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啟功:我的學書「經過」

啟功:我的學書「經過」

輕點關注 中國最美書畫原創視頻

啟功《學而不厭 誨人不倦》(一九八五年作)

我從幼小識字,即由我的祖父自己寫出字樣,教我學寫。先用一張紙寫上幾個字,教我另用一張較薄的紙蒙在上邊,按著筆畫寫。稍後,便用間隔的辦法去寫,這個方法是一行四個字,第一、第三處由我祖父寫出,第二、第四處空著。我用薄紙摹寫時,一三字是照著描,二四字是仿著寫。從此逐步加繁,臨帖、摹帖、背臨、仿寫,直到二十多歲,仍然不能自己寫出一個略可看得過的樣子。

11歲的啟功(中)和祖父裕隆(左)以及姑姐丈在一起

在十八九歲時,羨慕畫法,也希望將來做個「畫家」。拜師學畫,描個框子,還可算得一張圖畫。但往上一寫款字,就糟了,帶累得那勉強叫做畫的部分也都破壞了。於是發憤練字,這個練字的過程,可比用鑽鑽木頭,螺旋式地往裡鑽,木質緊,鑽的鋼刃鈍,有時想往裡鑽,結果還在原處盤旋。這種酸甜苦辣,可說一言難盡。請教別人,常是各說一套,無所適從。遇到熱心的前輩,把某一種帖、某一方法,當作金科玉律,瞪著眼睛教我寫,這種盛意,既可感,又可怕。

及至瞎摸著學,臨這一家,仿那一體,略微可以題在畫上對付得過去一些了。也不過是自己杜撰的一些應付之法,畫上的東西向左歪些,題字就向右斜些。如此之類,寫了些時,但離開畫面,就不能獨立。

啟功《春風一路》(一九八五年作)

又遇到「體」的問題,什麼「顏體是根本」,「趙體最俗氣」之類的說法;「古」的問題,什麼「篆隸是來源」,「北碑勝唐碑」之類的說法;「方圓」筆法的問題,什麼「方筆雅」、「圓筆俗」之類的說法,等等。及至我去如此實踐,有的並不是那麼一回事,甚至所說與客觀事理完全相反。舉一極簡單的例,如:用圓椎形的毛筆,不許重描,來寫出《龍門造像題記》那樣方筆,又要筆筆中鋒。試問即使提出這個說法的本人,恐怕也沒有解決的辦法吧!我在誤信種種「高論」之後,從實踐中證明它們全屬「謬論」,至少是說者對那些現象的誤解。此後,我的思想才從「迷魂陣」中解放出來。

龍門造像之《始平公造像記》

再後,陸續看到歷代的墨跡,再和刻本相比較,才理解古代人寫的墨跡是什麼情況,用刀刻出後的效果又是什麼情形。好比台下的某位戲劇演員是什麼面貌,化了妝後在台上又是什麼面貌。他在台上身量高是因靴底厚,肩膀寬是「墊肩」高,原來台上的黑臉包公即是台下的演員某人,從此「豁然心胸」,我寫我自己的字了。中間又幾次看到出土的和日本保存的古筆實物,更得知有的點畫是工具決定的,沒有那樣製法的工具,即屬同是不加刀刻的墨跡,也寫不出用那樣工具所寫出的點畫。於是注意筆畫之間的關係,注意全字的結構,注意字與字之間的關係,注意行與行之間的關係。

禮記學記句(一九八七年作)

臨帖時,經過四層試驗,一是對著帖仿那個字;二是用透明紙蒙著那個字,在筆畫中間划出一個細線,這個字完全成了一個骨骼;三是在這骨骼上用筆按粗細肥瘦加肉去寫;四是再按第一法去寫。經過這樣一段工夫,才明白自己一眼初看的感覺和經過仔細調查研究後的實際有多麼大的距離,因而又證明了結構比用筆更為重要。當然沒有用筆,或說筆沒落紙時,又怎有結構呢?但筆向何處落,又是先得有軌道位置。所以,用筆與結構是辯證的關係。趙孟頫說:「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功。」我曾對他這「為上」和「亦須」四字大有意見,以為宜以結構為先,至今還沒發現這個見解的錯誤,但向人說起來時,總有爭議,後來瞭然:「結字為先」,是對初學的人為宜,老師教小孩拿鉛筆在練習本上抄課文,只是要他記住字的筆畫,並無「用筆」可言;已會寫字,有了基礎,所缺乏的是點畫風神,這時便宜考究用筆。趙孟頫說這話時,是中年時期,是題《蘭亭帖》後,這時他注意的全在用筆。譬如中國餐的習慣是吃飯之後,喝一碗湯;外國餐的習慣是先喝湯,後吃主食。但誰都知道,只喝湯是不會飽的。於是我對先喝後喝的問題,也就不再和人爭辯了。

趙孟頫《蘭亭十三跋》

至於實踐,從題畫上的字稍能「了事」之後,如寫什麼條幅、對聯等等,又無不出醜。解放後有了新興的練字機會,抄大字報,抄大字標語。這時的要求,並不在什麼筆法、字體,而是一要清楚、二要快,有時紙已貼上,補著往上去抄。大約前後三十年,把手腕、膽子都練出一些了,才使我懂得,不管學什麼,都要有一種動力,無論這動力從哪方來,從下往上冒、從上往下壓、從四面往中間沖,都有助於熟練提高。大字報現在已有明文廢止,也不能為練字而人人去寫大字報,這裡所說,只是我的一段經過,並且說明放膽動筆的好作用罷了。

自作詩一首

練書法要不要臨帖?如果要,為什麼?這是常聽到的問題。我個人認為,彈鋼琴要練名家的譜,誰也知道,不是為將來演出時,只彈這個譜子,而是為了練習基本功,從前人的創作中吸取經驗,自己少走些彎路。又有人提出說為什麼臨帖總不能像?我的回答是永遠也不能像,誰也不能絕對像誰,如果一臨就像,還都一絲不差,那麼簽字就不會在法律上生效了。推而至於參考前人的論說,即使是自己認為可取的論點,最好也通過實踐試驗,不宜盲從傻信。

啟功書唐人句(一九九二年作)

我個人在練字過程中,也曾向書本請教,什麼《書法正傳》、《藝舟雙楫》、《廣藝舟雙楫》等等,愈看愈不懂,所得的了解,是明白了從前聽到別人給我講寫字方法的那些論點,原來大都是從這類書里來的。不過有些更加玄虛,有些引申創造罷了。於是我便常向朋友勸告:要學書法,有錢多買字帖,少買論書法的書;有時間多看帖、臨帖,少看論書法的書。要加聲明:這裡所說「論書法的書」,當然是指古代的,因為它絕大多數玄虛難懂。如果擴大一些範圍,凡是玄虛難懂的都可以暫時節省些眼力!

行書七言聯

近十年來,書法又被提倡,更加為廣大群眾所喜聞樂見了。於是作為常識讀物的參考書和提供借鑒欣賞的碑帖,也紛紛出版,愛好書法的同志找我們來討論門徑、切磋技法的也日見其多。這篇序言,也有借紙答覆讀者的意圖,因為許多同好,常問我學書法的「經驗」,「經驗」哪裡敢說,只說「經過」,也是「甘苦」而已。

(選自《書法常識》,啟功 秦永龍著,中華書局出版)

執行主編:金日發

編輯:龔露 陳瑤邢亞倩

主編微信:shufabaotv01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法報視頻 的精彩文章:

學術化視野下的「書風」展

TAG:書法報視頻 |

您可能感興趣

陶博吾:我的學書經過和體會
我的學書經歷和體會
我的學書之路
學書法,我們該學誰?
學書法的看過來,歷代書論書目!
這才是學書法的捷徑,學書必看!
於明詮:學書法從哪裡開始學都是一樣的!
啟功:學書法,我說幾句良心話
楷書的魅力與我學書之路
學書法,一定要先學楷書嗎?
別笑,我是正經哲學書!
沙孟海:我的學書經歷和體會
未來幾年,懂國學、學書法的孩子要火了!
學書法,應該先學行書,還是楷書?為什麼?
學畫者當學書,學書還需通古今
學書法,為什麼必須學楷書?
《別笑,我是正經哲學書》
啟功:初學書法 我力薦此帖!
學書法要學會練功
初學書法,不學唐楷就學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