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不著急的年輕人真不簡單!

不著急的年輕人真不簡單!


May


2


灼見(微信號:penetratingview)


真正的「鐵飯碗」,不是一份穩定的不會丟的工作,而是你掌握了無論什麼時候都能找到工作的技能。




作者

肖璟







- 01 -




前不久,我們部門打算招幾個小朋友,朋友部門招人篩選簡歷時發現,

越來越多年輕人的簡曆日趨「碎片化」——數量驚人的工作經歷,但沒有一份超過1年。




這是個驚人的現象,但也不是不能理解。



畢竟身處最最浮躁的創投圈——大多創業者都想著快速融資、炒身價,不願紮實地打磨業務。




不僅創投圈如此,有次盆友回麥肯錫找以前同事敘舊,他們抱怨:「現在的小朋友大多不願做臟活累活,沒幾個月就一言不合換工作。」




不單單工作方面,個人生活方面亦然——身邊能堅持健身堅持讀書的人寥寥可數,買了一堆健身裝備一堆想看的書,有哪些不是在衣櫃書柜上積了灰。



這一切的原因都很簡單——急了。




而且,越聰明的人,往往越容易著急。




一個人之所以著急,是因為在自我能力成長時,發現實際用時比預估用時要長得多。





- 02 -




之所以說越聰明的人往往越容易著急,就是因為他們的預估用時特別短。



同事兼好友R是個超聰明的90後,能幹,常有各種好玩的創意,用老闆的話來說是「一個人可以當三個人用」。




R的學習能力很強:嘗試新事物時,往往可以很快抓住要領。比如學跳舞、樂器,很快可以成為同期里的佼佼者。




然而,每當他意識到自己沒辦法很快地成為那個領域裡頭的前1%的人時,他就會放棄練習。覺得繼續付出時間不值得。



「我知道自己有點著急了,但總覺得可能有些領域我可以很快掌握,快速成為專家,所以我一直在不同領域不斷試錯。」




R對自己成長的預估用時之所以短,是因為他對標了自己過往的成功。




他聰明過人,所以人生道路頗為順遂,並沒有遇到什麼重大挫折,自小是大家眼中的「別人家的孩子」。



習慣了成功的聰明人,自然對自己有了極高的期許。




所以當他嘗試跳舞、樂器這種需要花費時間的技能時,他並沒有體會到過往習慣了的那種「快速成功」的實時反饋帶來的快感。




於是他將其歸因成「自己沒有天分」,進而便開始浮躁、著急。




另外一個影響預估時間的,往往是你的參照對象,也就是同儕壓力(peer pressure)。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聰明人身邊不乏聰明人,接觸到的「成功者」自然也多。




好友Maggie是一家大型金融機構的高級投資經理,智商情商雙高,也因此在過去幾年晉陞飛快,每年業績都是公司前1%。




前段時間和她約飯,席間我們聊到peer pressure這個話題。




她提到說,早前有個飯局,幾個VC/PE圈的朋友在聊一個項目,有個朋友表達了對那個項目的興趣,順口說了句:「要不我個人跟投個5000萬好了?」




當下她有點驚訝:「那個朋友和我年齡相仿,卻可以隨隨便便丟5000萬到一個風險極高的項目裡頭。」




她坦言,身邊實現財務自由的朋友越來越多(包括不少早年買房的朋友),她著實開始「著急」了。




再就是媒體對「年少成功者」的吹捧。




創投圈是個典型。比如「90後創業者」這個火熱的標籤。除了媒體的吹捧,甚至還有VC成立了「90後基金」。




兩年前我還在為自己的創業項目融資時,某知名投資人知道了我是80後末出生,還戲謔:「你應該去把生日改成90年,這樣更好炒作。」




即便現在身邊的朋友們對「成功」有了更多元化的定義,已經不局限在財富這單一維度上,但媒體和社會輿論則不然。




在媒體的鼓吹下,大多年輕人都在期待著「年少成功」、「一夜暴富」。基於偌大的同儕壓力,每個年輕人都在對標參照對象,想方設法找捷徑,希望快速實現財務自由。




然而他們卻沒發現,挑選參照對象,本身就錯了。




這些「年少成功」的案例是否誰都可以複製呢?答案自然是一個大寫的NO。我們來看看「90後創業者」——




我們在選參照對象時,犯了倖存者偏差(Survivorship bias)的邏輯謬誤。




我們只看到了被媒體報道的光鮮90後創業者,卻看不到大多的90後創業項目都夭折了。(包括我的,哦我算是泛90後…)




甚至有不少過往被吹捧的明星創業者也跌下了神壇(比如神奇百貨)。用統計學的話來說,這些你看得到的成功案例,大多都是outlier,都是個例。




此外,我們在看待這些結果時往往也犯了歸因偏差(attribution bias)。




畢竟這些所謂的「成功」都不能進行片面歸因,它們都是多變數造成的結果,而不單單是「能力」的反映,至少還有另一個關鍵變數的影響——




有個朋友以前在矽谷當記者,曾訪問了一圈獨角獸企業的CEO們,當被問到「你覺得你可以如此成功最主要是因為什麼」時,70%的CEO們都回答:「Luck.(運氣)」




雞湯雞血被打多了,自然是太過容易著急了,不妨對自己寬容一點,給自己預估多點時間。




一方面,預估時間時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能一直沿用過往對自身能力的評估標準;另一方面,選擇參照對象時也盡量避免倖存者偏差與歸因偏差。







- 03 -




調整了預估用時後,我們開始挽起袖子幹活。我們卻發現,實際用時特別長。




這裡我們引入一個超級簡單的公式:





* 總工作量:比如一共要看400頁報告




* 實際用時:度過的總時間,比如看完所有報告需要5天(120個小時)




* 工作時間佔比:比如一天看8個小時報告,則工作時間佔比為8/24 = 1/3




* 效率:單位時間產出,比如每小時看10頁




轉化一下我們不難發現:





根據這條公式我們不難得出結論:如果你的實際用時特別長,要麼就是因為總工作量太多,要麼就是因為工作時間佔比或效率太低。






  • 先說說總工作量。




要學會一樣技能、抑或成為一個領域的專家,時間本來就是不能跨越的。




我在之前的一篇文章裡頭有提到過,一個人的學習主要集中在兩個層面的追求——知識和技能。




這裡解釋一下兩個概念的不同:







知識的獲取一般通過實踐或看書兩種方式來獲得:




前者即一手研究(primary research),後者即二手研究(secondary research),二手研究也可以通過專家訪談(書籍本來就是專家們對知識的梳理)。




知識的評價標準是深度和廣度。行萬里路或讀萬卷書,都需要時間。




技能則可以通過不斷練習獲得,技能的評價標準是熟練程度。練習也需要時間。




這與《一萬小時天才理論》一書核心觀點一致:若想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至少需要付出一萬個小時的努力。




一萬個小時是什麼概念呢?1天8小時1周5天的話你需要花上快5年。




而且,即使是擁有快速學習能力的「聰明人」,一樣需要沉澱。




22歲的莫扎特輕而易舉地寫出一部部經典作品。不過很少人知道他4歲便開始學琴,6歲生日前,他的音樂家老爹已經逼著他練了3500個小時。




畢加索的發跡自然和他過人的商業能力有關,但他對繪畫能力的打磨才是他名聲大噪的關鍵——




西班牙巴塞羅那的畢加索博物館,你可以在館裡見到無數小紙片或小手帕,上面是畢加索的繪畫手稿,都是他「不挑時間地點」的繪畫練習。




所以總工作量其實是恆定的,就是那麼多,每個人都繞不過的。









  • 接著說說工作時間佔比。




大部分人都是8小時工作制(也就是一天有1/3的時間在工作),所以要縮短實際用時也不難,每天學習、工作久一點便是。




做投行諮詢的人成長得很快,除了工作性質外,更是因為他們每周工作80到100個小時。套用一萬小時理論,1周80個小時的話10000小時只需花上兩年多。




如果不是這種虐人的工種也無所謂,你可以在工作之餘保持閱讀習慣:




閱讀你專註的領域相關書籍,或者與相關領域的專家約上幾頓飯,實際上達到的效果是一樣的。




所以我們經常聽到「下班後的生活決定了你的一生」之類的職場雞湯,不無道理。






  • 最後說一說效率。




效率低主要由信息過載引起。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習慣了每天無數未讀信息的節奏。




隔三岔五就要回下微信、刷下朋友圈,生怕錯過什麼熱點,生怕被朋友落下。這種現象被稱為FOMO(Fear of missing out,錯失恐懼症)。




於是我們漸漸浮躁,很難長時間集中注意力做些重要而不緊急的事,比如讀書和健身。




我個人為了改善這種FOMO現象做了兩個努力:一是買了副降噪耳機,戴上後世界都清靜了;二是我把微信的通知功能關閉了。




而好朋友寺主人則做得更為極端:她停用了微信。




寺主人是個自媒體人,所以她的工作內容很大比例是需要專註的研究和創作。




某天,她在停用了微信兩個月後發了條微信:




在告別手機的這段時間裡她成功寫完了1本書,看完了3本書;每天10點睡6點起,每天運動半小時;公號從時尚榜十幾名一下竄到第二名。




所以她決定以後一個月只用一次微信,有急事唯一能聯繫到她的就只有電子郵箱。




當然不是每個人都有辦法這麼做,不過,你可以從停用微信通知開始。




效率低的另一個原因就是市場環境的快速變化。




這種變化可能導致的結果是,你的技能樹可能會逐漸不適合市場現狀。




所以我們需要持續學習,換句話說就是,「磨刀不誤砍柴工」,才能保證效率。




前段時間我跟以前一起創業的技術負責人閑聊,說起「著急」這個話題,順帶吐槽了一下很多人不切實際的「一夜暴富」的幻想。




他說:「其實誰不想呢,尤其是創業圈子裡,這種想法更被放大了,而且曾經也感覺並不是很難。




不過我確實比較慶幸自己一直堅持寫代碼、學新的技術,即便創業的時候也在寫代碼,才能在團隊解散後市場最差時找到工作。」




蠻贊同一句話:

真正的「鐵飯碗」,不是一份穩定的不會丟的工作,而是你掌握了無論什麼時候都能找到工作的技能。




稍微總結一下,如果你覺得實際用時太長,10000小時的工作量是繞不過的,想加快的話也不是沒有方法——




要麼每天多干一些,好好利用下班後的時間,1天12小時1周6天的話10000小時只需要花上兩年多;




要麼手腳利落一些,靠自控力讓自己專註、持續學習最適合市場的技能,干一個小時相當於別人干兩個小時,時間自然縮短一半。







- 04 -




過往跟朋友分享投資理財知識時,常常會提到運動和投資的一個共通點——不能著急。




運動時,比如游泳,隔壁賽道的泳者可能會暫時趕超你,這時若你亂了節奏,急著追上去,往往會打亂自己的呼吸,隨後往往是嗆一大口水,難受得可以。




投資理財亦然:牛市高點,眼紅身邊的人的高額收益,於是放棄了過往的穩健投資策略,高點入市,為國接盤。




無他,就是太著急了。




最後分享一張很喜歡的去年裡約奧運會菲爾普斯奪冠的圖:









—THE END—




? 作者:

肖璟,互聯網金融跨界人士,連續創業者,曾供職於麥肯錫金融機構組,現就職於小贏科技。微信公眾號:了不起的狐狸君(ID:fantastic_fox)。

灼見經授權發布。



MORE

延伸閱讀


??柯藍丨最漂亮的姿態,是活出了自己喜歡的樣子


??購買幸福感是對自己最好的投資

??一位女醫生給女兒畫的急救流程圖

??董卿首談兒子:你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你就去做什麼樣的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灼見 的精彩文章:

哈佛校長: 我為什麼要求自己每年要去一個陌生的地方?
好的婚姻,會讓你變溫柔
扎心!為了讓國旗在零時零分零秒準時升起,他談判16輪,守住了祖國的尊嚴!
一位女醫生給女兒畫的急救流程圖
為什麼你的朋友圈質量這麼低?

TAG:灼見 |

您可能感興趣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不著急結婚,不是不急而是不敢
人生三不:不害怕,不要臉,不著急
人生「三不」:不害怕,不要臉,不著急
現在不燙不染你就真的落伍了,你不著急嗎?
醒了就再也睡不著,不單單是脾胃不和,這4個原因不容忽視
真正厲害的人,從不著急!
扛過人生艱難,靠的是不著急,不害怕,不要臉
即使單身也不著急,從不愁沒人追的星座!
不著急的人,才真正厲害
真正厲害的人,都不著急
「不著急、不害怕、不要臉」,這9個字,比黃金還值錢!
真正厲害的人,從來不著急
人這一輩子的必修課:不著急、不害怕、不要臉
吃了它老公晚上燥的睡不著,說自己感覺年輕了不少
晚上睡不著,睡不好?是你的「心」不好了!
每個人都有睡不著的時候,不是不困,而是想的太多(說得真好)
真正厲害的人都不著急,你呢?
男人婚後「憋不住」不著家,跑不了這兩個原因,女人別不懂!
烘焙很簡單,這個麵包方子你要不照著做一遍,吃不著柔軟的可別再叫喚了!
馮唐:扛過人生艱難,靠的是不著急,不害怕,不要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