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論語》:子罕篇 第九

《論語》:子罕篇 第九

《論語》:子罕篇 第九



本篇共包括31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也」;「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彫也」;「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本篇涉及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孔子弟子對其師的議論;此外,還記述了孔子的某些活動。


9.1 子罕言利與命與仁。


【譯文】孔子很少談到利益,卻贊成天命和仁德。

【評析】「子罕言利」,說明孔子對「利」的輕視。在《論語》書中,我們也多處見到他談「利」的問題,但基本上主張「先義後利」、「重義輕利」,可以說孔子很少談「利」。此外,本章說孔子贊同「命」和「仁」,表明孔子對此是十分重視的。孔子講「命」,常將「命」與「天」相連,即「天命」,這是孔子思想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孔子還講「仁」,這裡其思想的核心。


9.2 達巷黨人曰:「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2)。」子聞之,謂門弟子曰:「吾何執?執御乎?執射乎?吾執御矣。」


【譯文】達巷黨這個地方有人說:「孔子真偉大啊!他學問淵博,因而不能以某一方面的專長來稱讚他。」孔子聽說了,對他的學生說:「我要專長於哪個方面呢?駕車呢?還是射箭呢?我還是駕車吧。」


【評析】對於本章里「博學而無所成名一句」的解釋還有一種,即「學問廣博,可惜沒有一藝之長以成名。」持此說的人認為,孔子表面上偉大,但實際上算不上博學多識,他什麼都懂,什麼都不精。對此說,我們覺得似乎有些求全責備之嫌了。


9.3 子曰:「麻冕,禮也;今也純,儉,吾從眾。拜下,禮也;今拜乎上,泰也。雖違眾,吾從下。」


【譯文】孔子贊同用比較儉省的黑綢帽代替用麻織的帽子這樣一種作法,但反對在面君時只在堂上跪拜的作法,表明孔子不是頑固地堅持一切都要合乎於周禮的規定,而是在他認為的原則問題上堅持己見,不願作出讓步,因跪拜問題涉及「君主之防」的大問題,與戴帽子有根本的區別。


9.4 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譯文】孔子杜絕了四種弊病:沒有主觀猜疑,沒有定要實現的期望,沒有固執己見之舉,沒有自私之心。


【評析】「絕四」是孔子的一大特點,這涉及人的道德觀念和價值觀念。人只有首先做到這幾點才可以完善道德,修養高尚的人格。


9.5 子畏於匡,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譯文】孔子被匡地的人們所圍困時,他說:「周文王死了以後,周代的禮樂文化不都體現在我的身上嗎?上天如果想要消滅這種文化,那我就不可能掌握這種文化了;上天如果不消滅這種文化,那麼匡人又能把我怎麼樣呢?」


【評析】外出遊說時被圍困,這對孔子來講已不是第一次,當然這次是誤會。但孔子有自己堅定的信念,他強調個人的主觀能動作用,認為自己是周文化的繼承者和傳播者。不過,當孔子屢遭困厄時,他也感到人力的局限性,而把決定作用歸之於天,表明他對「天命」的認可。


9.6 太宰問於子貢曰:「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子聞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譯文】太宰問子貢說:「孔夫子是位聖人吧?為什麼這樣多才多藝呢?」子貢說:「這本是上天讓他成為聖人,而且使他多才多藝。」孔子聽到後說:「太宰怎麼會了解我呢?我因為少年時地位低賤,所以會許多卑賤的技藝。君子會有這麼多的技藝嗎?不會多的。」


【評析】作為孔子的學生,子貢認為自己的老師是天才,是上天賦予他多才多藝的。但孔子這裡否認了這一點。他說自己少年低賤,要謀生,就要多掌握一些技藝,這表明,當時孔子並不承認自己是聖人。


9.7 牢曰:「子云,『吾不試,故藝』。」


【譯文】子牢說:「孔子說過,『我(年輕時)沒有去做官,所以會許多技藝』。」


【評析】這一章與上一章的內容相關聯,同樣用來說明孔子「我非生而知之」的思想。他不認為自己是「聖人」,也不承認自己是「天才」,他說他的多才多藝是由於年輕時沒有去做官,生活比較清貧,所以掌握了這許多的謀生技藝。


9.8 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


【譯文】孔子說:「我有知識嗎?其實沒有知識。有一個鄉下人問我,我對他談的問題本來一點也不知道。我只是從問題的兩端去問,這樣對此問題就可以全部搞清楚了。」

【評析】孔子本人並不是高傲自大的人。事實也是如此。人不可能對世間所有事情都十分精通,因為人的精力畢竟是有限的。但孔子有一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基本方法,這就是「叩其兩端而竭」,只要抓住問題的兩個極端,就能求得問題的解決。這種方法,體現了儒家的中庸思想,是一種十分有意義的思想方法。


9.9 子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


【譯文】孔子說:「鳳鳥不來了,黃河中也不出現八卦圖了。我這一生也就完了吧!」


【評析】孔子為了恢復禮制而辛苦奔波了一生。到了晚年,他看到周禮的恢復似乎已經成為泡影,於是發出了以上的哀嘆。從這幾句話來看,孔子到了晚年,他頭腦中的宗教迷信思想比以前更為嚴重。


9.10 子見齊衰者,冕衣裳者與瞽者,見之,雖少,必作;過之,必趨。


【譯文】孔子遇見穿喪服的人,當官的人和盲人時,雖然他們年輕,也一定要站起來,從他們面前經過時,一定要快步走過。


【評析】孔子對於周禮十分熟悉,他知道遇到什麼人該行什麼禮,對於尊貴者、家有喪事者和盲者,都應禮貌待之。孔子之所以這樣做,也說明他極其尊崇「禮」,並盡量身體力行,以恢復禮治的理想社會。


9.11 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譯文】顏淵感嘆地說:「(對於老師的學問與道德),我抬頭仰望,越望越覺得高;我努力鑽研,越鑽研越覺得不可窮盡。看著它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後面。老師善於一步一步地誘導我,用各種典籍來豐富我的知識,又用各種禮節來約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學習都不可能,直到我用盡了我的全力。好像有一個十分高大的東西立在我前面,雖然我想要追隨上去,卻沒有前進的路徑了。」


【評析】顏淵在本章里極力推崇自己的老師,把孔子的學問與道德說成是高不可攀。此外,他還談到孔子對學生的教育方法,「循循善誘」則成為日後為人師者所遵循的原則之一。

9.12 子疾病,子路使門人為臣。病間,曰:「久矣哉,由之行詐也。無臣而為有臣。吾誰欺?欺天乎?且予與其死於臣之手也,無寧死於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縱不得大葬,予死於道路乎?」


【譯文】孔子患了重病,子路派了(孔子的)門徒去作孔子的家臣,(負責料理後事,)後來,孔子的病好了一些,他說:「仲由很久以來就干這種弄虛作假的事情。我明明沒有家臣,卻偏偏要裝作有家臣,我騙誰呢?我騙上天吧?與其在家臣的侍候下死去,我寧可在你們這些學生的侍候下死去,這樣不是更好嗎?而且即使我不能以大夫之禮來安葬,難道就會被丟在路邊沒人埋嗎?」


【評析】儒家對於葬禮十分重視,尤其重視葬禮的等級規定。對於死去的人,要嚴格地按照周禮的有關規定加以埋葬。不同等級的人有不同的安葬儀式,違反了這種規定,就是大逆不道。孔子反對學生們按大夫之禮為他辦理喪事,是為了恪守周禮的規定。


9.13 子貢曰:「有美玉於斯,韞匵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


【譯文】子貢說:「這裡有一塊美玉,是把它收藏在柜子里呢?還是找一個識貨的商人賣掉呢?」孔子說:「賣掉吧,賣掉吧!我正在等著識貨的人呢。」


【評析】「待賈而沽」說明了這樣一個問題,孔子自稱是「待賈者」,他一方面四處遊說,以宣傳禮治天下為己任,期待著各國統治者能夠行他之道於天下;另一方面,他也隨時準備把自己推上治國之位,依靠政權的力量去推行禮。因此,本章反映了孔子求仕的心理。


9.14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譯文】孔子想要搬到九夷地方去居住。有人說:「那裡非常落後閉塞,不開化,怎麼能住呢?」孔子說:「有君子去位,就不閉塞落後了。」


【評析】中國古代,中原地區的人把居住在東面的人們稱為夷人,認為此地閉塞落後,當地人也愚昧不開化。孔子在回答某人的問題時說,只要有君子去這些地方住,傳播文化知識,開化人們的愚蒙,那麼這些地方就不會閉塞落後了。


9.15 子曰:「吾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

【譯文】孔子說:「我從衛國返回到魯國以後,樂才得到整理,雅樂和頌樂各有適當的安排。」

《論語》:子罕篇 第九



9.16 子曰:「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喪事不敢不勉,不為酒困,何有於我哉。」


【譯文】孔子說:「在外事奉公卿,在家孝敬父兄,有喪事不敢不儘力去辦,不被酒所困,這些事對我來說有什麼困難呢?」


【評析】「出則事公卿」,是為國盡忠;「入則事父兄」,是為長輩盡孝。忠與孝是孔子特彆強調的兩個道德規範。它是對所有人的要求,而孔子本人就是這方面的身體力行者。在這裡,孔子說自己已經基本上做到了這幾點。


9.17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譯文】孔子在河邊說:「消逝的時光就像這河水一樣啊,不分晝夜地向前流去。」


9.18 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譯文】孔子說:「我沒有見過像好色那樣好德的人。」

9.19 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


【譯文】孔子說:「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這時停下來,那是我自己要停下來的;譬如在平地上堆山,雖然只倒下一筐,這時繼續前進,那是我自己要前進的。」


【評析】孔子在這裡用堆土成山這一比喻,說明功虧一簣和持之以恆的深刻啟發,他鼓勵自己和學生們無論在學問和道德上,都應該是堅持不懈,自覺自愿。這對於立志有所作為的人來說,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對人的道德品質的塑造。


9.20 子曰:「語之而不惰者,其回也與!」


【譯文】孔子說:「聽我說話而能毫不懈怠的,只有顏回一個人吧!」


9.21 子謂顏淵曰:「惜乎!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


【譯文】孔子對顏淵說:「可惜呀!我只見他不斷前進,從來沒有看見他停止過。」


【評析】孔子的學生顏淵是一個十分勤奮刻苦的人,他在生活方面幾乎沒有什麼要求,而是一心用在學問和道德修養方面。但他卻不幸死了。對於他的死,孔子自然十分悲痛。他經常以顏淵為榜樣要求其他學生。


9.22 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


【譯文】孔子說:「莊稼出了苗而不能吐穗揚花的情況是有的;吐穗揚花而不結果實的情況也有。」

【評析】這是孔子以莊稼的生長、開花到結果來比喻一個人從求學到做官的過程。有的人很有前途,但不能堅持始終,最終達不到目的。在這裡,孔子還是希望他的學生既能勤奮學習,最終又能做官出仕。


9.23 子曰:「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譯文】孔子說:「年輕人是值得敬畏的,怎麼就知道後一代不如前一代呢?如果到了四五十歲時還默默無聞,那他就沒有什麼可以敬畏的了。」


【評析】這就是說「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社會在發展,人類在前進,後代一定會超過前人,這種今勝於昔的觀念是正確的,說明孔子的思想並不完全是頑固守舊的。


9.24 子曰:「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巽與之言,能無說乎?繹之為貴。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譯文】孔子說:「符合禮法的正言規勸,誰能不聽從呢?但(只有按它來)改正自己的錯誤才是可貴的。恭順讚許的話,誰能聽了不高興呢?但只有認真推究它(的真偽是非),才是可貴的。只是高興而不去分析,只是表示聽從而不改正錯誤,(對這樣的人)我拿他實在是沒有辦法了。」


【評析】這裡講的第一層意見是言行一致的問題。聽從那些符合禮法的話只是問題的一方面,而真正依照禮法的規定去改正自己的錯誤,才是問題的實質。第二層的意思是忠言逆耳,而順耳之言的是非真偽,則應加以仔細辨別。對於孔子所講的這兩點,我們今天還應借鑒它,按照這樣的原則去辦事。


9.25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注釋】此章重出,見《學而》篇第一之第8章。


9.26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譯文】孔子說:「一國軍隊,可以奪去它的主帥;但一個男子漢,他的志向是不能強迫改變的。」


【評析】「理想」這個詞,在孔子時代稱為「志」,就是人的志向、志氣。「匹夫不可奪志」,反映出孔子對於「志」的高度重視,甚至將它與三軍之帥相比。對於一個人來講,他有自己的獨立人格,任何人都無權侵犯。作為個人,他應維護自己的尊嚴,不受威脅利誘,始終保持自己的「志向」。這就是中國人「人格」觀念的形成及確定。


9.27 子曰:「衣敝縕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終身誦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譯文】孔子說:「穿著破舊的絲棉袍子,與穿著狐貉皮袍的人站在一起而不認為是可恥的,大概只有仲由吧。(《詩經》上說:)『不嫉妒,不貪求,為什麼說不好呢?』」子路聽後,反覆背誦這句詩。孔子又說:「只做到這樣,怎麼能說夠好了呢?」


【評析】這一章記述了孔子對他的弟子子路先誇獎又批評的兩段話。他希望子路不要滿足於目前已經達到的水平,因為僅是不貪求、不嫉妒是不夠的,還要有更高的更遠的志向,成就一番大事業。


9.28 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彫後也。」


【譯文】孔子說:「到了寒冷的季節,才知道松柏是最後凋謝的。」


【評析】孔子認為,人是要有骨氣的。作為有遠大志向的君子,他就像松柏那樣,不會隨波逐流,而且能夠經受各種各樣的嚴峻考驗。孔子的話,語言簡潔,啟發深刻,值得我們深入思考。


9.29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譯文】孔子說:「聰明人不會迷惑,有仁德的人不會憂愁,勇敢的人不會畏懼。」

【評析】在儒家傳統道德中,智、仁、勇是非常之重要的三個範疇。《禮記·中庸》說:「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孔子希望自己的學生能具備這三德,成為真正的君子。


9.30 子曰:「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


【譯文】孔子說:「可以一起學習的人,未必都能學到道;能夠學到道的人,未必能夠堅守道;能夠堅守道的人,未必能夠隨機應變。」


9.31 「唐棣之華,偏其反而。豈不爾思,室是遠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遠之有?」


【譯文】古代有一首詩這樣寫道:「唐棣的花朵啊,翩翩地搖擺。我豈能不想念你嗎?只是由於家住的地方太遠了。」孔子說:「他還是沒有真的想念,如果真的想念,有什麼遙遠呢?」


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歡迎關注人文(ID:renwenzhishi),了解人文,學習人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人文 的精彩文章:

TAG:人文 |

您可能感興趣

漢榮講《論語》:《子罕篇》第十八篇
漢榮講《論語》:《子罕篇》第十一篇
漢榮講《論語》:《顏淵篇》第十二篇
漢榮講《論語》:《鄉黨篇》第十五篇
漢榮講《論語》:《陽貨篇》第三篇
漢榮講《論語》:《先進篇》第二十篇
漢榮講《論語》:《鄉黨篇》第十 十一篇
佟老師講《論語》——《論語·庸也第六》第三小節
顏淵第十二《論語》
佟老師講《論語》——《論語·里仁第四》第十五小節
論語25:子罕第九
佟老師講《論語》 ——《論語·里仁第四》第十一小節
《論語》淺述‖里仁第四
《論語》《孟子》《中庸》……四書五經的精華都在這篇文章了!
《子罕》連載 NO.2《論語》第九部分
《論語心得》之里仁篇第四(下)
《論語百式通》連載——雍也篇第六:仲弓問子桑伯子
蝸牛拆書之《論語》:為政篇第二1-4
《論語止》開篇:《論語》全提
《論語》陽貨篇第十七 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