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篆刻小知識點:刀法中的「向線」與「背線」

篆刻小知識點:刀法中的「向線」與「背線」

學篆刻的初入門者,最容易在刀法這裡困惑,因為刀法這一項被前人總結的神秘得有"十三刀法"、"十七刀法",讀這些刀法理論,最易讓初學者不知所措,近代印人在刀法上的總結對此進行改良,把刀法簡潔化了,提出刀法就是沖刀和切刀兩種刀法,沒那麼多神秘的,於是刀法因此被歸結到了極簡的沖切兩種,再往後來,因為陳巨來在《安持人物瑣憶》中提到他親見吳昌碩大師刻印的記錄,吳昌碩說他刻印「我只曉得用勁刻,種種刀法方式,沒有的。」又使一大部分印人在刀法上不必深究,認為,只要表達出來好的印面效果,就不要拘什麼刀法,刻出來好效果就成。

篆刻小知識點:刀法中的「向線」與「背線」

(上海書畫版《安持人物瑣憶》內頁部分)

吳昌碩的「種種刀法方式,沒有的」這句話,照我的理解,大概是如《神鵰俠侶》中獨孤求敗的晚年境界,已經到了「四十歲後,不滯於物,草木竹石均可為劍。自此精修,漸進無劍勝有劍之境」,《笑傲江湖》中也有「無招勝有招」的說法,這大概是,在對手中兵器熟之又熟之後不拘於物的至高境界,移到篆刻學習中,則只能給我們一些啟示,給我們一些追求,就是追求刀法的精熟,最終把刀法練到得心應手的境地,但如果真要讓一個學武新人從一開如學習「無招勝有招」,顯然不利於提高,也不可能學會高深武功,就算最後要練成少林七十二絕藝,大概也需要從」少林羅漢拳」這樣的功夫開始學起,貪多求快的結果,大致就只會「消化不良」。放到篆刻上,想要最終達到如吳昌碩大師那樣的刀法「至境」,恐怕也只能從簡單的沖刀、切刀開始學起。

顯然,新入門的篆刻學習者還是要從最開始的基礎刀法開始學的,於是前段時間我們總結了一下刀法方面會遇到的一些問題,好在大致需要注意的事項並不多,具體如下:

不管用何種刀法,目的簡單 ,就是刻掉石頭上不要的部分。需要做到的就是五點的控制:

1、刀刃與石面的夾角;

2、刀桿與石面的夾角;

3、刀刃向下的力度大小;

4、刀刃向前的力度大小;

5、刀刃運行的速度。

我們已經詳細地解說過上面幾點,具體可見另一篇文章《篆刻刀法練習的幾個著重點》,如果有興趣可以找來看看。總之,注意五點控制,刀法就基本不再神秘,初學者要做的,就是練習。

這兩天又有群里的幾個印友問到另外的「向線下刀」「背線下刀」的問題,不知是最近那篇文章里提到這個話題了,問得人越來越多,回答起來又不是一句兩句話能講完,於是,寫篇文章出來,誰再問,就扔這篇文章給他。

其實,要說明這兩個概念,還需要從前面寫過的五個要點說起,因為這些內容相互關聯。我們來看,打從我們開始下刀刻石那一刻起,刀刃一定是與石面有一個夾角(就是第一項里刀刃與石面夾角)的:

篆刻小知識點:刀法中的「向線」與「背線」

(刀刃與石面的夾角)

前面的文章里講過,這個角度大致等於90度時,也就是刀刃立起來的時候,我們管這種刀法叫「中鋒刀」類似於毛筆里的中鋒,擅長使用中鋒刀的名家如趙之謙,因為中鋒刀刀刃垂直於印面,大部分情況下,刻出來的痕迹是刀鋒深入印石的,挖得比較深。比如:

篆刻小知識點:刀法中的「向線」與「背線」

(趙之謙「魏錫曾印」印面)

中鋒刀,較能體現刀情石趣。

刀刃與印面的夾角小,即我們常說的側鋒刀,篆刻名家中,吳讓之最擅長側鋒刀的應用,比如:

篆刻小知識點:刀法中的「向線」與「背線」

(吳讓之刻「非法非非法」印面)

側鋒刀出來的效果是挖得比較淺,容易體現筆墨意味。

一個結論:不管是中鋒刀還是側鋒刀,只要有好的印面效果就是好刀法。

但不管是中鋒刀還是側鋒刀,一般情況下,刀刃不可能完全垂直於印面,這樣形成的刻刀痕迹,一刀下去,一定是一邊毛一邊光,除非能做到,刀刃與石面的夾角是完全的九十度(如果那樣,就可能是兩邊毛或者兩面光)。如圖:

篆刻小知識點:刀法中的「向線」與「背線」

(刀在石面上的刻痕)

很顯然,一刀刻過,一般情況下,形成的刻痕基本上都是一邊光,一邊毛,毛的原因是石料自然崩落,光的原因是受刀背壓力控制,比較光滑。記住:一刀下去,一邊光,一邊毛。

那麼,這種一面光一面毛的刻痕在刻畫筆畫時的效果是什麼樣的呢?下圖中「之」字的右邊一豎,我們把之字的印稿當成白文印稿時,通常的奏刀刻法是如圖的刻法,把光潔的一面留在石面,把毛的一面留在筆畫內部,最終雙刀完成這一筆畫時,兩刀中的每一刀中毛的一面消失在筆畫內部,光的一面留下來構成印面,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向線下刀」,即刀的用力方向是指向印稿中的線條筆畫的。如圖:

篆刻小知識點:刀法中的「向線」與「背線」

(向線下刀雙刀完成的一豎白文)

那麼,如果我們把這個「之」字當成朱文印稿時,通常用的是把光潔的一面留在印稿筆畫一面,把毛的一面留在筆畫以外的刻法,如圖中的左豎:

篆刻小知識點:刀法中的「向線」與「背線」

(雙刀背線下刀完成的一豎朱文)

因為朱文印完成時那些毛刺最終會清理消失,形成的朱文線條第是光潔的。這種刻法就是把光潔的一面留在線條上,即所謂的「背線下刀」。這種刻法,即刀的用力方向是背向印稿的線條筆畫的。

這是通常的刻法,即不管是白文的向線下刀或朱文的背線下刀,最終完成的結果都是為了保證線條的光潔。比如近當代大師黃牧甫的作品中,大都筆畫光潔:篆刻小知識點:刀法中的「向線」與「背線」

(黃牧甫白文印「金石癖」)

篆刻小知識點:刀法中的「向線」與「背線」

(黃牧甫朱文印「蓮府」)

但是很多大師級的篆刻家為了刻出他想要的印面效果(比如為了用毛的一面展現蒼茫的一面),也會反其道而行之。比如,來楚生的印,在刻畫線條時,常常一反我們上面說的白文線條向線下刀與朱文線條的背線下刀改為白文背線,朱文向線(兩種做法都是將毛的一面留下來)。由此形成了他自己獨特的印風,如圖:

篆刻小知識點:刀法中的「向線」與「背線」

(來楚生刻「鴛湖冷月」)

篆刻小知識點:刀法中的「向線」與「背線」

(來楚生刻「缺圓齋」)

又一個紹論,不管是「背線下刀」還是「向線下刀」,刻出好的印面效果就是好刀法。

再舉一反三,如果要達到線條一邊光一邊毛呢?

顯然,或者可以如齊白石老人一樣,單刀衝出白文一邊光一邊毛,如圖:

篆刻小知識點:刀法中的「向線」與「背線」

(齊白石刻「四不怕者」)

或者雙刀法刻朱文時,一邊向線一邊背線,或向線背線交錯使用,形成一邊光一邊毛,如圖:

篆刻小知識點:刀法中的「向線」與「背線」

(齊白石刻「人長壽」)

「向線下刀」與「背線下刀」,在白文與朱文中形成的不同效果,在近當代印人的作品中所見更多,比如李剛田老師的上官朔一印,則是同一方向的雙刀向線刻出,同樣也是一面光一面毛,但並不像齊白石老人一樣縱橫恣肆,相比之下,更含蓄,更受控制。篆刻小知識點:刀法中的「向線」與「背線」

(李剛田刻「上官朔」)

那麼,再由此推廣開來呢,各種組合刀法似乎都可以由此打開思維,找到入門的方法了呢。

對於初學者,了解向線下刀與背線下刀,並進行充分的練習,熟練記憶、掌握運用這些刀法最終在印面形成的不同效果,對於初學者的創作是十分有益的。

(【老李刻堂】之133,部分圖片來自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談藝錄 的精彩文章:

篆刻人物:中國篆刻史上最牛的小老頭
讀印:黃牧甫「寄齋」,一方經典滿白
篆刻實際操作:粗談識篆與篆法正誤
篆刻入門:如果只說臨摹,該臨哪些印?
篆刻學習,我們該向齊白石學些什麼?

TAG:談藝錄 |

您可能感興趣

篆刻中要讓線條露「骨」
篆刻知識:篆刻邊款技法
璽印篆刻:極簡的刀與刀法
篆刻入門:篆刻刀法中的常用術語
篆刻入門:不同線條的不同完成刀法
篆刻知識:篆刻十九美!
李剛田│篆刻中刀法與篆法的關係
篆刻課程之六:關於刀法
篆刻的無法之法:方寸之間,功力盡顯
學篆刻打基礎:篆刻技法——刀法
始創篆刻用刀十三法,清代許容說篆刀法理論淺析
關於篆刻章法:「疏密、聚散、虛實」,名家的看法是一致的
篆刻知識:篆書的入門
篆刻的美,離不開書法和刀法
零基礎篆刻入門,系統掌握刀法、篆法、章法,5個月刻出精美印章
篆刻入門:初學篆刻,你要知道線條是會說話的
學篆刻打基礎:篆刻技法之章法
篆刻實務:篆刻時的線條是一刀成還是慢慢修?
永字牌高級篆刻刀,篆刻藝術大家的最愛,沖切鑿,刀筆縱橫,沙礫紛披,您可一試身手!
石開:篆刻,「六不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