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人都愛的巧克力如何走下奢侈品的神壇

人都愛的巧克力如何走下奢侈品的神壇


文/頤禎



人都愛的巧克力如何走下奢侈品的神壇



在巧克力千年流變的歷史長河裡,這種「長在樹上的銀子」不僅為雄心勃勃的投資商賺取了高額利潤,也讓世人得享「天神的美食」。「你不能拒絕巧克力,就像你不能拒絕愛情」,正是憑藉這樣一種魔力,巧克力迅速而決定性地征服了全世界各個角落的各類人群。


它的名字在古阿茲特克(今墨西哥)語的意思是「快樂已然來臨」。在這古美洲王國尊為王室飲料的千年歷史中,它以熱情火辣的口味悄然流行。

1519年,當它裝在金制高腳杯里,猶如敬奉神靈一樣,被蒙特祖馬皇帝用來招待西班牙的客人時,這些遠來的征服者,因它略微苦澀的味道而添加入糖和香料後,轉而進奉給西班牙的斐迪南國王和伊莎貝拉王后。


他們不曾料想這種改良後的暗褐色液體,會掀起整個歐洲世界對它的狂熱迷戀,進而發展到每年500億美金的龐大工業。它的名字就是巧克力!


天神的美食


最早把可可樹加以食用的是印第安人。類同於咖啡豆被發現的經歷,加上美洲文化信仰中泛神信仰,當印第安人發現可可豆有著提神、興奮的作用時,可可豆立刻當仁不讓地成為了一道宗教儀式上的飲料,被譽為「天神的美食」。


瑪雅人秉承印第人的發明,開始對可可樹進行農業種植。除了繼承印第人對可可樹的虔誠外,瑪雅人更加堅信可可樹可以帶給人智慧和力量。可可豆成為一種貨幣進行流通。而可可飲料則被裝在只用一次就要扔入神靈湖中的金杯里,如萬能葯一般在王宮流行。


其實當時這道只有貴族和勇士才能享用的佳品飲料,絕非我們今日所想像的那般甜美可口,因為其製作方式就是磨成粉的可可豆粉加玉米粉,加辣椒或者胡椒和水並吹打成泡狀。


所以當蒙特祖馬皇帝把這種他和朝廷大臣每日都要痛飲的神奇飲料,當作「液體黃金」般的禮物奉給西班牙人客人赫爾曼多·克努特時,西班牙人在艱難吞咽中掙扎了很久。


如果不是西班牙人奧維德告訴他,自己曾用100顆可可豆買了一個奴隸,讓急於尋找黃金的克努特意識到這種「長在樹上的銀子」背後的無窮價值,估計克努特打算把可可豆帶回歐洲大發其財的雄心,會在這杯又苦又辣的飲料面前統統打消。


保守百年的秘密


早在哥倫布從美洲順利返航後,就將來自美洲大陸的黃金和奇珍異寶呈獻給了支持他遠航事業的伊莎貝拉女王。在那些奇珍異寶中,就有一些深棕色形似杏仁的可可豆。

這是西班牙宮廷第一次看到可可豆——這種製造巧克力和可可粉的原料。無奈這種火熱苦澀的東西實在不適合西班牙人脾胃,所以可可豆一直銷聲匿跡到1528年,直到赫爾曼多·克努特帶著可可豆和泡製巧克力的工具回到西班牙。


讓可可飲品變甜,來適應歐洲人的口味這一主意得到投資者的一致通過。所添加的糖分之所以不是歐洲傳統飲食中的蜂蜜,而是蔗糖,則是在於利用西班牙當時佔據世界80%蔗糖貿易的優勢。在加入了肉桂和香蘭素、雲呢拿等幾種最新發現的香料後,這種飲料又經歷了幾次變化。


最後,有人認為這種飲料加熱會更好喝。於是當這杯甜美醇香的巧克力被捧到了西班牙皇帝查理五世面前,真正意義上的可可飲料誕生,這種新式飲料幾乎毫不費力俘獲了西班牙貴族的熱愛,風靡宮廷上下。


聰明的西班牙人立刻著手在其殖民地美洲、非洲廣泛種植可可樹。於是盈利豐厚的巧克力商業就此產生。在這一個世紀中,巧克力早已經成為西班牙人秘而不宣又離不開的食物,更是歐洲貴族世界可望不及的奢華之物。


西班牙王室自然小心翼翼地保守這份壟斷貿易,直到1606年這種巧克力破除萬難,輾轉流傳到比利時,此時巧克力才逐漸迎來它風靡歐洲的狂潮。


巧克力的時代


1606年,身在比利時的義大利商人安東尼·卡雷特尼成功打破了西班牙培植可可樹和買賣可可豆的壟斷局面,將珍貴的可可豆傳入義大利,巧克力隨即在義大利流行開來。


1615年,來自西班牙皇室的安妮公主帶著她對於巧克力的熱愛,嫁給法國國王路易十三,至此巧克力的甜香開始在法國王室彌散。


45年後,又一位西班牙、奧地利血統的公主帶著會製作巧克力的女僕,來到了太陽王路易十四的宮廷,結為姻親,確保了法國、西班牙聯盟。這位寂寞的王后曾當眾宣布,在她心目中只有兩個愛人:國王和巧克力。於是,作為滋補劑和催情葯的巧克力,其魅力縈繞在凡爾賽宮。


據說路易十五的情婦杜巴麗夫人在每次迎接國王的歡愛之前,必飲一杯熱巧克力以興奮自身。而凡爾賽宮規定只有上流社會才可享受這人間極品。

這種貴族王室演繹的明星廣告效果,讓巧克力在歐洲被推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1650前後巧克力被傳入倫敦。在開明君主查理二世統治時期,巧克力迅速傳播。


當時英國普遍認定它是一種營養飲品。國王的御醫佩皮斯和亨利·斯塔布斯都分別在他們的日記里提到,巧克力可以用來解除國王加冕禮後的宿醉並強身健體。


1657年,世界第一家巧克力茶座在倫敦隆重開業。在英國雖然不像法國王室明令讓巧克力屬於皇宮私有,但因可可豆昂貴,稅收很重,巧克力依舊屬於奢侈品。


隨著可可豆推廣種植,其價格也逐漸回落,這類巧克力茶座紛紛開業,成行成市,甚至開始取代咖啡店、茶室和酒吧。


1704年,巧克力來到德國,廣受歡迎。普魯士國王弗里德里希一世勒令徵收入口稅,巧克力亦未能獲免。1711年,查理六世將皇宮由西班牙馬德里搬到維也納,當然亦帶同他心愛的巧克力到奧地利了。


1712年在歐洲風光闖蕩了200多年的巧克力得以衣錦還鄉回到北美洲。短短十數年間,波士頓已豎立色彩繽紛的廣告牌,宣傳歐洲進口的巧克力。


流行的同時,各國喜好者也因口味的不一,對巧克力進行了不斷的加工。在法國,人們用牛奶代替了西班牙傳統做法中一半的水。而英國人則既加牛奶又加雞蛋,並把液體巧克力製成固體巧克力。


1697年,比利時已經成為享負盛名的巧克力中心。瑞士蘇黎世市長在比利時發現了這款人間極品,決定將巧克力引入瑞士,並在萊蒙湖畔開設瑞士首家巧克力廠,生產出歷史上第一塊巧克力磚。


1875年,聰明的瑞士人內斯特和彼得將奶粉加入以可可、糖和可可油混合而成的材料中,創製出牛奶巧克力。而在1879年,同樣是瑞士人林斯特進一步改良精製巧克力的技術,提升巧克力的香味以及增加香滑的口感。瑞士也因此成為繼比利時、法國後又一「巧克力之鄉」。


從貴族走向平民

如果說打破可可豆進口高稅收制度的功勞在英國,那麼大規模生產巧克力卻在它的故鄉——美國。第一個生產巧克力的工廠是詹姆斯·貝克爾博士和約翰·漢儂博士於1765年在麻薩諸塞州建立的。


美國人利用了與歐洲工業革命同步出現的技術革新,尤其是來自比利時的前沿生產和銷售技術。兩次世界大戰則刺激了巧克力的迅猛發展。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陸軍軍需團委託許多美國巧克力製造商生產20到40磅的巧克力塊,運到戰場的基地。這些巧克力塊被切成小片,分發給在歐洲作戰的美國士兵。最後,把巧克力包成小塊的任務又落到了生產商的肩上。


大工業的自動化生產大大降低了巧克力生產的成本,這也最終讓巧克力終於得以從貴族的專享成為普通公眾的美味。


時值今日,巧克力工業僅在歐洲就已經成為每年產值達500億美金的龐大工業。隨著亞洲人對於巧克力的接納和喜愛的加深,巧克力的市場份額仍在穩步增長。


巧克力這一天神饋贈的美味,必將長伴人類的生活,一如當初印第安人在初次品嘗它時留下的神奇祝福:伴芬芳而來,我將百世流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看歷史 的精彩文章:

TAG:看歷史 |

您可能感興趣

王墉書法:讓人生氣,想把他拉下藝術神壇,只是身單力薄
又一款兒科神葯走下神壇!寶寶用藥這件事,真的要謹慎再謹慎!讓家長都知道
走下神壇的的世界冠軍,為何捨得跳出舒適圈?
「萬能葯」蒲地藍走下神壇 孩子和孕婦都要慎用
兒童「萬能葯」蒲地藍走下神壇,孩子和孕婦都要慎用,你如何看?
走下「神壇」的阿司匹林,還能吃嗎?
海賊王:打敗山治而走上神壇的鬼人阿金,是否被吹得神乎其神了?
王菊走下時尚神壇,新造型被大家質疑,這下真的是網友們太挑剔了
是枝裕和走下神壇的一部作品?無稽之談
落下「神壇」,「葯神」之後的我們都變了嗎?
諸葛亮為何能走上神壇?既因他的理想和人格,也是因為歷史的原因
經典科幻神作走下神壇,毫無意義的狗尾續貂之作!
神壇下的藝術
走下神壇的詹姆斯:我要這諸神,皆煙消雲散!
寵物魚缸常用的黃粉,神一樣的存在,請容許我把它拉下神壇!
神奇寶貝:擁有詛咒之軀的五種精靈,都是殺人不眨眼的惡魔!之一慘遭削弱掉下神壇!
被拉下神壇的特種兵!
經典科幻神作走下神壇,毫無意義的狗尾續貂之作
寶潔跌下神壇,如何力挽狂瀾?
又一款兒童「萬能葯」走下神壇!孩子和孕婦都要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