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硬知識來了:一二三四五六七,我們來學北洋史

硬知識來了:一二三四五六七,我們來學北洋史

對於北洋時期的時段劃分,史學界一直有很多不同的聲音。為了避免可能引起的歧義,我們今天強調的是北洋集團統治中華民國的時期,即中華民國北京政府時期:1912—1928。

對於這一時期,我們可以用「一二三四五六」等幾個關鍵詞來總結:一個領袖,二屆國會,三場戰爭,四段時期,五大總統,六位總理。具體而言:

一個領袖:袁世凱;

二屆國會:民二國會、安福國會;

三場戰爭:直皖戰爭(1920),直奉戰爭(1922),第二次直奉戰爭(1924);

四段時期:1912—1916(袁),1916—1920(皖),1920—1924(直),1924—1928(奉);

五大總統:袁世凱(1859—1916)、黎元洪(1864—1928)、馮國璋(1859—1919)、徐世昌(1855—1939)、曹錕(1862—1938);

六位總理:唐紹儀(1862—1938)、段祺瑞(1865—1936)、靳雲鵬(1877—1951)、梁士詒(1869—1933)、顏惠慶(1877—1950)、王寵惠(1881—1958)。

護法的基礎:法統

在為上述「一二三四五六」做名詞解釋之前,我們首先要熟悉一個在北洋史上被反覆運用的詞語——法統。(敲黑板)

一般認為,北洋時期在1923年頒布所謂「曹錕憲法」之前,北京政府是沒有憲法的,只有民國元年(1912)頒布的《臨時約法》,史稱「民元約法」。

其實不然。民國元年非但制訂約法,還頒行了《國會組織法》及附帶的參眾兩院議員選舉法。次年十月,又頒行《大總統選舉法》。

這三個文件構成民國初年的憲政根基和法統來源。可以說,此三部法律合一,即是憲法。當然,就完善度而言,地方政制與基本國策在這些文件中是付之闕如的。

但憲政本來就是各方利益爭衡競進,乃逐步合攏固化的過程,制憲宜粗不宜細,就是這個道理。

上述憲法體系,即是所謂的「法」。

根據上述憲法體系,民國二年(1913)初,由省議會、地方團體、華僑組織和全國選民公開合法地選舉出參議員、眾議員,組成中華民國第一屆國會,史稱「民二國會」。

再由國會選舉袁世凱為大總統,黎元洪為副總統。

由民二國會和正副總統為主構建的共和中國憲政體系,即是所謂的「統」。

簡而言之,所謂的「法統」,就是民元約法、民二國會,以及正副總統。(敲黑板)

下面,我們來解釋「一二三四五六」。

一個領袖

袁世凱。天津東南七十里,在天津和大沽之間,有個小小的鐵路站,1895年,袁世凱在這裡督練新軍,史稱「小站練兵」

三年後,袁世凱新軍和其他兩支京畿部隊一起歸榮祿管轄,因當時榮祿是北洋大臣,所以人稱「北洋三軍」。這是袁世凱系統冠名「北洋」的開始。

袁世凱精明能幹,對人又慷慨大方,和藹可親,而於清末思想進步,倡言改革,因此無論軍內、政界還是外交方面,都人望很高。

但是宣統元年(1909)他被攝政王罷黜回鄉的時候,北洋系統對於朝廷一無異動——這證明,無論政治基礎還是軍事基礎,他都沒有後人想像得那麼牢靠。

二屆國會

民二國會。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中華民國首屆是為袁世凱加冕而誕生。一旦袁氏當上正式大總統,國會即被其解散。1916年袁氏去世後,副總統黎元洪繼任總統,並恢復國會。

但僅一年以後,國會又被迫解散,由於當時是民國六年(1917),這屆國會史稱「民六國會」。

部分議員憤然南下,團結在孫中山周圍,於廣州召開非常會議。由於不足法定人數,非常國會在廣州補選許多議員,當時是民國八年(1919),因此這屆國會史稱「民八國會」。

到1922年,吳佩孚為了解決法統難題,又力捧黎元洪復職,並恢復民二(民六)國會。

至於民八議員,則被排除在外,僅發放每月四百元的津貼予以安撫。(敲黑板)

安福國會。1917年夏,因是否對德絕交進而參加歐戰問題,直接導致府院分裂,張勳又乘機進京復辟清朝。於是黎元洪被迫解散國會,並辭職出京。

國務總理段祺瑞原本就非常厭惡這屆國會,在他馬廠誓師「三造共和」之後,並不想予以恢復。

由於民二國會中梁啟超領導的進步黨議員不多,因此梁氏建議說,共和既以覆滅,如今重造,那麼之前的法統就不足為據,不如先設立臨時參議院,再於全國舉行大選,產生新一屆國會。

段氏依計行事,並牢牢操縱選情。

由於選舉具體經辦者是段氏嫡系安福俱樂部,因此本屆國會史稱「安福國會」。這屆國會選舉徐世昌為總統。

1920年直皖戰爭以段氏勢力失敗而告終,安福國會自然消滅。

三場戰爭

直皖戰爭。爆發於1920年,一方是段祺瑞的皖系,另一方是曹錕及其手下大將吳佩孚,張作霖在側旁支援威脅皖系。

戰爭幾天之內便以皖系失敗而告終,段祺瑞再一次退出政治舞台,北京出現以直係為主而直奉共治的局面。

直奉戰爭。共治終於產生矛盾,兩年以後,吳佩孚和張作霖發生武裝衝突,張氏敗退關外。從此直系獨掌政權。

起先,由吳佩孚引導,政治倒是上了正軌。徐世昌退位,黎元洪復職,民二(民六)國會恢復權力。(敲黑板)

但僅一年時間,曹錕野心大盛,逼退黎元洪,並巨額資金賄賂國會議員,使自己當選總統。

第二次直奉戰爭。張作霖在關外厲兵秣馬,卧薪嘗膽。由於曹錕的賄選使得天下嘩然,1924年,他於直系開戰。

吳佩孚手下將領馮玉祥早就首鼠兩端,見戰況對於直系不利,即倒戈一擊,攻擊北京,自稱「首都革命」,史稱「北京政變」。

四段時期

1912—1916年,袁世凱掌權時期。最先他是臨時大總統,1913年當選正式大總統。然後廢除國會和國務院,大權獨攬。他制訂約法,總統任期達十年並可連任,還能指定接班人。

權力如此之大還不滿足,1915年底以「國民代表大會」的名義操弄民意,使自己成為皇帝,年號「洪憲」。

但各地軍政力量奮起反抗,北洋內部又不團結。終於八十三天就放棄皇帝稱號,鬱鬱而終。

1916—1920年,段祺瑞掌權時期。袁世凱死後繼任大總統是黎元洪,但實權掌握在段祺瑞手中。

1917年,他先是逼退黎氏,馮國璋代任總統。然後扶植安福國會,並選舉徐世昌為大總統,而自己在幕後掌握這個國家的走向。

但是馮國璋、徐世昌和黎元洪不同,都是具有資歷和實力的北洋元老。因此段祺瑞苦心孤詣,行事並不順暢。

1920—1924年,曹錕掌權時期。這四年爆發了三場戰爭,顯示北洋系統已經四分五裂。前兩年還是徐世昌在台上,曹錕下屬吳佩孚經常干涉中央,張作霖非常不滿。

直奉戰後,黎元洪複位,卻被曹錕勢力逼退,進而賄選。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1923年公布憲法,這也是中華民國在大陸三十八年間,僅有的兩部憲法之一。(敲黑板)

1924—1928年,張作霖掌權時期。北京政變以後,曹錕被拘禁,張作霖大軍入關,勢力達到長江流域。

前兩年,張氏尚能尊重臨時執政段祺瑞;後兩年,段祺瑞因政變下台,張作霖獨掌北京政府大權。而吳佩孚的注意力已經不是宿敵張作霖,而是曾背叛過他的馮玉祥。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自1916年後,西南各省從來是獨立行事,不再尊奉北京政府號令。

在西南版圖上,各省要麼護法革命,組建新的中央政府;要麼聯省自治,阻止中央勢力干涉。其中以孫中山及其領導的國民黨力量最為強大。

二十年代初尤其是1922年直奉戰爭以後,為了對付直系,國民黨與奉系、皖系秘密結盟,暗中形成孫、段、張「鐵三角」,使得吳佩孚疲於應付。

北京政變等影響民國史進程的大事,背後都有「鐵三角」的影子。(敲黑板)

五大總統

袁世凱。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在辛亥革命時藉助同盟會力量逼迫滿清皇室放棄政權,並由孫中山手中接過臨時大總統。

然後他主辦國會選舉,其目的之一就是使得自己能夠名正言順擔任正式大總統。但其後利令智昏,竟然稱帝,遭到全國軍民之共棄。

不過在北洋系統中,他一直享有崇高威望,被目之為「共主」。

他去世以後,北洋系統再也沒人有如此資歷和聲望來統御全局,於是北京的軍政勢力開始漸漸分裂。

黎元洪。海軍出身,辛亥革命時期正好是駐軍於武昌的一名協統(旅長)。

作為一名對於反滿革命毫無接觸的清朝軍官,何以那麼快就反正,還成了革命軍的首腦,這個問題至今還令史學家百思不得其解。

黎元洪諢號「泥菩薩」,但關鍵時刻卻剛毅不屈。比如他於北洋大軍的進攻下堅守武昌,比如洪憲稱帝、張勳復辟,他都能威武不屈,拒絕加諸於他的封號,顯示出其對於共和制度的忠誠。

因此,在大多數士紳眼中,他一直是民國立憲政體的人格化代表,1917年繼任總統和1922年復任總統,就是很好的證明。

在民初堅持的法統中,他就是「統」的象徵。(敲黑板)

馮國璋。在北洋三傑中,馮國璋的確能力最弱。但王士珍謙虛閉關,段祺瑞清高冷傲,反而突出了馮氏的胸懷寬廣,質樸可親。

1916年袁世凱去世後黎元洪繼任,他被國會選舉為副總統。一年後黎氏被迫辭職,他代行總統職務。

身為總理的段祺瑞曾經和黎氏決裂,沒想到老朋友馮國璋做了總統,他依然不能合作。

好在總統任期屆滿(第一屆正式大總統袁世凱1913年10月10日上任,任期五年,1918年10月9日任滿;袁世凱死,黎元洪繼任;黎元洪辭職,馮國璋代理),他也樂得退出政壇,從此不問世事。(敲黑板)

據說他死後,段祺瑞送來的輓聯是這樣說的:「正擬同舟共濟,何期分道揚鑣」。

徐世昌。從「法統」來看,徐世昌是中華民國第二任總統,但是選舉他的安福國會合法與否,當時已經大起爭議。

西南的所謂「護法各省」是絕不承認的,直接稱他為「北廷偽總統」,北洋內部的直系,尤其是吳佩孚對此也頗不贊同,公開發布通電的時候,從不稱徐世昌為總統。

但徐畢竟是北洋元老,在前清又是、東三省總督、內閣協理大臣(第一副總理),在辛亥之前,可謂是漢人為官最高者,因此威望極高,無可撼動。

而且他年紀已老,對國事或權位並不熱衷。

所以當吳佩孚稍微施加壓力,他就非常迅速主動的辭職下野,歸隱林泉。

曹錕。他是個《三國演義》中劉備式的人物,所幸有英武強悍的「關羽」襄助,那就是吳佩孚。

吳在1922年覺得要解決南北爭端,必須恢復民元法統,即實踐民元約法,恢復民二(民六)國會的地位,黎元洪復職。

事實上,此時黎氏復職也沒什麼法律依據了,而民二議員已經產生十年,事實上如何還能代表全國民意?(敲黑板)

而此時曹錕一幫親信親屬急於「最高問題」的解決,也就是推曹氏做總統。如此,黎元洪和整整五年前一樣,僅當了一年總統,又被趕下了台。

此時的國會議員已經貪腐不堪,以索要「津貼」為代價,願意留在北京為曹錕背書。就這樣,曹氏家族花了一千多萬銀元,把曹錕捧上總統大位。

但也僅僅一年,他就被其下屬吳佩孚的下屬馮玉祥監禁,政治生命也就到此為止了。

聲明:本公眾號文章均為原創。作者就是我,名叫許敬,表字和筆名是「克念」。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近代史論語 的精彩文章:

不懂金融的外交家不是一個好的交通部長 H-010
美國有「國務卿」,其實中國也有 H-009

TAG:近代史論語 |

您可能感興趣

北洋簡史:二十年代的一二三四五六
「北洋三雄」,書法一個比一個好!
北洋時期「富二代」,「曹十三」傾家蕩產,王三公子最闊綽
北洋三十四年錯版銀幣
北洋五大軍閥共有的一條底線:不當漢奸!
本是戲台拉二胡的可憐娃,搖身一變成了北洋軍閥之一,還當了總統
揭秘:北洋三大軍閥是指哪三人?他們的結果又如何!
從北洋水師四艦到如今遼寧艦 這一百年中國海軍走的並不慢
歷史上三大北洋軍閥,割據一方內戰不斷,你的家鄉當初在誰手上?
他是北洋三傑之一,軍閥里的清官,傳說中的六不總理
亞洲第一世界第四的北洋艦隊敗了,面對日軍不堪一擊是真的嗎?
北洋三雄,書法一個比一個狂!你覺得誰得好呢?
以一敵四,北洋海軍經遠艦前世今生
民國時期,著名的「北洋三傑」是哪三傑?
鏡頭下:北洋三傑之一的馮國璋,墳頭被人亂塗亂畫,一片破敗
北洋巨頭段祺瑞去世,八十人抬棺,成為最後一位享受「皇杠」之人
幾萬北伐軍為何成功:北洋軍才幾十萬人,蘇聯送來子彈
二十世紀最為複雜的歷史:想當總統的北洋軍閥們
北洋水師亞洲第一世界第九,卻被日軍全軍覆沒,他才是罪魁禍首
北洋軍閥六大巨頭最後的結局,三位死於非命,其中兩位堪稱壯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