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藏《永樂大典》《四庫全書》的翰林院,竟被清軍燒毀
1900年庚子事變期間,慈禧太后發布宣戰詔書之後,清軍和義和團曾大舉圍困北京東交民巷的使館區和西什庫教堂。
清軍和義和團圍攻使館區後,東交民巷西口的情景。
在使館區及其周邊的肅王府、翰林院等地,清軍、義和團與外國公使組織的衛隊,進行了一個多月的拉鋸戰,互有傷亡。
當時的形勢是,清朝一方人多勢眾,但多烏合之徒,戰鬥力不強;外國衛隊人數少、給養不足,但是訓練有素,武器先進,身處險境,表現出較強的戰鬥意志。
清軍和義和團圍攻後的使館區。
圍困使館區的清軍是董福祥的甘軍。甘軍戰績卓著,勇猛兇悍,在晚清享有盛名。但面對使館區的堅固工事和洋人的快槍,甘軍有點素手無策。槍炮攻擊多日,毫無進展。
6月23日,甘軍(義和團成員混雜其間)改變策略,試圖採用火攻取得實效。當天中午,甘軍士兵將煤油灑在翰林院的大樹上。他們的計劃是:點燃翰林院,就很容易引燃英國使館,進而蔓延整個使館區;使館區著火,就可以逼迫躲藏其中的洋人和數千中國教民逃出來,然後殺他們個片甲不留,以解心頭之恨。
藉助風力,大火對英國使館形成巨大威脅。英國公使竇納樂立即指揮人員滅火,阻止火勢向使館延燒。
義和團縱火後的北京大柵欄。
翰林院是清朝的學術大本營,其中的建築特別精美,亭台樓閣,代表著古典建築的成就。更重要的是,裡面珍藏著汗牛充棟的古籍善本,著名的《永樂大典》和《四庫全書》就放在這裡。
《永樂大典》是明朝永樂年間編撰的一部中國古代集大成的曠世大典,全書11095冊,彙集了古今圖書七八千種。原稿1449年在火災中化為灰燼,正本在明末清初之際下落不明,到了晚清,僅殘存副本800多冊,全部保存在翰林院。
義和團和八國聯軍先後破壞北京城。
《四庫全書》更為有名,是乾隆皇帝主持編撰的卷帙浩繁的叢書,基本上囊括了古代所有的圖書。翰林院所收藏的,是從全國各地搜集的底本,非常珍貴。
甘軍在翰林院縱火的行為令在場的外國人震驚。竇納樂在指揮滅火的同時,還組織人員搶救翰林院內即將被燒毀的書籍。
英國使館人員撲笛南姆·威爾是目擊者,他在日記中寫道:「英國水手志願兵均已成列,其往外線者亦皆聞信趕來,破牆而至院中……無價之文字亦多被焚。龍式之池及井中,均書函狼藉,為人所拋棄。無論如何犧牲,此火必須撲滅。又有數十人從英使館而來……人數既加,二千年之文字遂得救護。」
八國聯軍進北京後,正在燃燒的建築。
目擊者、英國《泰晤士報》駐華記者莫理循,對甘軍的行為大惑不解,他不明白軍隊為何肆意破壞本民族的文化。他憤怒地寫道:「為了向外國人泄憤雪恥,不惜毀滅自己最神聖的殿堂建築。而這座建築數百年來是這個國家及其學者們的驕傲與榮耀所在!對於作出這等事的民族,我們能夠作何感想?這是一次輝煌的災難聖奠。如此褻瀆神聖,駭人聽聞!」
當天傍晚,大火撲滅,翰林院被焚毀殆盡,甘軍火攻使館的目的卻沒有達到。使館區的洋人究竟搶救出多少珍本、孤本,現在仍然不能準確統計。庚子之變平息後,這些珍貴的書籍少部分歸還中國,大部分流落海外。
參考資料:張升《遭劫難的真相》、北明《中國翰林院被焚真相》、馬勇《1900年中國尷尬》
「小歷史」關注眾所周知的歷史大事件中被忽略、被遮蔽的細節。更多精彩內容請添加微信公眾號「小歷史」(Microhistory)。


※清朝珍藏古籍的翰林院竟被自己的軍隊燒掉,外國人都看不下去
※這個大清子民做不了官很失望,於是他下南洋建立了一個國家
※慈禧為何沒有果斷剿滅義和團?不是不剿,是不能剿
※清朝最後20年老照片:亂世中的百姓生活不忍直視
※晚清陝甘老照片:土地乾旱,野生動物多,洋人打獵收穫大
TAG:小歷史 |
※經典珍藏!《趙世炎撰》趙孟頫書《大元敕藏御服之碑》
※新書:胡孚琛教授《丹道法訣十二講》珍藏修訂版
※文徵明《醉翁亭記》行書卷 曾被乾隆珍藏
※《六駿圖》《喜馬拉雅山全景》齊現徐悲鴻作品珍藏大展
※賞畫|台北故宮珍藏——夏圭《溪山清遠圖》
※盛世琳琅——故宮博物院珍藏清代宮廷玉器特展
※經典珍藏!(唐)《八都壇神君實錄碑》
※宋徽宗《雪江歸棹圖》描寫皇家雪景,因一落款被珍藏故宮博物院!
※大飽眼福!盛世琳琅—故宮博物院珍藏清代宮廷玉器特展實拍圖
※千古箴言——曾國藩楷書《百字銘》鑒賞(珍藏版)
※台灣故宮博物院珍藏唐宋元清的六幅古畫
※《武林怪獸》特輯首曝古天樂珍藏手辦
※《賈平凹書畫》珍藏本
※珍藏版貫休《十六羅漢像》
※南唐後主李煜的書畫真跡珍藏版附部分詩詞賞析
※甘肅民樂:毛澤東像章陳列館 珍藏中的紅色記憶
※中國古代武將《百猛圖》鑒賞——(珍藏版)
※《道德經》全文誦讀(珍藏版)
※談黃裳藏明刻本《唐宋文鈔》:來燕榭中多珍藏
※故宮博物院珍藏曆代碑帖《宋拓司隸校尉魯峻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