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老師:中國文化的精髓——心性之學
南師說:
要想修整改正這些生來的習性,所謂從事「修身」之學,便要從「心」的方面入手。但現在問題來了,「心」是什麼?「心」在哪裡?怎樣才是「心在」?怎樣才是「正心」?……孟子也說,「
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孟子是說每個人,平常都生活在散亂或昏迷的現狀中,此心猶如雞飛狗跳,並不安靜在本位上,所以只要能收得放肆在外的狂「心」,歸到本位,就是真正學問修養的道理了。
曾子與子思都是傳承夫子道統心法的弟子,也可以說,是孔門儒家之學的繼承者。《大學》與《中庸》,都是專為宏揚孔子「祖述堯舜」的傳心法要,當然就形成它另有一種嚴謹肅穆的風範。後世的人讀了都非常敬仰,但實在也有「敬而遠之」的味道。因為這些精義,稍加深入,就像宗教家的戒律,使人有可望不可及的遲疑卻步之感。其實,
心性之學,確是中國周秦以前文化的精髓。在那個時期,世界上,除了希臘文化中的哲學部分略有近似以外,只有印度文化中的佛學,才是對心性之學,有它專門獨到的長處。不過,在曾子、子思的時代,佛學並沒有傳入中國,所以不可以同日而語。
但在春秋的初期,中國文化學術儒、道、墨等分家的學說還未萌芽,就有早於孔子而生的管仲,對於心性之學已有湛深的造詣,只是後世的人們把他忘掉,歸到「政治家」里去了。因此,他在政治領導的方向上,能夠為中國的歷史政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永為後代的典範,並非是偶然的事。——《原本大學微言》
今日的教育,實在是一個嚴重的問題,尤其是對於我們國家民族文化的前途,更是個大問題。我經常覺得,中國這幾十年來的問題,根本發生在教育上,而且很嚴重。西方偏激思想之侵入,就是當年教育出了問題。試看全世界每一地區、每一個國家,開始轉變,開始傾向偏激思想的,都是知識分子,等到大家覺悟已經遲了。……過去我們雖沒有明文規定的教育宗旨,但
讀書人根本上要把品德修好,這是公認的目的。可是近幾年來,跟著西方文化轉,尤其是現在美國標榜「教育就是生活」的教育方針,大家體會到的生活就是現實,不外物質。教育的目標也因而移轉,完全忽略了心性的修養。
搞到現在怎麼樣呢?有一個學生,是前幾年師大畢業的,已得到碩士學位。一天來看我,我問他認為我們的教育目的是什麼?他說:「老師!我們的教育目的是考試啊!」這句話講得很沉痛,我們只好相對苦笑。……現在我們講到孔子教育的宗旨,就是文、行、忠、信。過去向德行的路上走,對於學生知識、學問的成就,還是第二步的要求。
既然受過教育,至少第一步要打好品德的基礎。幾千年來,我們中國人的道德為什麼如此敦厚呢?就是德行教育的結果。所以文、行、忠、信並不是四科,以現代觀念勉強來解釋,應該是它的教育中心。文包括了文學,乃至一切學問的完成。行,狹義的是行為、品德;廣義的是事業的成果。
忠、信,是內心的修養,是人格的造就。
——《論語別裁》
——以上篇幅,皆選自《南懷瑾選集》,篇幅有限,恐難盡意,欲辨玄旨,請閱原書。
@編輯| 南師國學堂
@圖片|來
源於網路,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點擊
「閱讀原文」
與
南師國學堂
結緣


※南懷瑾老師:關於 楞嚴經 講座(字幕版) 第04集
※莫言:欣賞一個人,始於顏值,忠於人品
※父親寫給兒子的一封信!(父母必看)
※南懷瑾老師:關於 楞嚴經 講座(字幕版) 第03集
※南懷瑾老師:最後的成功屬於真誠的人
TAG:南師國學堂 |
※南懷瑾老師說,儒、釋、道三家是中國文化的精髓所在
※中國文化之精髓——古詩詞:聆聽國人的心聲,產生心靈的共鳴
※中國茶道文化精髓
※玉石文化的精髓:戰國風格玉佩飾
※玉文化,中國文化傳統精髓的物質根基
※游中國古都,悟中華文化之精髓!
※「國學」《道德經》里蘊含的八大精髓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精髓
※中國玉雕藝術的精髓
※傳統文化的精髓和靈魂
※謝維和:學會從傳統文化中尋找精髓
※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傾國又傾城的漢服,這才是中國的韻味啊
※中國水墨傳統文化精髓
※夢之藍新主張引熱議:「敬」是中國酒文化的精髓
※華夏文明巨龍的精髓——大秦帝國創製的原生文明
※傳統文化的九「道」精髓
※跟著素心書院學經典——《道德經》的主題與精髓靜
※外國人問:韓國文化的精髓是什麼?某韓裔網民:強調種族群體!
※傳播麒麟文化的精髓
※記錄以中國傳統文化為基,竭力探索戲曲文化之精髓的霍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