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山水有清音,何必絲與竹

山水有清音,何必絲與竹

II. Andante

Easy Listening Classical Music

Sviatoslav Richter

00:00/10:03

寫楊絳先生的文章很多,這篇其妙!

文 | 小葵

(一)

1911年7月17日,伴隨著一聲清亮的啼哭聲,

一個乳名喚作阿季的女嬰在北京出生,

百年後,阿季跨越了性別的歧視,被尊稱為楊絳先生。

(二)

楊絳出身於一個幸福的家庭,父慈母愛、姐妹和熙,

雖然在家中排行老三,但父母從未忽視過她。

從小楊絳就是父親楊蔭杭最貼心的小棉襖。

她是父親身旁的泡茶小能手,每次父親要喝茶,

不等他說,小楊絳就準備好了,十分乖巧可人疼。

父親午睡的時候,孩子們怕吵了他,都一鬨而散,

有一天他卻叫住小楊絳說:「其實我喜歡有人陪陪,只是別出聲。」

等父親睡著了,

楊絳就像小貓一樣,悄無聲息的找書看,

生怕吵到父親。

從那以後,她就成了那個唯一留下陪父親午休的孩子。

父親有一次問她:「阿季,三天不讓你看書,你怎麼樣?」

「不好過。」

「一星期不讓你看呢。」

「一星期都白活了。」

父親笑著說:「其實我也一樣。」

這些尋常的時刻,雕琢出了以後的楊絳,比如嫻靜沉穩,愛書成癖。

(三)

楊絳的家庭對她的教育從小就是非常民主的。

考入東吳大學後,面臨選專業的問題,她躊躇不定,

徵求父親的意見,父親告訴她,最喜歡什麼,就學什麼。

楊絳很忐忑,心想,我喜歡讀小說,難道就學小說嗎?學這個可以嗎?

父親回答說:「喜歡的就是性之所近,就是和自己最相宜的。」

於是楊絳就選了文科。

有一位哲人曾經說過「人們到頭來真正能了解和欣賞的東西,

總是合乎自己的性格和氣質。」

從楊絳先生的人生經歷來看確實是如此,

如果先生也跟風選了所謂「熱門專業」,

也許我們就看不到來訪問中國大皇帝的堂吉訶德了。

(四)

在東吳大學的日子是精彩有趣的,

楊絳不僅參加了女子排球隊,

還認識了一個和她性情相近的好朋友周芬,

兩人同進同出,關係非常好。

楊絳的朋友不算特別多,但認定了哪個朋友,往往就是一輩子,

周芬是,費孝通也是。

誤打誤撞學了政治系,但她對政治實在沒有什麼興趣,

於是一頭扎進了圖書館,以博覽群書為樂,

讀了大量古今中外的經典書籍。

楊絳對於讀書之法頗有心得,

曾將讀書比作「隱身」的串門,書讀得多了才會有這樣的感悟吧!

年老時她自謙「幼而無知,老而無成」,

但是對於讀書寫作這件真正喜歡的事,她從來都沒有放棄,

哪怕是在戰亂和文革中,

所謂「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外面天翻地覆,只要有容膝之地,有書可讀,就是滿足的。

我們是不是也有將一件事情堅持到底的決心呢?哪怕前方風雨交加?

(五)

大四下學期,東吳受時事影響停課,開學無期。

在徵得父母的同意後,楊絳北上繼續求學,

她對清華大學很是嚮往,頗費周折申請了清華的借讀。

沒想到清華古月堂前,佳偶天成。

初見匆匆,二人甚至都沒有打招呼,

但是錢鍾書對此卻印象深刻,

人到中年還寫到「纈眼容光憶見初,薔薇新瓣浸醍醐」。

很快就有了第二次見面,

一見面,向來清高孤絕的錢鍾書第一句話就是「我沒有訂婚」,

楊絳回答「我也沒有男朋友」。

後來書信往來漸密,二人自然而然就成為戀人了。

然而交往的過程並不是一帆風順,

受挫時,錢鍾書寫道「如此星辰如此月,與誰指點與誰看」

收不到楊絳的回信時寫道「別後經時無隻字,居然惜墨抵兼金」。

月下老人沒有打盹,一直給他們牽著紅線。

一次楊老先生評價錢鍾書「人是高明的」,兩人就此訂婚。

後來楊絳在《走到人生邊上》中寫道:

「我與錢鍾書是志同道合的夫妻,我們當初正是因為兩人都酷愛文學,痴迷讀書而相互吸引走到一起的。」

可見他們是心性相契的人。

(六)

錢楊兩家看上去門當戶對,

但在對兒女的教育問題上卻是完全不同的。

楊絳晚年回憶說:「其實我們兩家,門不當,戶不對。

他家是舊式人家,重男輕女。女兒雖寶貝,卻不如男兒重要。

女兒閨中待字,知書識禮就行。

我家是新式人家,男女並重,女兒和男兒一般培養,婚姻自主,職業自主。」

錢老先生曾提出楊絳婚後不用出去工作,在家相夫教子就行。

楊老先生聽了,相當不高興的表示:

「錢家倒很奢侈,我花這麼多心血培養的女兒給你們錢家當不要錢的老媽子!」

是啊,辛辛苦苦培養的寶貝女兒,為人父母當然捨不得了。

在完全不同的家庭環境中,楊絳倒也沒有什麼問題,

侍奉公婆、善待家人,甘當「灶下婢」,最終贏得了公婆的首肯。

錢鍾書評價她是「最賢的妻,最才的女」。

時常聽見有人提「女權主義」,根本問題還是男女不平等,

在很多方面,大眾潛意識中對男性和女性的要求是不一樣的,

楊絳先生作為那個時代的人,

在接受了新式教育後還能達到傳統的要求,這是非常不容易的。

(七)

1935年,錢鍾書考取了公費留學,攜楊絳赴英法深造。

對於書蟲來說,最有趣的莫過於書了。

在求學的日子裡,他們很少出門,大多時候都在家裡讀書,

兩人會進行讀書比賽,看誰讀的書多,

文學、哲學、心理學、歷史都在他們的閱讀計劃中,

讀累了就泡壺茶喝,可比李清照和趙明誠「賭書潑得茶墨香」。

後來楊絳回憶說,到英國的第一年,是她生平讀書最多的一年。

曾有個年輕人向楊絳尋求建議,

楊絳說:「你的問題在於讀書不讀而想的太多」

真是震聾發聵,這個建議放到現在也是十分合適的。

除了讀書,他們也有別的樂趣,如外出散步「探險」、做飯。

楊絳還學會了用雪莉酒做紅燒肉,

對此,她總結說「吃上紅燒肉是冒險成功。

從此一法通,萬法通,雞肉、豬肉、羊肉,用『文火』燉,不用紅燒,白煮的一樣好吃。」

女兒阿圓出生後,錢鍾書無比高興的說:

「這是我的女兒,我喜歡的!」

同時「不要緊」就成了楊絳的口頭禪,

因為還有一個不會煮白石的錢大才子需要照顧,

忙碌之中倒也有很多趣事。

然而生活並不總是無憂無慮的,留學期間母親去世,

所謂「女兒做母親,便知報娘恩」,

未能在母親身旁盡孝,這成為了楊絳終生的遺憾。

(八)

1938年9月,二人帶著女兒阿圓回到已淪為孤島的上海。

戰亂年代,很多人都跑去國外避難了,

楊絳和錢鍾書堅守知識分子的良心,依舊留在國內——

「不願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

他們代表了中國知識分子的風骨。

後來有人問楊絳為什麼願意留下來,

她淡淡的說:

「我們是文化人,愛祖國的文化愛祖國的文字和語言」。

愛國的方式有千種萬種,戰亂時留在國內,這是楊絳的愛國方式。

五四青年節剛過去不久,我們愛國的方式又是什麼呢?

面對不盡如人意的現實,我們是否做過什麼抗爭,

努力被消弭於無形的時候,我們又曾想過別的方法?是否有反思過?

記得有位名人說過「你所在的地方,便是你的中國;你怎麼樣,中國便怎麼樣」

是的,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為了更好的中國而努力。

願熱血未涼。

(九)

受恩師所託,楊絳起初是上海振華分校的校長,

後來覺得行政工作並不適合自己,就毅然請辭做了小學教員,

以便抽出時間來寫作。

在這期間,她不僅照顧一家老小,

還寫出了《稱心如意》、《弄真成假》兩部話劇,一舉成名,

連嬸嬸都誇她「上得廳堂,下得廚房」。

很多人都看到了動亂中楊絳性格里隨遇而安的一面,

卻忽視了她不妥協、不放棄的一面,

如果只是默默聽從命運的安排,

在自己並不喜歡並不合適的事情上浪費時間,

就不會有後來的成就了。

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我們有限的生命中應該發生一些有趣的事,

對於真的不喜歡的事,不如勇敢的說「不」!

(十)

回國後很長一段時間內錢鍾書和楊絳都處於兩地分居的狀態,

因為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忙。

以至於阿圓見到爸爸後都認不出來了,

深感離別之苦的錢鍾書發願說:

「從今以後,咱們只有死別,不再生離。」

兩人有書要出版時,都是請對方題籤,

寫作時也是相互鼓勵相互督促。

楊絳因話劇成名後,錢鍾書被稱為「楊絳的先生」,

還沒有寫《圍城》的他對楊絳說:

「照理我應該嫉妒你,可是我最敬佩你。」

他們是共同進步的夫妻,甘為對方鼓掌。

錢鍾書在短篇小說集《人.獸.鬼》樣書的扉頁上寫道:

「贈予楊季康。絕無僅有的結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

見你之前從未想結婚,娶你之後從未後悔。

這真是一段良緣,

在「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誓言日益單薄的今天更顯珍貴。

我們懷念楊絳先生,除了先生的品格、學識,

還有一部分是由於先生和錢種書充滿傳奇色彩的婚姻生活。

(十一)

戰亂結束後終於迎來了安定的日子,

一家人定居北平,然而平靜之下波濤暗涌。

沒過多久,「三反」運動就開始了,楊絳把這戲稱為「洗澡」,

她教授的《英國文學選讀》中有大量的戀愛描寫,

如男主人公戀愛時茶飯不思,

因為在敏感時期,所以她對此避而不談,轉而講寫作技巧,

講授時她解讀道:「寫戀愛用這種方式是陳腐的濫調。」

結果在控訴大會上有個女生說:

「楊季康先生教導我們,戀愛應當吃不下飯,睡不著覺。」

「楊季康先生教導我們,見了情人,應當臉發白,腿發軟。」

等等,饒是楊絳修養再好也生氣了,

第二天想通了:沒有說過的話就是沒有說過,我自問心無愧。

於是打扮得喜盈盈的到人最多的地方轉了一圈,

結果有人無視,有人照常打招呼。

這段往事也被她寫了下來

「唯有身處卑微的人,最有機緣看到世態人情的真相。」

(十二)

「大躍進」和十年動亂期間,平靜的書齋生活一去不返。

許多人在這十年中都變成了妖魔鬼怪,

錢楊二人用沉默捍衛著自己的良心,用沉默表達著無聲的抗議。

楊絳被分派掃過廁所、剃過陰陽頭,

當尊嚴被踐踏的時候,

她也盡量維護著不多的體面,出門還是打扮得端端正正。

被遊街的時候,她就當元神出竅,

跳到半空中看那一隊戴著高帽子的「牛鬼蛇神」,

這是非常充滿哲學智慧的想法和做法。

多年後楊絳以十分幽默的筆觸在文章中寫道:

「我心想,你們能逼我『遊街』,卻不能叫我屈服。

我忍不住要模仿桑丘.潘沙的口吻說:『我雖然遊街出醜,我仍然是個有體面的人!』」

錢鍾書被貼不符實的大字報時,她也勇敢的站出來澄清。

有個學生評價她說:

「楊先生這個人,沒事,絕不去惹事;有事,也絕不怕事。」

對,楊絳就是這樣一個人,上善若水,稜角分明,堅毅有趣。

楊絳始終保持著一顆良善之心,

「對文化的信仰,對人性的依賴」是她的「念想」,

她說:「烏雲蔽天的歲月是不堪回首的,可是停留在我記憶里不易磨滅的,倒是那一道蘊著光和熱的金邊。」

人生際遇不定,但是不論居廟堂之高,還是處江湖之遠,

都應該有楊絳先生這種達觀的精神,

如蘇子所言,「何妨吟嘯且徐行」。

(十三)

楊絳翻譯《唐吉訶德》前後用了將近二十年的時間,

之所以堅持下來,是因為對這部小說的熱愛。

楊絳認為:

「唐吉訶德是個徹頭徹尾的理想主義者,

眼前的東西他看不見,明明是風車的翅膀,

他看見的卻是巨人的胳膊。

他一個瘦弱老頭兒,當然不是敵手,

但他竟有膽量和巨人較量,就非常了不起了。」

強大並不可怕,可怕的是連去對抗的勇氣都沒有。

因為一心撲在翻譯上,

楊絳一不小心把「四個大躍進」寫成了「四個大妖精」,

這可不得了了,以至於後來寫了很多很多的檢討才把這事說清楚。

關於此事,楊絳在《丙午丁未年紀事》中用詼諧的筆調寫道:

「我變成『牛鬼蛇神』後,

革命群眾俘虜了我翻譯的《堂吉訶德》,

並活捉了我筆下的『四個大妖精』。

堂吉訶德是一位正派的好騎士,儘管做了俘虜,也絕不肯損害我。

四個大妖精卻調皮搗蛋,造成了我的彌天大罪。

不過細想來,妖精還是騎士招來的。」

現在看來,其實楊絳和堂吉訶德一樣,

也是一位不肯妥協、不肯輕易放棄的理想主義者。

這是一個信仰缺失,提到理想都會羞愧的時代,

見多了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你是否還有勇氣守住祖先們傳承了千年的品格,

做那個悲壯的理想主義者?

(十四)

在幹校的日子是楊絳生命中非常重要的經歷。

她說:

「一個人經過不同程度的鍛練,

就獲得不同程度的修養,不同程度的效益。

好比香料,搗得愈碎,磨得愈細,香得愈濃烈。」

是的,楊絳的《堂吉訶德》就是從幹校回來後從頭翻譯的,

後來的《幹校六記》、《洗澡》也是,

這些都是苦難過後沉澱的東西。

如那句「據說,希望的事,遲早會實現,但實現的希望,總是變了味的。」

楊絳文如其人,蘊籍深刻。

《唐吉訶德》為楊絳帶來了巨大的聲名,

譯本被當作國禮贈送給貴賓,後來還受邀去西班牙訪問。

胡清河贊楊絳和錢鍾書是「當代文學中的一雙名劍」。

在如日中天的名望前,楊絳還是那顆凝鍊在水底的石子,

她說:「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

其人其品,皆為楷模。

(十五)

終於迎來了真正的平靜,

可是「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

錢鍾書和女兒相繼病倒、離世,

楊絳的心被無數顆綻開的血泡佔滿。

「我們仨」失散了,

楊絳以一己孱弱之軀留在人間打掃現場,

她在百歲生日的筆談末尾說:

「我得洗凈這一百年沾染的污穢回家。」

在生命的最後幾年,楊絳幾乎隱居。

埋首書齋整理錢鍾書的作品,

在母校清華設立「好讀書」獎項,

筆耕不輟,寫出了《我們仨》、《洗澡之後》、《走在人生邊上——自問自答》等足以傳世的作品。

活到老學到老也不過如此,反觀當下的我們,是不是有些浮躁呢?

(十六)

在楊絳的世界裡,丈夫和女兒都不曾真正離開,

有人問起他的事,楊絳常用「我們」來回答;

別人找先生為錢鍾書的書籤名,

楊絳都是先簽錢鍾書的名字,再簽自己的,

像照顧病中的錢鍾書一樣,

永遠遵循「夫在前,妻在後」的原則。

情深至此,夫復何求!

楊絳說:「我這一生並不空虛,我活得很充實,也很有意思,因為有我們仨。」

2003年,《我們仨》出版,

扉頁上一句「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叫多少人讀之淚下。

2016年,生命之火萎了,楊絳安然離世。

(十七)

在歲月中,一己悲歡是單薄的,

但芸芸後人對楊絳先生的懷念卻傳遞出不可言說的敬意。

先生雖然走了,但她的文字、她的人格魅力,

像鑲在烏雲上的金邊,柔和地照亮了我們這個時代。

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左岸讀書 的精彩文章:

男人最好的彩禮是貞操
人生不能手無寸鐵——致女兒的一封信
你為之努力的,才是你能改變的

TAG:左岸讀書 |

您可能感興趣

何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
玉石懷天趣 山水有清音
山水花鳥奏出別樣山水清音
山水清音,芳菲墨韻——李春近期山水精品畫作欣賞
那一曲山水清音
涇常來玩 | 桃花潭,一曲清音應和你
雲想衣裳花想容,一曲清音人未遠。時代的傲氣與風骨,歷史的秘密與辛酸,都埋藏在遣詞造句中
龍溪漱石有清音玉犬迎春特輯
明代文人的山水清音,一本書帶你走進
品讀龍志軍的山水畫作品——山水清音
山水有清音|傅志偉書畫專場
明蕭雲從 《山水清音圖卷》
山水有清音?不存在的。背後藏著人生三大悲劇之一
客廳山水畫之林德坤山水國畫鳴泉清音圖品賞
盤點水質清澈的旅遊景點,從樂山清音平湖、河池萬壽谷談起
李曉明《竹海清音》繪製步驟!
《山水清音圖》畫法步驟
比鄰:向晚不曾踏月色,怎知阿香如何嬌 誦讀 環佩清音
古琴曲《一朵青蓮》:清音渺渺,仙樂飄飄
《竹海清音》繪製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