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中的科技現象
動植物的有趣現象 有些動物為什麼不生病
螞蟻等蟻類是常見的微小動物,它們常年在地下築巢,特別是在陰暗的孔穴中生活,卻極少生病。這是什麼原因呢?
澳大利亞的科學家解開了這個謎。原來,螞蟻的胸部部長有能分泌某種抗菌素的腺體。經檢測,這種抗菌素能抵禦包括金黃色葡萄球菌、多種有害病菌和有害黴菌等細菌侵襲。在這種「天然抗菌素」的保護下,不管多少細菌向它們發動進攻,螞蟻也能安然無恙。
蒼蠅終生出沒在骯髒之地,置身於病毒之中,然而它自身卻從不因此而染上疾病。這又是為什麼呢?科學家經過研究發現,在蒼蠅體內有一種抗菌活性蛋白。這種蛋白有其驚人的殺菌能力,只要有萬分之一的濃度,即可殺死各種病原菌,現在生產的各種抗生素和殺菌劑都無法與它相比。 此外,兔、狗、鴨、雞等也經常吃髒東西,但很少有胃腸疾病。科學家認為,這些動物之所以較少發生細菌性感染,是因為其膽汁中含有去氧膽酸,具有消炎作用。
植物也要睡眠嗎
動物是要睡眠的,有趣的是,植物也要睡眠。太陽花是一年生的肉質草本花卉,上午10點鐘「醒」來時開花,可是一到下午它就閉合起來睡眠了。紫茉莉下午5點左右開花,到第二天天亮時就閉合睡眠了,好像怕見太陽似的。最有趣的要算落花生的花了。它的睡眠時間有長有短,是隨晝夜長短的不同而變化的。7月,它在早晨6點鐘「醒」來就開花了,到下午6點才閉合睡覺;到了9月,它要到上午10點鐘才開花,而下午4點鐘就閉合睡覺了。如果遇到陰雨天,它更是貪睡,常常是睡得早、醒得遲。
植物除了花和種子要睡眠外,葉子也要睡眠。許多植物的葉子在夜間常呈現出各種垂直於地面的睡覺姿態,如花生葉、煙草葉都是朝上捲曲,而三葉草的葉子和開花的豆類植物的葉子都是朝下捲曲的。
植物要睡眼是怎麼一回事呢?原來,植物的睡眠是由周圍環境所引起的保護自己的一種本能。白天和夜晚,氣溫的高低不同,空氣的濕度也不同,不同的植物對環境的適應也不同,即使在相同的環境中,具有睡眠活動的植物,生長的速度也較快。所以也可以說,植物的睡眠是為了適應晝夜溫差變化而形成的一種遺傳習性。
「共棲」與「共生」
「共棲」是指兩種不同的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起碼對一方有利,也可能對雙方都有好處,但是它們的關係並不是相互依存不能分開的。
「共生」也是兩種不同的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對雙方都有利,它們的關係是相互依存的,如果分離,雙方都不能生存。
動物也有「友誼」嗎
非洲的找蜜鳥以及挖蜜獸之間的相互幫助友愛堪稱典範。非洲有大量蜜蜂,它們在地下營建蜂巢。而當褐色的找蜜鳥發現了蜂巢以後,就會鳴叫著飛向挖蜜獸的洞穴。當挖蜜獸聽到鳥聲就會馬上鑽出洞來,跟在找蜜鳥後面,一起向蜂巢跑去。挖蜜獸屬於挖洞健將,皮毛很厚而且不怕蜂蜇,不久,就挖出了蜂巢。它會不客氣地把蜂蜜以及蜜蜂幼蟲全部吃光,而只剩下空蜂房留給夥伴,回家去。奇怪的是,找蜜鳥想要的就是蜂房裡的蜂蠟。因為,找蜜鳥的胃腸里有大量細菌,可以把蜂蠟分解為脂肪,用來供身體吸收利用。
一些生活在非洲尼羅河上游的鱷魚,通常出沒在水面,去襲擊小動物,但他們對千鳥卻相當「友好」,我們看到,千鳥常在鱷魚嘴裡自由跳動,去抓食他牙縫中的殘渣。有時鱷魚會感到十分舒服,卻忘記嘴裡還有「朋友」而把嘴巴關閉起來。這時千鳥就會扑打翅膀,用自己羽毛上的棘刺,去刺痛鱷魚的牙床,以便使鱷魚張開嘴巴,讓千鳥飽餐後迅速飛開。有時當千鳥飛來時,鱷魚正在睡覺,千鳥就會用翅膀小心敲打它的嘴巴,使鱷魚從睡夢中醒來,然後張開嘴巴去迎接它,讓千鳥為它進行細緻剔牙縫的牙術。因此在這裡,千鳥充當了鱷魚的「牙醫」,而與此同時鱷魚又為千鳥開設了一家「飯店」。


※科技時代的創新生態
※電影里的黑科技走下神壇 生物特徵識別技術前世今生
※水動力分選+生物酶解,聯美生物科技用獨創垃圾處理技術為綠色生活賦能
※明德生物:擁有領先儀器檢測平台的生物科技公司
※新一輪科技的必爭「高地」—人體微生物
※科技改善生活?生活需要科技!
※生物科技角斗場:中美競爭持續升級
※緬甸金融科技的發展現狀
※科技改善生活
※綠盟科技以科技打造金融安全新生態
※經濟轉型中的金融科技
※中草藥發酵技術,傳統中藥與現代菌藥科技的完美結合
※中國科技創新實現歷史性跨越
※用「黑科技」打造智慧物流 中國物流信息化大會展示頂尖科技
※植物醫生紫靈芝系列,科技加持實現真正的抗衰老
※水象科技官微正式上線│水象科技董事長陳武:探索智能科技,共創美好生活
※「致敬達芬奇」光影藝術體驗大展 科技與藝術的邂逅
※信息科技領域中的六大顛覆性技術創新
※《黑鏡》:科技發展中後人類生存的想像與局限
※影創科技新品強勢登場,觀眾驚呼智能科技改變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