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使用共情沒用?不要借著共情的名義實行控制才是關鍵

使用共情沒用?不要借著共情的名義實行控制才是關鍵

最近後台有不少媽媽給我留言,說孩子發脾氣了,她們都會使用共情,但是好像效果根本不好。孩子還是繼續哭鬧,而有些3、4歲的孩子甚至直接回復,「不要再說我生氣了」。

的確,談到孩子的情緒管理,很多育兒書都會說「共情」,大概意思就是說,當孩子生氣時,要對她的情緒命名,這就是使用「共情」。我曾經也經歷過這樣的困惑,面對小D哭的時候,我馬上告訴她,「你很生氣」,但是並不奏效,小D還是繼續哭。

這讓我花了很長時間在反思,到底是「共情」這個方法無效還是我們使用的方式不對?

使用共情沒用?不要借著共情的名義實行控制才是關鍵

不要把「共情」當成變相控制的手段

我當年第一次了解到共情時,就以為自己找到了一個特別好的管教小D的方法。但在屢戰屢敗後,我也質疑過這個方法是否有用。直到有一天我和老公討論起這件事時,說著說著,我自己把自己說通了。即使不說育兒方法,「共情」這個詞語我們大家都是知道含義的,就是能夠體會他人的情緒和想法、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處理問題。

那天剛說完,我就恍然大悟,「共情」的關鍵是站在他人角度去理解對方。而像我這樣一使用「共情」,就希望小D不哭,這絕對是徹徹底底的「站在自己角度」啊,更何談理解孩子?

這時,我才深刻意識到,我們不是真正在「共情」,我們只是在使用一個名字叫「共情」的套路而已。共情之所以沒用,因為它變成父母變相控制孩子的手段了。

使用共情沒用?不要借著共情的名義實行控制才是關鍵

使用「共情」的真正目的是什麼?

那看到這,很多父母也許就會問,孩子還是繼續哭,那我幹嘛還多此一舉使用「共情」,意義何在呢?

這三年來通過我自己的摸索總結,我覺得它的意義有兩點。首先,它是親子關係的潤滑劑。也許我們真的無法感同身受孩子正在經歷的情緒,也許我們還會費解這個孩子何至於發這麼大的脾氣,但當我們有意識要使用「共情」時,我們就會去嘗試理解孩子到底怎麼了。

使用共情沒用?不要借著共情的名義實行控制才是關鍵

和任何關係的本質是一樣的,親子關係也是需要磨合的,而磨合的起點就是嘗試理解。當我們試著去理解孩子時,儘管一開始仍然很難,但當我們可以堅持這樣做的時,慢慢地,我們就會更加懂這個孩子。

這份懂,也能讓我們更好地控制情緒。很多父母很容易被孩子的情緒影響,有時甚至會簡單粗暴地吼叫要求孩子不哭。會這麼做的父母,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他們沒能共情,沒能換位思考「孩子到底怎麼啦?」,所有的一切都還是從自己出發的簡單自私的想法。

使用共情沒用?不要借著共情的名義實行控制才是關鍵

當我們的小孩被激烈的情緒所控制,我們需要和他們分享的是自己的平靜,而不是加入他們的混亂中

其次,「共情」給予了孩子一個無比寶貴的學習機會。它不是讓孩子馬上不哭,而是基於理解的基礎上,父母用愛陪伴孩子體會他們正在經歷的情緒。

現在我們都知道情商的重要性,而高情商的人不是不難過生氣,而是他們可以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緒,可以知道自己怎麼了,並且用一些方法讓自己走出這樣的情緒,這是需要後天不斷練習的過程。

面對孩子哭鬧,我們總是習慣性地馬上抱起來連哄帶騙,甚至簡單粗暴要求不許哭,這樣的孩子是永遠都學不會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緒。正確使用共情可以讓我們幫助孩子體會自己不同的情緒,認識自己的情緒,從而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使用共情沒用?不要借著共情的名義實行控制才是關鍵

共情就好比音樂,我們需要不斷練習才能掌握的越來越好

因此,當我們想要使用共情,或者在懷疑共情無效時,請一定先想清楚我們使用共情的真正目的是什麼。「共情」不是特效藥,它是個長期的慢調理。特效藥快卻一定有副作用,而慢調理才能真正養出一個高情商的體質。

(因此,接下來分享的這三部曲,只是給了大家一個有章可循的方法論,但請時刻回顧共情的真正目的)

我使用「共情」的三部曲

1、允許情緒發泄

情緒,尤其是特別激烈的負面情緒,一定是需要發泄出來的。因此,當孩子發脾氣大哭時,我們不該第一時間去阻止,而是平靜溫柔地陪在一旁,給予一個緩衝時間,讓情緒有出口,是「共情」的第一步。

這時,不要簡單背台詞,「你很生氣,你很難過」等,而是真正地嘗試去理解孩子到底怎麼了。也許最終,當我們理解孩子後,我們說的也還是「你很生氣,如果難過就哭一下,媽媽會陪著你」。

但請相信我,這份理解背後的「真心」和態度,孩子一定是可以感受得到的,也是奠定了我們解決問題的態度。

使用共情沒用?不要借著共情的名義實行控制才是關鍵

2、幫助孩子平靜

幫助孩子平靜和希望孩子不哭,這兩者是有本質區別的。「幫助孩子不哭」的前提是孩子情緒已經發泄過了,而「希望孩子不哭」是忽略孩子是否需要情緒發泄。當我們觀察到孩子的哭聲由響變弱時,也就說明他們的情緒有所宣洩了,我們就可以介入。

我通常會緊緊地抱住小D,有科學研究證明,擁抱是可以幫助孩子平靜的。然後向她示範深呼吸,同時對她說,「我們一起吸氣~呼氣~我們一起讓身體平靜下來。」這時,我們自己要注意肚子的起伏,這樣孩子就可以感受得到,同時節奏越緩慢越好。

有些孩子性子更加剛烈,一生氣容易出現一些破壞性的行為,比如打自己、打別人、撞頭等。這時,我們需要做的不是制止,而是提供一個安全的替代品,比如在家開闢一個發泄角落,放一些墊子枕頭給孩子安全發泄。

千萬不要害怕孩子變「暴力」,情緒尤其是負面情緒需要疏而不是堵。孩子需要去經歷和體會這些負面情緒到來的衝擊,以及自己如何控制住它們。

使用共情沒用?不要借著共情的名義實行控制才是關鍵

3、回顧剛剛發生了什麼

第三步其實是最重要的,但往往是我們會忽視的。當孩子平靜下來後,我要「趁熱打鐵」,趕緊幫助孩子回顧一下剛剛發生了什麼。因為孩子的記憶是短暫的,及時回顧,就相當於在給他們「抓重點做複習」。

我每次給小D回顧時都會用講故事的方式一般包含三大部分:發生了什麼;你怎麼了,情緒是如何的;後來你是如何平靜下來的。這樣的回顧讓孩子更加清晰地認識自己的情緒,也知道這些情緒是正常的,同時也學會了以後再遇到類似問題該怎麼辦。

使用共情沒用?不要借著共情的名義實行控制才是關鍵

今天雖然談的是「共情」,但又回到了育兒的本質。我們今天陪伴孩子做的一切,不是為了此刻當下,而是為了他們的將來一輩子。

有些路,儘管很難,但一定是要孩子自己走;有些情緒,儘管很痛,但也要孩子自己去體會的。但幸運的是,現在他們還小,我們至少是可以用愛陪同他們一起去體會。

「共情」不是讓孩子現在不哭,而是告訴孩子可以哭,但是以後媽媽不在身邊了,你怎麼讓自己擦乾眼淚重新出發。

關注微信公眾號:大J小D,看更多精彩文章

孩子為什麼不愛吃飯?因為我們控制得太多!

學齡前完成這三件事,遠比認識多少字,會多少算數重要!

打造高情商孩子的關鍵,恰恰發生在他們難過發脾氣之時

情緒管理|憤怒的家長,其實是我們自己內心的軟弱

不用每次又吼又叫的,有時用遊戲同樣可以管教孩子

Terrible Two,孩子的第一次獨立宣言,你懂嗎?



大J,坐標紐約,曾經知名外企經理,現全職媽媽,分享在美國學到的育兒知識,沒有理論翻譯,只有在兒醫指導下的實踐心得和運用企業帶人智慧的聰明育兒方法。

新書《跟美國兒科醫生學育兒》正在噹噹、京東、亞馬遜、天貓等各大電商持續熱銷。

使用共情沒用?不要借著共情的名義實行控制才是關鍵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J小D 的精彩文章:

保護孩子求知慾就要回答他的每個「為什麼」?大寫的錯!
別滿足於孩子會數數,這兩個能力才是數學啟蒙的關鍵
這4點是孩子社交能力的關鍵,「小外交家」從這啟航
給女兒的一封情書|關於愛情,你需要知道這些
為人父母,你輸得起嗎?

TAG:大J小D |

您可能感興趣

沒有共情能力的婚姻,還不如守活寡
測你的共情力指數,你是一個高共情的孤獨者嗎?
「共情效應」是什麼?
尊重共情無條件關注,能夠做到這幾點婚姻和親子關係就不會出問題
說好的「共情」呢
在感情中沒有共情能力的人,最後留不住自己的愛人
共情能力是可以訓練的
打哈欠會「傳染」?也許是人的共情能力在「作祟」!
共情力過剩:你是關係中的「神使」嗎? | 他們的思考屬於我,熱鬧卻不屬於我
共情力過剩:你是關係中的「神使」嗎?
想要挽回但是前任卻不搭理你?因為你連什麼是「共情」都不知道!
忍耐從來不是婚姻的常態,共情才是
共情能力測試,你真的能夠感同身受嗎?
沒有強大的共情能力,休想讓他挽回你
共情是挽回的良藥,懂得運用它有助於你的挽回!
做不到「共情」,夫妻之間的感情永遠不會好
「票房」《無名之輩》的逆襲合乎情理,它有成功的共情體驗
好好活著,就是對逝者最深的共情
哪有什麼高情商,不過是懂得「共情」
精神變態並非毫無共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