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聽說你要穿越回古代考科舉?老衲佩服你的勇氣!

聽說你要穿越回古代考科舉?老衲佩服你的勇氣!

高考40年,大家都在抱怨高考越來越難,壓力也是越來越大,於是不禁有人開始了吐槽:高考這麼難,還是穿越到古代多好,就考一門作文,多簡單。

No,No,No,too yang too simple,古代"高考"並不簡單,甚至可以以複雜與恐怖來形容。

來來來,今天在這個風和日麗,艷陽高照的日子裡,儒風君就來給你扒一扒關於古代科舉制的那些事。

關於古代科舉制and古代科舉考什麼

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的創興,是中國歷史上一種十分重要的選拔官員的制度。它創立於隋唐,終結於清末,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實行了一千三百年之久。期間產生過七百餘名狀元,十一萬名進士,數百萬名舉人,在中國歷史發展上起過重大的積極作用。

史上最複雜的考法

自打隋煬帝大業二年(606年),隋煬帝始建進士科以來,直到1905年清政府廢科舉興學校。中國古代科舉考試的演變趨勢,正應了一句老話:「把複雜的東西搞簡單,那是能耐。」而複雜的科舉,考法越變越簡單,就是為了考能耐。

唐朝國子監

考法最複雜的,當屬唐朝,包含門類竟高達五十多個,但真正分量極重的,就是兩類考試:「明經」與「進士」。

好考一點的是「明經」,也就是基礎知識考試,核心環節是「貼經」和「墨義」。

「貼經」就是從經書中提出一句,命考生把上下文默寫出來,而「墨義」就是把經文連註疏全寫出來。

是不是覺得很難啊?但其實更難考的是「進士」,主要考詩賦,另外還有「論議」,也就是議論文寫作。還有「對策」,是考時事政治問答,最後考「經義」,也就是默寫古文。

從技術含量說,「進士」明顯難度大得多。成敗關鍵是「詩賦」環節,不但考文采,更得看考生日常的作品和名望。所以說「明經」考試,唐朝人叫「三十老明經」,也就是說這考試簡單,三十歲考上都算沒本事。

說「進士」考試,卻是「五十少進士」,也就是說這門考試太難,五十歲能考上,就算年輕有為了。後來名垂青史的唐朝詩人里,「進士」考試落榜的,一抓一大把。典型如杜甫,寫詩寫到了「詩聖」級別,照樣考不上。

當然,唐朝科舉科目訂立的五花八門,有些不免庸濫可笑,如「志烈秋霜適跡田園」科,「臨難不苟徇節寧邦」科等等,本不是考場上能夠考出來的,有些更是自相矛盾的笑話。

據《因話錄》記載:唐徳宗心血來潮,設立個「不求聞達」科,有個書生連滾帶爬地飛奔入京考試,路人見狀,「問求何事?」答曰:「不求聞達。」既不求聞達,又何必考取功名?出題者可笑,應答者滑稽啊。

考法升級,不服來戰

殿試

時間來到了宋朝,宋朝的科舉改革,一是制度環節,確立了三年一次的州試——省試——殿試的三級環節,也就是考生們要經過秀才——舉人——進士的晉級道路。而且最後一關殿試,則由皇帝親自主持。

這個制度改革,一直被沿用到科舉制度結束。

二是考生範圍擴大,不再看門第出身,兩宋時期,中榜者九成以上都是平民百姓的子弟。還有一些直接影響到今天的改革,比如「糊名」(也稱「彌封」),今天就都還在用,只是稱呼換了:高考密封閱卷。

在考試內容上,宋朝改革更大,「貼經」給廢了,新增了「經義」,也就是寫議論短文。參考書目包括《詩經》《周禮》等儒家典籍,可謂考試範圍廣,知識含量大,書寫難度高。兩宋一百一十八次科舉考試,有時考詩賦有時考經義,有時兩樣全考,總的趨勢,是詩賦越考越少,經義越考越多。考試的難度,自然也越來越大。

終極大Boss現身,有種別跑

宋朝的「經義」考試,後來幾經變化,終於在明清時代,到達了難度的頂峰,成為公認的科舉最恐怖考試模式:八股取士。

所謂八股取士,也就是考試寫八股文。這是一套嚴格到極致的寫作規範:每篇以700字為準,超了少了都不行。文章必須分成八個部分,這就是所謂的八股。

這八段文字要排成對偶,連接而下;往往用「今夫」「然而」「若使」「苟其然」「而已矣」「也乎哉」等虛詞逐段連接,逐段結束。稍有不對,即遭排除。

在主題方面,更有嚴格的限制,決不允許發表自己的看法,只能循規蹈矩以孔孟的是非為是非,以朱熹的集注為準繩,以宋元人的註疏為準則,作者必須服從封建道學家的意旨。

放榜

這樣的考法簡直就是鸚鵡學舌,如此恐怖的方式,不管是當時的親歷者,還是後來的旁觀者,說起來都是一把辛酸淚。明朝人有詩形容得最為形象:「三場辛苦磨成鬼」。雖說誇張,卻也有其道理。

古代科舉的壽終正寢

正所謂「八股取士,人才中舉難,庸才做官易」,面對這樣尷尬的局面,明代官員隊伍的整體素質一落千丈。還有一些擅長八股文的姦邪小人,一舉中第混進各級政府,憑藉陰謀詭計,爬上高位禍國殃民,最終導致明朝滅亡。

滿清入關,建立了大清王朝,為了鞏固統治,沿襲明代的科舉制度,以八股取士。雖然這期間也有一兩次關於八股的廢復之爭,但最終還是將八股取士作為定製。

為什麼呢?按說以滿清的順治、康熙、雍正、乾隆等皇帝的精明,不可能不知道八股文的弊端和對知識分子的摧殘。

原因很簡單,那就是用此法可以禁錮士人的思想,減少異端,選拔效忠之士,從而有利於對漢人的長遠統治。但是弊端總歸是弊端,慢慢的,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開始反抗起來。最終在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八股文被廢除;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取消武舉考試;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廢科舉,興學校。

科舉作弊的新高度

你認為只有現代的高考有作弊的現象?當然不是,早在古代科舉時期,就出現了各種形式的作弊現象。

最常見的有三種手段:賄買、夾帶、代考。於是考規便日益嚴厲,但作弊之法卻更為花樣百出。如放鴿、投石傳遞等,都是想方設法將答案傳入考場中。

考生作弊用的夾帶

這是考生作弊用的夾帶,上面是用蠅頭小楷提前將應考的材料抄寫在了薄如金箔的紙上,然後藏在筆管里、空心硯台底部或夾於鞋底之間,帶入考場,以備抄襲。

清朝道光年間考試作弊

可藏匿卷本於鞋內底層的加厚底男布鞋

這是穿在身上的科舉夾帶上衣,小楷純手工書寫,不得不說太用心。

作弊工具:夾帶上衣

作弊工具:麻布坎肩夾帶

作弊工具:襪子和小抄

更有甚者,還有的考生會找代筆者,也稱「槍手」,替自己考試。那個時候沒有照片,能被識別出來也不得不感嘆考官的慧眼,這不這位槍手被查出後,就被枷號於貢院大門前,示眾問罪,以儆效尤。

作弊考生懲罰:枷30天

於是面對這日益惡劣的作弊行為,統治者也是千方百計的與他們鬥智斗勇。這是古代考生參加考試用的提籃,裡面是裝米、面、菜蔬等物品的,考試院要求此籃必須編織而成並有網眼,這樣是為了防止夾帶。考生所用的文具也有嚴格規定,如筆桿必須鏤空,硯台不得過厚,以防作弊。

科舉提籃

而到了清朝,統治者更是加大了曆法來整肅考場作弊。順治十四年順天鄉試,考官張我朴、李振鄴公開接受請託和賄賂,僅李振鄴一人就收受25人的賄賂,發榜後,議論紛紛,輿論嘩然。清世祖大怒,將受賄的李振鄴等7人當即處死,家產查抄。父母、兄弟、妻子等家屬100餘人全部株連流放。而行賄的人員從寬免死,各打四十大板,全部流放。

監斬圖

百人流放圖

科舉明星狀元郎

狀元匾額

除了以上說到的科舉制度、科舉內容和花樣作弊之外,接下來最應該說到就是那些個曾經金榜題名、獨佔鰲頭的狀元郎了。

自隋唐至明清的1300年間,大約進行過文科考試788次,大約計有狀元671名。而武科考試大約400次左右(武科也有文化考核),有姓名可考的武狀元大約194名。這些狀元大都是青年,其及第時平均年齡如下:

唐朝狀元平均年齡:29.4歲

宋朝狀元平均年齡:29.6歲

元朝狀元平均年齡:29.5歲

明朝狀元平均年齡:32.3歲

清朝狀元平均年齡:31.9歲

中國科舉制度之最

第一位狀元:唐初孫伏伽

孫伏伽

孫伏伽,隋朝開皇年間生於貝州武城(今河北邢台清河),唐朝武德五年(公元622年),科舉甲榜第一名狀元孫伏伽及第,這是中國歷史上有據可查的第一位狀元。

最後一位狀元:清末劉春霖

劉春霖

劉春霖(1872—1944),晚清德宗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甲辰科狀元,亦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名狀元,所謂「第一人中最後人」。但也有一種說法,據說當初原擬狀元是廣東人朱汝珍,可慈禧一看就腦了。一是自己害死的珍妃名字里有個「珍」字,再加上朱姓又是明朝國姓,再就是自己所憎恨和忌憚的天平天國洪秀全,戊戌變法的康有為和梁啟超,還有革命黨領袖孫中山統統都是廣東人,所以慈禧就將朱汝珍一筆勾掉,換上了本是第五名的劉春霖,因為當時恰逢大旱,最盼「春飛化雨、普降甘霖」之意。由此可見,起個好名字是多麼的重要。

最年長的狀元:北宋梁顥(82歲)

梁顥,山東東平人。他從五代後晉天福三年開始科考,一直考了47年。北宋太宗雍熙二年,榮登龍門之時,已經82歲高領。

最年輕的狀元:唐朝賈至和明朝丁顯

賈至

賈至,河南洛陽人,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中狀元時,年僅17歲。唐朝著名詩人。

丁顯

丁顯,福建建陽人,明洪武十八年中狀元,當時丁顯只有17歲。說起丁顯中狀元,還有一件趣事。據記載,當年殿試前夕,朱元璋做了一個夢,夢見一枚特大的釘子,牢牢釘在牆上。殿試之後閱卷主考官將擬好的名次呈上,朱元璋逐一閱視,都不是很滿意,直到翻到最後一頁,看到其名字叫丁顯,丁者釘也,顯者應夢也。丁顯就被欽定為狀元,人們稱之為「應夢狀元」。

女狀元:太平天國時期傅善祥

傅善祥

傅善祥出生於南京城裡的一戶書香人家,父親以開館授學為業,膝下有傅善祥與姐姐傅鸞祥兩個如花似玉的女兒。在父親影響下,兩姐妹自幼都攻讀詩文,堪稱一對才貌俱全的姊妹花。當時太平天國舉行了科舉考試,在東王楊秀清的授意下,傅善祥參加了這次考試。她在文章中引經據典,力辟女子難養之說,歷述了古往今來賢惠女子內助之功。洋洋洒洒,極具力度。考官們一致認為傅善祥的詩文十分出色。連天王洪秀全也大為讚賞,於是狀元非她莫屬了。

以狀元身份登上皇位:西夏國主李遵頊

李遵頊

李遵頊,西夏神宗(1211年-1223年在位),党項族。天慶十年(1203年)三月,參加西夏癸亥科科舉考試,被點為狀元。皇建二年(1211年)七月,發動宮廷政變,廢黜襄宗李安全,自立為皇帝,改元光定,成為西夏第八任皇帝。李遵頊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狀元皇帝。李遵頊在位時與蒙古、南宋戰爭屢敗,1223年退位,傳位於子李德旺,為西夏唯一的太上皇。

太監狀元:唐末五代梁嵩

梁嵩,龔州(今廣西平南)人。字子高,又字仲邱。五代十國南漢白龍元年(925)狀元。唐末五代,軍閥劉隱、劉岩兄弟割據粵桂滇一帶六十個州縣,自立為王。公元917年,劉岩稱帝,建都廣州,史稱南漢。稱帝後的劉岩(改名劉龔)性情大變,暴虐無度,禍害百姓。更為奇怪的是他頒布了一項空前絕後的法令,那就是凡考中進士的人,一律要閹割,方可封官。以此推廣,滿朝文官全是閹人。而士子梁嵩在狀元及弟後,也被宮刑。但最後還是因為羞於宮辱,且恨劉岩荒淫無道,辭官歸田。

同性戀狀元:畢秋帆

畢秋帆

畢秋帆是清代著名才子,是個同性戀者,他一直把妻妾冷落一旁,而在他左右朝夕侍奉的則是他落魄時所結交的伶官李桂官。畢秋帆在中了狀元之後,李桂官竟一躍升為「狀元夫人」,一時成為了當時的「風流佳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華歷史五千年 的精彩文章:

百家姓沒有愛新覺羅,清朝滅亡後,那些貴族姓氏後人現在姓什麼?
1個省分為了4省,當年清朝皇帝,為何讓陝西省大分家?
史上最著名的十大複姓,你認為哪一個最好聽?
見到黃馬褂就必須下跪,清朝的黃馬褂,究竟有什麼特權?
高考和科舉的相同與不同之處!

TAG:中華歷史五千年 |

您可能感興趣

為什麼唐代詩人考科舉都需要走後門?
古代捐錢就能做官,那為何還有人考科舉?你看看兩者差別有多大!
明清讀書人考科舉有多苦?看看老照片!
李白為啥不考科舉?
回到明朝考科舉,你怎麼才能逆襲成狀元
李白不考科舉卻想通過撈偏門當高官,怎奈缺乏政治才能不受待見
洪秀全兒子被湘軍俘虜後都說了些什麼?考科舉,娶媳婦
雍正最討厭的一個姓氏,後代為考科舉只能偷偷改姓!
雍正帝最厭惡的一個姓氏!命其代代為奴,後代為考科舉偷偷改姓!
已出道明星還是會選擇考科班表演系打磨演技?這些年他們都做到了!
小伙考科三竟發生這樣的事情,安全員都感到惋惜,沒考的注意了!
穿越純愛輕喜劇《穿到明朝考科舉》
考科二倒車入庫真的那麼難嗎?說難的,你很定還沒掌握這4個技巧
雍正最痛恨的一個姓,代代為奴,為考科舉,有人竟偷偷改姓
駕考科二前有必要去模擬考試?教練終於說了實話,後悔沒早知道
清朝規定五種人不能考科舉,禍及子孫,考科舉非常難嗎?
清朝:買官和考科舉當官,哪一個難度更大?
古人考科舉就可以出人頭地變有錢,那麼古代做官工資究竟有多高?
每次考科三,對教練來說都是生死考驗!
雍正最恨的一個姓,世代為奴,後人為考科舉偷偷改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