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端午辟邪方法大全,適用於粽子節前後

端午辟邪方法大全,適用於粽子節前後

1.頸掛古錢 古代方孔通寶,經萬人之手,聚眾人陽氣。

2.掛八卦 注意!!!!「乾」、「坤」顛倒可是要倒霉的!!

3.唬鬼 就是騙鬼啦!

4.虎牙 蟲蛀的和假貨是不行的!

5.懸掛天師符和鍾馗像,用於驅散屋宅的煞氣,無論你是自己的屋宅還是租房,都會讓你住的舒心、活的自在。

6.在自己門上插艾草和菖蒲,防止傳統位理學上禁忌入內的邪氣。過去插艾草、菖蒲是為了「避毒蟲」,現在應該是避煞氣。

7.吃五毒餅。「五毒餅」是以五種毒蟲為飾的餅。五毒餅就是用刻有蠍子、蛤蟆、蜘蛛、蜈蚣、蛇「五毒」形象的印子,蓋在餅上、內有五種不同顏色的餅。吃五毒餅位理學上是把「五毒」吃掉,使它們不能毒人,能防止小人搗鬼。

8.小孩畫額:以雄黃塗抹小兒額頭,方法是用雄黃酒在小兒額頭畫「王」字,一借雄黃以驅毒,二借猛虎以鎮邪。對於經常受驚的孩子特別管用,朋友們不妨一試。

9.扔災。請用紅紙剪了葫蘆或蛇、蠍、蜈蚣、蟾蜍、壁虎五毒圖案,以白紙為襯,從五月初起貼在門楣上,或用硬紙折成粽子形狀,纏上五色絲線佩戴於身,待五月初五一過,五色紙粽子和剪紙葫蘆一併扔至門外,可以驅散邪氣給你帶來好運。

10.健人(豆娘),用金銀絲或銅絲金箔做成形狀為小人騎虎飾物,亦有另加鍾、鈴、纓及蒜、粽子等的。多用在女性朋友,也可以饋送朋友,如此能夠給你帶來好運。

11.擺放艾虎以艾編剪而成,或剪綵為虎,粘以艾葉,擺放在辦公室或屋宅,甚或放在隨身鞋帶的包中,能夠驅鬼魅辟惡邪。

12.戴香包,香包也是用五色絲線纏成,或用碎布縫成的,內裝香料(用中草藥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松、高本行製成),佩在胸前,香氣撲鼻。可以驅邪醒腦,為你增加運勢。

13.沐蘭湯,端午日用菊科的佩蘭煎水沐浴。也可用煎蒲、艾、鳳仙、白玉蘭等花草或柏葉、大風根、桃葉等煮成藥水洗浴。不論男女老幼,全家都洗,可治皮膚病、去邪氣。

14.設草,端午節在門口掛艾草、菖蒲(蒲劍)或石榴、胡蒜。將艾、榕、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後插或懸在門上。因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徵卻除不祥的寶劍,因為生長的季節和外形被視為感「百陰之氣」,葉片呈劍型,插在門口可以避邪。所以稱它為「水劍」,後來的風俗則引申為「蒲劍」,可以斬千邪。除采艾草扎作人外,也將艾草扎作虎形,稱為艾虎。桃梗是辟邪之吉物,蒜頭被認為是象徵武器銅錘,與蒲劍、蓬鞭相配,以趕卻鬼祟。另外還焚燒艾蒿等以驅趕蚊蠅。在湖南、浙江等地則采葛藤掛於門相上,傳說葛藤是鎖鬼的鐵鏈子,可驅鬼辟邪。

15.貼五毒圖,因為農曆五月是五毒(蠍、蛇、蜈蚣、壁虎、蟾蜍)出沒之時,位理學上要用各種方法以預防五毒之害。一般在屋中貼五毒圖,以紅紙印畫五種毒物,再用五根針刺於五毒之上,即認為毒物被刺死,再不能橫行了。

16.掛桃印門飾,桃是民俗中驅鬼之物,源於神荼、鬱壘之神話,以桃刻印,亦為祛攘之意。

17.掛鏡驅邪,過去專於五月五日午時於揚州揚子江心鑄銅鏡,以進貢皇帝,稱為「天子鏡」,這也是辟邪之意。現在多在門前掛鏡驅邪。

18.貼午時聯,在端午時貼「午時聯」:「手執艾旗招百福,門懸蒲劍斬千邪」,它的作用和靈符一樣,能夠趨吉避邪。

19.佩戴懸掛長命縷,以五色絲結而成索,或懸於門上,或戴脖頸,或系手臂,或掛於小孩搖籃等處,可避災除病、保佑安康、益壽延年。

20.掛石榴、胡蒜或山丹,胡蒜除邪治蟲毒;山丹方劑治癲狂,榴花懸門避黃巢,石榴花正是這個季節的花卉,也有治病的功能。石榴皮為一常見的中藥。而石榴花和黃巢的關係,還有一段故事。黃巢之亂的時候,有一次黃巢經過某個村落,正好看到一個婦女背上背著一個較大的孩子,手上牽著一個年紀較小的,黃巢非常好奇,就詢問原因。那位婦人不認識黃巢,所以就直接說因為黃巢來了,殺了叔叔全家,只剩下這個惟一的命脈,所以萬一無法兼顧的時候,只好犧牲自己的骨肉,保全叔叔的骨肉。黃巢聽了大受感動,並且告訴婦人只要門上懸掛石榴花,就可以避黃巢之禍。

21.倒放掃帚 在睡覺之前,把掃帚倒放靠於牆角,保准一睡到天亮!

22.破中指 應急之法!以血濺鬼。

23.紅線捉鬼 碗中盛滿乾淨的水,碗口外沿圍上一條打了活節的紅色絲線,擺在桌下或床下,可煮沸一鍋油,好來個「油炸鬼」!

24.斬雞頭 這可不是「選舉」專用的招數,若家宅不幹凈,殺雞時,一刀斬下雞頭扔過屋頂,也能驅鬼。這是古法,用在現代,住宅是高樓大廈,萬一是摩天樓,如果您扔的過去,那就是真的有鬼了!!!

25,喝雄黃酒

辟邪法器詳解

第一:銅鏡

在眾多法寶中,銅鏡的驅邪能力是最強的。古代中國人長期使用銅鏡,銅鏡不僅是照面的器具和工藝品,也是一種兼有多樣功能的法寶。銅鏡的法力從何而來,古人的種種解釋多與其製作者相聯繫。

銅鏡的妙用,首先在於它能「觀照妖魁原形」。如葛洪《抱朴子》言,世上萬物久煉成精者,都有本事假託人形以迷惑人,「惟不能易鏡中真形」,只有通過銅鏡才能顯示出它們的本來面目。基於這一原理,在很多捉鬼妖等的電視電影中,我們都能看到茅山道士們都要先用一面鏡子當識破妖怪的法寶,銅鏡一出,道行淺的妖怪就逃之夭夭了。

順此思路,由銅鏡延伸出了照妖鏡。比如古代武士甲冑的後背或前胸部位,多嵌有一塊「護心鏡」,一方面,銅鏡的材質本身具有抵禦劍矢之類武器侵害的作用;而另一方面,它們又可以發揮鎮嚇鬼怪的功能。在中國很多地方,都有把一塊小圓鏡鑲在大門頂端中間部位的民居建築習俗,直到現在也是,只不過鏡子的材料已由熟銅變成了玻璃。

在傳統的婚禮風俗中,銅鏡也是使用場合和次數最多的祛邪工具。新娘穿著有銅鏡的新衣上轎去婆家;在花轎進入婆家大門前,還要由專職人員用銅鏡在轎廂內上下左右仔細地「搜尋」一遍;洞房裡也一定會有一面大銅鏡。此外,銅鏡也被使用在民間喪葬活動中,人們將其置於墓穴頂部,或棺床的四角,這些安排也都出於辟邪的需要。

第二:桃木

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壓伏邪氣者也。於是桃木被稱為「仙木」,很多驅鬼降下魔的刀劍都是用它製成。古代用桃木驅邪的方式有很多種,歸類一下基本有如下九種。

(1)桃板。也稱「桃版」、「桃符」、「桃符板」等,都是用桃木削成的「厭勝物」(制勝所厭惡的人、物或魔怪的物品),成對使用。板上畫上神荼兄弟(傳說中的驅鬼之神)的像,使之壓邪。這也是「春聯」「對聯」的前身。

(2)桃印。又叫「桃印符」,用桃木刻成的印鈕,塗以紅、藍、黃。白、黑五色並寫有辟邪咒語,鈕間穿孔。逢端午節時,單只使用,方式是用彩絕將桃印系在門上或帳屏間,起驅凶攆鬼的作用。

(3)桃役。用桃木做成的佩飾性「厭勝物」,瓜形,多棱,刻有銘文,內容一般都是祈福降災之意。使用方式是農曆正月佩戴在身上。從《韓詩外傳》記述可知,這種風俗在春秋時已經風行。

(4)桃人。又名「桃梗」、「桃偶」,是用桃樹梗刻成的「厭勝物」。狀如人形,大小隨意。使用方式是農曆除夕或正旦時,立於門側,以避凶邪。從《莊子》、《戰國策》等書的記述中可知,此風俗在戰國時已流行。有些地區的民間建宅習俗中,會在門牆上或樑柱間開個小洞,放個小桃人進去,再封住,認為可辟凶鬼,保住宅院的安定。

(5)桃枝。截取桃樹上的枝杈,毋需加工,就是現成的鎮鬼物。《莊子》有記載,在家門口插上挑枝,兒童進門不害怕,鬼卻因此生畏卻步。此外,古人還用桃枝洗澡,以為可避邪氣。

(6)桃弓。又名「桃弧」,用桃木製成弓形「厭勝物」,和棘制的箭形慶勝物配套使用。《左傳?昭公四年》記載:「桃弧棘矢,以除其災」的儀式,「災」之含義,應該比鬼的概念還要寬泛些。

(7)桃掊。用桃木棍和禾穗一塊製成的法寶,看上去就像一把掃帚。《淮南子?詮言》說:「羿死於桃掊」。東漢許慎註:「掊,大杖,以桃木為之,以擊殺羿,由是以來鬼畏桃也」。古人認為死人的事總是與鬼魂之類相關聯的,憑弔死人前,須用鎮物,方可確保活人不受侵害,而桃掊便有這種鎮鬼的威力。後來挑口漸漸變成了道土的法器,也就是拂塵的前身了。

(8)桃木劍。這個應該是大家最熟的用途了用桃木削制的「捉鬼」或「斬鬼」的法寶,和「桃印符」、葦索等配套使用,這已是「牛鼻道人」之類手中的物事了,但取義源於古人篤信桃木有鎮鬼的神力。

(9)桃湯。《荊楚歲時記》里有正月初一飲桃場以避邪氣的描寫,究竟是用桃子抑或桃膠、桃木熬場,今已無考。此外,民間也流傳用桃湯洗澡以解鬼迷的方法。

第三:小豆

在中國民間傳統風俗里被看作有神通有靈驗的豆,都是小豆。像黑豆、黃豆、青豆等,都屬大豆,如赤豆、綠豆、白豆、豌豆等,都屬小豆。

小豆的神通首先在於辟瘟避疫。如《雜五行書》雲;「常以正月旦,亦以辟疫病甚靈驗。正月七日,七月七,男吞赤小豆七顆,女吞十四枚,經無病,令疫病不相染。」顯然,這種有時間、男女等講究小豆施術,並不是藥物上的觀念。再如《歲廣記》曰:「立秋日,以秋水吞赤小豆十粒,止赤白痢疾」,其理相同。還有接指認赤小豆就是「厭鬼物」(被鬼所討厭的東西)的說法,《歲時雜記》云:「共工氏有不才子,冬至日死為疫鬼,畏赤豆,故是日作豆粥厭之。」通常來講,服赤豆限於冬至,凡正旦、元宵、七夕、立秋均有眼之辟疫的靈驗,原來是因為它是「疫鬼」最害怕的東西。

這個傳說不但在中國很流行,而且在流傳到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即使在今時今日,在那裡的民俗中也廣有」撒豆驅鬼「的行為,只是所驅的鬼各有不同而已。

第四:雞頭狗血

雞狗都是家養禽畜,但是在古人觀念中,它們的來歷非尋常動物可比。緯書《春秋運斗樞》稱「玉衡星散為雞」,《春秋考異集》則謂「狗,斗精之所生也」。如此天賦異秉,是與人們將它們身上的某些部份作為法寶用有直接聯繫的。

狗血作為辟惡破妖的法寶,《史記》中已有記載。秦始皇殺狗課四門以御凶災便是一例。此後,殺狗塗血於門戶上,一直是民間辟除不祥或抵禦邪惡的基本方式之一。各地風俗中最簡單化解妖氣的東西就是狗血雞頭,特別是雄雞頭,黑狗血更具功效。如果遇上「妖人」使用法術,如剪紙為馬、撒豆成兵時,也可將狗血潑去,破其妖術。

第五:石頭

普通的石頭能成為法寶,其觀念上的依據,是古人的靈石崇拜意識,這裡僅就其避邪的適用範圍和操作形式作些介紹。

敦煌寫卷中有《用石鎮宅法》云:「凡人居宅處不利,有疾病、逃亡、耗財,以石九十斤,鎮鬼門,大吉利;人家居宅已來,數亡遺失錢不聚,市買不利,以石八十斤,鎮辰地大吉。」所謂「鎮」,就是照堪輿家(風水先生)指定的方位,埋下一塊石頭。

鎮墓,即造墓時埋石為祭,理由與鎮宅相同,但受惠對像則是亡者親屬,延及子孫後代;鎮巷,如住宅大門正對里巷(胡同)、橋樑或別人家的屋角,以為將有「邪沖」,以石鎮之驅邪。

第六:灰

灰,《說文》解「灰」為「死火餘燼」,無疑,指的是物質燃燒後的殘留物。但是,在神秘的東方文化里,灰居然也是用途廣泛的法寶。人們篤信灰有法力的觀念,其來源大概也可以從現實生活中尋溯:古代文獻中,人們播灰作肥、積灰止水或揚灰助戰之類的記載很多,累積之後,是很可能將其功力作超效驗的廣泛化的。

此外,遠從先秦伊始,就有不少被後世歸為道家一脈的人士,都或隱或顯地試圖證明:物體經燃燒成為餘燼後,僅僅是形狀的改變,其精魄仍聚積在灰里。依循這種觀念,寓有精魄的灰具有某種法力,也就順理成章了。

早在《周禮-秋官》中,即有「赤龍氏掌除牆屋,以蜃炭攻之,以灰灑毒之」及「煙氏掌去無視,焚牡霸,以灰灑之」等制度,就是用灰來攻除蟲富。以後,在宅中撒灰成為一種流行很廣的民間風俗,「驅五毒」、「打灰簸箕」等各種名目,多於農曆二月初二、五月初五前進行。撒灰時要念咒語,亦有畫灰於地作鳥獸狀的。

傳說中的撒灰活動,還由驅逐毒蟲演變為寬泛的驅疫辟邪方術,甚至有夜深人靜時畫灰於道,作弓矢形狀,以求射崇攘災的。有些地方還有給小孩鼻尖上抹鍋灰的習俗,據說也是為了壓邪逐鬼。

第七:「水」

水被推崇為「五行」之一,位於「三官」(指道教所奉的天官、地官、水官)之列,人們對水的敬畏幾乎達到了與天地並重的程度。與此同時,水之於人,在提供飲用、灌溉及舟楫之利等外,還是施用範圍最廣、神通最多的法寶之一。

首先,水可賜福生財。人們認為在各種特定時節汲取的水,可以給飲用者帶來福氣或財喜。如農曆正月初一早上汲取的井水與河水,稱「銀水」或「財水」;在農曆除夕守歲至半夜,打起燈籠悄悄去汲取河水的,稱「天地水」,可保來年大吉等等。而特別日子的水還有其特別功能:穀雨日所收露水,用來圖符並貼在牆上,有厭勝諸毒作用;農曆四月初八日所收露水用於磨墨,書寫咒語於紅紙上,再貼在牆上,可攘蝗災;又如端午日赤足瞠露,可攘災厄;農曆八月初一「六神水」所收露水以調硃砂點灸,可祛百病,等等。所以人們認為各種經過特定條件處理的水,有治病神效。如巫祝之流在水上畫過符策後,稱「符水」,或以清水祭神並加祝禱後,稱「咒水」、「神水」、「聖水」等,皆能治病療疾。

天上下雨,以器皿接取後,稱「無根水」,用它煎藥更有效。此外,小孩生病不愈,很多地方的習俗認為是他魂魄走失所致,可借水的法力召回魂魄。如「過水」之法,就是在夜半焚香祝禱後,再抱上病孩,偷偷尋一條小河膛過,再上岸時,魂已歸體,病可愈。再如「叫魂」之法,是在天黑後端清水一碗,出門去沿路呼喚,視水中一起泡,便是魂已歸附,端碗回家放在病童枕邊,病可愈。凡此種種,水自然有其避邪功效,但由於迷信成份太重,實效太低所以只有列在第七位。

端午節跟植物淵源很深,和動物關係也十分密切,那端午動物都有哪些呢?

端午又叫重午,指農曆五月五日,古人也稱其為午月午日。午乃十二地支第七位,跟它匹配的動物就是馬。

端午節兩個最主要的活動是吃粽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粽子投入水裡常被蛟龍所竊,而競渡則用的是龍舟。而且,端午起源中有古越民族圖騰說,這種圖騰就是龍。也許有人說了,龍是傳說中的動物,不應忝列其中。那如果硬聯繫的話,端午龍很可能指的是魚或鱷魚。

龍虎是對好搭檔,有端午龍,自然有端午虎。不過此虎非真虎,而是用艾草扎的艾虎。古人認為農曆五月是惡月,應該辟邪,艾虎很榮幸地成為了辟邪吉祥物之一。另外有的地區還用雄黃酒沫在小孩額上畫「王」字,使小孩帶有虎的印記,以用虎辟邪。

五毒

五毒不是五種毒藥,而是五種動物:蠍子、蛇、壁虎、蜈蚣、蟾蜍。端午節有項重要任務,那就是驅蟲。夏季天氣燥熱,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蟲繁殖,易咬傷人,所以要十分小心,這才形成此風俗。蟾蜍俗稱癩蛤蟆,五毒中它和端午關係最為深厚。北魏《齊民要術?雜記》中,有五月捉蛤蟆的記載,亦是製藥用,不少地區保留了這種風俗。如江蘇於端午日收蛤蟆,刺取其沫,製作中藥蟾酥;杭州人給小孩子吃蛤蟆,說是可以消火清涼、夏無瘡癤;還有在五日於蛤蟆口中塞墨錠,懸掛起來晾乾,即成蛤蟆錠,塗於膿瘡上可使消散。這種捉蛤蟆製藥之俗,源於漢代「蟾蜍辟兵」之傳說。

鳥雀

最早出現的端午時食,應屬西漢的「梟羹」。《史記?孝武本紀》注引如淳言:「漢使東郡送梟,五月五日為梟羹以賜百官。以惡鳥,故食之。」大約因為梟不易捕捉,所以吃梟羹的習俗並沒有持續下來。端午有射箭之戲,至明代,是把鳥雀貯於葫蘆中射之。這是端午與鳥雀有關聯的另一佐證。

五黃

江浙一帶有端午節吃「五黃」的習俗。五黃指黃瓜、黃鱔、黃魚、高郵的鴨蛋黃、雄黃酒。這五黃中有兩種動物黃鱔、黃魚。

鯉魚

端午很早就走出國門,成為東亞、東南亞十分重要的民間節日。在日本,端午被視為男兒節,明治後改為公曆的五月五日,有男孩的家裡此日會掛出鯉魚幡。我們看動畫片《哆啦A夢》,就經常可以看見這種很特別的鯉魚旗。

其它

「五月五日午,天師騎艾虎。赤口上青天,百蟲歸地府。」這段俗諺生動描繪了在天師在端午期間為百姓驅魔求安的形象,可見在百姓心中,將天師和端午聯繫在一起由來已久。

端午節有時還稱為浴蘭節、蒲節、女兒節。因為古代有於是日蘭湯沐浴的風習,故稱。五月又稱蒲月,端五則稱蒲節,這是因為五月菖蒲成熟,而端五又有懸蒲於門首、或以菖蒲浸製藥酒飲用之俗。

插菖蒲、艾蒿菖蒲、艾蒿長期被相信具有巫術和藥用的雙重價值,因此而生成一系列的習俗。艾蒿歷來被製成艾人、天師艾、艾虎等厭勝之物。艾人早見於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該書記云:「五月五日,四民並蹋百草,又有鬥百草之戲。采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天師指道教法師張(道)陵,是五斗米道的創始人,俗傳他善於捉鬼降妖。

吳自牧《夢粱錄》記南宋行都杭州端午的天師艾說道,「以艾與百草縛成天師,懸於門額上,或懸虎頭白澤。」宋陳元靚《歲時廣記?畫天師》引《歲時雜記》說:宋代的端午節,京都的人們除畫天師像販賣外,又作泥塑的張天師像,以艾為須,以蒜作拳,置於門上,稱「天師艾」。

此外,更著名的是艾虎。艾虎有的是用艾枝艾葉編成的,有的則是布帛剪成的老虎上粘艾葉。陳元靚《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說:「端午以艾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綵為小虎,粘艾葉以戴之。」古詩云『玉燕釵頭艾虎輕』,即此意也。」

端午本是中國傳統節日,一般認為端午節起源於戰國屈原。梁吳均《續齊諧記》:「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但五月五日節俗已見於春秋,《琴操》:「介子綏[推]……遂抱木而燒死,文公令民五月五日不得發火。」這比屈原早300多年。《史記?孟嘗君列傳》:「五月子者,長與戶齊,將不利其父母。」《索隱》引《風俗通》:「俗說: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孟嘗君生於公元前346年,比屈原自殺早了近70年,可見端午節最初並非因為屈原。

端午節緣於五月是凶月的古老觀念。晉董勛《問禮俗》:「五月俗稱惡月。」這個觀念緣於上古,雲夢睡虎地秦簡《日書》甲種《玄戈》:「五月,東井、七星大凶,胃、參致死。」東井,即二十八宿之一的井宿,因它在玉井之東,故稱。這雖見於秦代,但卻歷史久遠。《禮記?月令》:「仲夏之月,日在東井。」在中國古代天文學中,東井星主管五月。漢王充《論衡?說日》:「當夏五月,日長之時在東井,東井近極,故日道長。」五月不吉觀念滲透到民間,南朝宗懍《荊楚歲時記》:「五月,俗稱惡月,多禁忌。」五月為凶月,是端午賴以建立的文化基礎。端午節、道教與天師及屈原的傳說

端午最初作端五。唐李匡乂《資暇集》卷中「端午」條引晉周處《風土記》:「仲夏端五,烹騖角黍。」《藝文類聚》卷四引《風土記》仍作「端五」云:「端,始也。謂五月初五日也。」五與午同音通用,《周禮?壺涿氏》:「午貫象齒」鄭註:「午故書為五。」端五後作端午。古人忌重,五月五日重五,被視為大不吉。《抱朴子》:「或問辟五兵之道,答曰:以五月五日,作赤靈符,著心前。」北魏魏收《五日詩》:「辟兵書鬼字,神印題靈文。」[4]《藝文類聚》卷四載《續漢禮儀志》:「五月五日,朱索五色、柳桃印為門戶飾,以止惡氣。」道教《八道秘言》稱五月五日為「地臘日」,《楊公忌》:「(五月)初五日,不宜問疾,名地臘日。」原始的五月五日禁忌與粽子、龍舟等拯救屈原等沒有關係。

端午節時宮觀寺廟舉行驅鬼祈福儀式:

第一,道長在祭祀儀式上念「急急如律令」的魔法咒語以驅鬼除魔;

第二,道長畫符鎮鬼,並派使者持神符一道,到其它地方去驅鬼和鎮鬼;

第三,道長要為國家和百姓祈福;第四,出外驅鬼的使者活動結束後要向道長彙報驅鬼的情況。這些活動的中心就是祭鬼和驅鬼,它清楚地表明:惡鬼作祟是五月五日舉行宗教祭祀活動的根本原因。《古尊宿語錄》卷27載,舒州龍門佛眼禪師說:「今日端午,世間人釘桃符、書門閫,使萬邪不窺其戶,百鬼不入其門;世間人又使針燒灸,採藥登山,使萬病不幹其體,疫癘不入其身。」也揭示了端午活動的根本目的:驅鬼除病。可見,端午節是鬼節,端午節為對付「百鬼」和「萬病」而生。這些記載,揭示了端午節產生的真正原因。

明白了端午節起源的根本原因,端午的其他問題就迎刃而解了。端午又稱「續命節」,就是因為有惡鬼索命。《風俗通》:「五月五日續命縷,俗說以益人命。」續命縷的形態,唐代仲子陵《五絲續寶命賦》有載:「顏似渥丹,對回鸞之十字。手如振素,盤續命之五絲。其五絲也,蕙綠輕重,蘭紅淺深。皎皎而有鶯其領,采采而亦翠其衿。既比方而一色,又條暢乎數尋……懿壽絲之禮大,續寶命之天長。」端午節時,荊楚民間以彩絲系在臂上,唐花蕊夫人《宮詞》有「玉腕斜封彩縷長」之句。道教《三洞奉道科》稱五月五日時舉行「續命齋」的法事,北齊後主的妃子馮小憐以五月五日進納,故號她為「續命」,取端午沖喜續命之意。以絲系臂為防惡鬼奪命,故可以達到「續命」目的。介之推、伍子胥等死於五月五日是因惡鬼索命。魏邯鄲淳《曹娥碑》:「五月五日時迎伍君,逆濤而上為水所淹。」伍君即伍子胥。這些人死法不一,但都因惡鬼所害。端午惡鬼猖獗是他們死亡的原因,端午節舉行祭祀儀式是為了驅除惡鬼。隋唐以後南北文化合流中端午節被整合,由於屈原影響大,端午節變成祭祀屈原的節日。屈原在宋代被封為公侯:「屈原廟,在歸州者封清烈公,在潭州者封忠潔侯。」元代屈原被封為「忠節清烈公」。屈原成為端午節的主角時,介之推、伍子胥等湮沒無聞,驅鬼的動機也被遮蔽,遂形成今天的端午習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啊指尖的陽光 的精彩文章:

決定卧室旺不旺的十大因素
女人身上這一處顏色越深,運勢越好!越旺夫!
招財聚財:六招教你輕鬆催旺終身財運!
民間相法順口溜,值得一學
照膽經 相術實戰之二

TAG:啊指尖的陽光 |

您可能感興趣

男女都適用的小方法,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讓你的痔瘡不再尷尬!
接觸性皮炎即漆瘡的適用治法大全
聽說節後大家都在喝這三種茶,適用不少「過節病」
衛生間乾濕分離不止一種方法,這些都可以,而且大小戶型都適用!
身上長痱子太難受,教你一個土方子,徹底解決痱子,大人小孩都適用
全國性寒潮將暴擊並凍透北美,「立冬」節氣反而更適用於美國?
和珅貪污方法有很多種,有一方法現在隨處可見,並且相當適用
他用這個方法,成功減掉39公斤肥肉,沒有反彈;方法簡單,人人適用
這是個冬季的止咳偏方,大人小孩都適用!
獨特調肉餡手法,包子餃子都適用,鮮美無比,口感嫩滑還多汁
說到點睛法,也絕對不止適用於全黑搭配
這6個抗衰老的方法,堅持不懈就有效,男女皆可適用
荷塘一年四季都適用的釣法大全
一篇只適用於我的推
泡木耳的時候加上它,泡出來的木耳香脆爽口,這個方法適用一輩子
體檢血糖高,我用這種方法三個月血糖正常了,早期糖尿病人也適用
超強除甲醛方法:入住前入住後都同樣適用!
除了蒸飯、煮粥,把大米炒一下,還是一味葯,孕婦孩子都適用!
一篇就夠!泳前泳後都適用的拉伸動作!
桂花樹修剪方法,方法有三,但適用的樹齡階段卻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