妙絕倫的對聯,簡直太有才了!
中國四合院詳細解讀,滿滿都是文化
心是最強的葯——中醫是站在宇宙看人體!
中國人一定要知道的「五倫、五常、四維、八德」
讀書,最簡單、最有效的養生

TAG:京博國學 |

您可能感興趣

梁文道:為什麼要閱讀不同層次的書
竇文濤:心情決定真相,梁文道:八卦事件是很好的道德教育
梁文道:今天,中國人怎樣結婚?
梁文道:窮中談吃
梁文道:能寫好八股文的人可不是書獃子
梁文道:沒想到你是這樣的一休哥
梁文道:古代沒書店,買書去哪
梁文道:死在這裡也不錯
梁文道:熬夜,是為了自由
清朝文字獄究竟有多厲害?梁文道:這四件事說的最透徹
梁文道 :風箏
梁文道:誰明侍者心
文學有什麼用?聽聽梁文道怎麼說
梁文道:要有信仰,但信仰什麼?
梁文道:見過漩渦的人,未必知道漩渦的樣子
梁文道:光的故事
「道長」梁文道:曾經想當神父,為何如今皈依佛門?
梁文道:撇開宮斗劇,還原一個真實的乾隆皇帝
梁文道:橋上的孩子
梁文道:哲學是一種過日子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