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唐朝到底有多強大?白居易曾是朝鮮半島的國際偶像……

唐朝到底有多強大?白居易曾是朝鮮半島的國際偶像……

全球通史

「全面展現全球歷史文化風貌,趣味解讀世界史。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從上古神話到當今各國八卦,我們為您一一講述」

來源:瞭望智庫(zhczyj)

作者:黃俊峰

中國歷史上,曾經出現過文化輸出較為成功的時代,唐代可能是最突出的範例。早在宋代,「唐」就成為了東南海外諸國對中國的代稱。至今,「唐人街」也常常作為海外華人社區的代名詞。

唐代文化當時在國際上究竟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它又因何能在「文化輸出」上取得成功呢?

1

現象:多國成為小號「唐朝翻版」

唐帝國在世界上的文化影響,從鄰近國家向外擴展,經由陸海兩條絲綢之路,遠達中亞、南亞、阿拉伯、甚至非洲。

其文化輸出形成兩個層次:

對鄰國的影響十分深刻,東亞的日本和朝鮮半島、東南的越南等國,在當時幾乎完全按照唐的「模子」塑造國家,成為小一號的「唐朝翻版」,這種狀況被史學界稱為「中華文化圈」。

對絲綢之路沿線上更遠的國家,文化影響可能沒有那麼巨大,但當時中國藝術、工藝、技術等方面的多種發明,都在海外傳播並發揮作用。

政治和法律制度輸出國

唐代「文化出口」最大宗的「產品」是制度,日本和朝鮮半島的新羅等國幾乎是全盤複製唐朝,包括官制、科舉、戶籍、稅收、文教、都城建制等基本制度,這其中就有日本著名的「大化改新」。

同樣成為「東亞標配」的還有唐代的法律制度——律令制,「律」約相當於刑法,「令」約相當於行政法規。如今的中國法律史研究,常以日本律法文本作為依據來研究唐律,足見當時日本法律對唐制度模仿痕迹之深。

國際人才交流基地

唐王朝,尤其是兩座都城——長安和洛陽,都是當時的世界人才、學術交流中心。來自不同國家的眾多留學生入唐學習,培養了阿倍仲麻呂、吉備真備、姜公輔、崔致遠等為數不少的「中國通」級別人才,有些直接進入唐的官僚系統,有些歸國傳播所學的知識文化。

引領文藝和時尚

唐代同樣是「流行文化」的塑造者,真可謂把「民族的」變成了「世界的」。唐朝的詩賦、圍棋、音樂、書法、繪畫風格、服飾文化、茶文化,都能成功引領風尚。中唐著名詩人白居易在新羅影響極大,一時成為半島「偶像」,甚至還出現專門模仿其詩歌風格的「效樂天體」(白居易字樂天)。

外來文化的新傳播中心

唐代的文化輸出之強勢,還表現在其對外傳播的不僅有本土文化,一些本是外來的文化類型,竟然轉而以唐作為傳播中心。這其中最典型的當屬佛教。佛教本源於古代印度,即便在唐代,印度也仍然是佛教的基地和學術中心,玄奘等唐代僧人西行取經即是明證。但風靡整個亞洲的佛教,卻是由唐王朝發起傳播的,而且傳播的是已經完全中國本土化的禪宗等佛教流派。

2

過程:文化梳理適應時代需求

唐代文化能成功向外輸出,要歸功於國內文化的整肅和規範。

今人說起中國的中古時代,往往以「漢唐時代」相稱。但其實漢與隋唐之間,經歷了長期的分裂和混亂,文化、學術也不能避免。此間佛教、道教等新興文化在中國紛起,即便是傳統儒學也多分枝杈,對於傳統經典的解讀分歧甚重,正如《北史·儒林傳》所言「南人約簡,得其英華;北學深蕪,窮其枝葉」。中國文化在分裂割據的環境下宗派林立、自說自話,未知何者為正宗。

面對這樣一盤散沙的局面,國際上對中國文化感興趣的,也根本搞不清到底該聽哪家之言,對外文化輸出自然更是無從談起。

隋代重新奠定大一統格局之後,唐王朝真正推動了中國文化的梳理,從典章制度到琴棋書畫,唐代對文化的頂層設計覆蓋面極其廣泛。

這種梳理並非一味地追求「本源」,而是與當時時代的需求相適應。古代雖然不像如今那樣日新月異,但終有時代的差別,更不用說唐代正處於社會、經濟環境重大變革的時期。將幾百、上千年前「原汁原味」的傳統文化直接搬來,未必適應當時的需求,更未必得到受眾的歡迎——國內都不買賬,遑論「出口海外」?

唐代的制度設計便是既有繼承,更有發展,將前朝南北方政權制度特點、及隋朝的制度,根據時代的需求整合起來,在初唐至盛唐形成了一套包含三省六部官制、科舉選拔制、律令法制、租庸調稅制等核心制度的規整體系。縱觀整個中國制度史,盛唐之制也堪稱最為整齊、清晰,也最容易學習、傳播的制度體系。這樣的「中國模式」,對自然、社會環境相似的東亞、東南亞國家來說,怎能不炙手可熱?

儒學在唐代也重新獲得了整理和統一。早在唐太宗時,國家就以顏師古(著有《顏氏家訓》的顏之推之孫)、孔穎達(孔子嫡孫)等大儒主持重新編、注儒家傳統經典,在貞觀十四年(640)年完成《五經正義》的撰寫。從此官方太學傳授的是這套儒學,留學生來華學習的也是這套儒學,這就由頂層規範了儒學的「正宗」。

在南北朝的割據環境中,不同宗教、民間信仰爭相搶奪生存發展空間,宗派林立,隨著唐代的積極梳理,各種宗教文化這才有了明確的「官方版本」。以佛教為例,由「初祖」達摩在嵩山少林寺創立的中國禪宗,發展到「六祖」時,已經是南北宗分立,兩派各尊自己的六祖、七祖,連傳承譜系都出現了混亂。唐代由官方角度終結了禪宗的南北之爭,確立南宗為正統,甚至有人認為這才是「中國佛教」真正的創始。

3

交流:拋開芥蒂,對外平視

文治武功都卓然於世的唐王朝,在文化輸出上的成績靠的卻不是文化侵略、文化霸權,唐代文化對外並未採取居高臨下的俯視姿態,而是以平等、對話的角度,積極進行雙向的文化交流。

安史之亂前的唐王朝,對外政策上全面呈現出平等、開放的態勢,拋開了此前中國「華夷之辨」、「夷夏之防」的芥蒂,誠如唐太宗李世民所說的那樣:「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種落皆依朕如父母。」即使是通過武力征討的突厥、高句麗,在戰後唐朝都並未施以高壓,而是以和平和自主的原則與其展開正常的交往。

唐代這種政策,也換來了極高的國際認可度,唐太宗被周邊國家稱為「天可汗」,心悅誠服地將他當作共同的君主看待。而唐王朝在用人方面是真正的不拘一格、「不辨華夷」:外國來華學習的留學生,可以參加唐的科舉並同唐人一樣入朝為官,甚至唐帝國一些文武要職竟是由「外國人」出任。

唐玄宗時期的兩位名將,一位是日後「安史之亂」的主角安祿山,出任唐三鎮節度使,統兵近20萬,另一位是戰功卓著、曾被封尚書左僕射(宰相之一)的哥舒翰,他們在天寶十一年曾有一次對話。

安祿山對哥舒翰說:「我父胡,母突厥;公父突厥,母胡,族類頗同。」(這裡所謂「胡」,是指西域中亞的粟特)

這兩位位高權重的「唐將」,居然都是實打實的「外籍人士」!唐代的開放、包容程度可見一斑。

在這樣的背景下,唐對外的文化交流有來有往、兼收並蓄,形成互動的格局。

所以當時不僅是唐代文化對世界產生影響,外來文化也在廣泛地塑造著唐帝國的面貌。唐代有大量外來移民交流甚至定居長安、洛陽等大都市,他們的文化悄然發生著影響。

社會的諸多風尚都可以看到外來文化的元素,如服飾、音樂等,唐代最著名的樂曲《霓裳羽衣舞》就是「胡樂」;另外像醫學、數算、天文等知識技術領域,唐代也積極吸收外來文化,來自印度的「天竺三家」——迦葉氏、瞿曇氏、拘摩羅以及波斯景教徒李素等,都曾任職於唐的天文機構,並參與甚至主導過國家的天文曆法編纂。

外來的宗教——來自波斯的祆教(拜火教)、摩尼教,來自東羅馬的景教,來自阿拉伯的伊斯蘭教等,都在唐扎住了腳跟併產生了相當的影響,唐朝官方還專門設立機構對它們進行管理和保護,更在市坊之中為其提供活動場所。

唐代在對外交流中的「平視」態度,並不意味著缺乏文化自信;相反,正是高度的文化自信,使得作為中國本位文化守護者的唐王朝,能夠充當文化交流中「自由主義」的倡導者,並在平等對話的格局下,自然而然地完成文化輸出。

4

特色:塑造文化「拳頭產品」

檯子已經搭好,但要是沒有名角上場也是難以吸引觀眾的。唐代官方在文化上成功塑造一系列的「拳頭產品」,著實「砸開」了文化「出口」的大門。

唐代除去制度的「打包」輸出以外,文化上最大的招牌產品就是太學教育。唐代的最高學府是國子監,經過官方梳理的儒學經典作為標準教材使用。公元682年新羅直接用「拿來主義」,在國內仿照唐朝建立國學,教授的也是整理過的儒家經典;東北的渤海國,設置「胄子監」,同樣是搬照唐的教育機構。

外國赴唐的留學生,也是進入國子監學習,形成一套相當成熟的留學機制:留學生赴唐之前,須提出官方申請,獲准後才可入境,通常留學生是隨本國「遣唐使」進入唐境;留學生由唐的官方機構鴻臚寺負責接收管理,他們在國子監中,與中國學生一同進修;留學生在唐留居有時間限定,以九年為期,但根據實際情況也時有延期的特殊處理;留學生歸國也需要其本國向唐朝提出申請,表明歸國人數、姓名等項,獲得唐朝准許才可成行。這套完備的「留學教育產品」,又吸引了更多的國際學子前來留學,學成歸國的各國留學生,就成為了唐文化最重要的傳播者。

以唐詩為代表的「流行文化」風靡國際,也離不開官方的塑造。

唐詩能夠成為時代標籤和國際風尚,絕非巧合。唐代根據當時貴族式微、知識普及的時代特徵,在科舉進士科考試中「以詩賦取士」;而進士科在科舉諸科中,又具有非凡的地位,非其他科目可比——「縉紳雖位極人臣,不由進士者,終為不美」。這樣一來,作詩成為當時的「全民運動」就不足為奇了。通過詩賦取士,唐朝也形成了「半官方」的「詩壇」,詩作好壞、詩人賢愚,需要經由詩壇的認可,想要渾水摸魚或者「自立為王」,大體是行不通的。

圍棋、書畫的流行,也得益於官方的引導。唐代在中央設置有翰林院這一機構,設有「翰林待詔」官職,其中就專門有書、畫、棋、醫術、陰陽五行、僧道、天文等「待詔」類型。這些「待詔」,都是相應文化領域的專門人才,以其專業謀生。如「棋待詔」就幾乎集中了全國最頂尖的「職業」圍棋高手,真有「高手在民間」,也需要與其交手才能被認可。這不僅掀起了全國的圍棋熱潮,更讓這一文化領域真正的「大師」獲得官方的檢驗和承認,在國際交往中作為國家的文化招牌發揮影響。

唐代作為一個開放包容的時代,外來文化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它對外來文化的接受不是隨波逐流的,而是根據自身的特點,將它們「中國化」。一些本是來自異域的文化轉而成為了「中國文化」的招牌。佛教可能是最典型的案例,它雖然早在北魏的少林寺就開始「中國化」,但直到唐代,中國化的禪宗才被整理為一項如假包換的「中國文化品牌」向國際上推廣。這種將外來文化轉化為本國文化拳頭產品的現象,是不是讓人感到很熟悉呢?即便到當代,這也是文化輸出相當成功的一種範式。

推薦一個不可錯過的公眾號

推薦理由:中國精緻生活傳播平台,致力於匠人精神的探索與傳承,重拾中國文化自信,重釋中式生活美學概念,尋找中國匠心。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通史 的精彩文章:

歷史常識十八問,每問都精彩!
叛逆的普京,英俊的特朗普,瘦弱的金正恩,年輕的希拉里美爆了
中國史上第一位提出「薄葬」的帝王,至今墓地卻下落不明
古代妹子們是這樣化妝的……
我為什麼討厭陸遊?

TAG:全球通史 |

您可能感興趣

為什麼中國的大多數朝代,都沒有吞併朝鮮半島?
對於朝鮮半島統一,韓國絕大多數年輕人這樣說
清朝崛起的時候,為什麼沒有吞併近在咫尺的朝鮮半島?
蒙古大軍那麼牛X,為何不滅掉朝鮮半島的高麗國
文金會後,朝鮮半島離真正的和平還有多遠?
朝鮮半島最美的聖山,對中國來說是巨大的損失!
朝鮮半島第1武將,沒有他就沒有今天的朝鮮、韓國
古代中國那麼強盛,為何卻一直沒有佔領朝鮮半島?這三點是關鍵
朝鮮半島高麗王朝第一個的思想家是誰?
美國智庫:亞洲最大爆點在這兒,不是朝鮮半島!
韓朝關係和好?古代中國與朝鮮半島的關係是怎樣的
同在朝鮮半島,一個叫朝鮮一個叫韓國的原因
美國從朝鮮半島撤軍是否靠譜?
元朝和清朝疆土廣闊,為什麼都不統一朝鮮半島?
珍貴老地圖:原來古老的朝鮮半島是這樣的
古代中國那麼強盛,為何一直沒有拿下朝鮮半島?其實原因很簡單
閑話朝韓半島:朝鮮半島的國門,竟是被這一條破船給打開的
十天滅百濟國,再滅高句麗,唐高宗為何能在朝鮮半島屢獲戰功?
日本總是侵略朝鮮半島,那朝鮮半島有沒有反推過日本?其實也有
大事!美國願從朝鮮半島撤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