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劉思敏:中國人游南極,既有炫耀心態,更是認知世界

劉思敏:中國人游南極,既有炫耀心態,更是認知世界


中國未來研究會旅遊分會副會長劉思敏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分析,旅遊可以是一種「炫耀性消費」,是一個人宣揚自己經濟和社會地位的方式。中國人選擇南極旅遊,既有炫耀心態,更是對世界的認知。



劉思敏:中國人游南極,既有炫耀心態,更是認知世界



張健早在2010年就與夫婿到南極旅遊,當年的心愿是在冰川融化前,趁早去看看這片還未被人類開發和污染的凈土。


中國未來研究會旅遊分會副會長劉思敏說:「以前大家還沒出門旅遊的時候,我去旅行,就跟一般人區分開來了。現在大家都旅遊了,我就去南極,這花費更高、對體能的要求也更嚴格,才能顯示我跟其他人的不同。」

「到南極看企鵝去!」這個話題在中國的中產群體中日漸流行,但中國人到南極旅遊,是出於追潮流的心態,是為了滿足了解大自然奧秘的好奇心,還是要加深對環境保護的認識?


中國未來研究會旅遊分會副會長劉思敏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分析,旅遊可以是一種「炫耀性消費」,是一個人宣揚自己經濟和社會地位的方式。


他解釋說:「以前大家還沒出門旅遊的時候,我去旅行,就跟一般人區分開來了。現在大家都旅遊了,我就去南極,這花費更高、對體能的要求也更嚴格,才能顯示我跟其他人的不同。」


劉思敏指出,還有更高層次的旅遊心態,是為了追求自我實現。具體體現在一些遊客並不在乎他人怎麼看,他們的目標就是從旅程中達到自我充實。


不論遊客出於什麼原因造訪南極,隨著遊人紛至沓來,南極脆弱的生態必將面臨更大壓力。


有媒體指出,前些年有中國遊客在南極追逐企鵝等不文明現象在社交媒體曝光,引起輿論對南極游過熱的擔憂。


六年前到南極旅遊的張健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坦承:「去了南極的人,都會有不同程度的收穫。但畢竟那片凈土太純凈了,就算採取了保護措施,但人的腳印都已經給當地環境造成了破壞。」


她說「這是很矛盾的。我非常理解人們渴望探索大自然的心情,但從環保角度來看,過度旅遊和開發,終究還是會導致一些問題。」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旅遊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林越英向本報分析,南極生態系統是地球上最脆弱的,一旦遭到人為破壞,就極難甚至無法自行恢復。他建議,實行保護為主的限制性開發,是南極旅遊發展的核心。


林越英認為,應控制遊客的數量,以減少污染和影響。此外,也應加大環保培訓和教育力度,確保遊客全程的旅遊行為都符合環保要求,達到通過南極行來喚醒遊客環保意識的目的。

每年遊客限制在4萬人。實際上,國際南極旅遊組織協會(IAATO)已經制訂了許多保護南極環境的規則,包括不能靠近企鵝五米範圍內,登陸下船、遊玩返回上船都要清理鞋子,以避免生物侵襲等。


此外,每年登陸南極的遊客也限制在約四萬人左右,每一個登陸點每一次也不能允許超過100人上岸。


IAATO在網站上說,遊客的第一手經驗將促進人們對南極保護的認識,他們回國後,也都會成為南極的親善大使。


不過林越英提醒:「在遊客的環保意識尚未提高、法律和技術等外部條件尚未成熟之前,過分鼓勵旅遊帶來的僅僅是短期利益,勢必會損害南極地區的可持續發展。」


附錄:


2014年劉思敏博士接受《華商報》專訪


游南極,不好說就是「土豪行為」


這些年來,每一個旅遊熱點區域的出現,都將引來國人蜂擁前往,類似扎堆現象,又經常在我們身邊出現:扎堆跳廣場舞、扎堆搶鹽,甚至走上國際視野的中國大媽。南極是否會成為國人「扎堆」旅遊的下一個熱點


價格高不代表消費方式很「土豪」


華商報:南極離我們的生活很遙遠,但為什麼有那麼多人願意花高價前往那裡

劉思敏:提到南極游,人們的第一反應可能是「土豪游」,畢竟很少有人能花那麼多錢去一趟南極,這就好比LV包和寶馬、奧迪轎車,某種程度上成了身份的象徵。因為這種差異化的標籤存在,很多人就願意去關注它。但要強調的是,南極游的數量與年遊客量已達8000萬人次的出境游相比,人數簡直微乎其微。因此,南極游實際只是新聞熱點,還稱不上旅遊熱點。


「倉廩實而知禮節」,旅遊是兼具物質與精神雙重特徵的消費,是吃飽喝足以後的事情。參加國內旅遊的人群就是相對富裕的人群,出境旅遊的人群又是國內旅遊人群中高端的部分,南極游不排除存在土豪消費的可能性,但也不應該把它理解成為一種土豪行為,畢竟財富差異出現後,富起來的人們更願意花一些錢,出去走一走、看一看。在歐美髮達國家,旅遊也是中產階級乃至富人們最鍾情的生活方式,可見是一種人類的共性。


扎堆游像春運 人多假少是主因


華商報:國內旅遊業走到今天,究竟經歷了哪些階段


劉思敏:我國旅遊業的發展也就是改革開放後短短30多年的過程,一開始,只有少數有海外或港澳關係的人,進行港澳探親游,少數人能利用工作等機會出國。


隨著國民收入的增加,尤其是我國開始實施「黃金周」長假制度,人們的旅遊熱情才被真正調動起來,但這個時候,國內游景點人滿為患,旅遊質量也不高,於是,一些遊客開始選擇出境游。


華商報:最早的中國外景地旅遊起源於上世紀80年代熱播的電影《廬山戀》,許多人都紛紛前往廬山旅遊。如今,中國人好像無論在國外購物,還是旅遊貌似都喜歡扎堆


劉思敏:我並不認可這種說法。在國內外輿論中,中國人具有超強購買力,卻將更多的目光集中在國外奢侈品上,住差酒店,不懂得享受旅程,「錢多人傻」。其實,這些都是對中國遊客的誤讀。受消費主義影響,富裕起來的人們很容易產生購買奢侈品的需求,如果這種需求是剛性的,而且國外的價格比國內便宜很多,國人當然熱衷在國外買,這本身正說明是一種理性消費,只是因為太便宜了,買得太多,買得太直接,給人造成一種土豪消費的感覺。


現在,我國出境游高速發展,但一些旅行社的組織能力有限,對遊客出境培訓和引導等工作相對不足,再加上一些目的地國家和地區也沒有做好接待中國人的準備,才導致國人的不文明行為被放大。而且,長假短缺已經成為中國旅遊消費釋放的最大瓶頸,每年,大多數中國人的中遠程旅遊都只能集中在兩個黃金周以內,出遊的人多,目的地又集中,人滿為患在所難免,扎堆兒如同春運,這種出遊不是被迫的,完全是自願的無奈的理性選擇。


呼籲管制中國人游南極是矯情、因噎廢食

華商報:有人說,國人去南極旅遊影響了科考站正常運行,希望成立專門的機構,出台規定管理遊客


劉思敏:這種說法太荒謬了。全世界的遊客去南極都不需要事先審批,難道就只限制中國遊客南極不是一個主權國家或行政區,根本不可能適用中國公民出境旅遊目的地管理辦法。


每年去南極旅遊的也就幾千人,到了南極,看到了祖國的科考站,一定是倍感親切,合影、留念怎麼了我想,去草原的蒙古包前,牧民都會親切地送來酒水、酥油茶,更別說合影了∑考站的大多數科研人員長期孤獨工作生活在荒涼的南極大陸,應該比草原上的牧羊人更想看到同類吧何況是偶爾、少量來自祖國的親人呢這些遊客都是商業性的旅行,食宿行都有旅行社全程安排,誰也不會強求科考站設宴招待呀。在科考站門口照張相,與科考隊員合個影,在不影響科研的前提下參觀一下,蓋個郵戳,對中國的南極科考事業能有啥實質性影響呢?可以說,因為南極長城站「應接不暇」就呼籲對中國公民赴南極旅遊進行行政管制,既是矯情,更是因噎廢食。


熱點景區「熱」在性價比高 絕非扎堆


華商報:一個旅遊熱點區域的興衰發展是否有規律可循還是純粹的扎堆、非理性的行為


劉思敏:旅遊熱點的形成,必然是由參與者的數量、集中度決定的。如果這個旅遊產品,市場反響比較好,旅遊產品比較獨到,受眾比較廣,像東南亞一樣,它是冬季旅遊的聚集地,價格又比海南島便宜,華人比較多,語言上沒有太大的障礙,自然就成為了國人出境游的熱點地區,再比如馬爾地夫,它有特色獨到的度假酒店,離中國比較近,成本、價格又比夏威夷和地中海便宜,因此它也成為熱點。


還是那句話,老百姓心裡有一桿秤,他會選擇貨比三家,像中國人近幾年出境游的熱點地區——馬爾地夫、巴厘島、泰國,它們之所以成為熱點,共同性在於旅遊產品的性價比高、獨到性乾產品本身又迎合了中國人的口吻,所以它熱,絕非是扎堆。經常出國的人,願意去尋找新的目的地,如果首選的這些目的地都去過了,他們也願意開發新的目的地。旅遊就像潮水一樣,一波一波不斷擴大,有梯次推進的規律,從陌生到熱點,一定遵循著目的地由近及遠、接待設施水平的需求由低向高,由小眾旅遊逐漸向大眾演變的過程。


華商報:根據國外旅遊業發展的經驗來看,您覺得,「私人訂製游」能否取代團隊游和自助游,成為未來出境游的一種重要方向呢


劉思敏:從目前來看,常規的團隊游仍然佔據出境游的主要角色,但隨著人們出國次數的增多、旅遊經驗的不斷豐富、外語水平的不斷提高,有一定消費能力的國人,必然會更樂於選擇自助游的方式,進行深度旅遊。團隊游價格便宜,但走馬觀花,缺乏個性化追求。自助游雖然有了個性化追求,但卻沒有旅遊單位進行後勤服務,因此私人訂製游是介於團隊游與自助游之間的一種旅遊方式,但它的價格可能是最高的。


我認為,團隊游、自助游和私人訂製游三種方式,作為「三駕馬車」,都是未來出境游的方向,三者缺一不可,滿足不同遊客的需求,或者可以相互交叉地供遊客選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執惠 的精彩文章:

TAG:執惠 |

您可能感興趣

同是一片星空,中國人與西方人的認知為何有極大差異?
郭培 讓世界重新認知「中國時尚」
陳思誠:對於商業的認知和嗅覺,我骨子裡就有
非洲最發達的國家,全是帥哥美女,絕對顛覆你的認知,非常歡迎中國人!
宇宙認知:宇宙外面是什麼?超乎想像的世界!
世界最聰明的魚,幾乎顛覆了人類對魚智力的認知!
外國人眼中的「慈禧太后」,竟然和國人認知差距巨大
傳教士布朗為何堅持西方人和中國人之間沒有什麼認知的藩籬?
國寶認知偏差,如何忽悠你
為何說美國最痛恨的是土耳其,而不是俄羅斯和伊朗?看完顛覆認知
人與人最大的差距,不在貧富,而在認知
小米有品孟祥奇:認知「新奇酷」人群,與他們發生「好「的關係
認知的貧富差距 :說格局、說心胸、說視野,最終說的不過是認知
4個極少有人知道的宋朝冷知識,很可能顛覆你的認知
學者:發達國家對自身歷史認知非常清楚,包括對偉大歷史人物
劉昊然的貴和林更新的便宜,網友調侃:這就是直男對彩妝的認知差異!
自相矛盾,才是認知自由的最高境界
雷軍:不同意華為研發資金越多越好!榮耀趙明:顛覆了我們的認知
定居廣東的非洲黑人,是怎麼看待中國人的?答案顛覆你的認知!
一拳超人:埼玉老師對自己的實力有所認知嗎?是否自認是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