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布穀」與「不如歸」

「布穀」與「不如歸」

三槐草堂

布谷鳥是現在叫嗎?躺在炕上,聽到幾聲「布穀——布穀」,以為是做夢。先生印像中,春天的時候,它才叫。翻身拿過手機,百度一下。找到的第一個答案是:詩云「一聲杜宇春歸盡」,所以布谷鳥開始鳴叫是春末夏初。春末夏初早已經過了。

繼續往下翻看。有說:在芒種前後,幾乎天天能聽到它洪亮而多少有點凄涼的叫聲,叫聲特點是布穀布穀,四聲一度,彷彿提醒人們」播谷播谷「。如果這種說法是對的,那先生沒有聽錯,不是在做夢。

布谷鳥因叫聲而得名,本名叫杜鵑,也有叫子規的。傳說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所以也叫杜宇、望帝、 蜀鳥、蜀魄、蜀魂等。這就是農民與文人的差別了。農民聽鳥叫,是用來識時種地的,像農諺」布穀布穀,收麥種穀。而詩人聽鳥叫是用來言情的,還是文人花心。

因為早上的一聲布穀叫,先生藉助手機,學到了不少東西。像布谷鳥在古詩中的意象,也五花八門,都讓詩人用爛了。

——有借來傷春惜春的。像紅樓夢裡的「一聲杜宇春歸盡,寂寞簾櫳空月痕。」、「杜鵑無語正黃昏,荷鋤歸去掩重門。」都是借杜鵑鳥來烘托傷春惜春之情。

——有借來懷鄉想家的。李白的《宣城見杜鵑花》:「蜀國曾聞子規鳥,宣城還見杜鵑花。一叫一迴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崔塗的:水流花謝兩無情,送盡東風過楚城。蝴蝶夢中家萬里,子規枝上月三更。……

——有借來發怨訴苦的。白居易《琵琶行》「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被貶江州,月夜送客,聽到琵琶女被棄的故事,詩人傷感萬分,再聯繫自己,被貶卧病潯陽,聽到杜鵑啼血,悲傷無限。李商隱在《錦瑟》中寫道:「庄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化用典故描寫自己的悲苦哀怨得淋漓盡致。

——有借來思人送別的。白居易的《江上送客》:江花已萎絕,江草已銷歇。 遠客何處歸?孤舟今日發。杜鵑聲似哭,湘竹斑如血。 共是多感人,仍為此中別!」再如李白思念王昌齡的詩中寫道「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表達對友人的無限懷念起句與深切同情。

學習了一番,先生髮現,農民聽到布穀叫,催自己趕緊下地幹活兒,充滿了正能量。而詩人聽到布穀叫,滿臉都是悲、愁、苦仨字,沒一點正能量。這難道是文化人兒與下里巴的差別?

最近寫字過程中,一首禪詩也提到過布谷鳥,詩曰:」聲聲解道不如歸,往往人心會者稀,滿目春山春水綠,更求何地可忘機?」,先生對詩意不太理解,難道「不如歸」,就是「不如回家」的意思?查了資料,還真差不多。《華陽國志》中有:「子規鳴聲凄厲,最容易勾起人們別恨鄉愁。」杜鵑的鳴聲很像人說:「不如歸去。」意思是這個意思,不過是鳥叫聲。

這首詩的大體意思是:子規鳥聲聲呼喚著:不如歸!但是很少有人聽得懂它的真正意思,眼前的青山綠水美景,還企求什麼樣的地方才能把「俗慮」丟到一邊去呢?

聲聲解道不如歸,往往人心會者稀,

滿目春山春水綠,更求何地可忘機?

先生似乎明白了,對於一般來說,「回鄉回家」只是最主要的世俗的念頭,哪裡也不如家裡好。而對於悟禪修禪之人來說,四海皆為家。

子規鳥聲聲呼喚著:「不如歸!」聽在人們耳里,勾起了心中的鄉愁,恨不得身插雙翼飛回故鄉。人有了文化之後,就會被文化所制約,不知不覺接受了某種看待事物的模式,睹物不是物,睹物便思情,使事情的本真變得不重要了。正如,當看到「子規」鳥的時候,已經不能看到真正的它了,只看到自己心裡的鄉愁或其他情緒。這也就是,雖然同是像聲詞,農民聽到的是「布穀」,而文人聽到的是「不如歸」。

回家的時候別忘了

帶瓶至真至純的三槐草堂的蜂蜜

送給父母。

山棗花蜜上市了,價格未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槐草堂 的精彩文章:

TAG:三槐草堂 |

您可能感興趣

文不如表,表不如圖
如果不是純粹且乾淨的愛,不如不愛
牛奶控 成見不如理解 抱怨不如放下
「信任是感情的絕對基礎 如果真做不大 還不如單著呢」
嘆晴雯,不如不美麗,不如不風流
圓滑不如實在,精明不如糊塗,強勢不如和善,算計不如舒心
不如歸去舊青山
與其盲目除甲醛,不如「對症下藥」!
不如,短髮如刀
與眾虛歡,不如獨處
曾國藩:圓滑不如厚道,精明不如實在,算計不如讓利
孫允珠:與其無法言說,不如一笑而過!與其無法釋懷,不如昂然自若
「春風十里,不如你」
春風十里不如「你」
與其為未來擔憂,不如趁現在努力
與其相見,不如懷念;好久不見,不如不見
與其悶悶不樂,不如一切隨緣!
回眸不如初見,相遇不如相知
豐子愷:既然沒有如願,不如釋然
握不住的沙不如揚了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