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減肥 > 端午節逐漸「瘦身」為粽子節 傳統文化應如何傳承

端午節逐漸「瘦身」為粽子節 傳統文化應如何傳承

端午節前的北京街頭,不少市民提著粽子禮盒,急著與家人共度這個傳統節日。

穆榮也不例外。然而,身在異鄉的她,只是象徵性地買了一個真空包裝的肉粽子,僅此而已。即將到來的端午節三天假期,她的時間被各種聚會佔滿,但似乎都和這個傳統節日扯不上邊。

「對節日,我每次都是充滿期待,但真正到了那天卻覺得很乏味,端午節更是如此。在農曆的傳統節日中,端午應該算是最沒存在感的那個。」在北京從事幼教工作的穆榮說,春節自不用說,萬家團圓的日子,有錢沒錢都要回家過年;中秋也有團圓的意味,現在很多公司也都會舉辦中秋晚會,「在高樓大廈里的城市人,端午節除了吃幾個不太好吃的粽子,多放一天假,與平時並沒有太大區別」。

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按照傳統習俗,在這一天,人們要賽龍舟、插艾草、吃粽子,進行多種多樣的紀念活動。2006年,經國務院批准,端午節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不過,記者走訪發現,對於大多數人而言,端午節的種種傳統習俗漸行漸遠,這個節日所留下的僅僅是吃粽子這樣簡單的意味了。

端午傳統習俗漸行漸遠

穆榮的老家在湖南漵浦,這裡至今仍保留著大小端午的說法。常說的五月初五叫做小端午,五月十五才是最正式最隆重的大端午節。至於這個傳統的由來,穆榮告訴記者,傳說是因為古時交通不便,屈原的死訊傳來時已經過去了10天,所以才有大小端午之分。

「至於過節,那一天家裡是一定要好好吃上一頓的,大菜一般都是鵝,不愛吃鵝的家庭也起碼要有一隻鴨子上桌。粽子的種類尤其多,形狀上有尖角的、長條的、方正的等,餡也很多樣,棗子、豆子以及肉餡等。最值得一提的是一種有胳膊粗的長條形的臘肉粽子,裡面包的是實實在在的肥瘦臘肉,煮熟以後油脂滲入粽子里香氣撲鼻十分誘人。」穆榮回憶說,賽龍舟也是很吸引人的,「端午節那天,鄉鎮都會派出自己的隊伍和龍舟在小城裡比賽,較為正式的會在開始前祭祀屈原,跳一場儺戲」。

在穆榮的印象中,龍舟賽的地點就在鎮邊的河裡,每年各村都會有一兩條船參賽,隔幾年還會有新的龍舟下水比賽。「如果村裡今年有新龍舟下水,那麼船上人的姻親要準備紅布、爆竹、紅包、飲料等『接龍舟』,據說可以讓龍舟劃得更穩、更快,保佑一船人的平安。不過,隨著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村每年都會有新龍舟下水,『接龍舟』也就不再像以前那麼隆重了。龍舟賽參賽的大多是村裡的青壯年,儘管這幾年很多年輕人外出務工,但是端午節這天,還是會有很多人特地從外地趕回來,一是為了和家人團聚,再就是為了上船比賽了。我們這邊講究划過船之後今年的運氣就會特別好,這大概也是很多人都熱衷上船的原因吧」。

在北京當健身教練的顏亮來自山東煙台,他告訴記者,在他的家鄉,姑娘們要在端午節前趕製香包,「那段時間街上會有挑擔子賣雜貨針黹的,大小姑娘們會買各種綵線,在端午節前的幾個夜裡趕製香包,就是放上香的艾蒿,還有其他的香草,縫製荷包,然後穿上綵線。端午節那天,姑娘們與小夥伴交換荷包表達友情,或者送給心儀的小夥子表達愛慕之情」。

除了上述比較大眾的習俗,各地還有端午節的地方性民俗。在北京上大學的程菲告訴記者,山東濰坊老家的習俗就是端午節看閨女,「這一天父母會買了禮品去出嫁的女兒家吃團圓飯,看看女兒在婆家過得好不好,但是現在這個習俗被一些人指責為『倒孝』,這就讓人很難理解。現在,只有一些家庭保持這個傳統,大多數早都不看了」。

在2006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後,2009年,中國端午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據悉,端午節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理由正是因其是中國的傳統節日,迄今已有2500餘年歷史。由驅毒辟邪的節令習俗衍生出各地豐富多彩的祭祀、遊藝、保健等民間活動,主要有祭祀屈原、紀念伍子胥、插艾蒿、掛菖蒲、喝雄黃酒、吃粽子、龍舟競渡、除五毒等。各種活動因地域差別而略有不同。端午節是蘊涵獨特民族精神和豐富文化內涵的傳統節日,對中國民俗生活有重大影響。

然而,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對於過端午節,很多受訪者不約而同地說出了這樣的感受——「索然無味」。

不可否認的是,端午節的「身份」與其被「瘦身」為粽子節的現實有些不符。

「在現代城市社會,傳統的節日像是被晒乾的鹹魚,缺少了文化韻味,只剩下乾枯的形式。這也許是一些人覺得傳統節日乏味,更願意過洋節的原因。」穆榮說,社會發展演變的趨勢無法阻擋,但不意味著傳統的文化、習俗會消失,「我們每個人學到的歷史、受到的教育、讀的詩詞歌賦,都有著古代文化的影子。對自然的熱愛,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感悟,是流淌在我們血液之中的。那些傳統文化習俗總會找到一種方式,與現代文明融合」。

各地立法保護傳統文化

對於立法者來說,也早就意識到了端午節等傳統文化保護問題。自2000年5月《雲南省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條例》公布開始,到2011年2月《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頒布,涉及端午節等傳統文化保護的非遺立法在我國經歷了十餘年的實踐。此後,各地也進行了相關立法。

據了解,截至2016年8月31日,全國共頒布72部涉及端午等傳統文化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地方性法規。雲南省共制定了20部相關地方性法規,立法數量居全國之首。

截至目前,在尚未出台相關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法規的省市中,2017年2月14日,北京市地方性法規五年立法工作規劃實施工作會議上指出,五年內完成制定或修訂的法規共28項,其中包括《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內蒙古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草案)》於2017年5月23日在自治區十二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三次會議上進行第二次審議;《吉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於2017年3月24日經吉林省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三次會議審議通過,將於2017年6月1日起正式施行;《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草案)》已通過省人大第二次審議,預計在2017年內正式頒布實施。

記者梳理傳統文化保護地方立法發現,除了涉及端午習俗等傳統文化,一些地方還根據當地的傳統特色制定了地方性法規。根據記者的不完全統計,省級以下地方性法規,有針對民族自治地區開展整體性保護的條例,例如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縣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條例》、浙江省《景寧畲族自治縣民族民間文化保護條例》、貴州省《玉屏侗族自治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等;也有針對已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傳統文化的保護條例,例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維吾爾木卡姆藝術保護條例》、江蘇省《蘇州市崑曲保護條例》、甘肅省《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花兒保護傳承條例》等。同時還有大量與非遺代表性項目和代表性傳承人的評審配套的地方法規以及針對地方某一非遺項目的保護而特別制定的法規,如安徽省的《淮南市保護和發展花鼓燈藝術條例》、雲南省《雲南省麗江納西族自治縣東巴文化保護條例》等。

據了解,最早的《雲南省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條例》是許多後來地方立法的參照,此後於2013年6月1日實施的《雲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更是將傳統文化的保護貫徹始終,其中規定實施旅遊業收入反哺民族傳統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對無法履行保護職責的項目保護責任單位進行重新認定,為喪失傳承能力的代表性傳承人繼續保留待遇等。

2014年6月1日實施的《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則將包括端午節在內的傳統文化的傳承著力於體系建設,並明確相關責任為「縣級以上人民政府」。

同年實施的《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對於端午節等傳統文化的保護則更加直接,其中規定,凡是符合傳統文化積澱深厚、存續狀態良好、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等條件,均可由所在地政府文化主管部門制定專項保護規劃,報本級政府批准,設立文化生態保護區,實施區域性整體保護。

在2015年2月1日起施行《遼寧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定義更加細化,規定「本條例所稱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並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將傳統文化更加明確於非遺保護的重要地位。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胡文臻向記者介紹說,2011年以來,包括端午節在內的傳統文化或者說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主要工作由縣級人民政府開展。《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實施以來,全國各個縣區反應很快,調查了解,摸清家底,積極申報縣級、市級、省級、國家級、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由此看出速度快、成效大。

進一步構建合理法律體系

然而,多位受訪專家也表示,在新形勢下,包括端午節民俗在內的傳統文化如何傳承下去,仍面臨一些問題。

「有關研究者認為我國在傳統文化保護方面『起步晚、速度快、成效大、問題多』,這是我國傳統文化保護或者說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實現傳承發展的突出問題。」胡文臻說,在城鄉一體化建設中,老城區改造、新農村建設以及區域經濟發展招商引資項目建設等區域社會經濟文化建設發展中,出現了很多問題,「比如保護措施不到位、屬地與單位管理扯皮、項目建設拆遷、環境污染、人為工程破壞等問題,還有的以口傳心授、師徒傳技等方式進行保護應用時加入功利性和隨意性,出現了對傳統文化遺產進行隨意改變的行為等」。

在很多業內人士看來,地方性法規和單行條例的制定,無疑在一定程度上對指導和規範保護、傳承、利用包括端午節在內的傳統文化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但是,目前我國傳統文化保護的效果仍不樂觀,造成這種現狀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地方立法未給傳統文化傳承發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環境。

「很多傳統文化的最大特點是區域性,但針對它的地方立法大多未能做到因地制宜,還存在語言不規範、邏輯不嚴謹等技術問題,影響了地方立法的實際效率。提高傳統文化地方立法的質量已刻不容緩。」在北京從事多年民俗文化研究的媒體人姚健說。

胡文臻認為,必須從基層管理層面解決傳統文化的本真性破壞問題,通過研究層面去偽存真,制止出現「偽民俗」現象,堅決禁止改造類工藝旅遊和改造中國傳統文化器樂的「偽」遺產申報。

「縣級人民政府加大文化市場的執法檢查工作,配備懂法的執法人員工作已經刻不容緩。隨意性和侵權性是基層傳統文化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中存在的問題。這些問題需要過硬專業知識人員和執法守法工作人員在一線工作中徹底解決。司法機關要受理涉及傳統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案件,要依法對不同形式的侵權改編、模仿、破壞形式等進行處理。同時,司法機關還要堅決制止打擊並重罰傳統文化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中的造假產品,對問題嚴重的要追究刑事責任。」胡文臻說,縣級人民政府要主動承擔起保護中國傳統文化的歷史責任,堅決制止因「申遺熱」帶來的突出問題。

在胡文臻看來,現有的這些省(區、市)頒布的地方性法規足夠實踐應用了,「其他未出台縣市可以參照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結合區域實際出台實施細則(意見、辦法),研究非遺保護法律法規的完善和保護傳承人的權利責任,解決好傳承人年齡結構問題、藝術失傳問題等,構建合理的法律體系」。

「結合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和相關法律關係進行法律知識的普及,將政府、企業、傳承人、消費者、購買公共服務者五者之間的法律關係以指導意見的形式制度化,實現包容性,建立具有特色的傳統文化產業制度。」胡文臻說。

(本報記者趙麗 實習生劉雪妍 吳雙 製圖/高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瘦身 的精彩文章:

小腹就這樣不見了!太神奇了!美容瘦身大全!
華晨宇瘦身變麻桿腿 揮手臂不慎露腋毛
睡前瑜伽十分鐘 3招助眠又瘦身
清爽開胃還美容,清脂瘦身,愛美女生不錯過
吃什麼更快瘦?快準備好15大瘦身特效食物!

TAG:瘦身 |

您可能感興趣

端午節,素粽子
端午節粽子簡筆畫
端午節,粽子香,然而你知道端午節由來嗎?端午節紀念又是誰?
端午佳節「粽意濃」,粽子究竟應該怎麼吃?
端午節除了吃粽子、划龍舟還有哪些傳統習俗?
端午節 肯定要包粽子啊 I 端午系列活動之一
端午節說粽子,粽子的來歷
端午節之粽子掛飾的編法圖解
端午節怎麼吃粽子最健康?
端午節各地粽子 粽子製作方法
粽子飄香又端午
端午節因為屈原,讓粽子附有忠誠的色彩
端午節這些高熱量粽子要避開!
端午節,包粽子就用它,具好吃又抗癌
端午節為何要吃粽子,當糾結吃甜咸兩味粽子時,奇葩粽子已經來襲
咸香軟糯還不膩 端午節美食 罈子肉紅豆粽子 孩子最愛吃
端午節吃粽子有講究,尤其是糖尿病患者更不能「挑戰極限」
林心如端午節饞嘴粽子,為保持身材只能抱抱枕解饞
端午節粽子購買提示:散裝粽子盡量即買即食
端午節吃粽子 糖尿病患者可要悠著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