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邙山北魏景陵,充滿游牧民族特色,卻被北宋末一漢奸掘了墓
洛陽邙山陵墓群有大型的封土墓970多座,古墓葬有數十萬之多。
陵墓群已經探明的帝陵包括東周時期的王墓8座,東漢帝陵5座,曹魏帝陵1座,西晉帝陵5座,北魏帝陵4座,五代後唐帝陵1座。是中國埋葬帝王最多、最集中的地方。邙山陵墓群是是世界上古代陵墓分布較為集中的地區,有「東方金字塔」之稱。
洛陽古墓博物館景陵
北魏宣武帝元恪(483年―515年),北魏孝文帝元宏次子,終年三十三歲,廟號世宗,謚號宣武皇帝,葬於景陵。
北魏孝文帝元宏了便於學習和接受漢族先進文化,進一步加強對黃河流域的統治,公元493年(太和十七年),魏孝文帝親自率領步兵騎兵三十多萬南下,從平城出發,到了洛陽。正好碰到秋雨連綿,大臣們本來不想出兵伐齊,趁著這場大雨,又出來阻攔。北魏孝文帝順勢就提出了遷都洛陽,其後實行了漢化運動,包括推行均田制和戶調製,變革官制和律令,改易漢俗等。北魏皇帝的姓氏也有鮮卑族的拓跋氏改為元姓。
這是歷史上一次著名的漢化改革,因而北魏皇陵也具有了中原文化和游牧文化雙重特色。
《宋史·劉豫傳》記載,紹興二年(1132)四月,河、淮、陝西、山東都駐滿了北方的軍隊,劉豫的兒子劉麟徵召登記鄉兵十多萬,組成「皇子府十三軍」。在軍隊,他分別設置河南淘沙官、汴京淘沙官,將開封、洛陽這些當年北宋東西兩京的荒墳古冢,盜掘得一乾二淨。
北宋河南鞏義七帝八陵,還有洛陽邙山上的古代帝陵很多都在這個時期被毀。
洛陽的北魏世宗宣武帝景陵是建國以來經國家批准科學發掘的第二座皇帝陵。
北魏宣武帝景陵封土呈圓形,直徑110米,現高24米。地宮置於封丘之下,坐北面南,由墓道、前甬道、後甬道和墓室的部分構成,全長56米余。墓室平面近方形,棺床置於墓室西部,由15塊方形大青石板拼成,整體為長方形。北魏宣武帝景陵在宋金時代和民國年間曾遭盜掘,現已復原出青瓷盤口龍柄壺、陶硯、石帳座、殘石燈等十餘件文物。
景陵相比傳統中原皇陵,構造顯得簡單,一條長甬道直通地宮。
兩個鮮卑族武士守衛著地宮。
地宮中只有西側放置了一具石棺,空空如也,景陵據說在宋金時期已經被盜過。洛陽邙山自古是帝王陵聚集區,因而盜墓盛行,著名的洛陽鏟就是盜墓工具,到現在也是常用的考古工具。
地宮的形制很特別,只有一個巨大的方形墓室,墓室卻有10多米那麼高,向上逐漸收攏,形成一個尖角弧形穹廬。這種構造像是一個巨大的帳篷,而不同於中原帝陵常見的類似於漢字"中「,」甲「,」亞「的構造。
從下面的結構圖可以看出,北魏景陵地宮像一個尖頂帳篷,這和他們的游牧民族起源有很大關係。從三國時期曹操推行的簡葬風俗,對北魏也有著影響,陵墓簡單,大氣,別具風格。
建國後發掘的明定陵,地宮在地下27米處,規模宏大,由五座石室組成(前室、中室、左配殿、右配殿、後室)。這是典型的中原文明亞字形皇陵,很多朝代沿用。
北魏景陵的穹廬式結構,反映了南北朝時期民族融合,不同文化都在中原留下了印跡,這也許就是最獨特的特色吧。
洛陽攝影網


※曹魏為何亡於西晉,西晉因何八王之亂,原來都是歷史輪迴惹的禍
※郭靖請黃蓉花了多少?金庸小說里也搞錯,一兩銀子到底值多少錢?
※這種銀元影響近代幾十年,名字很俗氣,軍閥商人土匪都喜歡
※有一國自稱曾佔領中國大部分領土,古代卻向中國進獻美女
※年羹堯被調職杭州將軍,雍正在奏摺上硃批回復,朕心寒之極
TAG:天地史話 |
※兩宋時期一漢奸瘋狂盜墓,洛陽邙山帝陵也遭毒手
※洛陽邙山陵墓群東漢帝陵考古揭秘:漢封土改方為圓影響至今
※洛陽邙山上有座神奇廟宇,呂洞賓曾到此仙游
※洛陽邙山上一處高台,隋末瓦崗寨李密在此宴請豪傑
※洛陽邙山景陵,我國發掘的第二座帝陵,地宮內發現了哪些文物?
※洛陽邙山景陵,我國發掘的第二座帝陵,地宮內發現了哪些文物
※古人期望「生居蘇杭,死葬北邙」,為何說邙山一寸黃土一寸金?
※【分享】嚴輝:邙山東漢帝陵地望的探索之路
※東西魏對峙,邙山之戰的導火索
※生於蘇杭葬於北邙,為啥死後都要葬在北邙山
※生在蘇杭,死葬北邙,邙山上有多少墓葬?古人說:無卧牛之地!
※邙山有6代24帝長眠於此,邙山為何會成為帝王欽選風水寶地呢?
※邙山腳下的一個小村子,大雨塌方8座東周王陵被盜,國寶落入日本
※三國演義之諸葛亮一出邙山
※北邙山為何有眾多墓葬,還埋著幾位外國君主,隱藏的原因揭秘!
※隋唐名將「羅成」23歲戰死與唐太宗有關,遺願葬在北邙山!
※洛陽邙山,一個埋葬了24個皇帝的地方,隱藏了多少秘密!
※揭秘世界上最大的5個古墓群,中國邙山坐擁數十萬古墓!
※「邙山大戰」,兩大梟雄的終極對決,堪稱古代軍事史之最
※恐怖故事《邙山鬼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