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FAF揭開歐洲古董收藏世界:文藝復興三傑位居紙上作品頂端,荷蘭黃金時期最大藏家來自香港
3月10日至19日,第30屆 TEFAF 歐洲藝術博覽會(馬斯特里赫特)舉辦,本年度共有270家畫廊參加展會。今年 TEFAF 最大的變化是年度藝術市場報告的撰寫者、經濟學家克萊爾·麥克安德魯在終止了與歐洲藝術基金會的合作後,轉而與巴塞爾藝術展聯合發布報告。而本年度的《TEFAF 2017藝術品市場報告》將由經濟學家蕾切爾·波納爾接棒,在 TEFAF 於今年5月4日至8日在紐約舉辦的首屆春季藝博會上發布。《藝術新聞》國際版在本年度 TEFAF 舉辦之際向中世紀雕塑、早期攝影、當代珠寶、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紙上作品和荷蘭黃金時期的繪畫等領域的專家請教了各個領域最新的趨勢。
馬斯特里赫特。2017年第30屆TEFAF 歐洲藝術博覽會(馬斯特里赫特)於3月10日至19日舉行,今年共有270家畫廊參加。2017年的特別策展項目(TEFAF Curated)由位於里斯本的卡洛斯提·古爾班基安博物館(Calouste Gulbenkian Museum)館長佩妮洛普·柯蒂斯(Penelope Curtis)策劃,展覽主題為「斜倚或躺卧形象」的當代藝術家作品。而在2015和2016年,TEFAF 就已經開始通過邀請客座策展人來試探當代藝術的水位了。
2016年 TEFAF 現場,Colnaghi畫廊展位,圖片來源:TEFAF
自2016年開始,TEFAF 這家自1975年起開始舉辦的老牌藝博會,宣布了其擴張到紐約的計劃,2016年在紐約舉辦兩場藝博會,第一場於10月舉行,主要以當代藝術為主。
今年 TEFAF 最大的變化莫過於,TEFAF 年度藝術市場報告(TEFAF Art Market Report)的撰寫者、經濟學家克萊爾·麥克安德魯(Clare McAndrew)在終止了與歐洲藝術基金會(European Fine Art Foundation)的合作,轉而與巴塞爾藝術展(Art Basel)聯合發布報告。而本年度的《TEFAF 2017藝術品市場報告》將由經濟學家蕾切爾·波納爾(Rachel Pownall)接棒,在 TEFAF 於今年5月4日至8日在紐約舉辦的首屆春季藝博會上發布。
《藝術新聞》國際版(The Art Newspaper)在本年度 TEFAF 舉辦之際向中世紀雕塑、早期攝影、當代珠寶、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紙上作品和荷蘭黃金時期的繪畫等領域的專家請教了各個領域最新的趨勢。
倫勃朗《智慧女神密涅瓦在書房》(Minervain her Study),來自萊頓收藏
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紙上作品:
頂級作品出自文藝復興三傑
- -
義大利文藝復興期間頂級的紙上作品出自15至16世紀的文藝復興三傑——達·芬奇(Leonardoda Vinci)、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以及拉斐爾(Raphael)之手。「紙上作品對於這一時期是尤為重要的,就像當時人類逐漸成為萬物中心一樣,」洛杉磯保羅·蓋蒂博物館(J. Paul Getty Museum)的高級策展人、繪畫部主任朱利安·布魯克斯(Julian Brooks)這樣說道。保羅·蓋蒂博物館是世界上收藏量最大的博物館之一,在繪畫收藏方面也相當強勁。布魯克斯尤其提到,這一藝術形式的興盛正是15世紀晚期造紙業蓬勃發展促成的。
當談及文藝復興三傑的市場表現時,蘇富比全球古典大師紙上作品部門主管格雷戈里·魯賓斯坦(Gregory Rubinstein)用「只有天空才能阻擋他們」來形容這一市場無限的可能性。確實,當蘇富比於2012年向市場呈現來自查茨沃斯(Chatsworth)德文郡收藏(the Devonshire Collection)中拉斐爾的《年輕傳道者的頭像》(Head of a Young Apostle,約1519至1520年間)時,這幅作品僅僅經歷了17分鐘的激烈競拍,就最終以2970萬英鎊的價格成交,創造了倫敦拍賣市場該年成交價格最高的藝術品記錄。2016年12月,巴黎的塔桑拍賣行(Tajan)宣布了一則驚人的消息:他們發現了一幅達·芬奇的雙面紙上作品;這件作品的價值預估在1500萬歐元。
拉斐爾《年輕傳道者的頭像》(Head of a Young Apostle),約1519-1520年,曾於2012年在倫敦蘇富比以2970萬英鎊成交
在古典大師的利基市場中,高質量作品的供應可謂極其匱乏。但是,除了文藝復興三巨頭之外,其他來自於16世紀的義大利作品也相當令人興奮。2016年12月,一幅被重新發掘、出自佛羅倫薩藝術家安德烈亞·德爾·薩爾托(Andrea del Sarto)的黑、紅色粉筆肖像畫在法國波城(Pau)當地的 Gestas Carrère 拍賣行以320萬歐元(估價為50萬至60萬歐元)的價格成交。布魯克斯承認,德爾·薩爾托始終是自己的「軟肋」;他最近就在保羅·蓋蒂博物館為這位藝術家協助策划了一場重要的展覽。
荷蘭黃金時期的繪畫:
亞洲和荷蘭美學中共有的藍白色陶瓷
- -
對於荷蘭黃金時期(17世紀)的繪畫作品而言,來自亞洲買家的熱情恐怕是抬高這股趨勢中最出人意料的一劑強心針。在這樣的大勢所趨之下,目前正在巴黎盧浮宮展出的「荷蘭萊頓藝術展:倫勃朗時代」(Masterpieces from the Leiden Collection: the Age of Rembrandt,展至5月22日)將在巴黎展覽結束後先後前往上海的龍美術館和北京的中國國家博物館進行巡展。由商業巨頭托馬斯·卡普蘭和其夫人共同於2003年創立的這一收藏尤其包含高質量的倫勃朗以及約翰內斯·維米爾(Johannes Vermeer)、揚·斯特恩(Jan Steen)和格里特·迪奧(Gerrit Dou)的作品。倫敦藝術經紀人、展覽的支持者之一的強尼·凡·希福頓(Johnny van Haeften)指出這將是北京首次展出維米爾的作品。
楊·里耶文(Jan Lievens)《身穿斗篷的頭巾男孩》(Boy in a Cape and Turban),1631年,於盧浮宮萊頓收藏展中展出
據凡·希福頓稱,如今荷蘭黃金時期藝術作品的最大收藏家居住在香港。他指出了亞洲美學與荷蘭美學上的相似之處:「藍、白色的陶瓷在亞洲美學和荷蘭美學中都相當常見,除此之外還有兩者共有的那種沉靜、平靜與祥和的感覺。」除此之外,兩者之間的歷史淵源可以追溯至17世紀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貿易時期。
在近期古典大師拍賣以及2016年 TEFAF 歐洲藝術博覽會(馬斯特里赫特)上,荷蘭黃金時期的作品創造了一些尤其令人矚目的銷售成績。與其說蓬勃發展,這一市場更適合被稱作是平穩向前。然而對於收藏家而言,需要注意的是,收藏一位大師的平庸之作顯然是一個收藏錯誤。凡·希福頓說:「與其收藏一幅平庸的范·戈因(Van Goyen)的大師之作,收藏家倒不如收藏例如皮耶特·德·莫里金(Pieter de Molijn)這樣小有名氣藝術家的質量上乘的作品。」
地圖:
目前的買家多為女性
- -
稀有地圖及古籍經紀人丹尼爾·克洛奇(Daniel Crouch)解釋說,地圖在21世紀獲得了新的意義。「現在,我們無時無刻不接觸著地圖。相比於以往,人們旅遊或者遷徙得更加頻繁——無論你在什麼時候用手機上的谷歌搜索餐廳地址,地圖都會跳出來。」
這一現象有利地擴大了古代地圖這一利基收藏類別的吸引力——這一市場僅僅在2000年中期才進進入高端收藏家的雷達。這一方面的專家指出,比如說,地圖收藏目前吸引了更多女性買家,而並非僅僅是男性收藏家的愛好。
對於銷售地圖的經紀人而言,其中的優勢之一是目前地圖的數量幾乎可以供應來自世界任何一個經濟發達地區的買家的需求。克洛奇說,他目前銷售的是中國古代地圖,但是很有有義大利或者希臘的地圖。
完整成套的地圖更受歡迎,尤其是由荷蘭東印度公司官方水文工作者威廉·布勞(Willem Blaeu)及其子約翰內斯·布勞(Johannes)繪製的地圖。克洛奇將攜帶由這對父子繪圖師創作的一套九卷的《Atlas Maior》(1662-1665,價格為65萬英鎊)前往即2017年的 TEFAF 歐洲藝術博覽會(馬斯特里赫特)。
藝術經紀人丹尼爾·克洛奇(Daniel Crouch)正在出售由約翰內斯·布勞(Johannes Blaeu)繪製的地圖集《Atlas Maior》,1662-1665年
地圖本身也逐漸被看作是美的象徵,並漸漸被視覺藝術所接受;確實,就連TEFAF歐洲藝術博覽會網站首頁的背景圖都是一幅地圖。這些曾經被用以獨立展示而創作的作品如今正在經歷變革,主要原因是地圖的大尺幅可以撐滿整個牆面(這類作品的平均價格約為20萬英鎊)。邦瀚斯拍賣行古籍部門的總監馬修·黑利(Matthew Haley)說:「將地圖看作慾望的象徵已經成為了一種趨勢和主流。」
當代珠寶:
佳士得近三成首飾銷售額出自亞洲
- -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2013年舉行了名為「JAR 珠寶」的展覽。JAR 珠寶是以珠寶設計師喬爾·A·羅森豪爾(Joel A. Rosenthal)命名的。JAR 珠寶大大提高了珠寶在藝術界的地位。在紐約該次展覽展出的400餘件作品中,一隻鑲有鑽石和綠色石榴石的金鸚鵡鬱金香手鐲在2014年佳士得的拍賣中以350萬瑞士法郎的價格成交,而拍賣前這件作品的估價僅為19萬至29萬瑞士法郎。
JAR 鸚鵡鬱金香手鐲,1994年,曾於2014年在佳士得以350萬瑞士法郎成交
JAR 是目前這一小份額市場中為數不多的設計師之一——其他知名的設計師還包括香港的陳世英(Wallace Chan)、印度的維綸·巴加特(Viren Bhagat)以及來自歐洲的珠寶專家 Hemmerle。其中,Hemmerle 成功地打入曾經被包括寶詩龍(Boucheron)、卡地亞(Cartier)和寶格麗(Bulgari)等規模更大的品牌所佔領的市場。
佳士得亞太區主席高逸龍(Fran?ois Curiel)說:「人們現在會因為某個城市裡的某家特殊的商鋪而千里迢迢地前往世界的另一端。」佳士得目前就在紐約和倫敦開設了自己旗下的商鋪(稱之為「沙龍」)。
克里斯汀·赫邁勒(Christian Hemmerle)與妻子雅思敏(Yasmin)共同經營著這個家族企業。他指出,買家尋找的是「非同尋常且個人化的手工精品。這在當前的世界裡是十分少見的。」他將攜帶結合了鑽石和卵石的珠寶作品前往2017年的 TEFAF 歐洲藝術博覽會(馬斯特里赫特)。
趙心綺 探戈花園系列祖母綠花朵胸針
最近,來自亞洲的購買需求與日俱增。高逸龍指出,佳士得31%的首飾銷售額出自亞洲。富藝斯拍賣行(Phillips)亞洲區珠寶部主管朱燕儀(Terry Chu)指出,亞洲的買家主要來自台灣、印尼、香港以及中國大陸。亞洲的設計新星,例如趙心綺(Cindy Chao)的設計也吸引了來自美國買家的注意力。知名演員薩爾瑪·海耶克(Salma Hayek)和莎拉·傑西卡·帕克(Sarah Jessica Parker)都是趙心綺作品的粉絲。
早期攝影:
1974年才作為收藏形式出現
- -
早期攝影(1830年代至1860年代)作為收藏形式出現得較晚,這一趨勢主要由1974年在英國上拍的攝影師茱莉亞·瑪格麗特·卡梅倫(Julia Margaret Cameron)的《赫氏相冊》(Herschel Album)帶動了起來。這一組94幅由卡梅倫創作的當代英國肖像以5.2萬英鎊的價格被一位美國收藏家收入囊中,在當時創下了攝影作品的世界拍賣記錄。然而這本相冊卻因無法獲得英國出口許可而被留在了英國。
茱莉亞·瑪格麗特·卡梅倫《赫氏相冊》
早期攝影最迷人的地方是和當今快速手機成像相比背後繁複的製作過程。威廉·亨利·福克斯·塔爾博特(William Henry Fox Talbot)被稱為「攝影之父」,他的早期作品尤其收到收藏家的歡迎。這些「黑影照片」在相紙上捕捉了日光的效果,但這樣的效果並非通過照相機呈現——這樣的技巧甚至對於當今的攝影師都有著無限的吸引力。紐約藝術經紀人漢斯·克勞斯(Hans Kraus)於3月1至5日在紐約舉辦的ADAA藝博會上就致力呈現了福克斯·塔爾博特的黑影照片。同時呈現的還包括使用了相同技巧的當代攝影師杉本博司(Hiroshi Sugimoto)和亞當·福斯(Adam Fuss)。英國國家媒體博物館攝影部策展人、塔爾博特近期展覽的聯合策展人格雷格·霍布森(Greg Hobson)稱福克斯·塔爾博特的創作「始終不斷在實驗中進化」。
威廉·亨利·福克斯·塔爾博特 黑影照片《鐵線蕨》(Adiantumcapillus-veneris),約1839年
一幅福克斯·塔爾博特的早期作品在市場上的售價可以高達50萬美元;創作後期的作品若在作品狀態良好的情況下售價在5萬美金至15萬美金之間——這可不是一句多餘的修辭。根據邦瀚斯拍賣行的馬修·黑利所說,相紙是「極其脆弱」的。
卡梅倫的作品目前數量充足,仍然是收藏家爭相追逐的對象(這位女性攝影師同時也是一位高調精明的生意人)。她的作品的價位通常在1萬美元以下。
中世紀雕塑:
歐洲和美國仍是這一品類的主要市場
- -
專家、經紀人山姆·福格(Sam Fogg)指出市場對於中世紀雕塑的需求和品味已經從12至13世紀巴黎的象牙和琺琅製品逐漸轉移到後期來自西班牙和德國的多色木質雕塑上了。
在福格看來,這樣的轉變有著相當多的原因,其中他指出,對於可能禁止象牙製品交易的流言讓象牙製品的市場「平靜了許多」。與此同時,曾經在納粹統治之下流行的德國14至15世紀製品的市場正在逐漸回暖。同樣,西班牙中世紀雕塑家在藝術市場地位的上升也結局了古典大師市場長期的萎靡。
經紀人山姆·福格(Sam Fogg)正在出售的一尊來自加泰羅尼亞的多色木質主教雕塑,13世紀上半葉
這一領域中出名的藝術家較少——不過況且名聲也不能與作品質量劃等號。「有時名聲其實具有些許的誤導。一些優質的作品其實都是由無名藝術家創作的,」福格說。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雖然作品質量十分重要,但是過度修復也成為這一領域出現的問題。
不像其他收藏類別,中世紀雕塑由於其與宗教的密切聯繫並未大規模吸引亞洲藝術愛好者的興趣,歐洲和美國仍然是這一收藏類別的主要市場。但是當代藝術的買家卻給了這一類別一劑強心針——其中甚至包括在世藝術家。傑夫·昆斯(Jeff Koons)本人就是一名中世紀德國雕塑的收藏家。2008年,昆斯花費630萬美元從蘇富比拍賣行購入了一件15世紀早期蒂爾曼·里門施奈德(Tilman Riemenschneider)的椴木聖凱瑟琳雕塑。英國藝術家西西里·布朗(Cecily Brown)也在一段為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創作的視頻中呈現了自己對於中世紀聖母聖子雕塑的興趣。(撰文/Melanie Gerlis 譯/Laura Xue)
歐洲藝術博覽會 TEFAF
荷蘭 馬斯特里赫特會展中心 展至3月19日
在 TEFAF 之外,
今年全球還有這些古典大師展覽
- -
超越卡拉瓦喬
都柏林 愛爾蘭國家美術館 展至5月14日
17世紀30年代之前,博洛尼亞古典主義與彼得羅·達·科爾托納(Pietro da Cortona)的巴洛克主義盛行。卡拉瓦喬深受羅馬贊助人歡迎並以那不勒斯藝術而著稱,有著相當的影響力。所謂的「Caravaggeschi」——卡拉瓦喬當年或後繼的追隨者們正是本次展覽的主題。矛盾的是,那些竭力模仿卡拉瓦喬的作品並不出彩;而那些靈活應變了「卡拉瓦喬式」標籤的作品才達到了突破點。
卡拉瓦喬《房間里一個手拿豎笛的年輕男子》,約1615-1620年, Ashmolean Museum, University of Oxford
維米爾與風俗畫大師
巴黎 盧浮宮 展至5月21日
維米爾的12幅表現室內景物的畫作在展覽中與彼得·德·霍赫(Pieterde Hooch)等其同代畫家的作品一起展出,以表現維米爾是如何借用並轉化他人的視覺文本的。本次展覽將與萊頓收藏的30件倫勃朗作品同步展出,亮點包括一幅新發現的倫勃朗的畫《無意識的病人》(約作於1624-1625年)。
約翰內斯·維米爾《在寫字的女士》,1665-1667年,National Gallery of Art, Washington, DC
米開朗基羅與塞巴斯蒂亞諾
倫敦 英國國家美術館 3月15日展至6月25日
本次展覽展開了兩位藝術家的非對等關係。儘管70件展品中的大多數來自塞巴斯蒂亞諾·得·皮翁博,但他的導師米開朗基羅無疑有著更為廣泛的影響力。本次展覽由瑞士信貸贊助,亮點在於大量米開朗基羅親筆簽名的油畫和草圖,以挑戰其對手拉斐爾。
塞巴斯蒂亞諾·德·皮翁博《瑪麗和伊麗莎白:顯聖》,約1518-1519年,Collection Roberto Sgarbossa; Photo courtesy of the owner
啟蒙運動時期的巴洛克:巴黎教堂的18世紀傑作
巴黎 阿維尼翁小皇宮美術館 3月21日展至7月16日
本次展覽的突破點在於聚焦了舊政權繪畫迄今被忽視的一方面——大量巴黎教區教堂的祭壇畫,而它們的創作者是因其他流派或風格更為知名的Largillièrre、雷斯圖(Restout)、勒莫因(Lemoine)、Carle Van Loo、Vien和大衛(David)等人。展覽範圍不局限於美術館,那些祭壇畫仍保留於原處,教堂成為延伸的場館。
弗朗索瓦·勒莫因《聖讓·巴蒂斯特:聖厄斯塔什教堂》,1726年,Ville de Paris
在女王陛下手中:瑪利亞·特蕾莎的獎章
維也納 藝術史博物館 3月28日展至2018年2月18日
因其父親在戰爭和藝術品上揮霍了錢財,瑪利亞·特蕾莎(Maria Theresa)幾乎沒有餘力購置藝術與建築。但她不遺餘力地使自己的肖像在同代人中廣泛流傳,同時也為後世留下紀念。本次展覽展出了她獎章中的代表品,按戰爭、母親、女皇等主題陳列,以從不同角度促進公眾對她的認識。
加冕瑪利亞·特蕾莎為「匈牙利之王」的獎章,1741年,KHM-Museumsverband
魯本斯:君王的肖像
巴黎 盧森堡美術館 10月4日展至2018年1月14日
魯本斯在宮廷生活中的經歷促使他能夠自如地描繪貴族肖像,這也是本次展覽的主題。瑪麗·德·美第奇、路易十三世和西班牙菲利普四世的肖像畫與其他一些知名度較低的貴族肖像一同展示。魯本斯同代畫家波爾博斯(Pourbus)、尚帕涅(Champaigne)、委拉茲開斯(Velázquez)和凡·戴克(Van Dyck)的作品也將出現在本次展覽中。(編譯/許婧)
彼得·保羅·魯本斯《瑪麗·德·美第奇的一生》,約1622年,Museo Nacional del Prado, Dist. RMN-GP


TAG:成都藏玉閣 |
※收藏界頂級藏家:王中軍
※UCCA美術館之夜——「做生活的藏家」
※民國最奇葩收藏家:袁世凱二皇子,熱衷搜羅古今中外秘戲圖美女照
※香港藏家即將上拍的古玉精品
※珠寶界著名的新興藏家,來自卡達王室薩尼家族收藏的印度珠寶藝術
※吳湖帆:近代中國最偉大的收藏家、畫家
※馬上日本、英國藏家的中國走私文物將在香港——被拍賣
※一個古董商、收藏家、終生未娶、一年四季穿皮靴、收藏富可敵國,他是「中國古董教父」
※百年難遇的中國古玉大藏家,他的收藏足以媲美法國吉美美術館
※李盛鐸,「今日吾國唯一大藏家」
※大收藏家401期:黃玄龍徐盼蘋,台灣「翦淞閣」傳奇創造者
※中華民國二十三年帆船幣備受藏家們的青睞
※全球五大收藏家中唯一的華人-徐展堂先生
※中國最頂級的藝術收藏家的收藏之道
※荷蘭收藏家倪漢克承認錯誤,將收藏的古董藝術品帶回中國
※20世紀最傳奇的當代藝術品女收藏家:佩吉?古根海姆
※酷愛皇家玉器的外國大藏家
※美媒:中國藏家全球網羅遺失文物 把中國的東西「從歐洲吸走」
※古典藝術「小井噴」 拍賣行著眼亞洲藏家
※藏·薦 東弘國際:青花釉里紅龍紋大罐誠尋大收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