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小米6深度使用評測——全世界第一款10nm CPU

小米6深度使用評測——全世界第一款10nm CPU


無論你覺得小米6設計的平談無奇也好、宣傳全是噱頭也好,但它必定是一款載入史冊的手機——因為這是世界上第一顆10nm處理器!「世界」的意思是手機終於超過了電腦,在「製程」這一項指標上佔領了高地!



小米6深度使用評測——全世界第一款10nm CPU



一句話形容一下10nm的好處:相同尺寸可以集成更多晶體管、於是相同功耗下性能可以更強、或者在相同的運算能力下更省電/發熱量更低!


整個IT行業,一直是Intel在主導製程的發展,自己默默無聞的攻克人類科技的極限,在45nm時就遇到困難停滯了好久,如今在邁向10nm又遭遇前所未有的困難(Intel是一個有抱負有計劃的公司,他們早早的就計劃在2016年底從14nm邁向10nm),此次預計要推延到2018年。

趁此時機高通採用三星代工驍龍835處理器,自然而然的採用了三星的FinFET 10nm製程(另一個主要原因是台積電把所有的產能奉獻給了蘋果的A10處理器,沒時間搭理他.....)。


於是,你就能看出小米6的珍稀了


I)世界發布的第二款(第一款是三星自家的S8),中國發布的第一款,但卻是世界上能夠拿到的第一款!


II)10nm工藝是人類當今科技的極限,工藝依然十分不夠成熟,良品率低,產能滿足不了需求,十分稀有。


III)另外,驍龍835全部由三星代工,只有在滿足了自家S8的產能後才會大範圍供給其他公司,在此之前,小米也不用飢餓營銷了,因為他們自己也是飢餓的 ╮(╯_╰)╭



小米6深度使用評測——全世界第一款10nm CPU



所以今天性能就單列一項和大家說3點:


1、「不服跑個分兒~」


手機端跑分是沒有任何意義的,我們可以找任何一篇對電腦CPU評測的文章,都可以看到多個軟體的理論性能測試(比如CineBench、wPrime、PCMark、3D Mark國際象棋等),還會進行實際軟體能力測試(比如當下遊戲大作、SuperPI運算時間、WinRAR壓縮解壓縮時間、Photoshop圖像處理時間等),還得在相同的內存、主板、顯卡等參數下!(手機行業因為高度集成性,這些反倒不容易滿足,比如高通在安卓的地位主要就是靠著顯卡分數高、在CPU分項測試上其實和華為沒什麼兩樣,用UFS快閃記憶體也會體現在分數上)

手機行業這樣的測試軟體較少、另外過於專業不夠親切,大家常常拿安兔兔、魯大師跑分說事,這些公司的測試軟體是免費的,他們公司的贏利點不夠明朗,很容易被商業操縱,即便沒有,對一兩款軟體進行有針對性的優化也是全IT屆屢見不鮮的事情。


所以分數看看就好,還是要以實際應用表現來衡量一款手機:



小米6深度使用評測——全世界第一款10nm CPU



安兔兔跑分目前僅次於iPhone 7 plus,要知道A10僅僅是4核心,兩大兩小,不但沒有使用最新工藝,依靠GPU獲得分數也沒有驍龍高,所以就更顯得性能強勁了!



小米6深度使用評測——全世界第一款10nm CPU



Geekbench跑分,單核1928(上一代820大約在1700左右),多核6648,運算(GPU)7949,(蘋果是單核3291和多核5309,從這個測試中看出蘋果CPU的真實水平了!超越安卓同期產品一倍,領先1年以上)這個測試項目是有計算機平台的,既然提到了在製程上對PC的超越,也順便和PC的處理器進行一下對比:2011年的酷睿2代移動端i5-2500大約是單核3266分,去年的酷睿6代主流大約是單核3886,多核10688,高端產品大約是單核4449,多核29877)



小米6深度使用評測——全世界第一款10nm CPU


3DMark和PCMark官方給出的數據稍顯老舊,感興趣的用戶可以查詢新產品參數自行對比。



小米6深度使用評測——全世界第一款10nm CPU



實際體驗中:(和當今主流的驍龍650、625、澎湃S1、海思麒麟955相比:)


I)打開遊戲的速度並沒有太大的提升,依然等的花兒都謝了;


II)安裝所有APP的速度飛快,基本80%小型軟體(50M以下)可以實現秒殺;


III)APP多開切換速度飛快、沒有卡頓,這也是拜6G大內存所賜(以之前筆者常用的情況為例:後台長期雙開微信、單開QQ、微博、千牛、淘寶、京東、阿里巴巴(幾個軟體關閉神隱模式,其他正常),在這種情況下每次運行個地圖、瀏覽器、DJI GO、Nikon SnapBridge就會出現切換很慢的情況,或者把微信什麼的擠出後台導致新消息不提醒,這些現象都不復存在了),制約你速度僅僅有各種APP打開時那3s廣告......;


IV)不過小布在這幾天的短暫試用時,發現藍牙似乎不是很快,甚至比紅米手機更慢,無論是搜索小米手環(包括第一次配對和以後每次連接,每次!)、藍牙音箱、Nikon的SnapBridge都非常費勁,於是我測試了一下藍牙傳輸文件,但未發現問題。


V)遊戲簡單測試了幾款(激流快艇3、真實賽車3、SkyDancer、極品飛車最高通緝、爐石傳說、火炬之光、陰陽師、投影尋真),尚未遇到卡頓情況,並且出乎意料的涼爽(室溫22℃,正常持握感覺不到任何發熱,主動摸背面可以感覺到主要發熱點在攝像頭一端偏中間的位置);


VI)網速和信號確實有提升:100Mbps網速用802.11ac路由器發射信號時,筆者用筆記本和其他手機最高只跑到88Mbps(11MB/s),可以輕鬆達到甚至瞬時突破100Mbps極限(12.5MB/s)

2、不知為何,照相如今成了手機的主要評測項目


小米的照相水準從軟體級別來講已經做得非常好了,大致從紅米Note3時代開始,就基本接近於硬體水平的極限(不同級別手機也只是功能上不同,效果是相同的),從很多的照相橫向評測中也能看出來,小米5和5S僅依靠單攝像頭就可以與其他手機廠商抗衡。


所以這次小米6採用了蘋果的變焦雙鏡頭的方式來迎合當下的雙攝趨勢也就不難理解了,同一時間只有一個攝像頭在工作,延續小米的單鏡優勢,幾乎不用搞其他研發。


「幾乎」二子說明還是添加了一點研發工作的——人像模式:人像模式其實就是在九宮格中央的那個框進行重點對焦和測光,其他物體進行軟體虛化,如果相同距離上有其他物體則清晰範圍延伸至其他格。(和其他採用黑白彩色雙攝的手機一樣,僅僅是軟體手段上的虛化,並非是類似單反的光學虛化)


人像模式(既用「長焦鏡頭」並開啟虛化)植物樣張:



小米6深度使用評測——全世界第一款10nm CPU



雙攝像頭採用了等效焦距為27mm和52mm的兩個鏡頭,分別是標準鏡頭的廣角端和接近50mm人像鏡頭的焦距!(小米稱之為廣角和長焦,不過這在手機行業倒也談不上欺騙了)


既然小米稱之為「長焦」,當然得有一點基本的長焦本事了——下圖是1倍和10倍電子變焦的即時預覽效果和最終樣張,得益於2倍光學變焦和四軸光學防抖功能,10倍的「電子變焦」不再是「以犧牲畫質為代價」的同義詞,遠處的文字也清晰可見。



小米6深度使用評測——全世界第一款10nm CPU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變焦可以通過雙指捏合的放大手勢實現,也可以通過長按音量鍵以0.1x的速度倍增,無論是哪一種,都不夠平滑,(底部的1x點擊一下變成2x,個人認為應該考慮在底部加入一個變焦條,在2x放置明顯的停頓就好了~)



小米6深度使用評測——全世界第一款10nm CPU



雖然同為1200萬像素,不過廣角鏡頭擁有1.25μm的單個像素大小、f/1.8的大光圈、還支持4軸光學防抖,無疑要比1.0μm和f/2.6的長焦成像品質更好。


廣角鏡頭樣張:



小米6深度使用評測——全世界第一款10nm CPU



3、設計細節


I)底部採用對稱設計,但其中只有一個是真正的揚聲器;


小米6深度使用評測——全世界第一款10nm CPU



II)MIUI以每代超多的定製選項著稱,五顏六色的提示燈是其中一個細節,此代小米6僅有白色,喜歡用不同提示燈區別簡訊、微信、APP推送的用戶需要改改習慣了~


III)不支持SD卡為當今主流設計,避免了因SD讀取速度的參差不齊拖累了手機使用體驗,本無可厚非,但如今安卓導出數據麻煩,不說別的數據,光圖片很多都難以找到,更不用說MIUI系統分身和應用雙開產生的圖片了(各種APP產生的圖片都不在一起難以備份,雙開更是採用了類似虛擬機的設計,更難找到。並且包括miui在內的當今安卓連接到電腦都不能保證一定有響應,很多時候根本沒反應搞得無可奈何)


IV)沒有耳機插口,也為了更好的實現防潑濺級防水。但隨機附帶Type-C轉耳機接頭,小布個人感覺音質絲毫沒有受到影響,但新機器轉換線的TypeC這一端比充電器緊很多,緊到沒有心理準備都拔不下來,沒能做到品質一致性略微可惜。



小米6深度使用評測——全世界第一款10nm CPU



好了,這就是小米6,首發沒有藍色沒有高配版,所以沒搶到的童鞋大可不必遺憾 ╮(╯_╰)╭


而搶到了的童鞋偷著樂去吧,還在這看什麼評測~~~


關於小布侃車

小布致力於用最淺顯的語言,和您調侃汽車界最新發生的事兒。


買車不忽悠,有車不迷糊,侃車不浮誇,您身邊的汽車專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布侃車 的精彩文章:

TAG:小布侃車 |

您可能感興趣

64層3D MLC 三星860 PRO 512GB SSD評測
四十周年限量版Core i7-8086K評測:一顆值得收藏的CPU
MIUI10使用一個月評測
八代APU來了 AMD銳龍5 2400G和R3 2200G評測 Intel顫抖!
120Hz IPS屏+滿血1066!ROG S5AM魔霸版評測
三星970 EVO 500GB M.2 SSD評測:一個甜點級的SSD
HPE DL560 Gen10高密度四路伺服器評測
國產主控第一發——建興 T10 PLUS 512G評測
NVIDIA RTX 2080 Ti/2080同步評測
三星970 PRO 512GB M.2 SSD外媒評測,極速又涼爽
解毒|120Hz IPS屏+滿血1066!ROG S5AM魔霸版評測
HUAWEI Mate 20 Pro評測:2018年旗艦標杆
9900K+2080加持 近三萬元的性能怪獸ROG GL12CX評測
1799元中做工最好的非公GTX 1660!iGame GTX 1660 Ultra 6G評測
NVIDIA RTX 2080/RTX 2080 Ti首發評測:感受12年來GPU最大革命
港版iPad Pro2018(11寸+256g)4G版深度體驗評測
索泰RTX 2080 PGF OC12顯卡評測
惠普戰66 Pro G1台式機評測:一年省電400度
隨機性能提升超過53% 三星970 EVO Plus 250G評測
買CPU送GPU的銳龍APU,Ryzen5 2400G評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