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西方繪畫的發展:從不像到像再到不像

西方繪畫的發展:從不像到像再到不像

今天是端午假期的第一天,祝大家假期愉快!

所以寫點兒輕鬆的東西咯。

說起西方繪畫,有很多個角度可以去解讀它的發展。前幾天,有個朋友問我上海有什麼好玩兒的,我就想起了三年前我去上海K11觀看莫奈畫展的事情。莫奈是印象派的創始人,最重要的風格是改變了陰影和輪廓線的畫法,在其畫作中沒有非常明確的陰影,亦無突顯或平塗式的輪廓線。

那麼,我就產生了疑問:為什麼他會創造這樣的繪畫方法?他用這樣的方法是為了表達什麼?他的印象派在西方繪畫史上佔有什麼地位?在他之前和在他之後,西方的繪畫都是如何發展的?等等。

帶著這些問題,我重新看了一些西方繪畫,在考慮了時間變數之後,發現西方的繪畫大體是從「畫不像」到「畫得像」,再到「不畫像」這樣發展的。所以好奇心大勝,趁著假期來試卷梳理一下。

對於西方繪畫,我並不在行,這樣的「梳理」其實也是片面而隨意的,大家不必嚴肅對待。如果出現了什麼錯誤,可以與我聯繫。

另外,本文中引用的圖像可能會因解析度、大小等原因導致與原圖差異過大,請大家不要產生「看起來也不過如此」的想法,都是我的錯,跟原畫無關。

那我們開始。

最早最早的畫作,可以追溯到古埃及。那個時候的畫,談不上什麼「像」,既不講比例,也不講透視,主要是起到記錄的作用,法老和艷后們看個高興就好,意思到了就行。那時候,人們雖然想要做到「像」,但技術上達不到。

看上圖,是不是有一種擰麻花的感覺?下半身側著、上半身正著,腦袋還是要側著。為什麼這樣安排呢?因為這樣最好畫。你想想,正面的五官,在不懂什麼叫透視的時代,極容易被畫成一張大餅。下半身也是一樣,腿雖然還比較好處理,但腳就沒有辦法了。要表示腳的長度,那只能從側面來表現。上半身是正面,也是這個道理,因為側面不好畫呀。別說那時候的人們,就是現在沒學過繪畫的人,都不一定能把完全側面或完全正面的人畫好。總之一個原則,就是越立體,越難畫。

到了公元前600年左右,在義大利沙諾河畔,有一座城市逐漸建立起來,叫做龐貝城(拉丁文:Pompeii),這座城市於公元79年8月24日被維蘇威火山爆發時的火山灰覆蓋。但正是因為火山爆發,宛如時光膠囊一般,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一瞬間,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才得以了解到了當時羅馬人的生活情況。我們來看看那個時候,龐貝城的壁畫:

是不是已經有一點兒逼真的感覺了?人物不再是被平鋪在畫布上,開始有了透視感,身體線條已經有了美感,而且隱約能看到肌肉線條的明暗對比。據說,1599年那個發現龐貝城的建築師挖出了一些色情的壁畫,當時的宗教觀念對這些色情藝術的控制非常嚴,因此他又悄悄地將它們掩蓋了。我不知道上圖算不算色情,也不知道這個故事是真是假,但這兩個結合起來,至少可以推斷,那時的繪畫技術已經開始接近真實了。不然你想想古埃及的那種風格怎樣表現色情,哈哈,反正我想不出來。

從這時開始到文藝復興前期的這一段時間,西方的繪畫基本上沒有什麼進步,反而還有一些退步。

這幅畫畫的是貝加莫的聖母瑪麗亞,可以看出,這種風格雖然較古埃及的壁畫有進步,但比起龐貝城的壁畫,確實是退步了很多的,整個畫面幾乎沒有立體感可言。但如果結合了當時的社會政治情況就知道了,歐洲人把中世紀稱為「漫長而黑暗的時代」,那個時代整個歐洲都被教會籠罩,大多數的作品也都是宗教題材,他們的訴求其實也很簡單,只要看起來大概能明白畫的是什麼就可以了。這樣的狀況一直到了文藝復興時期才有了改變。

對於我們文科生來說,文藝復興可能只是課本上的一個知識點,但從人類藝術史的角度來看,真是要特別感謝這個非凡的時期。

這幅畫是被譽為「歐洲繪畫之父」的喬托·迪·邦多納(Giotto di Bondone)所作,他被認定為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開創者,他認為宗教人物如聖母和耶穌是有血有肉的人,因此他特別加強了人物畫中的肌理和陰影感,也將過去平板的金或藍色背景改為透視畫法的一般風景。

上面那幅畫的名字叫「猶大之吻」,畫在帕多瓦的斯克羅威尼禮拜堂內,是喬托最有代表性的聖經歷史畫傑作之一,畫面上耶穌雙目盯緊猶大,滿眼怒火,猶大則十分緊張。整個畫的光線、色彩、構圖都集中在中心人物形象上,猶大的黃色大氅明亮而醒目。全畫用重色調,上部深藍,下部褐色,造成一種沉重的黑暗感,以渲染這種鬥爭的緊張氣氛。雖然畫的是聖經故事,但從生活的光明和黑暗兩個方面表現了一個真實的人的形象,表現了正義與邪惡的搏鬥。

當然,雖然喬托是文藝復興的開創者,但大家千萬不要以為整個文藝復興時期的畫都是這個樣子。有「文藝復興三傑」稱號的那三大巨頭大家還記得嗎?他們就是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i)、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和拉斐爾(Raffaello Sanzio)。一提到這些人,大家就大概知道那個時候的繪畫技術能達到多高的水平了。像蒙娜麗莎(義大利語:La Gioconda)這種太出名的畫我就不在這裡羅嗦了,我們來看幾幅其它的。

這幅畫的名稱是維特魯威人(義大利語:Uomo vitruviano),是由鋼筆和墨水繪製的手稿,描繪了一個男人在同一位置上的「十」字型和「火」字型的姿態,並同時被分別嵌入到一個矩形和一個圓形當中,這幅畫有時也被稱作卡儂比例或男子比例。

達·芬奇這種對人體比例的追求,還體現在另一件事上。達·芬奇曾得到於佛羅倫斯聖瑪麗亞紐瓦醫院(Ospedale Santa Maria Nuova)解剖人體的許可,30年內,他共解剖了30具不同性別年齡的人體,這種對身體結構從裡到外的精通,讓他的繪畫作品充滿了無窮的魅力。

米開朗基羅與拉斐爾在繪畫上,則各有各的偏好。米開朗基羅的繪畫以人物「健美」著稱,即使女性的身體也描繪的肌肉健壯,他的雕塑作品尤其如此。因為本文講繪畫,就不貼那個著名的大衛(David)了,我們來看看他的畫。

這是著名的西斯廷天頂畫,米開朗基羅用了4年才完成,作品描繪了343個人物形象,中心部分是創世紀中從開天闢地到洪水方舟的九個場景。圖太大,我們來看一下左下角:

這是米開朗基羅西斯廷天頂畫的一角,畫的是利比亞女先知(The Libyan Sibyl)。看了這幅畫,你大概能理解剛才說的什麼叫做「即使女性的身體也描繪的肌肉健壯」了吧?

而拉斐爾則以繪畫「秀美」著稱,畫作中的人物清秀,場景祥和。他的宗教畫擅長將宗教的虔誠和非宗教的美貌有機地融為一體。

這幅西斯廷聖母(Sistine Madonna)是拉斐爾23歲時的作品,是他聖母系列中的代表作。畫中的聖母抱著聖子從雲端降下,體態豐滿優美,面部表情端莊安詳,秀麗文靜,一對晶瑩的目光,注視著苦難的人間。下面的兩個小天使格外有趣,稚氣童心躍然畫上。整幅繪畫構圖嚴謹,透視處理更佳,雖是穩定均衡的三角形構圖,但下圖的兩個小天使則使畫面空間出現不穩定感,從而形成了一個環狀的形象組合。為使畫面的雲際具有深遠感,拉斐爾避免了焦點透視法則,採用多視點和並列法,人物的形體互不遮掩,整幅畫面虛實相生,而又流暢平穩。

文藝復興的巔峰時期,就是16世紀了,文藝復興三傑最好的作品都是16世紀的作品,整個16世紀已經把「美」畫完了。到處都是美,總有膩的一天,到了17世紀,「不美的」繪畫就出現了。所以,我要給大家介紹另一位著名的「米開朗基羅」:米開朗基羅·梅里西·達·卡拉瓦喬(Michelangelo Merisi da Caravaggio)。卡拉瓦喬帶來的是一種激進的自然主義,他為了達到真實和靈性,創立了以明暗對照法為特點的新風格,兼具近乎物理上精確的觀察和生動,而且充滿戲劇性。放一幅圖你們自己感覺一下:

被斬首的聖施洗者約翰(Beheading of Saint John the Baptist),這幅畫是卡拉瓦喬繪製過的最大的單幅祭壇畫,幅畫中人物的大小都與真人相仿。這幅畫也是唯一有卡拉瓦喬簽名的畫作,這個簽名位於約翰喉嚨流出中的血中。

此後,畫家的光影的重視到了更高的程度。17世紀荷蘭黃金時代繪畫的主要人物、被稱為荷蘭歷史上最偉大的畫家倫勃朗(荷蘭語: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就是一個著重捕捉光線和陰影繪畫技術的大神。

《夜巡》(荷蘭語:De Nachtwacht)大家或多或少都看過,看到圖中那個有一束光的小女孩兒了嗎?邏輯上講小女孩兒出現在這幅畫中是十分不合時宜的,但倫勃朗的處理使其並不十分突兀,反而十分自然。同時小女孩兒的色調與後排的暗色調形成了對比,如同舞台高光的亮色描繪在陰暗背景下的人物,富有戲劇性,並深深打動人心。

今天暫時先梳理到這裡,剩下的以後有時間再梳理。但是我也不知道我什麼時候有時間。

我要跟朋友約飯去了,歐耶!

掃描以下二維碼,關注「Wang Shuai Montage」,第一時間收到所有更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WSMontage 的精彩文章:

劃時代和載入史冊這些詞,都不夠形容它的好:《Hamilton:An American Musical》

TAG:WSMontage |

您可能感興趣

在我不想畫畫的時候,沒有想到機器人界的繪畫比拼已經如此白熱化了!
為什麼一些人談到藝術首先想到的繪畫而不是音樂呢?看完豁然開朗
他的超寫實繪畫由於太過逼真而遭到網友質疑!這不可能是畫出來的
張柏芝曬高超繪畫才能,沒想到她竟然不是坐著畫畫
繪畫的套路越來越深了,不好好畫畫先潑顏料,一不小心變點睛之筆
有魔力的繪畫,看著看著你就停不下來,不信試試
讓攝影在繪畫面前挽回尊嚴,他是怎麼做到的?
美術生腦洞不一般,在手上繪畫,看到最後一張,膝蓋都碎了!
他的超寫實繪畫由於太過逼真而遭到網友質疑!這不可能是畫的
意想不到繪畫技能!剃鬚沫薯片桶…竟能作出如此好看的畫?
別傻了!你不是沒有藝術細胞,看不懂西方繪畫很正常
這些堪比照片的超寫實繪畫都是他畫出來的,請不要懷疑你的眼睛!
大衛·霍克尼:攝像自繪畫而來,現在又將回到繪畫
超寫實繪畫和攝像機到底誰會取代誰,看完下面的作品您再給答案
英國繪畫:一片艷麗的花 只能看到你艷麗的一瞬
會畫畫的旅行家,身邊從來不缺繪畫素材,走到哪畫到哪!
被驚艷到了,比照片還美的超寫實繪畫,超有質感的繪畫!
乍看之下,這些色彩鮮艷的圖片看起來就像普通的繪畫
超寫實繪畫,不是誰都可以畫!
畢加索:如把東西方繪畫比作一塊麵包,那西方的不過是麵包的碎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