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曾憎恨父母,這篇文章也許會給你啟發!
情感醫生潘幸知(微信:sharpshow),幫你提高戀愛和婚姻情商。
作者:周小寬
01
那天我媽約我喝咖啡,看著她背著包包,提了一袋給我孩子買的各種吃的,在咖啡店外面找門口的時候,我突然覺得我媽真的老了。
這種感覺讓我難過。除了難過,我還被某種感覺刺痛—— 我想和我正在老去的媽媽親近,我想安撫她,就像安撫任何一個在我身邊出現的需要愛的人,就像對待我的朋友、伴侶、孩子或者陌生人,我想對她抱以溫柔的微笑,深情的注視,可是我意識到我做不到。我真的做不到。
不知道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瞬間?當你長大了,忙碌著,和父母的矛盾也少了,也許他們再也無法對你嚴厲,再也無法干涉你的生活了,
因為你變得如此強硬完全不給他們靠近你生活的機會了,然後你們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保持著「無線電靜默」,猶如這個世界裡對方已經不存在一般,但是突然當你看到她(他)某個瞬間那蒼老的容顏和身體,或者當你聽到她去醫院查出了什麼毛病,在那個時候,你會不會有一萬句話,想說,可是你卻說不出一句話。
最後,你就是從喉嚨里擠出了幾個字,「我都跟你說了要注意身體!」
我對我媽媽想表達的那一萬句話,是愛。阻止我對我媽媽表達那一萬句話的東西,是恨。愛恨交織,這感覺讓我難過。
我大概知道我媽媽的故事。我媽媽是個自我價值感很低的女人。在五十年代,這樣長大的孩子很多。家裡排行第三的女兒,是最容易被無視的一個。
她說,她曾經被遺忘在幼兒園,家裡大人都吃了晚飯,圍在爐子邊準備著過年要吃的炸丸子時,才想起四個孩子少了一個,那時已經晚上八點多。
我媽媽的媽媽,並不懂得如何當母親去愛小孩。在戰爭年代,外婆的父親突然在日軍轟炸中喪生,她一共有十一個兄弟姐妹,最後活下來的只有我外婆和她的大姐。
後來她雖然生育了孩子,我媽媽說記憶中外婆下班回家從來沒有抱孩子坐在膝上,說一會兒話的時刻。一 次 也 沒 有。
於是我媽媽從小就想博得大人的注意。她沒有別的方法,就是在家賣力幹活,拿個小毛巾擦桌子擦凳子擦一切她能夠得著的東西。
然後當外婆的同事來家裡,外婆會特意和同事說,「看到了嗎?這都是我們家老三擦的,這孩子特別愛乾淨愛勞動。」這是我媽媽被自己的媽媽看見的瞬間。於是這個瞬間,就貫穿了她的一生。
我媽媽在我的記憶里,一直就是一個特別喜歡搞衛生的人。每個周末,好不容易休息一天,她不會帶我出去玩,無論我多麼盼望,我媽媽都要在家搞大掃除。
我媽媽特別需要被人誇獎。被人肯定。小時候這是我的疑問,我不知道我媽媽為什麼那麼喜歡被誇獎,後來我懂了:其實她就是一遍一遍的,需要去確認,她被看見了。她需要確認,她是存在的,是被喜愛的,是好的。
她需要變得完美。她覺得越完美她越能被看見。直到現在,我媽媽仍然是一個這樣的人。直到現在我媽媽仍然說,她就是要追求完美。
我們的人生就是這樣戲劇化地被埋了伏線。
02
母嬰關係在多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人的人格?研究母嬰關係的溫尼科特說,父母對孩子做了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父母是怎樣的人格。
所以人生故事的大綱就是這麼簡單:母親是怎樣的人格,決定了她會創造怎樣的母嬰關係,也決定了這個孩子在早期形成怎樣的核心人格。
對我媽媽來說,就是備受戰爭之苦好不容易存活下來的外婆的人格,決定了我媽媽的人格,而我媽媽的人格,決定了她會怎樣作為一個母親來對待我,當然,這也在我的人生里埋下了伏線。
心理學有一個觀點是這樣的,如果一個孩子在0-18個月處於被忽視的狀態,生活中沒有人特別關注她,給予她足夠的呵護和注意,這種「被無視」的孩子,將來會成為一個不斷追求完美、極度需要別人讚揚的人。
這個孩子長大了很可能成為那種活在別人的眼裡和口中,做任何事都在想別人會不會認可和誇獎她,需要在以後的人際關係里,用無限的讚美無數次證明自己「無所不能非常優秀」,補償早年缺失的共情接納。
當然,這樣的人很難活出自己,而且他們會活得很累,他們周圍的人也會很累。
為什麼要證明自己很優秀無所不能?因為嬰兒非常脆弱,她靠和媽媽的鏈接來感受這個世界。
如果媽媽能好好地及時回應她,給予她足夠的關注,當她餓了會有奶喝,她需要安撫會有人抱起她,這個嬰兒會覺得自己是「無所不能非常優秀」的,這就是人一開始需要建立的一種「全能」感覺。
有了這種感覺,我們才能很好地去發展我們和這個世界的關係,
這是我們安全感的基礎,否則我們就會非常焦慮,至少在一開始,在我們的潛意識裡,我們需要透過母親對我們持續不斷的回應去確信—— 我很好,我是世界所愛的,是被世界接納的。
因此,我是安全的,我可以安全的存在,我可以做我自己。這就是安全感的來源。而一個「被無視」的嬰兒,她無法產生這樣的感覺。
缺少的這一條代碼,需要她長大在所有的事情上無數次去證明,我其實是很棒的,然後我就可以被人看見,被人讚美,被人接納。
這個孩子沒有「做真實自己」的安全感,她只能成為別人眼中優秀的人,才能感到片刻的安全。
這就是我媽媽的故事。其實這也是,我的一部分故事。我媽媽的人格,在很大程度上,也影響著我的人格。
03
「一個過分追求完美的母親,會把孩子的『不完美』看成是自己的不完美,這會使她產生前所未有的挫敗感,這種挫敗感可以直接導致她改變對孩子的態度,加強她對孩子的控制,以便使孩子更加接近她所要求的完美標準。」
不只是我,我們身邊的很多人,因為那個年代,都有著這樣的媽媽,也因此,我們都有著相似的童年,都有著相似的和媽媽的關係,我們心裡都埋著一樣的伏線。
我看過一個網友的評論,她說:如果我們憎恨父母,我們就無法真正的接納我們自己。
這句話是有道理的。我們經由父母來到這個世界,媽媽是我們生命的一部分,恨她,我們也會攻擊自己。因為潛意識很清楚,我也是媽媽的一部分,我和媽媽交融在一起。
我們有時不讓自己過得好,我們有時會把生活搞得一團糟,用自己的失敗和糟糕去向媽媽示威,你看吧,都是你害的。
或者,我知道你希望我成功,我就偏不成功,我要讓你失望。如果我過得很好,那麼我會離你遠遠的,我會對你很冷淡,誰叫你當年那樣對待我。
愛恨情仇,這樣才叫做交織。但是每一種攻擊、報復或者疏離,其實都讓我們痛苦。攻擊了母親,讓她流淚,我們潛意識裡,也會成為罪人。
母嬰關係在我們人生中不僅埋下了伏線,它編出的劇本,還特別虐心。很多時候,我們就只是這個劇本的演員,而非編劇。
學了心理學,我理解了我媽媽的故事。我也理解了我媽媽。我也反觀了自己,我也開始覺察和改變,試圖停止那些日復一日潛意識的循環。
但是,這樣我就能與她和解嗎?不能。我做不到。在咖啡店門口的那一瞬間,我問自己,為什麼我無法對媽媽表達我的愛?為什麼我無法去親近她?
為什麼她每次說的那些話,都會激發我好多好多的憤怒,以至於我不得不盡量避免和她談及我的生活、我的心情?
我想,那是因為我對我媽媽還是有恨的。即使我懂得了所有道理,我仍然無法放下這種恨。這就是人。
而當我媽媽仍然用那種人格和我相處時,她的人格會勾起我對那些糟糕的往事的回憶,會讓我重溫那些不好的感受,所以我仍然會憤怒,她雖然年邁了,但是她還是那個她。
這一切都沒有改變。這就是人。人,會有過不去的愛與恨,也有改變不了的人格某些部分。
04
與她完全的和解?我做不到。我能做到的,只有接納自己,和這一切的真實。
如果我遇到一個人,有著和我媽媽一樣的童年,如果那個人是我的朋友,我會憐惜她,我會安慰她,我甚至會擁抱她。
但是,我知道我媽媽有著這樣一個童年,我卻無法去擁抱我媽媽。因為她是媽媽。我是女兒。這就是無法改變的部分。
但是有兩件事是我們可以做的:停止粉飾生活,停止勉強自己。
什麼是成熟?成熟就是,接受一個這樣的劇本;
什麼是強大?強大就是在這個劇本的基礎上,去改寫它。
很多人的痛苦來源於——只允許恨存在,不允許愛或者自己對媽媽還有一絲柔情;只允許愛存在,不允許自己對媽媽有一點不滿和憎恨。
正是這些矛盾導致了我們的痛苦,磕磕絆絆,處處碰壁。導致了我們總是要讓自己和自己爭鬥,我們要麼攻擊自己,要麼攻擊他人。
母嬰關係不只是決定了我們最初的核心人格,如果我們一直無法接納自己對母親或父親那些細微的矛盾的劇烈的情感,我們將在以後的人生路上也永遠無法停止自我折磨。
和解,不是與父母和解,而是與對父母又愛又恨的自己,和解。
試著去這樣想—— 我愛她,我無法表達;我恨她,我也無法完全釋懷,這種糾結,這種變扭,這種矛盾的心態,也許正是我和她之間的紐帶吧。
這就是所謂的母親和孩子吧。
我曾經努力地學習心理學,我曾經努力地想要去和解,變得更為成熟豁達,但是我沒有做到。
如果你也有過這樣的嘗試,我想對你說,不要勉強自己去和解了。愛和恨共存,就是生命本來的狀態。我們愛她,我們也恨她;我們恨了她,不等於我們就不愛她。
當你對父母惡言相向時,難道你沒有深深地恨過自己嗎?當你發現自己沒法聽完媽媽一整句嘮叨就要發火時,難道你沒有恨過自己嗎?當你在外面闖蕩離開家庭兩三年,過年都懶得回家就寄錢回去,媽媽的電話也不想接時,難道你沒有恨過自己嗎?
你逃避著與她親近的痛苦,可是你依然還是痛苦。你想用自己的方式去懲罰那個沒有好好對待你的她,可是你也一直在心靈深處懲罰著你自己。
你沒有放過她,你也沒有放過自己。不是嗎?
你覺得,你不能遺忘當年母親是怎樣對待你的,你以為你記住那些糟糕的時光是為了自己要勇往直前把過去拋在腦後;
可是你一天也不曾忘記那些糟糕的時光,其實是因為那些時光雖然糟糕,卻是你作為一個孩子,媽媽給你的全部。
05
你愛媽媽。無論她曾經怎樣的無視你,傷害你,刺痛你,你仍然愛她。在你的本能里,在你的潛意識裡,那份愛一直都在。
不知道如何表達愛,就不要表達,但是允許愛存在。不用覺得羞恥。不知道如何放下恨,就不要放下,允許恨存在。不用覺得自責。
這就是和解,與自己的和解。和解了之後,你不會在潛意識裡,對自己又愛又恨,不會對自己想接納又不敢接納。
你不用再花力氣和自己抗爭,不用再做很多事情去掩蓋你的愛恨情仇,你的能量得到了解放,可以去做其他更有意義的事情。
我們的人格,在很早的時候被註定,只是故事的前半段。我們還可以選擇怎麼書寫我們的後半段。允許自己對父母的愛與恨同時存在,這種接納,可以幫助你和自己和解。接納自己的哀傷,放棄那些「原本該如何」的幻想。
當我看到媽媽的衰老,我會難過,那麼就接納這種難過;當我給她買了一杯咖啡,她很開心,下一分鐘她就會對我生活里所有的事情開始指手畫腳,然後我觀察到了自己的憤怒,於是我就接納我的憤怒——最關鍵是,接受自己有一個這樣的媽媽的真實。
只有接納了憤怒,你才能不再憤怒。
只有允許了憎恨,你才能不再憎恨。
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對伴侶孩子同事的很多焦躁憤怒不滿,都是因為我們沒有辦法和我們內心的愛、恨和諧相處,我們無法與現實的自己和解,我們無法接受我們對父母極為矛盾的情感,所以我們才會感覺到有時整個世界都在與我為敵。
接受自己的真實,接受自己有一個這樣的媽媽,別再掙扎。這就是成熟。我們每個人都有黑暗和創傷。
潛意識的黑暗如同汪洋大海。在人心裡,黑暗和光明是並存的。我們和父母之間,愛與恨也是並存的。這很正常。這就是生命本來的面目。願我們都能,看見它,允許它。
潘幸知
攜手百位情感諮詢師
為你的婚姻和成長保駕護航
夫妻溝通|出軌冷暴力修復
性和諧|離婚適應|自我成長
預 約 付 費 咨 詢
請 聯 系 微 信 號
xingzhizaixian12
幸知學院
《打破原生家庭傷害的代際魔咒》
課表
授課形式:可反覆收聽、隨時收聽的音頻
注意!好課回放特價系列,無答疑
課程費用:原價788元
現特別價:299元
課程導師:宋立
收聽方式:
識別下方二維碼
訂閱專欄,支付299元
收藏鏈接開課收聽
(付款不成功,可直接聯繫 )
加入微信生活群
您也可以通過電話諮詢
支付完畢
老朋友聯繫幸知在線任一客服!


TAG:潘幸知 |
※這篇文章送給你,沒錯,就是你!
※孩子矮都賴媽?誰再這麼無知,就把這篇文章甩給他看!
※如果男朋友再跟你說多喝水,你就把這篇文章甩給他!
※你可以不看這篇文章,但希望您能轉發
※誰說你胖,就把這篇文章給他看!
※如果有一天,你連自己父母都想放棄,建議你看看這篇文章
※如果你忍不住對孩子發火,就讀一讀這篇文章,看哭所有爸媽!
※孩子看到這篇文章後分享給父母:我需要你們更懂我!
※如果你忍不住對孩子發火,就讀一讀這篇文章,看哭爸媽了!
※這篇文章,我勸你們不要看
※如果你的孩子不喜歡讀書、不會寫作文,那你一定不能錯過這篇文章
※還在猶豫要不要給孩子報輔導班?也許這篇文章能給你一個答案!
※如果你忍不住對孩子發火,就讀讀這篇文章!
※如果你也陷入討好而不懂拒絕,希望這篇文章能帶給你新的啟示
※再有人讓你一定要生兒子,請把這篇文章發給他!
※如果你忍不住對孩子發火,可以讀一讀這篇文章……
※如果你忍不住對孩子發火,請讀讀這篇文章!
※誰再說書法沒標準,就把這篇文章甩給他!
※以後誰再跟你說貴州窮,你就把這篇文章甩給他看!
※金魚可以吃,但為啥沒人吃呢?這篇文章或許能給你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