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辛亥革命之路究竟有多曲折?

辛亥革命之路究竟有多曲折?

孫中山作為一個政治領袖、偉大的歷史人物,在他的性格中有天真的一面,有固執的一面,有看上去不成熟的一面。當然,最令人敬佩的還是他的毅力,屈原說過九死其猶未悔,孫中山就算得上是這樣的人,一生的曲折經歷足以讓後人感慨萬千,可以說孫中山不是一個領導家,不是一個軍事家,也不是一個政治家,但他絕對是一個革命家。那麼他為什麼要革命呢?他的革命之路究竟有多曲折?

辛亥革命之路究竟有多曲折?

孫中山為什麼要「革命」

孫中山1892年從香港西醫書院畢業後在廣州當醫生。兩年後,他28歲,到上海托老鄉鄭觀應疏通關係,幫助他去謁見李鴻章。他給李鴻章寫了一封長達萬言的信,表達對時事的看法,並有治國方略若干,寄希望於李鴻章能夠採納他的建議。在那個時代,這是一個改良主義者最常見的作法。

但被稱許為「中國俾斯麥」的李鴻章最後沒有見孫,具體原因不明。孫中山的萬言書可能根本沒有遞交到李鴻章手上——類似情形,門房和幕僚照例是要索賄的,沒有證據表明孫中山為此賄賂了李的屬下。實際上,即便他行賄,也未必見得到李鴻章。時值中日兩國就朝鮮地位問題進行交涉,戰爭一觸即發,李鴻章時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負責對日交涉,可能根本顧不上見孫中山。總之,孫中山情緒低落地回到了廣州,萬言書最後只能發表在上海的報紙上。

中日之間的戰爭很快爆發了。這場戰爭是亞洲歷史的轉折點之一。中國的海軍遭到日本艦隊重創,一敗塗地,最後只能向日本求和。第二年李鴻章赴日本簽訂了《馬關條約》,將台灣等地割讓給日本,並承擔戰爭賠款白銀二億兩。這一戰徹底改變了東亞的地緣政治格局,使日本躋身世界強國之列,與此相應的是中國急劇衰落和政治改革情緒的高漲。

甲午戰敗後,國內興起過維新派的上書、請願風潮,尋求政治改良曾經成為社會主流。1894年的孫中山,思想上還很搖擺,處於革命與改良的十字路口。他曾經上書李鴻章,提出了一個發展工商業、改革教育制度和選拔人才制度的理想藍圖,用他的話來說就是要做到「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這個主張顯然是溫和的社會改良主張。遺憾的是,李鴻章對孫中山的上書態度極為冷淡。甲午戰爭中國一敗塗地,孫中山非常失望,由此放棄對清政府的幻想,毅然決然走上革命的道路。1894年11月,他在檀香山成立了第一個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派的團體——興中會。孫中山起草的興中會章程,明確揭示了中國所面臨的嚴重危機:「方今強鄰環列,虎視鷹瞵,久垂涎於中華五金之富,物產之饒。蠶食鯨吞,已效尤於接踵;瓜分豆剖,實堪慮於目前。有心人不禁大聲疾呼,亟拯斯民於水火,切扶大廈之將傾。」他在1905年成立同盟會時提出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革命綱領,第一次提出推翻清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國的革命主張。1895年的廣州起義,是孫中山用革命的手段來實現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理想的第一次。從此,孫中山真正開始了革命活動,直接採取了武裝鬥爭的形式來進行反清革命,並開始在人們的心目中成為「革命黨」的旗幟。

辛亥革命之路究竟有多曲折?

身在革命之外的革命家

1911年10月12日11點左右,在旅館吃完早餐的路上,經過走廊報攤時,孫中山順便買了一份報紙。他打開一看,上面赫然印著這樣一條簡訊:「武昌為革命黨佔領。」他緊盯著報紙仔細看了兩遍,才最終確信這個消息。

武昌起義的第一槍響起時,孫中山正在前往美國科羅拉多州丹佛市的旅途中。《孫中山全集》里記述,十幾天前,他在途中接到黃興從香港打來的電報。可是,「因行李先運送至此地(丹佛),而密電碼本則置於其中,故途上無由譯之」。

10月11日晚上,孫中山與隨行人員黃芸蘇到了丹佛,住在丹佛市布朗宮殿酒店。當時在酒店,孫中山從行李中找出密碼本翻譯出黃興的電報:「居正從武昌到港,報告新軍必動,請速匯款應急。」之後,孫中山擬電:「時予在典華(丹佛),思無法可得款,隨欲擬電復之,令勿動。惟時已入夜,予終日在車中體倦神疲,思慮紛亂,乃止。欲於明朝睡醒精神清爽時,再詳思審度而後復之。」可是,還沒等他第二日發出這份「令勿動」的電報,革命勝利的消息已經從大洋彼岸傳來。多年夢想終於變成現實,孫中山驚喜交集的心情可以想見。他馬上先給黃興發了一封電報,「申說複電遲延之由,及予以後之行蹤」。

接下來一個重要問題馬上擺在面前:下一步,應該做什麼?表面上看,馬上回國,投入革命第一線,似乎是最合理的選擇——如果他即刻動身坐船,20日左右便可抵達上海,「親與革命之戰,以快生平」。可是冷靜下來,孫中山決定暫留國外。在他看來,在這關鍵時刻,西方列強對新政權的態度極為重要,所以外交活動是「可以舉足輕重為我成敗存亡所系者」——如果在中國駐有軍隊的西方大國為維護從清政府手中獲取的特權,幫助清廷鎮壓革命,則可能重蹈太平天國的覆轍;反之,如果列強能支持這場革命,則勝利的把握就更大。

以孫中山對當時國際形勢的判斷,「列強之與中國最有關係者」,有6個國家:美、法、德、俄、日、英。其中,美法二國,「則當表同情革命者也」,德、俄二國,則是反對革命的;「日本則民間表同情,而其政府反對者也;英國則民間同情,而其政府未定者也」。

孫中山於是取消了原定的旅行計劃,立即馳往華盛頓。途中看到報上載有「武昌革命軍為奉孫逸仙命令而起者,擬建共和國體,其首任總統當屬之孫逸仙」的文字,孫中山意識到,中國革命已為世界所關注。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他在途中格外謹慎,避免會見一切報館訪員。

辛亥革命之路究竟有多曲折?

曾向美國求援被拒絕

1911年10月15日,孫中山途經芝加哥,那裡的華僑已迫不及待為他舉行了頗具聲勢的「預祝中華民國成立大會」,把孫中山當做促成這場革命發生的英雄來歡迎。美國報紙上不斷刊出文章,預言孫中山將當選未來共和政權的總統。會後,有十幾家西方報紙想採訪孫中山,但都被他避開。儘管如此,「孫逸仙」這個名字已經頻頻成為這段時間外電報道的重點對象。其中英國《每日電訊報》的一篇文章是這樣寫的:「孫逸仙博士的信徒設在紐約的總部,昨晚擠滿了人。據稱,幾乎每一個出席者都會講流利的英語。牆上懸掛著孫逸仙博士的巨幅油畫肖像,還有其他穿著革命軍軍裝的士兵和海員像。大家都在談論革命。」

其實,早在1911年5月21日,孫中山就到過華盛頓,希望謁見美國國務卿諾克斯,被拒絕。當時美國標榜「嚴守中立」。這一次,革命已然成功,孫中山希望美國態度有所改變。10月18日,他再次寫信給諾克斯:「我曾經於上次訪華府時,嘗試拜訪你,但沒有如願。今冒昧再致信你,希望和你作一次秘密會晤。」諾克斯認為孫中山是「欲推翻現存政府的領袖,不願與之接觸」,也拒絕接見孫中山的軍事顧問荷馬李。並且,當1911年11月孫中山在倫敦謀求西方援助時,諾克斯還曾指示美國駐倫敦的金融機構,不要向孫中山提供貸款。

失望之下,考慮一番之後,孫中山決定立即歸國。1911年12月25日9點45分,「地灣夏號」郵輪緩緩靠岸。在黃興、宋教仁和陳其美的迎接下,孫中山走下輪船。此前,很多媒體都在猜測這位常居海外的革命者帶來多少資金回國——《申報》就數次報道他購買戰艦、兵艦帶回的消息。所以孫中山一上岸,許多記者就紛紛詢問他:「您這次帶了多少錢來?」孫中山回答說:「予不名一文也,所帶者革命之精神耳!」

激烈的政治主張改變革命之路

1913年武裝反抗袁世凱失敗後,孫中山再次流亡日本,建立了一個全新的、金字塔形的新政黨(中華革命黨),普通成員必須無條件服從領袖,並且向孫中山個人宣誓效忠。這種新的組織原則引起了同盟會老同志的反感和抵制。袁世凱死後,他和北京政府之間沒有和解,而是引廣州的地方勢力為援助,繼續與北京進行武裝對抗。1917年,他曾將一部分國會議員召集到廣州,召開非常國會,3年後,這個國會選舉他為非常大總統。

1923年,孫中山的支持者打敗了陳炯明,他又回到了廣州,進行北伐的政治和軍事動員。第二年,就在向北方進軍前夕,北京的政壇發生了變化。馮玉祥發動兵變,推翻了曹錕總統,並邀請孫中山到北京商議國是。

1925年1月1日——距離他就任中華民國第一任總統的就職典禮13年後,孫中山抵達北京。他受到熱烈的歡迎,但北方之行並沒有開啟一個新時代。孫中山的肝病複發了,三個多月後病逝於北京協和醫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官婉婉 的精彩文章:

華羅庚和包辦妻子的悲歡情緣
民國富商張靜江致殘之謎

TAG:上官婉婉 |

您可能感興趣

辛亥革命後,八旗的生活究竟有多慘?最終的結局怎樣?
日本人支持辛亥革命有什麼陰謀?
是否真的是清政府鐵路「國有化」誘發辛亥革命?
為什麼有些滿族人也會參加辛亥革命這樣的運動?
辛亥革命時清王朝還有百萬雄兵,為何面對革命卻束手無策
辛亥革命前,孫中山籌了多少錢?
辛亥革命勝利在輿論界?
革命者不是倡導 「排滿革命」嗎?為何在辛亥革命前夜成了「聯滿革命」?
為什麼西方世界普遍認為辛亥革命是一場「最巨大、最重要的革命」?
慈禧太后如果再多活十年,還會有辛亥革命逼迫溥儀遜位嗎
辛亥革命前,孫中山設想革命成功後定都在這裡,可以看出其野心
他是辛亥革命的元老,辭官還鄉研究文學,後跟紅軍一起走完長征路
辛亥革命「頭」和「尾」
那些支持過辛亥革命的日本人
為什麼在辛亥革命後形成了留學法國熱潮?
為支持辛亥革命破產!捐助者不僅有孫中山的哥哥,還有漢奸的父親
辛亥革命取得勝利,推翻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為何有人提出疑問!
辛亥革命後,孫中山提出了怎樣的「造船強國夢」?
辛亥革命為何爆發在武漢?一個安徽人差一點改變歷史!
為什麼西方世界普遍認為辛亥革命是一場「最巨大、最重要的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