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有些人一不滿意,就把「不民主」當口頭禪

有些人一不滿意,就把「不民主」當口頭禪


【近日大西洋兩岸的兩位有著鮮明「民粹主義」色彩的政壇明星,再次成為歐美各大媒體關注的焦點。美國特朗普政府迎來執政滿百日,毀多譽少;勒龐有驚無險地進入法國大選的第二輪,為總統寶座做最後的衝刺。歐美當下光怪陸離的政治圖景讓公眾擔憂民主社會的基石正在逐漸松塌。觀察者網就此採訪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世界發展研究所副所長丁一凡先生,對「民主」理念追根溯源。】


【觀察者網】:您曾提到古代民主往往不是和投票制掛鉤,而是抽籤。那麼在現代是否有可能建立類似的制度?或者說您認為抽籤制是否在特定場合下有優越性?


丁一凡:古代希臘一些城邦在實行民主制時,其實已經發現了投票並非最好的「民主」選擇,因為投票會掩蓋許多問題。他們選擇了抽籤這種方式來決定某些任命事宜。


民主的前提是參與的人一律平等,那麼抽籤是在所有平等的人中由運氣決定結果的最公平方法。的確,在古代雅典的民主中,一些公職並不被認為是「肥缺」,卻被?認為是負擔。公民必須承擔責任,抽籤如果攤到某人身上,他大概也只好自認倒霉。某種程度上看,抽籤是比選舉更公平的做法,因為排除了任何人為的因素。


在歐洲,抽籤決定某些公職人選的做法持續了很長時間,直到中世紀威尼斯共和國時期,抽籤還是決定一些公職的做法。後來,歐洲城邦國家都被統一成了「民族國家」,面積和人口都大幅增加了,抽籤的做法也就難以實行了。由各個地方派代表參與國家層面的決策成為必須,而各地的代表逐漸變成了選舉產生,最終誕生了代議制。但有選舉資格的人數一開始極少,只有全體人數的百分之幾,所以被稱為貴族制。直到後來,一定歲數以上的男性公民都可以參加普選了,代議制才被稱為代議制民主。

【觀察者網】:您認為美國憲法並不代表民主,反而力圖遏制民主泛濫,那麼,您對100年來美國的選民比例逐漸擴大這個事實怎麼評價?


丁一凡:美國人民爭取民主的運動持續了近一個世紀,它恰恰說明,美國並非從建國伊始就是個民主國家。


投票權與參選權在代議制國家不是一開始就給予普通公民的。歐洲國家從18世紀末到19世紀開始進入代議制時期,但議會裡議員的民眾代表性並不太高,因為參加投票的公民的限制非常多。大多數人是沒有選舉權的。


美國建國初期,國會裡的代表性也不高,參加選民的公民數量非常有限。那個時候,代議制並不等於「民主」。


英國這種國家自己給自己的定義就是貴族制,雖然有君主,但君主是個虛位元首,國家主要權力掌握在議會手中,而議員主要是些貴族代表。英國到1832年,選民才從占人口總數的2%擴大到4%。


在這種背景下,民眾在西方國家不斷組織社會運動,要求「民主」權利,要求普選的權利。美國後來居上,在放寬選舉權上面比其他歐洲國家還更進了一步。1860年,美國形式上普及了男性白人的普選權,成為西方唯一男性白人有普選權的國家。


德國男性的普選權始於1871年,是在普法戰爭勝利,德意志帝國產生後的事。


法國到1848年革命後,才廢除了高額的財產資格限制,普通公民才獲得了普選權。


北歐國家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才實現了男性的普選權。


這些國家的婦女爭取選舉權的民主運動持續了許多年,而且通過民主鬥爭,獲得的投票權與參選權時間也不一樣。通常是先獲得投票權,很多年之後,才又獲得了參選權。


有些人一不滿意,就把「不民主」當口頭禪



一戰後的美國婦女平權運動


美國各州的婦女選舉權普及的情況各不相同,有的州早,有的州晚。直到1920年,美國國會才通過法律,正式承認白人婦女獲得了同白人男子一樣的選舉權。


美國黑人獲得選舉權的時間要晚許多。1865年南北戰爭結束後,到1870年憲法第15條修正案,美國黑人名義上有了選舉權,有的州也實現了白人與黑人的混合政府。


到1877年,由於對總統選舉結果的分歧,共和黨與南方的民主党進行了一場政治交易:民主黨支持共和黨人海斯當選總統,但聯邦政府必須撤出在南方的聯邦軍隊,把南方交給南方的白人治理。結果,南方交給南方白人治理後,黑人的選舉權被束之高閣,甚至北方的黑人雖然名義上有選舉權,但實際上卻很少獲得與白人一樣的機會,被視為二等公民。



有些人一不滿意,就把「不民主」當口頭禪



1966年10月1日,毛澤東主席在天安門接見美國黑人領袖羅伯特.威廉


直到20世紀50年代,在馬丁·路德·金的領導下黑人開始了大規模的非暴力抗議。美國黑人運動還到中國來尋求支持。上世紀60年代,中共中央做過幾次公開聲明,支持美國黑人的民主鬥爭。毛澤東主席還在天安門城樓上接見過美國黑人運動的代表。直到1964年,美國國會通過了「民權法案」,從此黑人的選舉權才正式得到了承認。

但美國黑人爭取民權的運動仍維持了許多年,因為長期的種族隔離制度使法案很難落實。後來,美國的最高法院站在了民權一邊,幾次有重大意義的判決都支持黑人維持自己的民權。最後,經過幾十年的努力,美國黑人才獲得了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奧巴馬當選美國總統,被認為是第一位美國黑人總統進入了白宮。


美國民眾雖然通過示威遊行等「民主鬥爭」,獲得了選舉權,然而政治精英最終還是通過初選、超級代表、競選籌資等機制把民眾排除在真正的權力遊戲之外。選舉也就是政治精英把民眾玩弄於股掌之上的事。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時,民主黨候選人希拉里·柯林頓在競選中一不留神,把支持特朗普的普羅大眾選民稱為「可憐蟲」(deplorable)。當然,輿論也指責她政治不正確,但她確實無意中透露出了這些政治精英對民眾的看法。


【觀察者網】:您引用過托克維爾對民主制的批評,認為民主制會放大普通人的惡習。如今這個觀點很可能在大眾中引發反感,您認為如何應對這種反感?


丁一凡:如果單獨把這些話抽出來,這種說法是會引起民眾的反感。但要把托克維爾說的話放到他特定的語境里去分析。他在分析美國的民主政體,在說美國民眾對一些事情的反應。其實,他的觀察非常細緻,分析也非常尖銳。


他是第一個從民主的視角出發來分析美國政治體制的人。他對美國的民主決策肯定的部分多,認為民主這種管理方法在管理地方問題上非常有效,也大大減少了公共管理的成本,是值得充分肯定的。如果托克維爾的《論美國的民主》是一部批評美國民主的書,那美國人肯定不會那麼崇拜託克維爾。相反,托克維爾這本書,是美國學政治學的學生的必讀書。可見,美國主流社會是非常認同托克維爾的分析的。



有些人一不滿意,就把「不民主」當口頭禪




托克維爾《論美國的民主》手稿


然而,托克維爾沒有局限於意識形態的分析,而是深入細緻地分析了美國這個「民主社會」里的深層問題。

比如,他冷靜地分析了美國普通民眾關心的事情,發現那個時代民眾只關心眼前的一些利益分配問題,缺乏長遠的眼光。他認為,久而久之,美國民主治下的民眾會陷入一種「民主專制」,即除了選舉外,不關心政治,把一切都交給選舉出來的執政者,由他們決定。民眾變成了羊群,而執政者卻有可能變成了放牧人。雖然執政者可能不那麼蠻橫,卻仍然是某種程度上的專制。


托克維爾的擔心是,如果民主只流於選舉的形式,那麼除了選舉領導人這一程序外,民眾反而會變成另一種「溫順的奴隸」。


很長時間以來,美國的民眾除了選舉時外,很難再對政府的政策發表什麼意見,政府也無須考慮民眾的反應。這恰恰證實了托克維爾的擔心。


【觀察者網】:在採用西方民主制的國家裡,社會不公依然普遍存在,乃至公開的政治迫害也時有發生。如何評價這種局面?


丁一凡:中國的輿論有時對民主有種誤解。當人們遇到什麼社會上的不公平事件時,會抱怨說,這不民主。其實,民主與社會不公並不矛盾。歷史上,民主還製造了許多社會不公。這是因為,民主只講「平等」,並把平等放到一切其他價值之上。有時,為了平等,民主就會迫害一些「出類拔萃」之輩。


比如,古希臘時代,民主的雅典就把一些傑出的人物流放了,理由就是他們太受人愛戴了。甚至有些戰功卓著的將軍,最後也被民主地判了流放。



有些人一不滿意,就把「不民主」當口頭禪



油畫《蘇格拉底之死》,蘇格拉底被古希臘「民主」處以死刑


比較近代的也有許多民主製造出極大的社會不公的例子。比如,戰後美國的麥卡錫主義,就是打著民主的旗號,製造出大量的冤案,製造出大量社會不公。

最近的要屬伊拉克戰爭之前的美國。在美國國會討論要不要對伊拉克發動戰爭,推翻薩達姆·海珊政權時,壓倒多數的議員都主張動武,「民主」地通過了武裝入侵伊拉克的決定。


且不說這一決定對伊拉克人民造成了多大的社會不公,就是美國本土,也侵害大量美國人的公民權。國會通過了「愛國者法案」,規定政府可以監聽、監視美國公民的一切行動。而一切反對伊拉克戰爭的行為,都會因違反了愛國者法而受到懲罰。


民主非但與社會不公未必有必然關聯,與法治的關聯度也不是那麼的強。在西方國家,利用民主機制,修改法律,甚至修改憲法的事情比比皆是。在日本,安倍政府不就利用民主機制,通過了「安保法」,解禁了日本自衛隊不能派出海外的法令嗎?他們不是還在準備利用民主機制,修改為日本戰後的經濟騰飛奠定了基礎的「和平憲法」嗎?


我們需要糾正腦子裡有關民主的各種誤解,不能動不動就把不滿意的事情都歸咎於「不民主」。要知道,民主就是一種多數決策機制,而多數有時候並不理智。


【觀察者網】:西方民主制度中政黨輪替是重要特徵,那麼政黨是否是現代社會的必需品?


丁一凡:要看政黨是如何定義的。按照西方國家的傳統,政黨就是個競選機器,目的就是為了把一定的人群組織起來,為了當選的目標而努力。所以,這種政黨制度曾經引起過西方輿論痛恨的「政黨分肥制度」(Spoil System)。後來,西方的政黨制度得到了改造,擴大了選舉的基礎,代表性有所改善。


特別是,西方各國從19世紀起先後引起了中國的職業文官制度,政黨輪換執政的制度才逐漸穩定了下來。


但最近一些年來,因為不同政黨執政「換湯不換藥」的做法遭到了眾多選民的反對,傳統政黨在西方國家式微,而更能吸引眼球的新型政黨卻異軍突起,在政治舞台上迅速走紅。但是,這些新型政黨,有些是新型的法西斯政黨,能否給西方社會帶來新的希望,仍然是個很大的疑問。


中國與西方國家不同。雖然辛亥革命後,出現了一段時間的政黨林立的時代,但很快政黨政治就被軍閥割據代替,隨後日本的入侵則引發了全民的抗戰。從孫中山後期起,國民黨就在致力於建立政黨與國家統一的黨國體制。後來,國民黨雖在抗戰中與共產黨形成了統一戰線,但抗戰勝利後又要消滅共產黨。


最後,共產黨在鬥爭中勝出,真正建立起了國家與政黨統一的政治體制。中國共產黨與西方的政黨不同,與前蘇聯、東歐國家的共產黨也不太一樣,是個群眾黨,不是為了政治上的競選,而是為了動員民眾。先是動員群眾為了國家重建,後來是為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而奮鬥。中國的現代化還有許多的路要走,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恐怕還要持續許多時間。

【觀察者網】:兩黨制是否比多黨制更穩定?更有利於社會的進步?


丁一凡兩黨制比多黨制優秀,這是美國人的點子,因為美國是典型的兩黨制。美國的政治學家一直在鼓吹這個思想。我想說的是,歷史不能假設。兩黨制無論在英國還是在美國,都是特定的歷史背景下產生的,是無法按「科學定理」去複製的。英國議會原本也沒有什麼黨派,只是17世紀時,圍繞著國王繼承權的問題分成了兩派,後來就形成了兩黨。


國王查理二世沒有子嗣,他弟弟約克公爵成為當然的繼承人。但有一批議員認為約克公爵可能是天主教徒,便反對讓他繼承王位。這一派就形成了輝格黨。而支持約克公爵的就形成了托利黨。約克公爵最後還是當上了國王,史稱詹姆斯二世。19世紀輝格黨變成了自由黨,而托利黨則變成了保守黨。



有些人一不滿意,就把「不民主」當口頭禪



歷史漫畫:輝格黨與托利黨的爭鬥


美國兩黨制的出現更是歷史的偶然。美國剛剛「造反」,搞獨立運動時,那些「建國之父」們對「政黨政治」深惡痛絕。他們認為,那是歐洲腐敗、墮落的根源。因此,在制憲會議時,那些各州的代表都意氣風發,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是典型的「一黨制」。


後來,這些「開國之父」中的漢密爾頓和傑弗遜兩個人都特別有個性,而且脾氣和看法都水火不相容,最後導致那些各州的代表們分裂,圍繞著這兩個人形成兩個相互競爭的政黨。


第一任美國總統華盛頓離職時,已經感到了美國政治正在變成兩黨爭鬥的危害。他在離職時,發表了一篇著名的演說,警告美國政界的那些代表說,如果美國政治陷入黨派的鬥爭,就會造成美國社會的分裂,會給外國干預美國政治提供口舌和機會。


今天,當我們看到,美國總統選舉中出現了各種各樣的令人咋舌的怪現象,美國三大情報機構共同得出結論:俄羅斯通過網路干預了美國總統的選舉過程……我們不禁要為華盛頓等人的先見之明而拍案稱奇了。

多黨制是法國革命後的產物,法國各地的代表按地區形成了不同黨派。我們耳熟能詳的山嶽派,即後來的雅各賓派,就是從布列塔尼地區來的代表。而比較「保守」的吉倫特派就是來自法國西南部被稱為吉倫特省的地方,等等。


多黨制比兩黨制更不穩定,因為中間的黨派容易改變主意,容易改換陣營。議會制由議會的多數派組成政府,而如果中間黨派不斷改換陣營,多數派會很不穩定,就會造成政府頻頻倒閣。


為了改變這種局面,法國等歐洲國家在20世紀50年代修改了選舉法,規定實行兩輪多數投票制。第一輪投票時,選民可以根據自己的政治偏好隨意投哪個黨的票;但第二輪投票時,選民只能投票給在第一輪中勝出的前兩個政黨的候選人中的任何一位。


按照這種做法,選民的選擇其實受到了很大限制,因為第二輪投票時,如果第一輪勝出的兩位候選人不是他青睞的人選,他也只能「昧著良心」去選擇一個他認為不那麼壞的候選人。但這種做法迫使多黨向兩極靠攏,形成主要是左翼和右翼的兩大政黨陣營,中間黨派在選舉中必須向左翼或右翼的最大黨派看齊。


久而久之,多黨制的國家也都變成了兩極黨派的制度的了。兩極黨派雖然解決了政局不穩的問題,卻沒有解決民眾關心的問題。因此,隨著財富分配的不均,社會分化的加劇,民眾對傳統政黨的不滿迅速增長。這時候,一些原本被這種兩輪多數投票制壓抑住的政黨卻異軍突起,在各種選舉中獲得了不菲的成績。



有些人一不滿意,就把「不民主」當口頭禪



法國大選首輪投票結果:馬克龍(左)23.75% 勒龐(右)21.53%進入第二輪投票


比如,法國極右翼的政黨:國民陣線。法國與美國不同,贊助競選經費是有規定的,不能太高。但政府卻給獲得選票超過5%的政黨提供一定的財政補貼。國民陣線過去在法國左右翼的兩大陣營結構中生存空間很小,有時候獲得的選票剛剛夠選舉法規定的5%的下限,能夠獲得一點政府競選經費的補貼。還有時候還不夠規定的5%的選票,被迫自己支付龐大的競選經費。


但在2014年的歐洲議會選舉中,國民陣線卻一反常態,成為法國最大的勝利者,獲得的歐洲議會席位最多。國民陣線是典型的反歐洲一體化政黨,它在歐洲議會選舉中獲得的議員的席位最多,這不能不說是極大的諷刺,說明法國民眾已經極度不信任歐洲一體化事業了。

2016年的美國總統大選也出現了這種現象。特朗普是一匹黑馬,他頂著共和黨內大佬們的反對,一路殺出重圍,在共和黨的初選中勝出,成為共和黨候選人。他不是典型的共和黨人,過去支持過民主黨,他是嗅到了政治競選中的「血腥味」而被激發出熱情的「政治動物」。某種程度上,特朗普是以一已之力,在競選中與兩大傳統政黨機器鬥爭,最終獲勝。這一過程說明,美國民眾對傳統的兩大政治政黨已經失去了信任。


從最近一些年歐美等國家出現的政治反叛現象來看,多黨制與兩黨制都不一定能反映民眾的願望,也是說並不一定被民眾認為「很民主」。多黨制或兩黨制輪流執政的「民主」的有效性現在被那些國家的民眾大大懷疑。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台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觀察者網國際頻道 的精彩文章:

都是減稅,特朗普和里根開的「藥方」可不一樣
叛國還是卧底?美國女特工竟嫁給自己調查的IS頭目
美數十萬人五一遊行 華人團體要求勞工權益
加拿大國防部長逞口舌之快「搶戰功」 惹加國內民眾和政界爭議
特朗普稅改,一張A4紙,不到10個數字

TAG:觀察者網國際頻道 |

您可能感興趣

大金毛對家裡的新成員似乎很不滿意,吃醋趴下連主人都不看,汪:你就是不喜歡我了!
讓所有人滿意?對不起,我做不到!
把生意做到誰都不滿意,無人貨架也是很拼了
對自己的身材不滿意,你卻想不到,你真正缺的是這個
稍有不滿意就躺地上哭鬧,孩子這種「無賴」行為,父母「功不可沒」
各種不滿意,但是好與不好,她已經來了
你對人再真,總有人不領情!做事沒必要 讓每個人都滿意 跟心走!
有一種「炫富」叫向佐的家,停車場就不一般,郭爸卻因這點不滿意
你再好,也不能讓每個人都滿意
你不可能,讓所有人滿意
不管怎麼做他們就是不滿意,十二星座中最難伺候的男友
別人說的聽聽就好,你不可能讓所有人都滿意
有些人像朱元璋一樣勤奮工作,為何人民群眾就是對他不滿意
叫狗狗,就是不理我,是我伺候的它不滿意?鏟屎官們這麼說
吃了這些肥腸,你還有什麼不滿意
這樣的說話,我很不滿意
一款手機好不好?看這4個因素都滿意的話你就不必猶豫了
不管怎麼做他們就是不滿意,十二星座中最難伺候的男友!
你不用讓所有人開心,只要讓自己滿意
去買貓逛了很久都不滿意,準備走時,角落的小貓卻讓我意想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