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鋒和你暢談醫學人文與歷史——文字及紙莎草
2
兩河流域文明
先說說發源於兩河流域(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中下游)的美索不達米亞文明。蘇美爾(Sumer)文明是美索不達米亞文明中最早,同時也是全世界已知最早產生的文明之一(4000-2000BC,那時中國處於三皇五帝之前的遠古時代,沒有信史記錄)。
蘇美爾人發明了人類最早的象形文字——楔形文字,用三角形尖頭的蘆葦桿刻寫在泥板上,為目前公認的最早的文字記錄(距今約6000年),這類記錄在出版史學界也被稱為泥板書。蘇美爾文明後被閃米特人建立的古巴比倫所代替,但楔形文字還繼續使用,再後來楔形文字隨著亞述帝國以及古巴比倫王朝的覆滅而消失了。
而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生活在這個地區的腓尼基人以原始迦南字母為基礎,設計出了22個腓尼基字母,這便成為希伯來字母、希臘字母和拉丁字母的起源。
左:1900-1800BC古巴比倫時期的泥板書,右:3200BC蘇美爾文明時期圖形記事,楔形文字的雛形。
3
古印度文明
再來看看古印度文明(包括古印度和及恆河文明),古印度河文明發源地點為現在的巴基斯坦,那片區域目前荒無人煙被沙漠覆蓋,十九世紀考古學家發掘了一些古城遺迹和大量的的印章(2200~1800BC),這些印章上的符號被認為是古印度文字的起源,但是更多的考古學家認為這些只是圖形符號,而不具備文字的敘事功能,無法和楔形文字以及埃及象形文字相比。而影響著南亞、中亞、東南亞,甚至東亞地區的文化,隸屬於印歐語系的梵語及文字是在更遲的公元前1400年才由雅利安人帶入到印度次大陸的。
4
中華文明
一脈相承的中華文明是人類歷史上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從文字上就可以看出來,從夏商時期到現在,漢字大體經歷了甲骨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草書行書等幾個階段的演變。那目前考古發現的最早的中國文字記載可以追溯到何時呢?答案是殷商(距今約3000多年)!
上圖安陽小屯村出土的殷墟甲骨文(1400-1200BC)就是證明,也有學者認為殷商時代的甲骨文已很成熟(可識別的漢字就有1700多字),而任何事物總有一個從發生到發展漸趨成熟的過程,因此中國文字的發生還可前推。至於推多少年呢?沒有定論,因為沒有找到確實可信的文字記錄。
5
古埃及文明
下面開始介紹今天的主角埃及。
古埃及是位於非洲東北部尼羅河中下游地區的一段時間跨度近3000年的古代文明,開始於公元前32世紀左右時美尼斯統一上下埃及,終止於公元前343年波斯征服埃及。
那爾邁石板,測定年代為公元前31世紀,上面刻有至今為止發現的最早象形文字銘文。它被認為是用來描述那爾邁國王統一上下埃及的。
埃及文字載體之一:神廟,紀念碑或金字塔石塊上的銘文雕刻。
很長一段時間人類根本無法理解這些神秘符號,包括埃及人自己。所以人類感慨埃及人的智慧的同時,甚至懷疑五千年前能有如此精美複雜的書寫會不會是外星人的痕迹?
其實埃及對人類文明最大的貢獻應該是莎草紙,這是人類歷史上最早、最便利的書寫材料之一,是記錄古埃及歷史的主要載體。莎草紙上的文字主要由象形文字聖書體和僧侶體寫成,目前發掘的最早的莎草紙文書是埃及古王國時期第四王朝胡夫法老時期的作品,距今4500餘年。莎草紙在乾燥的環境下可以保持千年不腐,據說全世界約有10萬張莎草紙文獻保存至今。筆者在上一篇文章中提到的那麼多記錄古埃及醫學的紙莎草書自然也是這些歷史文獻中的一部分,著實令人嘆為觀止。紙莎草是古埃及文明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古埃及人利用這種草製成的書寫載體曾被希臘人、腓尼基人、羅馬人、阿拉伯人使用,歷3000年不衰。
中國的造紙術在公元8世紀的時候傳入阿拉伯,並逐步取代了埃及莎草紙的地位,使這門古老的造紙技藝最終絕跡。在此後的漫長歲月中,紙莎草造紙術始終是埃及人的難解之謎。因為製作紙莎草的原料在埃及都無法找到。直至20世紀中期以後,歷史學家、考古學家哈桑·拉加卜成功地將紙莎草從蘇丹引種到埃及。1968年,他終於成功地研究出了失傳千年的紙莎草造紙術。如今去埃及旅遊,在旅遊景點很容易看到製作精美的莎草紙畫,並有人會現場製作莎草紙。
紙莎草(Cyperus papyrus)是一種生長在河道兩岸的水生植物,其外形有些像蘆葦。製作的過程與中國傳統造紙不同,不需先製成紙漿。通過碾壓紙莎草莖芯,植物內的酵素在壓力下可以使植物莖條粘合在一起,然後相互編織成長卷,目前出土的紙莎草紙最長的有40米。莎草紙的拉丁文稱謂是「Papyrus」,這也是英文「Paper」一詞的來源。可以看出紙莎草在西方文明起源時所起的巨大作用。
精美的埃及紙莎草畫,如今是重要的埃及旅遊出口產品,這幅畫描繪的是女神Hathor 與拉美西斯二世。
紙莎草畫工藝品Egyptian Goddess Hathor and Queen Nefertari
如今開羅的旅遊熱點經常可以見到紙莎草畫的現場製作工坊,有機會去埃及旅遊的朋友應該買一副,將這個有著5000年歷史傳統的工藝品帶回家。
被古希臘征服之後古埃及文化雖然還有少量延續,但到公元時代已經徹底被異族文明所取代,最明顯的證明就是象形文字的消失。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一世在公元391年發布敕令,關閉了所有非基督教的神殿,從此就再也沒有建造過刻有埃及象形文字的紀念碑或者神殿,能夠讀出埃及象形文字的人越來越少,直到最後消失。
那謎一樣的埃及象形文字又是如何為世人了解的呢?讓我們先來聊聊一塊石頭。
羅塞塔石碑(Rosette stone),大英博物館鎮館三寶之一。
1798年至1801年,不可一世的拿破崙佔領埃及,他的一個法國上尉Pierre Bouchard在埃及港灣城市羅塞塔(Rosetta,今日稱為el-Rashid)發現了一塊石碑。
這塊石碑的珍貴之處在於它同時刻著最古老的三種文字:古埃及象形文(Hieroglyphic,又稱為聖書體,代表獻給神明的文字)、古埃及草書(Demotic,又稱為世俗體,是當時埃及平民使用的文字,)、以及古希臘文。古希臘文代表統治者的語言,因為當時的埃及已臣服於希臘的亞歷山大帝國之下,來自希臘的統治者要求統治領地內所有的此類文書都需要添加希臘文的譯版,這塊石碑就是公元前196年托勒密王朝五世誥命臣民的一道昭令。
正是這塊神奇的石頭解開了古埃及象形文字的謎團,讓史學家可以讀懂數以萬計的古埃及文獻,也讓後人得以探究古埃及恢宏的文明。
由於是破解埃及象形文字之謎的起點,「 羅塞塔石碑」也被用來暗喻要解決一個謎題或困難事物的關鍵線索或工具,舉例來說,歐洲航天局(ESA)就將其發展的太空探測器命名為羅塞塔,因為透過此計劃,將會破解太陽系生成的秘密,是天文研究上的關鍵突破。由於石碑上的刻文堪稱最早的雙語互譯,因此很多語言學習軟體或者語言培訓學校熱衷於用羅塞塔來命名。
▌讀後小調查
執筆至此,已與屏幕前的諸位分享了希臘神話和醫學、希波克拉底傳、脊柱畸形之古希臘篇等內容,筆者深知脫離讀者勢必不能長久,希望各位填寫下方的小調查,告訴筆者你想讀到的故事。


TAG:中國醫師協會骨科分會 |
※文學的報復:海登·懷特的「歷史若文學」
※文學與歷史2
※唐山的歷史人文環境
※後輩學人「破五」暢聊錢鍾書 當人文學者張隆溪遇見歷史學者羅志田
※漫畫:古代朝鮮的傳說與歷史|文史宴
※歷史中的陶淵明、及其詩文
※中國歷史上的文化浩劫——我釋《千字文》
※中華蒲氏文研會榮譽會長蒲文常先生撰文《對蒲氏歷史文化幾個問題的探討》將蒲氏文化研討引向深入與繁榮
※探索文物歷史,傳承中華文化——《國家寶藏》
※情人節歷史版:漢文帝與他的宮廷女人
※梁文道:希羅多德歷史
※歷史文獻 歷史故事 弘揚民族精神
※文章 | 王守春:堯都遷移的歷史地理學思考
※歷史人物簡歷:劉邦
※千字文歷史源流
※「狗」的歷史和文化
※文史宴:歷史漫畫——古代朝鮮與東北亞
※國學知識——中國第一部上古歷史文件和皇室文集《尚書》
※歷史罕見老照片夢露、赫本、李小龍、光彩照人風華絕代
※人類歷史上的所有文字中為何唯獨中文有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