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褚君浩:做得好科普,科研才可能有大格局

褚君浩:做得好科普,科研才可能有大格局

右圖:褚君浩院士現場展示當年讀書時做的筆記。本報記者葉辰亮攝

本報首席記者許琦敏

好的科普作品,帶給人的不僅是知識和好奇心,更有縝密的邏輯思維、鍥而不捨的科學精神

將所從事的科研活動邏輯清晰地與不同人群交流,都是科普,只是層次、角度有別

「做科研只是一種能力的體現,而科普則會讓年輕科學家更多的能力得到鍛煉與發揮」

「很多人感覺科學家做科普是不務正業,做不好科研才去做科普。而我卻覺得,科普給我帶來了更大的天地,可以調動起更多資源。」正如中科院院士褚君浩所言,此次獲得「全國創新爭先獎章」,不是因為科研,而是基於多年來他在科普領域的傑出貢獻。赴京領獎前夕,他深有感觸地說,希望更多科學家重視科普,而科學家對科普的貢獻也應體現在科研評價中。

做科普因材施教,內容因人群而異

作為院士群體中的一員,投身科普是一份職責。不過,褚君浩對科普的情感從幼年就紮根了。他說,小時候就喜歡看書,高中一年級的時候,為了買上下冊的《分子物理學》,他一連三天不吃午飯,省下媽媽給的午飯錢買書看。

好的科普作品,帶給人的不僅是知識和好奇心,更有縝密的邏輯思維、鍥而不捨的科學精神。褚君浩說,當時他邊看書邊做筆記記錄下點滴思考,至今他還保留著一本本泛黃的讀書筆記。他寫道:「中國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但在這麼多物理定律中竟然沒有一條是以中國人命名的,這真是一種遺憾。中國的物理要發展,今後中國人名出現在物理定律中的數量,應該按照人口比例來達到。」

曾做過多年中學老師的褚君浩,科普時十分講究因材施教,科普內容也因人而異。他將科普人群大致分成幾類:一類是公務員和領導幹部,這類人需要高密度提供前沿科技與社會發展的大趨勢和大背景;一類是大中小學生,除了深入淺出地介紹科學知識外,更重要的是勵志,引導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還有一類則是社區大眾,他們主要對當下熱點蘊含的科學內容感興趣。所以,褚君浩的科普講演大多會收穫無數好評。

科普與科研相生相長,相互借力

既是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又是華東師範大學教授,曾是第十、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還是上海市政府參事,褚君浩將這些工作都做得十分出色。秘訣何在?他說,如果把這些事情割裂開來做,精力根本不夠,但如果將它們統籌起來,就會相生相長,相互借力,調動資源———個中關鍵就是「科普」。

在褚君浩看來,將所從事的科研活動邏輯清晰地與不同人群交流,都是科普,只是層次、角度有別。「我的科普立足於自己的科研,沒有研究過的,我不隨便涉及。」他說,這是他堅持的原則,但也會進行發散。比如,他的研究領域主要集中在光電能量轉換、光電信息獲取,由這兩個點,可以拓展到物聯網、智慧城市等。

「這是一條從科學發現,到技術發明,到產業應用,最後體現社會發展趨勢的拓展線路。」褚君浩說,這樣才能把科普的格局做大,眼界做寬,立意做高。

他完全不同意「科普浪費時間」的說法,反而覺得科普為自己帶來了更多的機會。比如,他在九三學社提倡院士做科普,與王恩多等一起將院士科普巡講做得有聲有色,帶動了很多年輕科學家參與進來。在學科交叉中,他出色的科普能力,幫他打破「隔行如隔山」的壁壘,找到了更多創新交叉的探索課題。

「能做好科普的科學家,科研才可能有大格局。」褚君浩一直這樣教誨學生,因為能讓別人聽得懂專業艱深的東西並對之感興趣,說明自己對專業的理解一定十分透徹深厚,同時自己的邏輯表達也會受到訓練,反過來促進科研能力提升。

改變科普「做再多再好也白乾」的情形

這些年來,褚君浩的科普做得風生水起,可他坦言,2005年當選中科院院士前,他用在科普上的時間「十分小氣」。原因很簡單,因為科普工作並不計入科研工作者的工作量,無法體現在考評體系中,說白了就是「做再多再好也白乾」。對於身處競爭激烈環境下的科學家而言,即使有強烈的興趣,在科普上投入精力也要左右權衡,仔細思量。

他覺得,應該將科普的權重,在科研考評體系中體現出來。「做科研只是一種能力的體現,而科普則會讓年輕科學家更多的能力得到鍛煉與發揮。」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匯網 的精彩文章:

那些抵萬金的家書能讀到什麼
11位青年文藝家「粉墨」再登場
NASA新款火星車2020年發射 從火星拿石頭回地球要24億美元起
艱深的科學道理,如何講給孩子聽?
那些在全球治理一線貢獻智慧的中國年輕人

TAG:文匯網 |

您可能感興趣

何達:科創要有市場激勵,也不能忘記科研初心
科技部長談為科研人員「鬆綁」:仍有不好的感受,需深化落實
科研實力比肩清北的中科大、國科大,你都能分清楚嗎?
做科研,勤奮就會優秀?不,你還需要這樣
鼓勵科研人員做科普,不能只說說而已
誰說文身就是社會人?還有可能是科研工作者
馬化騰:加大投入做好基礎科研,才能具備真正的實力
如果你喜歡科研,學術界可能不適合你
錢學森和楊振寧誰的科研成果更大?
在日科學技術者聯盟會長楊克儉:科研要務實求真,不能搞虛的!
與霍普金斯教授面對面:一個做科研的醫生,如何擁有豐富的業餘生活?
科研不能沒錢,但錢可能打算操縱科研
犧牲睡眠搞科研,真的值得嗎?
華為魅力無法也能夠言語說清,科研方面,任正非先生就下足大功夫
格陵蘭島還能堅持多久,北極的科考隊該如何繼續科研工作
鍾楊五問:回答得好,則中國科研事業必能興旺輝煌!
放權賦能政策頻出,科研人員真的能「我的科研我做主」嗎?
特朗普再這麼下去,美國或將喪失威懾力?智庫:別總想著搞科研了
哈佛大學終身教授何毓琦:年輕人如何做好科研
科研福音!「探索賦予科研人員科技成果所有權」意義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