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楞嚴經》大致在講什麼

《楞嚴經》大致在講什麼

佛心慧語

微信號:XinXueCiHang

皈依正信三寶,遠離附佛外道,

聽聞正法,親近善士,依教奉行,持戒精進。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三皈依

皈依佛,兩足尊。

皈依法,離欲尊。

皈依僧,眾中尊。

皈依佛,不墮地獄。

皈依法,不墮惡鬼。

皈依僧,不墮旁生。

皈依佛竟,終不皈依天魔外道。

皈依法竟,終不皈依外道典籍。

皈依僧竟,終不皈依外道徒眾。

自皈依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和南聖眾。

楞嚴經大致在講什麼

楞嚴經,原藏於龍宮,勝龍菩薩到龍宮說法,見龍藏中有此經,披閱之下,嘆為希有,遂默誦而出,錄呈印度國王,國王視其為國寶,嚴禁外流.般剌密諦尊者,弘法願深,兩次冒險,思送中國以求宏揚,不幸皆為關卡查禁,尊者乃費數年時間,以蠅頭小字書於臘紙之上,剖膊藏於肉中,方得過關航海而來,於唐神龍元年抵達廣州,隨被房融請於制止寺,並將此經譯成華文。下面大致說說楞嚴經每卷都在講什麼。

卷一

一、聖眾雲集,波斯斯匿王請佛.

二、阿難平等行乞,遭遇摩登伽女之難

三、文殊領命救護,世尊徵詢心目所在

四、阿難對自心的七種錯誤認識

五、超越生死輪迴,心須認清的兩種根本

六、妄想識心非是真心,乃生死流轉之根本

七、借盲人有心而喻燈同眼,直指見性是心非眼

八、借客人不住而喻塵搖,現驗見性常住無動

卷二

一、色身雖變而觀河之見無改,顯能見的自性,不會隨著身體的死亡而斷滅

二、眾生顛倒,妄認外物為自已,不知身心世界,都是真心所幻現

三、真心自然沒有生滅去來,而你的能見自性,同樣也沒有可還之處

四、外境有大小、內外、遠近之分,而見性卻不會隨著外境而有伸縮變化

五、所有一切都是自性真心所幻現,沒有誰是真心、誰不是真心的問題

六、能見的自性,不是自然而有,也不是因緣所生

七、眾生輪迴世間,都是兩種妄見所致:別業妄見與同分妄見

八、能見的自性,不是合和而有,也不是不合和所生

九、五陰元本就是自性真心如來藏的微妙真如

卷三

一、六入元本是自性真心如來藏的微妙真如

二、十二處元本是自性真心如來藏的微妙真如

三、 十八界元本是自性真心如來藏的微妙真如

四、 地水火風空見識等七大種性,同遍法界,隨眾生心,應所知量

五、 阿難說偈贊佛

卷四

一、把本覺妙明的體性妄立為所明的對象,就妄有了世界、眾生、業果等三種顛倒的相續

二、世界萬象本是虛妄,實無生滅去來,更無相容與不相容、以及是心非心之說

三、妄生本無因,妄滅亦無所從,但斷三種相續之緣,狂心停歇就是正覺真心

四、發菩提心的第一種決定義理:應當審觀因地發心,與果地覺為同為異,認清身中的五重濁亂,令見聞覺知,遠契如來常樂我凈

五、發菩提心的第二種決定義理:汝等當棄捐諸有為相,審詳煩惱根本,認清六根是眾生與世界纏縛在一起的結系,使六根清凈,伏歸元真

六、聞性不會隨著聲塵的生滅而有無,如果能棄生滅守真常,常光顯現,就是無上正覺

卷五

一、根塵同緣,脫縛無二,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就是無漏的涅盤

二、六根之結開解,一根之說亦亡,就能返歸為清凈的真心

三、二十四位大弟子各自陳述所修行的法門

卷六

一、觀世音菩薩的耳根圓通法門

二、文殊師利對二十五聖所修法門的評述

三、斷除殺盜淫妄,攝心入三昧

卷七

一、建立楞嚴道場的規則

二、佛宣說楞嚴咒

三、楞嚴咒的功德

四、眾生顛倒、世界顛倒的成因

卷八

一、修證三摩地,滅除顛倒的成因,必須經過的三種漸次

二、從凡夫到成佛所要經歷的五十五聖位

三、內分外分的妄習,決定了眾生在六道中升墜

四、十習因與六交報是地獄的成因

五、十種鬼道的眾生

六、十種畜生道的眾生

七、十種人道的眾生

八、十種仙道的眾生

九、欲界六天

卷九

一.色界天

二、無色界天

三、阿修羅道的眾生

四、總論七趣

五、魔眾擾亂修行者的原由

六、色陰區宇不應執著的十種境界

七、受陰區宇的十種錯誤認知

八、想陰區宇的十種天魔

卷十

一、行陰區宇的十種外道邪見

二、識陰區宇的十種偏差

三、五陰的根本與滅除次第

四、受持楞嚴經的功德

楞嚴經三大主旨悟本體:

本性即是真如本性,即如來藏性。[悟]有三種:一解悟;二行悟;三證悟。

1)解悟——即是始覺。於此覺中,了妄達真。[了妄]者,如了七處皆妄,一切世間幻化虛妄。[達真]者,如十番顯見,通達本有[真見之性]。此[始覺智]即見道位,於是悟中,行者之觀念(知見)改變、行為轉變,且此等轉變皆是決定,非如突然心血來潮,曇花一現,此即如《圓覺經》所云:[即已成金,不復為礦]。是故非如一般之文字知解,乍現即逝;即如小乘之見道位,一切邪見、惡知見悉斷;亦如大乘見道位,決定一佛乘,不再履於凡外權小之徑,並於一切法,聞即信受、諦解。

2)行悟——即明心見性。[明心]者,明心相也。心相者,即如大乘五位百法中所示之心王、心所、心不相應行等法,包括心所的善惡(煩惱)等法自相、及相互間的關係,如何生起、如何修滅等。至於[心王],則了八識之體,諸識各自之體、相、用如何,以及其間互動之條件及本源。如是一一法皆明了者,乃得稱為真[明心]者,故六祖惠能大師說:[明心號菩薩。][見性]者,即是見自本性,亦是見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二十五有皆本如來藏妙真如性。此見性,常修道位,亦即[分證覺],即於六十位修證過程中,分分斷無明,即得分分見;是故《大般涅槃經》中說:[十住菩薩猶見不了了。]意謂:十住菩薩雖有見性,但仍不能了了全見,是故,於此位中,尚非現量境界,而仍屬比量智。

3)證悟——此即[究竟覺],亦是證道位,即為現量智。是故當知,所謂[悟]者,絕非[神秘]、籠統的概念,而是有具體之悟境、對象及內容的。且悟前與悟後,其人之三業,必然轉變,有所不同;其轉變即:越加清凈、莊嚴、不貪染、有智慧。而且當然不會因為悟了,而言行乖異、反常、狂妄、貪愛世間、恣行雜染(若如此者,則決非悟了,而是著魔,—般末世眾生愚妄不知,常以著魔為大悟!)

持心戒:

持心戒者,即是持佛戒。如佛在本經中說:[我毗奈耶中宣說修行三決定義:所謂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一般的戒,都是指身口戒,不是心戒;而[佛戒]是心戒,故說:[攝心為戒],以攝心、攝念,令噁心、惡念乃至善心、善念不起,名為心戒,是為如來戒。因為既要修[佛定],而不能光持凡夫、小乘[身、口]之戒——持此戒者,於其持犯,即不能說要具多少緣,且其事成就——如[前人命斷](殺生)、[離本處](偷盜)、[入胡麻許](邪淫)、[前人領解](妄語)、[咽咽得罪](飲酒)等——方結罪,只要起心動念有惡念,噁心生起,即是有犯,是故名為心戒。故欲修佛定者,須持佛心戒,持心令無殺心、無盜心、無淫心、無妄語心,才有資格修習佛定。至於持佛心戒,於本經中則包含兩大單元:

1)四種清凈明誨

其心不殺——不起殺心

其心不盜——不起盜心

其心不淫——不起淫心

其心不妄語——不起妄語心

2)三種漸次

除其助因——除五辛

刳其正性——斷除酒肉、淫慾(包括正淫)

違其現業——不緣六塵,旋元自歸

如是持佛戒,身語意三業清凈,資糧具足,方堪修大定。

修大定:

此即所謂[全體起修]。所言[體]者,真如本體也,以悟得本體故,故得依此本體為[本修因](即[如來密因]),而進修首楞嚴大定。其次第為:

1) 具信解——信解正法、無上法,尤其是真如法;如前說。

2) 持凈戒——除在家者五戒、八戒,出家者沙彌戒、比丘、比丘尼戒之外,尚須依循四種清凈明誨、三種漸次,此則僧俗共遵者,如前說。

3) 嚴道場——包括擇地、掘地、凈地、建壇、灑凈、結界、莊嚴道場(含如法安奉佛菩薩像、法器、供具、莊嚴具,如幢、幡等)。

4) 持心咒——先持大咒以為結界,再持咒心,以為攝心入定。

5) 修大定——以持佛心咒,得與佛心相應,入佛總持,三密與佛相應,得佛三密加持,速入大定。

6) 破五陰——入大定後,以大定之定慧力,破五十種陰魔;陰魔破故,即破五陰(五十陰魔即五陰各各有十境,五乘十為五十,故五陰總共有五十境);五陰破故,得度[五濁](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

7) 證三昧——五陰魔破,即身證得三昧,究竟、堅固、不動。

8) 證圓通——證三昧故,以三昧力照破六和合,復歸一精明,無復根隔,內外圓通,諸根互用,身心無礙,理事無礙,是名圓通。

楞嚴法門之精要,一言以蔽之,即是首楞嚴三昧。雖然其他經典也講種種三昧,甚至三昧的修法,然而最完整、圓滿的,莫過於本經所開示的首楞嚴三昧。何以故?本經從開始修定前的信、解、悟、入之資糧位,到正行的修行、證果,整個過程,其間修行者會碰到的種種困難、岔道(例如三界七趣)、以及困難的排除、岔道的避免,一一詳細解說,令你不會為內外障難所困,不受邪魔留難,亦不墮為凡、外、邪、小,而一路直趨無上菩提妙莊嚴路。

首楞嚴三昧,以密教言之,在本經中即是[本尊三昧],以是本尊所入之三昧故。行者若依法修習而入此三昧,即得本尊加持。

末法時期為什麼一定要學《楞嚴經》

學楞嚴好比像坐飛機。以前交通不發達,步行,然後慢慢演變,坐牛車、坐毛驢兒,坐馬車。大家說哪個最快?當時要有一個千里馬,那很厲害了,對吧?好,我們再往下看社會的發展:自行車、三輪車、摩托車、汽車。這汽車完事兒之後,開始演變成高速公路、火車、高鐵。

前面這些方法對於我們來說很慢,慢在哪裡?它雖然速度很快,但它一定要在地上走。所有的境界、所有的村莊、城市、部落都要經過。這個要遇到境界啊。

《楞嚴經》講的十地頓超是啥意思?就像飛機,我們到了飛機場,有了起點,從這兒開始起飛,起飛一個弧度,滑行落下去,到達目的地。大家說:中間的縣、市、省、山川、河流、房屋、工廠、汽車、跑道存不存在?能不能障礙了我們?障礙不了。越過去,但這些不等於不存在。

所以《楞嚴經》用的這個方法,對我們現在是最快的一個方法。我們要是一個一個地走,我們看到就成了障礙,你在路上走,一個房子就把你擋上了。你在空中飛,你再看下面的房子,一個一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楞嚴經》是立地拔高,而去越過它。

《楞嚴經》的起步就是明心見性,然後到了目的地,還是明心見性,這叫十地頓超無難事。那中間任何的境界、任何的障礙,再也阻攔不了我們了。

在整個空中飛躍的時候,對一切了如指掌。回頭再來運用的時候,山川、河流、大千世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都坐過飛機,飛機飛起來的時候,大家一看,是不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明心見性之後,你對世間、出世間一看,了如指掌。《楞嚴經》是這個修習方法呀!

為什麼選擇這個方法?我們末世時期的人,業障很重,無福無德,而且喜歡急於求成,沒有耐心煩兒,躁動不安,想急於得到利益、果報。所以這個方法,最適合我們現在的人了。

你看就咱今天講《楞嚴經》第一卷,那出家人得悟一輩子,幾輩子,也許這一生都沒悟到,咱才用七天就給它講出來了,這是違背教理的。

那為什麼要講?既然佛說了在末法時代《楞嚴經》為主要的一部經典,那就證明了:現在必須要讓你知道,你才承認,你才來干。要不,現在的人:你拿西方極樂世界給我看看,我就修。現在的真心自性告訴你,你承認嗎?

承認就證明你已經出問題了。還有這麼一部分人具足善根,認可了,還願意去干,願意去改變自己,願意做到。那另一部分人認可了也沒用,他也做不到,他也不聽。所以《楞嚴經》在末法時期非常重要,稱為正法寶典,如果它滅掉了,佛法慢慢地就滅亡了。

那為什麼是正法?因為你明心見性之後,正確的方法你就掌握了。有人掌握正確的方法,佛法就能延續下去啊。

(聖空法師)

楞嚴在佛法在

《楞嚴經》這是佛教里一部照妖鏡的經,所有天魔外道、魑魅魍魎,一見到《楞嚴經》都現原形了,他無所遁形,什麼地方他也跑不了。所以在過去,智者大師聽說有這一部經,就向印度遙拜,拜了十八年,以十八年這種懇切至誠的心,求這一部經到中國來。過去的大德高僧,所有這一些有智慧的高僧,沒有哪一個不讚歎《楞嚴經》的。所以《楞嚴經》存在,佛法就存在;《楞嚴經》如果毀滅了,佛法也就毀滅了。

怎麼樣末法呢?末法就是《楞嚴經》先毀滅了。誰毀滅的呢?就這一些個天魔外道。這些天魔外道一看見《楞嚴經》,就好像眼中的釘、肉中的刺一樣,坐也坐不住,站也站不穩,所以他必須要創出一種邪說,說《楞嚴經》是假的。我們做佛教徒應該認識真理,《楞嚴經》上所講的道理,每一個字都是真經真典,沒有一個字不是講真理的。所以我們現在研究這五十種陰魔,更應該明白《楞嚴經》這種重要性,這些邪魔鬼怪最怕的就是《楞嚴經》。

虛老(上虛下雲老和尚)活了一百二十歲,他一生,旁的什麼經典也沒註解過,只有註解這部《楞嚴經》。註解《楞嚴經》這個稿子,他是很注意地來保存,保存了幾十年,結果以後在雲門事變時就丟了,這是虛老一生一個最大遺憾的事情。他主張我們身為一個出家人,都應該把《楞嚴經》讀得能背得出來,由前邊背到後邊,由後邊背到前邊,順背倒背,順倒都能背得出來,這是他的主張。所以我知道虛老一生之中,對《楞嚴經》是特別重視的。

有人也對虛老提過,說:「《楞嚴經》有人說是偽造的。」老和尚說這末法怎麼叫末法呢?就因為有這一班人,弄得魚目混珠,是非分不清楚,教你這人都迷了,瞎人眼目,令人認不清楚佛法了。這一班人在那兒,把這個真的,當假的;假的,他又當真的了。你看這一些個人,又是這個人寫一部書,人也拿著看;那一個人寫一部書,他也拿著看。真正佛所說的經典,人都把它置諸高閣,放到書架上,永遠也不看。所以這也就看出來眾生的業障是很重的,若聽邪知邪見,就很相信的;你講正知正見的法,說了他也不信。為什麼?這就是善根不夠,根基不夠的關係,所以對正法有一種懷疑的心,有一種狐疑不信的心。

我們萬佛城這兒要立楞嚴的壇場,最好你們誰發心把這部《楞嚴經》,天天能讀它,或者一個鐘頭、兩個鐘頭,能把它像讀書那麼讀,能記得又能背得出。把這《楞嚴經》、《法華經》,甚至於《華嚴經》都能背誦出來,這是最好的。誰能把《楞嚴經》、《法華經》、《華嚴經》都能背得出來,那世界上這還是正法存在的時候。所以我們萬佛城這麼好的地方,大家要發大菩提心,做一些個事情。不是說我們和人比賽,我們要出乎其類、拔乎其萃,要做這些事情。

我在以前有這麼一個心愿,想要把《法華經》背得出來,再能把《楞嚴經》也背得出來。在香港有位弟子,《楞嚴經》能背得出來,《法華經》我教他讀,他最後大約沒有完全背得出來,這是很遺憾的事情。我們這麼好的地方,大家要發大心,把佛經和戒律──《楞嚴經》、《法華經》和《四分律》、《梵網經》都能背得出來,這是最好的,這樣我們這兒一定是正法久住了。

(宣化上人)

迴向偈

願消三障諸煩惱

願得智慧真明了

普願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薩道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凈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平台自營微店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佛心慧語平台 的精彩文章:

星雲大師智慧文集32
【人間系列】增上安樂
大安法師:學佛人需有「威德」 為利眾生不能怕得罪人
大安法師:凡夫心的幾個特點
佛心慧語:什麼是佛教說的我慢

TAG:佛心慧語平台 |

您可能感興趣

楞嚴經在講什麼
為什麼要學習《楞嚴經》
楞嚴經大致是在說什麼?如何修楞嚴法門?
圓瑛大師《首楞嚴經講義》序
佛說《楞嚴經》,是在什麼時候?
為什麼《楞嚴經》非學不可?看高僧大德怎麼說
依《楞嚴經》而說心
《華嚴經》究竟和我們有什麼關係?
什麼是《楞嚴經》的宗趣通別?
《楞嚴經》到底告訴我們什麼?
序一:《楞嚴經》是佛的真身楞嚴經淺釋
講解《楞嚴經》,就有這樣大的功德利益
山西大同華嚴寺,依據佛教經典《華嚴經》而命名
為什麼說楞嚴經法華經之外的經典都是戲論呢?
為什麼《楞嚴經》會先滅呢?
《大佛頂首楞嚴經 卷八》
《大佛頂首楞嚴經 卷九》
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講錄比丘尼傳《中論》思想略析
《大佛頂首楞嚴經 卷一》
4.佛現毗盧遮那佛的相,來說這部《華嚴經》華嚴經疏序淺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