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陶藝大師劉建偉 教您慧眼鑒紫砂

陶藝大師劉建偉 教您慧眼鑒紫砂

中國網訊(祝閱武 李慧芳)陶藝看宜興,紫砂在丁蜀。宜興丁蜀鎮以盛產陶瓷而聞名中外,陶文化源遠流長,制陶歷史可追溯到5000多年前,是中國最重要的陶瓷生產基地和陶瓷產品銷售集散地,被譽為「中國陶都」。

吳儂軟語,江南三月。在「陶藝創作異彩紛呈,紫玉金砂享譽世界。」的宜興丁蜀鎮,聆聽著名工藝大師劉建偉說丁蜀、話陶藝,是人生的幸事。

聊起紫砂,劉建偉可是滔滔不絕:紫砂壺的起源可以上溯到春秋時代的越國大夫范蠡,就是那位功成身退的與西施一起退隱江湖的「陶朱公」數來已有二千四百多年。不過,紫砂做成壺,那還是明武宗正德年間以後的事情。從此蔚成風氣,名家輩出,花色品種不斷翻新,五百年間不斷有精品傳世。發展到今天,可謂巧奪天工,技絕寰字。明清開始,江浙一帶的文人雅士與壺藝家多有合作,才使宜興紫砂壺有那麼重要的金石味、書卷氣和民俗情。凡美的紫砂壺從古至今更是吸引了不少的文玩愛好人士的收藏,至此也出現了市場上魚目混雜的紫砂亂象。劉建偉說。

環境育人。劉建偉從小就在紫砂作坊長大,耳濡目染,刻苦鑽研,久而久之,由一個小工成長為陶藝大師。

我很榮幸,工廠里有兩位紫砂界的大師,一位叫顧景舟,另一位叫蔣蓉。在劉建偉的從藝過程中,這兩位大師級的長輩既對自己的藝術熏陶和成長,以及人生道路的走向,其影響是深遠的。

認識紫砂全方位

紫砂壺的成型方法,有手工、注漿、旋坯和印坯等幾種。其中手工成型是傳統的製作方法。而製作技藝的關鍵則是脫空成型和坯件表面的精加工。所謂精加工,系指用竹片、明針、刀具及用這些材質製作的其它專用工具,對已接上頸、腳、嘴、把手的壺口、身、蓋的表面,進行精細的括平、修整,這是紫砂壺成為工藝品的關鍵之一。劉建偉說,它的作用在於:紫砂熟泥顆粒大小不一,成型時坯體表面呈現高低不平,在精加工過程中,用上述工具將坯體整平,並把隆起的顆粒向下擠壓,使坯面平整光潤。這時坯體外表形成一層較細緻的表皮層,而內壁面雖在打拍泥片時也受拍打,但往往是稍事加工,泥料顆粒之間相對疏鬆,燒成後製品表面成梨皮狀,而疏鬆的內部呈現一定的氣孔率。

劉建偉說,紫砂壺造型別緻多樣。為不使它淪為一般的釉陶,以及歷史原因,它的表面是不施釉的。要使紫砂達到「脫手則光能照面,出冶則資比凝銅」的工藝效果,必須把坯體處理得器形結構嚴謹,輪廓線條分明,筋瓤紋理清晰,達到珠圓玉潤,渾成整體的製作要求,都需經過成型精加工來求得。同時,精加工也是提高坯體粘度的重要手段。例如大型圓條壺,壺口壺蓋各有24條筋瓤對稱。由於加工精細,燒成後壺蓋任意調換方位,都能與壺口相吻。工藝水平高的紫砂壺,口蓋准縫嚴密,二者之間的空隙(或稱位移公差)一般都在 0.5mm以內,是其它任何陶瓷壺類所無法比擬的,瓷器茶壺位移公差在1~3mm甚至更大。由於紫砂壺精度高,減少了混有黃曲霉等黴菌的空氣流向壺內的渠道,成為紫砂壺泡茶不易 發餿變質的原因之一。

鑒別紫砂多方法

劉建偉特別指出,手工紫砂壺被認為最有藝術價值最有收藏價值的作品,對於一款手工紫砂壺不但要求工藝師技藝高超,同時對每一個步驟也有非常嚴的要求,特別是完成基本步驟後的精細修整,這個關係到整款作品的細膩與生動等工藝。

手工成型工藝的關鍵,在於泥坯成型過程中製作基本功的高低,在造型中把握壺身、嘴、把、口、足鑲接加添的融洽所取得的整體效果,以及表面的精加工,即用拍子、篾只、明針、刀具等專用工具,對已經加上頸、腳、嘴、把手的壺身整體、壺蓋或其他產品的表面,進行精細的刮平修整。

通過精加工可將成型坯體表面凸起的粗顆粒向下壓擠,將坯體通身修整得平正光滑,在坯體外表形成一層較細緻的表皮層。這種表皮層,在燒成過程中,會容易形成一層較緻密的燒結層,使產品外表既有因大小泥料顆粒燒成收縮不一而使粗顆粒略有凸出,又富有滋潤光澤的質感,猶如天津鴨梨的梨皮狀。而相對疏鬆的內壁因泥料礦物組成和顆粒堆積等因素而形成的空隙,具有一定的氣孔率。

刮平修整的明針功夫,還可使別緻多變的器物造型結構顯得更加嚴謹,輪廓線條分明得體,筋瓤紋理格外清晰,極大地提高坯體的精確度,使各種紫砂壺的口蓋准縫嚴密,二者之間的空隙(或稱位移公差)一般都小於0.5毫米,這是其他陶瓷壺類很難做到的,從而達到「脫手則光能照面,出冶則質比凝銅」,珠圓玉潤,渾然一體的製作效果。這是紫砂陶器成為工藝產品的關鍵之一。

除此,還有陰晾的工藝細節必須注意。紫砂行業中間流傳著一句俗話,叫「三分做七分晾」,可見「晾」的重要。晾,是時間坐標上的坯體的乾濕度。晾的時間越長,坯體的濕度越低,也就越乾燥。晾的時間是由坯件的材質、大小和形狀而決定的,也因個人的經驗而定,所以有人總結說:「三分做七分晾」,實在是肯綮之論。

如何判斷一件紫砂器的窯燒溫度夠不夠?劉建偉說,最常使用的方法就是聆聽紫砂壺的音頻高低,我們可以用壺蓋輕輕敲擊壺身,用耳朵去判斷它的窯溫是否是足夠:如果聲音比較低沉、鬱悶,代表窯燒不足;如果聲音接近金屬聲,代表溫度過高,接近瓷化;如果聲音清脆而且帶有適度的迴音,大致可以判斷它的溫度是標準的。當然這樣的判斷是需要經驗的累積。

劉建偉還告訴記者,用聆聽法來判斷窯燒是否足夠,並不能一概而論,因為紫砂壺的音頻會隨著年代與材質而有所差異,例如朱泥壺的音頻就較紫砂壺為高;而民初紫砂及上白釉者的音頻一般較低。

就如何判斷窯燒好壞的方法,劉建偉告訴記者有以下幾點。

1、察顏法:將器身裝水,看是否壺身外表是否會有濕潤感,甚至是變色、滲水。如果出現這種情況,代表燒成溫度嚴重不足,不過一般的當代紫砂壺是不會如此誇張的。

2、觀色法:有經驗的老手可以單從器表呈色即判斷出燒成好壞,因為陶器的最佳燒成臨界溫度很窄,往往差個三五度就呈現出不同的胎色。

3、實用法:如果壺經久用,開始有黑斑、面皰迸了出來,此即所謂的「吐黑」現象,這就代表此壺的燒結溫度不足。

劉建偉說: 紫砂壺是一種既可實用亦可供觀賞把玩的高雅藝術品,紫砂因有吸附和澄清雜質的作用和透氣效果,紫砂茶具泡茶可讓茶水在壺裡三天不餿,好的泥料可以達到7天不餿甚至時間更長。

精美紫砂在於泥

劉建偉說:手工泥是由原礦泥塊以人工手段搗練的泥,與真空練泥相對。全手工壺,顧名思義,就不必解釋了。傳統全手工壺的製作技藝已逐級上報,被國務院列入向聯合國申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項目之一。

那麼,用手工泥製作全手工壺的藝術效果如何?

顆粒大小跨度大,顯現自然美。真空練泥其顆粒大小劃一,摻入的砂子又粒徑一致,練出的泥固然比較純凈,燒成之後,從泥料的肌理角度看,有人為造作整齊劃一的單調感。猶如一束美麗的鮮花,朵朵一樣開放,看似美,但是這是通過人的選擇採摘來的,是清一式的美,不能說是「完美」。完美是由各種美組合而成的。比如一棵漂亮的茶花樹上有盛開的花,有側開落瓣的花,有綻瓣初放朝上的花,有含苞待放下垂的花……高低,橫斜,偃仰,俯側,其自然狀態,恐怕是最高明的花鳥畫家也難以表現。這就是自然美,是完美。手工泥全手工壺的材質就表現了這中自然美。而真空練泥製作的壺表現出的是整齊劃一的做作美,營造美。是最易養成「包漿」的壺。由於手工泥全手工壺顆粒大小不一,內壁松而外表密,透氣性好。所以沏泡時茶葉容易從內壁反滲透到全壺,初泡時,壺的全身熱氣直冒,而又不「出汗」,這與真空練泥製作的壺有極大區別。真空練泥製作的壺在養壺時,茶汁一般是從壺面通過壺內水的高溫烤乾而逐漸包漿的。因其材質密度太大,成型時又加上一道反面擋坯的力,因此茶汁由內壁滲透到表面的成分極少。手工泥全手工壺用不到幾天,其包漿效果,就像其它壺養了一個月一樣。若長期沏泡,搓磨撫摸,那古雅的光澤,如肇慶的端硯,故宮的紫檀椅,溫潤無比,讓人一見而愛不釋手了。是當今紫砂壺中最佳的沏茶器具。古人有言:紫砂壺是沏茶的最佳器具,而手工泥全手工壺就是「當今」沏茶的最佳器具。現代人工作節奏快,多數人用真空練泥和模具成形所制的砂器正規劃一,漂亮。「時常需要就好」,我在此無推委之意,也無門戶之見。而在古代直至民國,連製作模具的石膏還沒出現,就不可能有「模型貨」茶壺的生產條件。據有關景舟大師的生平事迹可以看出,顧大師很不贊成用模具制壺,他認為這是把砂壺從「作品」降格為「產品」。社會在發展,觀念在更新,以後又發明了真空練泥,紫砂從藝人員就像書法家有了瓶墨汁,不願再去研墨寫字一樣。但是,從民國溯向古代,前輩先賢們都用手工泥作全手工壺。今人的此中做法,是延續古人與古人同一的傳統的制壺手段。手工泥製作全手工壺貴在何處?——「蓋不奪香又無熟湯氣。」今人會友品茗,一天吃茶時間長量又大,次日清晨,洗刷茶具,包括茶壺,從時間上說,不可能讓茶具有「熟湯氣」,即餿氣。而在古代,尤其是農村小戶人家,因為珍惜茶葉,往往總會喝隔夜茶,砂壺沏茶有無「熟湯氣」就檢驗出來了。有人專門做過嘗試,用同樣是底槽青的一把手工泥和一把真空泥的壺,以同樣多的茶葉,沏一壺茶。兩天後,真空泥壺已有一些變味,而全手工壺的茶味純正如初。

從紫砂藝術的繼承不是一成不變,墨守成規,但也絕非毫無章法的求新立異。劉建偉多年來通過大量的研究名人茗壺和研讀史書,對紫砂的文化與藝術的涵養有了獨到的見解。他的創作在紫砂傳統的基礎上融合自身的領悟和風格,並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

藝術家小傳:劉建偉,國家高級工藝美術師、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江蘇省陶瓷行業協會會員、上海工藝美術學會會員、宜興茶文化研究會理事。一九八四年參加工作進入宜興陶瓷輕工業學校系統的學習陶瓷藝術造型設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華訊新聞 的精彩文章:

TAG:華訊新聞 |

您可能感興趣

陶藝家劉華君 「一線」牽著紫砂情
陶藝︱界牌陶瓷小鎮體驗東方藝術傳奇
龍山新風 王憲利陶藝作品欣賞
景德鎮陶瓷大學陶藝專業(上)
樂在其中的紫砂陶藝家——陳洪平
叱詫陶藝界的紫砂四小龍
李小鳳的中國陶藝禮服
書法風:方利江 古澤窯陶藝文化
教書育人楷模朱輝球:傳承民族陶藝 用「匠心」當好老師|新時代築夢人 · 楷模
陶藝家市川孝:自然清新的陶瓷作品
紫砂陶藝的發展與歷史
陶藝傳承文化
海南黎族陶藝:女制陶男莫近
湘韻丹青書畫名家走進「望城銅官瑞傑陶藝」創作作品
大唐盛世的絕代陶藝——唐三彩
歷史上巾幗不讓鬚眉的兩位女陶藝家——楊鳳年與馮彩霞
蔣麗莎帶兒女玩陶藝,從小陶冶情操小朋友們都很棒
陶瓷的邊界:「大道成器—國際當代陶藝作品展」在清華藝博啟幕
《佛山市藝術設計協會》陶藝專業委員會「國際陶藝大師工作室」全新空間落地佛山市禪城區南庄
陶藝百科︱杯具中自有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