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九代同居,活了百歲,秘訣一個字,皇帝賜他四個字
國有國君,家有家長,無論治國還是治家,都必須有一個帶頭人,有一個核心人物。治大國如烹小鮮,管好一個家庭,同樣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別是這個家庭輩次複雜,人員眾多,個性萬種,管理起來就更難了。
初唐時,鄆州壽張縣就出了一個理家牛人,此人名叫張公藝。壽張縣,原名壽良縣,東漢初年,因避諱光武帝劉秀的叔父劉良,故改稱壽張。壽張,即今山東陽谷縣(一說今河南台前縣),位於今山東、河南兩省交界處,南北朝時依次隸屬北魏、東魏、北齊、北周,後隸屬於隋唐時期的濟州、鄆州。
從《壽張縣誌》和《張氏族譜》記載看,張公藝原名張藝,生於北齊承光元年(577年),卒於唐儀鳳元年(676年),活了一百歲。張公藝無官無職,一介平民,頂多算是個頗有家資的地主,但《舊唐書·孝友》卻單獨為其立傳,《資治通鑒》也有他的記載。這份傳奇,歸結起來講,離不開「孝友」二字。
凡事,都有各自淵源。張公藝出生在一個非常和睦的家庭,祖上幾代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婆媳、妯娌、姊妹之間關係也很融洽。張家數代不分家,不單過,大家湊在一起,其樂融融,鄰里和睦。張家的家風遠近聞名,朝野共知,歷朝歷代的統治者都把張家視為美德家庭的典範,紛紛派出使者前來慰問。
北齊天保元年(550年),文宣帝高洋親書「雍睦海宗」金匾,並派東安王高永樂去張家,「詣宅慰撫旌表焉」。隋開皇八年(588年),隋文帝楊堅遣大使、邵陽公梁子恭攜「孝友可師」金匾,代表朝廷「親慰撫,重表其門」(《舊唐書·張公藝傳》)。這一年,張公藝十二歲,已經開始頂門立戶,主持家政。
歷經齊、隋,張家數十年榮光不衰,在唐朝更讓人羨慕。貞觀九年(635年),唐太宗李世民特製「義和廣堂」金匾,「特敕吏加旌表」(《舊唐書·張公藝傳》)。麟德二年(665年)十月,唐高宗李治從東都洛陽出發,前往泰山封禪。十一月,「過壽張,幸其宅」(《資治通鑒》),親自登門拜訪了張公藝。
這一年,張公藝八十九歲,已是耄耋之年。自張公藝持家以來,繼續遵循不分家的傳統,「九代同居」(《舊唐書·張公藝傳》,《資治通鑒》作「九世同居」),九輩子男女老少住在一個大院內。得見天顏,張家上下九百人無不激動萬分,山呼萬歲。這份榮光,把張公藝以及張家的百餘年的聲譽推向了極致。
有人會問,張公藝未滿九十,何來九世?其實,這九世,不單純是張公藝的後人,也有祖上幾代輩份高但未必年老之人。據《張氏族譜》記載,「公藝幼年有威德之望,正德修身,禮讓齊家,……九代同居。合家九百人,每日鳴鼓會食;養犬百隻,亦效家風,缺一不食」,寥寥數語道出了張家的和睦禮讓。
唐高宗親臨張家,還有一個重要目的,就是要請教張公藝有何持家之道,能把一個九百人的大家庭搞得如此有條不紊。身為一家之主,張公藝固然有威德,「立義和廣堂,制典則,設條教以誡子孫」(《張氏族譜》),但是,每個家庭成員都有自己的個性和脾氣,單靠典則和條教是不可能管好這個大家庭的。
這一點,唐高宗最明白,皇族的規矩,朝廷的法紀,帝王的權威,嚴酷的刑罰,尚不能管得住李唐宗族男女老少,謀逆、陷害、爭鬥、爭寵事件屢屢在皇家上演。一個耄耋老人,又如何能把一大家子人管理得如此井井有條呢?張公藝必有藏而不露的絕招,這不光是制度和法則的事,至少唐高宗是這麼認為的。
在唐高宗再三誠懇請教下,張公藝沒有再說話,而是讓人拿來紙筆,俯下身子開始書寫,一連寫了一百多個字,然後呈上。唐高宗一看,紙上「但書百餘『忍』字」(《舊唐書·張公藝傳》)。寫了這麼多字,其實就一個字——忍。如果只寫一個「忍」字,就能說明意思;而這一百個「忍」字,意義更為深刻。
忍,從造字法看,既是一個形聲字,上「刃」表讀音,下「心」表意義;又似一個會意字,忍字心頭一把刀。人和人的交往,貴在交心,再好的兄弟朋友,也難免磕磕碰碰。怎麼辦?忍,最好是相互容忍。忍,是一種涵養,更是一種能耐,不是單純地把氣憋在心裡,而是要巧妙地去化解,消除彼此隔閡。
《說文》云:忍,能也;《廣雅》云:忍,耐也。遇事不生氣,不暴跳,先緩一緩,裝裝糊塗,然後想方設法解決,這才是忍的真諦。張公藝就有這種能耐,不僅自己忍,而且也能勸導同族之間相互容忍,所謂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正婦順,姑婉媳聽」(《張氏族譜》),正是一家人相互忍讓的結果。
領會了「百忍」的內涵,唐高宗哭了,「為之流涕」(《舊唐書·張公藝傳》)。這些淚水,有對張公藝的敬佩之情,也有對自己的無奈之悲。鄉野同族之間,沒有大不了的事,忍忍也就過去了;皇家宗室之間,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均涉及政治和權力,能忍得過去嗎?最是無情帝王家,歷朝歷代皆如此。
唐高宗留下「百忍義門」四個字走了,張公藝繼續以忍持家,活到百歲。唐代宗李豫時,女兒昇平公主下嫁郭子儀之子郭曖,小兩口鬧彆扭,郭子儀代子入朝請罪,唐代宗安慰他時所說的「不痴不聾,不做家翁」這句名言,大概就是受張公藝啟發。忍能促和睦,保孝友,但遇到大是大非問題,不可強忍。(劉秉光)


TAG:劉秉光 |
※此人活了256歲,經歷清朝九位皇帝,他的長壽秘訣只有七個字
※清朝一位女道士,活了118歲,有人問長壽的秘訣,她只說了四個字
※長壽的秘訣,原來是這三個字
※趙薇一個月瘦了二十斤,被問秘訣只說了兩個字
※日本人比中國人長壽,這「七個字」是秘訣,全做到了活到百歲!
※笑面虎毛人鳳為官的秘訣,靠這三個字,不惜娶一個有夫之婦
※清代一奇人,活了256歲,有人問他長壽秘訣,他只說了三件事
※《莊子》:黃帝問道廣成子,其修身一千二百歲,秘訣就在一個字
※張學良和宋美齡都活過百歲,他們長壽的秘訣一樣,就三個字!
※讓男人牽腸掛肚的秘訣,是這「五個字」
※清朝一和尚,活了140多歲,有人問他長壽秘訣,他說了四句話
※此人擁立皇帝有功,讓家族繁榮了180年,秘訣只有兩個字
※他是史上最長壽皇帝,活了89歲,享受七世同堂,養生秘訣就16個字
※未來一個月這幾個星座更容易事業成功,秘訣只有四個字!
※山中老人傳授小夥子4字長壽秘訣,小夥子照做,活到了一百二十歲
※百歲老人有個長壽秘訣:一日三餐都有……
※睡前一個小動作,讓你比同齡人年輕10歲,女人一定要知道這個秘訣!
※這個家族因為慈禧太后的一句話,名聲享譽全國,並揭示了一個秘訣
※在皇帝平均年齡只有四十歲的古代,乾隆為何能活89歲?秘訣是啥
※此人一直受皇帝重用,別人問他有什麼秘訣?他說了六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