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陝西省2017年5月確診首例H7N9病例死亡 名家談中醫對疾病的認識

陝西省2017年5月確診首例H7N9病例死亡 名家談中醫對疾病的認識

據陝西省衛計委通報,5月3日,我省確診首例H7N9禽流感病例,該患者因多臟器功能衰竭已於5月1日死亡。

禽流感最新消息2017年5月 陝西省確診首例H7N9病例.患者張某,男,62歲,家住咸陽市秦都區。患者2017年4月23日因間斷髮熱、咳嗽5天,入住咸陽市第一醫院呼吸內科,4月25日因病情加重轉入交大二附院重症監護室,入院診斷:重症肺炎、呼吸衰竭、急性心肌缺血、冠心病、心律失常、高血壓3級等,治療過程中病人病情進行性加重。4月30日交大二附院採樣送西安市、陝西省疾控中心檢測,結果顯示H7N9病毒核酸陽性。5月1日12:00患者因多臟器功能衰竭死亡,5月3日8:00,接國家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實驗室複核檢測報告,確認該死亡患者生物標本為H7N9病毒核酸陽性,該病例確診為陝西省首例H7N9病例。

數千年來,由於瘟疫(如天花、霍亂、鼠疫)的反覆流行,曾給中華民族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回憶歷史,早在<<黃帝內徑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就提出了/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夫病已成而後治之。

中國人民在防治疫病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中醫對急性傳染病的防治經驗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領域。

1 隔離檢疫制度是控制傳染源的重要舉措 在與疫病不斷鬥爭的過程中,人們逐漸認識到疫病具有強烈的傳染性。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染途徑是控制疫病流行的先決條件。隔離檢疫制度的確立和實施為保護易感人群提供了保障。 隔離預防制度 檢疫制度的實行切斷了地區、國家間疫病的傳播 隨著社會的發展,對外交流的增加,地區及國家間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機會也不斷增加,這為疫病在地區以至國家間傳播提供了可能。因此,進入境檢疫制度的建立和實施為預防外來傳染病提供了必要條件。

2 良好的衛生習慣是保障 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人們認識到:良好的衛生習慣對於改善人類的生活、提高人類的生存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環境衛生 在抑制疫病傳播過程中,搞好環境衛生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早在春秋戰國時代就有相關記載, 如雞初鳴,洒掃室堂及庭。凡人卧床常令高,則地氣不及,人卧室宇,當令潔凈,凈則受靈氣,不潔則受故氣。故氣之亂人室宇,所為不成,所依不立,即一身亦爾,當常令沐浴潔凈。在強調良好的環境衛生在疫病預防方面起著重要作用的同時,個人衛生亦不可忽視。眾所周知,唾痰是疫病傳播的重要媒介之一,因而養成不隨地吐痰的習慣亦能減少疫病的傳播。早在漢武帝時期就已有使用唾壺的習慣。飲食衛生 /安身之本,必資於食。不僅強調了食物對人生存的意義,同時強調良好的飲食衛生習慣可以避免病從口入。孔子強調不食腐敗飲食的衛生習慣。不好的飲食衛生習慣易導致疾病的產生與流行。

3 藥物預防是關鍵 對於疫病的預防,除做好隔離並保持良好的環境、個人、飲食衛生習慣以外,尚需重視藥物預防。中醫的藥物預防不僅僅是針對病源採取祛邪的方法治療,而是強調重在扶正預防。

疾病是什麼?

「病」字的道理,是丙字入「疒廈」,天干「丙」三焦之藏醫學人為形形色色的疾病歸根到底是有貪慾、嗔怒、愚痴三毒引起的。從外部來看,季節變化、不適當的飲食,起居習慣等,都是誘發疾病的外緣。

數千年來,由於瘟疫(如天花、霍亂、鼠疫)的反覆流行,曾給中華民族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回憶歷史,早在《黃帝內徑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就提出了/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夫病已成而後治之,

疾病是生命過程中一個非常態的現象。中醫認識疾病是在生命過程中認識的。

中醫對疾病的認識,與健康具有相對性。但是,它與西醫定義的病並不是一個概念。西醫定義的病是一個具體的物質變化過程,有具體的物質變化或者量值變化作為標準。而中醫的疾病則是一種屬性現象,並不具有物質變化的過程標準與量質標準的存在。

中醫學認為:健康是生命的生克屬性和諧狀態;疾病是生命的生克屬性的不和諧狀態。健康是一種屬性結構的運動、變化;疾病也是一種屬性結構的運動、變化。疾病是與健康相對、相反、相通、相變的生命屬性結構的運動、變化。

人類的健康與疾病,是生命過程中兩個不同屬性的運動與變化,此消彼長、彼長此消,並可相互轉化。而健康,是與生命相同的屬性,與疾病則不同。所以,生命中健康屬性與疾病屬性關係的研究,就成為生命科學領域中的一個重要環節。研究健康屬性與疾病屬性的關係,就是研究健康與疾病的相,就是研究疾病與健康之間的相對、相反、相通、相變的具體相術關係。人不能沒有健康,人又不可能不得疾病。健康與疾病之間,就是一個主觀與客觀的生命與自然的問題,同時也是一個主動與被動的運動形式問題,更是一個主宰與被主宰的體系體制問題。

中醫學對健康與疾病的認識是相對論的。健康與疾病,是人類生命過程中的兩個對立事物的相對、相反、相變、相通。即,通過形貌與屬性的認識,健康與疾病是相對、相反的。

一、陰陽失衡導致疾病

機體在疾病發生、發展過程中,由於各種致病因素的影響,導致機體陰陽雙方失去相對的協調平衡,形成以陰陽一方偏盛與偏衰為核心的一系列病理變化。同時,陰陽失調亦是對臟腑、經絡、氣血、營衛等相互關係失去協調和平衡,以及表裡出入、上升下降等氣機失常和人體各種功能性與器質性疾患等病理機轉的高度概括。因此,陰陽失調既是疾病發生、發展的內在根據,又是中醫病機原理的總綱。

何為陰陽,《黃帝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所謂:「陰者,藏精而起亟也;陽者,衛外而為固也。」說明機體陰精與陽氣之間存在著依存互根和互用的關係。

  中醫養生 教你如何維持體內陰陽平衡(何為陰陽,最通俗的說法,男為陽,女為陰)

  華佗在《中藏經》中提到,人體就像自然界一樣,無論體內陰氣過盛還是陽氣過盛,都會導致疾病產生。要想獲得健康,陰陽調和是非常重要的。這就要求我們在養生時應該把人體的陰陽調和作為一個重要的養生法則,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強身健體,預防百病。

  那麼,我們該如何維持身體的陰陽平衡呢?

  我們都知道人的生命儲備是有限的,人的生命就好比是一根燃燒著的蠟燭,燃燒得越旺,熄滅得越早,所以,維持生命陰陽平衡就要注意節能養生。節能養生的目的是為了保護陽氣和陰氣,避免不必要的損耗,從而維持生命的陰陽平衡,它主要包括靜養生、慢養生和低溫養生三個方面。

1.靜養生

  靜養生是對生命的輕撫。靜養生的重大意義是什麼?靜養生能夠降低陽氣和陰精的損耗,從而維持生命的陰陽平衡,延緩早衰,延長壽命。靜養首先要先心靜,因為只有心先靜下來。生命才能靜下來。心靜下來,呼吸、心跳等都能夠減慢,血壓才能夠降低。我們知道」心靜自然涼「,心靜下來以後,人體的生理代謝、陽氣和陰精才能得到更好的保護。

  2.慢養生

  慢養生是節能養生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絕招。慢養生的重大意義是什麼?有資料記載,古代的人一呼一吸所用時間為6.4秒,但是現在的人用時為3.3秒,或3.33秒,比古人快了一倍。可見,隨著人類生活節奏的加快,呼吸的頻率也越來越快。生命的長短與呼吸頻率成反比,呼吸頻率越慢,壽命越長,呼吸頻率越快,壽命越短。那麼,怎樣做到慢養生呢?

  首先,我們要做到心慢,心慢下來,呼吸心跳才能慢下來,這樣才能減少陽氣和陰精的損耗。說一下上班族,上班的時候我們很緊張,因為我們知道社會競爭激烈,我們不能慢。但是下班以後,我們就應該轉入慢節奏,可以慢慢地做家務,慢慢地洗澡,慢慢地帶孩子,跟上班的時候應該有不同的節奏,先快後慢。總的原則是,生活應有快有慢、有緊有松、有忙有閑。

  3.低溫養生

低溫養生是生命的涵藏。低溫養生的重大含義是什麼?中醫經典巨著《黃帝內經》就指出,」高者其氣壽,下者其氣夭「,就是說在高山上的人壽命都比較長,為什麼?因為高山上的溫度比較低,這就引出了低溫養生這個問題。低溫養生可以降低代謝,降低代謝的速度,降低陽氣和陰精的損耗。那麼,我們怎樣做到低溫養生呢?在冬天,室溫不能過高,暖氣不要開得太大,這不利於低溫養生。另外,我們要多接地氣,多吸陰氣,多飲地下水、井水、礦泉水。同時,低溫養生還要多吃水生食物,比如說水稻;越冬食物,比如冬小麥、大白菜;冬生水果,比如冬梨、蘋果、冬瓜、冬棗等。

  總體來說,靜養生、慢養生、低溫養生互為因果關係,是生命節能的三大重要法寶。節能養生對維持生命的陰陽平衡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為它保護陰精和陽氣不被損耗。

另外,生命儲備是維持陰陽平衡的基礎,它包括三個方面:一個是飲食,一個是睡眠,一個是房事。這三個方面是增加生命儲備的三大要素,是維持身體陰陽平衡的主要環節。

二、中醫五行養生與疾病

中醫學運用了五行類比聯繫的方法,根據臟腑組織的性能和特點,將人體的組織結構分屬於五行系統,從而形成了以五臟(肝、心、脾、肺、腎)為中心,配合六腑(膽、小腸、胃、大腸、膀胱、三焦),主持五體(筋、脈、肉、皮毛、骨),開竅於五官(目、舌、口、鼻、耳),外榮於體表(爪、面、唇、毛、發)等的臟腑組織結構系統,為臟象學說的系統化奠定了基礎。

此外,中醫學根據天人相應的觀點,運用事物屬性的五行歸類方法,將自然界的有關事物或現象也進行了歸屬,並與人體臟腑組織結構的五行屬性聯繫起來。如人體的五臟、六腑、五體、五官等與自然界的五方、五季、五味等相聯繫,這樣就把人體與自然環境統一起來,反映了人體內外環境之間的相互收受通應關係。例如春應於東方,風氣主令,故氣候溫和,陽氣生髮,萬物滋生,人體之肝氣與之相應,故肝氣旺於春。

中醫學認為五髒的功能活動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繫著的。五臟是人體生理活動的中心。五臟之間在生理上相互聯繫、相互協調,共同完成整體的生理活動。五臟配屬五行,不僅闡明了五髒的某些功能特點,而且認為五臟之間存在著相互資生和相互制約的聯繫,並由此說明五臟之每一臟都與其它四髒髮生著關係,從而概括出五髒的整體聯繫。

臨床上依據五行相剋規律所確定的治療方法,常用者有如下幾種:

扶土抑木法:是以健脾疏肝藥物治療脾虛肝氣亢逆病證的一種方法,又稱健脾疏肝法。主要適用於脾虛肝鬱病證。

培土製水法:是指用溫運脾陽或健脾益氣藥物,以治療水濕停聚病證的一種方法,又稱健脾利水法。主要運用於脾虛不運,或脾陽虛損,水濕泛濫而致的水腫等病證。

佐金平木法:指通過清肅肺氣,以抑制肝火亢盛病證的一種治療方法,又稱清肺瀉肝法。主要適用於肝火亢逆,灼傷肺金,影響肺氣清肅而致的木火刑金病證。

瀉南補北法:指通過瀉心火,補腎水以交通心腎的一種治療方法。又稱瀉火補腎法、滋陰降火法。主要適用於腎陰不足,心陽偏亢,水火失濟,心腎不交病證。

此外,在針灸療法中,手足三陰三陽十二經脈四肢末端的穴位亦分屬於五行,即井、滎、輸、經、合五種穴位,分屬於木火土金水,臨床上即可根據不同病情,運用五行生剋規律進行選穴針刺治療。

同樣,五行生剋關係,對於精神療法亦有一定的指導意義,臨床上即可以運用情志之間的相互制約關係而達到治療目的。如《素問》說:怒傷肝,悲勝怒;喜傷心,恐勝喜;思傷脾,怒勝思;憂傷肺,喜勝憂;恐傷腎,思勝恐等,即是運用五行相剋關係來調整情志,從而達到治療精神性病症的目的。

三、中醫談戰勝疾病

因此,戰勝疾病,離不開健康;不健康,就難以戰勝疾病。

治療疾病,不僅僅治病,還要調整健康。調整健康,是為了更好的治癒疾病。所以,通常在對病人作出明確診斷之後,不僅僅要開藥方,還要開食方、開心方。

人要養生,首先是養這一口真元氣,這元氣藏在哪呢?藏在腎。所謂腎主封藏,藏的就是這口元氣。俗話說」色字頭上一把刀」這句話是想警告那些好色之徒,不要沉迷於美色,俗話說的好英雄難過美人關,很多有才有勢的人都是因為美女而一臭萬年,包二奶啊,養情人啊,養小蜜啊,最後都是被這些人出賣,要不就是妻離子散,作為一個男人要本份,作為一個女人,要守婦道,這樣生活才會少了很多麻煩!

藥方、食方、心方,都是建立在汗、吐、下、和、溫、清、補、消八法原則上為整體治療方案服務的,而不是單純的醫藥學、心理學、營養學方法。食物與心方,同樣也要分為寒、熱、溫、涼四性,也要分為陰陽五行屬性,與疾病的治療是同步的。

藥方治的是疾病,食方維護的是健康,心方調節的是情志!三方合一,就是中醫學維護健康戰勝疾病的理、法、術核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

您可能感興趣

巴西今年確診麻疹病例逾1000例 5人死亡
2018年4月病例精選
0129 病例分享
剛果埃博拉病例數累計至2837例 共1898人死亡
警惕!上月,安徽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20 例,死亡11例
【享?病例】第179-180期
0116 病例分享
0203 病例分享
聯合國艾滋病規劃署最新報告指出2017年全球有3690萬例HIV感染病例
北京1月流感病例環比增130%
巴西「黃熱病」病例2個月增1倍 超過去年同期510起
廣東現1例H5N6病例
我國每年新發癌症病例超350萬
廣東報告今年首例H7N9病例
勇士花530萬當試驗品!四個病例證明:考神難返20+10!
《警示》緬甸H1N1疫情不斷加重 死亡病例已達81例
病例3.反覆胸痛3年
巴西衛生部報告稱,發現2例麻疹死亡病例和103例確診病例
世界癌症日:注意!我國每年新發癌症病例近430萬
越南登革熱疫情進入高峰期已釀11死,共10.5萬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