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奇葩說》上,她說出了中國家庭普遍的痛點

《奇葩說》上,她說出了中國家庭普遍的痛點

VCG41182170874_副本.jpg


文:韓婧 | 壹心理專欄作者
責任編輯:螢火蟲
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最近被《奇葩說》一期節目刷屏了,辯題是「父母提出要和老夥伴一起去養老院,該不該支持」。很多人都說整場節目看下來記不得每個辯手說了些什麼,只知道自己從頭哭到尾。親情,和父母的關係,是大多數身穿堅硬鎧甲者的最後一道防線,一旦觸及,立馬潰不成軍。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馬薇薇,她說:「人生最痛苦的選擇是當兩個都是錯的時候,那個時候我們要選擇哪一個的代價我們更能夠背負。當父母足夠老的時候,我得跟他們一起住,即使我能夠預見那並不是一個和諧的家庭。」


她講到,「我們幾個朋友住在北京,一起租房子,我父母來北京看我的時候從來不敢住我家。他們說,我們薇薇從小不喜歡和別人一起住,如果這次我們去了住了家裡,那下次邱晨父母來了,周玄毅父母來來也住她家,薇薇肯定會煩死的,她肯定會受不了。我相信他們這種怕麻煩我是真心的,可是這種真心我就真的能坦然接受了嗎?有一天他們肯定也會因為怕麻煩我,說去住最好的養老院。他們一定會像我跟他們報平安一樣,跟我報平安。可是這些一定是真話嗎?真心說出來的不一定是真話,那是情話啊。」


此時,全場所有觀眾都已經淚奔。或許大家腦子裡都湧出了類似的畫面:我們為了在城市裡努力站穩腳跟,被老闆罵完後私下抹抹眼淚繼續加班加到深夜,為了談成一個項目跟各種自己喜歡的不喜歡的人打交道,為了節省支出晚上擠在合租房裡,早晨像三明治一樣擠在公交地鐵上。然而和父母打電話的時候,永遠都是輕鬆的語氣:「我挺好的,老闆很賞識我,工作也很順利,一切都不錯,你們儘管放心。你們怎樣啊?」電話那頭的父母似乎也被這種輕鬆的情緒感染,樂呵呵的說:「每天我和我的老夥伴們打牌,跳廣場舞,練瑜伽,身體好的很,你別擔心我們,照顧好自己,別捨不得花錢,爸媽永遠是你堅強的後盾。」


報喜不報憂是大多數親子之間最常見的交流特點

這樣做的好處是看上去一幅其樂融融的場景。大多數父母永遠不會告訴孩子:昨天體檢檢查出血糖有點高;因為上了年紀最近腿腳有些不利索了;因為擔心孩子獨自一人在外地還沒結婚晚上總是翻來覆去很晚才能入睡……


直到有一天,孩子接到了家裡的電話,父親或者母親說身體最近有點不好,讓回來看看。孩子回到家後發現父母已經住院很久,更嚴重的已經是被下了病危通知書。看著病床上奄奄一息的至親,孩子愣在那裡難以置信:明明前幾天還在電話里有說有笑得告訴自己,別擔心家裡,努力去追求自己的夢想。現在卻在和病魔進行艱難的抗爭,一切似乎來得那麼突然,突然得讓人措手不及。


為什麼大多數父母和孩子都傾向於「報喜不報憂」呢?因為在表達之前就形成了一種預設:我告訴對方我很好,對方才能夠放心地去做好自己的事情。只有這樣做了,才算得上「懂事」啊。這種現象太普遍了,以至於每個人聽到馬薇薇的發言都百感交集,直戳痛點。


「報喜不報憂」真的是一種值得鼓勵的表達方式嗎?未必見得。


在「報喜不報憂」的背後,我們能看到人們的焦慮和擔心:擔心對方無法承受現實帶來的壓力,擔心生活上的責任讓對方分身乏術,你以為是懂事的替對方承擔責任,卻忽視了有些責任和義務必須自己承擔。在這份焦慮和擔心背後,其實雙方都在一定程度上把彼此想像的過於脆弱了。

「報喜不報憂」對於信息接收者,還存在另一層假設:這些甜蜜真心的「情話」其實並非真話。即,我聽到的我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相,別人說的,可能是在哄我。判斷別人是不是說真話的依據是什麼呢?個體自身的感知。


舉個例子,V今天看男朋友臉色不太好,一直抱著手機沒有任何交流,於是心裡開始犯嘀咕:是不是他不開心了。鼓起勇氣問對方:你看上去有點不開心,怎麼了?沒想到男朋友矢口否認:沒有啊,我挺好的。


這個時候V有兩種選擇:一種是相信男朋友的「報喜不報憂」,他就是沒什麼,我該幹嘛幹嘛去;一種是質疑男朋友的話,要麼不停追問對方到底怎麼回事,列舉種種他反常的表現讓他承認就是不開心,要麼就是將矛頭只想自己,開始回憶自己做了什麼事情惹到他不開心。選哪一種取決於兩個人之前的經驗,也就是心


理學中所說的「投射」,這個過程中夾雜了強烈的主觀色彩。
實話實說,有話直說是一件困難的事情,相信對方所說的即是事實是一件更加困難的事情。


曾經一個朋友給我抱怨:「雖然我現在年紀大了,但是我就是不想找男朋友,我覺得一個人過我的日子挺好的。可是我父母總會說我心裡明明著急的很,出於面子嘴上不承認。他們無論如何也不肯相信我說的就是心裡話。」
還有一次,C和幾個朋友一起玩。吃水果的時候,朋友很熱情的拿出當季最新鮮的水果給C,C婉言拒絕說不想吃,無奈朋友執意堅持:「別客氣嘛,少吃點。」? 推搡很久之後C還是硬生生塞下幾個水果。
以上兩個例子都是出於真心和好意,可是對於接受者而言,這種真心和好意卻違背了她的主觀意願,於是選擇了拒絕,然而拒絕在他人眼中看來變成了嘴硬和客套。

如何做到實話實說?


首先應該先建立一種相信的習慣:選擇相信對方所說即為所想,相信對方有出於自由意志的選擇而說出自己真實想法的能力。
誠然,在我們這樣一個習慣「報喜不報憂」的人情社會,這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可是就像黃執中所言「這樣一直猜來猜去好浪費。」作為父母,你想子女了就告訴TA,如果TA願意,自然會找時間來看你;作為兒女,你不喜歡父母嘮叨就告訴他一些新鮮好玩的話題;作為伴侶,你不開心就告訴對方不開心的原因哪怕說你不知道原因也好過一句搪塞說沒什麼。你們關心的對方尚且沒有脆弱到必須溫聲細語小心呵護的地步,TA也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承受苦難的信心。


別打著愛的名義報喜不報憂了,讓對方知道你真實所想,用更多的時間去交流分享,尋找平衡點何嘗不是一種愛呢?


別再用你所謂的愛和懂事來揣測對方的心意了,人生苦短,何必不選擇簡簡單單的相信TA所說即所想。

到底誰才應該為校園暴力負責?

TAG:成長 |

您可能感興趣

話題度爆表,《小歡喜》踩中了國人哪些熱點、痛點和嗨點?
戳中社會「痛點」的《我不是葯神》,戳中你了嗎?
《為了你》魏小山上演首波痛點 楊金承:常回家看看
隔代教育的幾大痛點,說出了無數媽媽的心聲!
隔代教育的三個痛點,說出了無數媽媽的心聲
一組國外漫畫,卻戳到中國無數家庭問題痛點!
印度電影《起跑線》,戳中了中國家長們的痛點和淚點
隔代教育的三個痛點,說出了無數媽媽的心聲!
《後來的我們》將在全球播放 那麼問題來了 老外們懂我們的痛點嗎
《老男孩》、《美好生活》紛紛遭遇滑鐵盧,一個細節反應出了國產劇的痛點
說出無數婚姻的痛點
追新劇|《愛上你治癒我》竇驍說的這個痛點,作為女生又怎會不懂
原生家庭親情下的痛點與不忿,如《春潮》般湧出
追新劇|新《家有兒女》里主角們所折射出的「痛點」,你也遇到過
這部扎心的印度電影,居然戳中了中國家長的痛點
不敢承認我們的孩子只是普通人,是中國當代教育最大的「痛點」!
中鋼協:美國總是給我們找麻煩,我們也要找他的痛點
揭秘真正的教育!中國家長的痛點,被印度拍出來了!
明日之後:為何玩家紛紛說退游?最受玩家詬病的痛點,實在太傷了
貿易戰中國為何不能妥協?普京一席話,牽出了美國的痛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