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葯香伴我兒時長

葯香伴我兒時長


每當聞著煎藥時四溢而出香氣瀰漫的草藥,我的思緒就回到兒時多病的日子,回到喝湯藥時一口葯、一口糖令人難忘的「先苦後甜」的啟蒙教育,回到比湯藥更濃烈的親情氛圍之中。




在我滿姍學步的那段日子,母親帶我到鄉下外婆家小住。



母親為外婆煎藥,我最近距離地聞到從一隻被爐火熏黑的陶瓷砂鍋散發的草藥味時,心裡存有一種神秘和敬畏。




那草藥是母親冒著冬雪走了幾十里山路,扣開方圓百里聞名的一位90多歲老草醫藥師家裡抓來的。




外婆病歪歪地喝著母親連夜煎熬的湯藥,竟然神奇般地好了,也許是母親的孝心和精神感動上蒼,才有如此神力。




從此,我們全家尤其是母親對草藥敬若神靈。




外婆風燭殘年與葯鍋為伴直到去世,享年82歲。



我記不得最早喝湯藥是何時了。作為上世紀60年代初三年苦日子時期出生的我,也許由於母親懷我的時候就營養不良,出生時又瘦又小,三天三夜哭鬧不停,加之母親奶水不足,從小體弱多病。




那時鄉下醫療條件很差,無論老人小孩患病還是內外傷大都靠山上的草藥救命,我從小就泡在「苦水」里。




每到喝湯藥時,還有母親、父親、姑姑、叔叔、祖父祖母等把我圍成一團,勸著、哄著、騙著,一口葯、一口糖,好不容易看著我喝下去,他們才長長地鬆了口氣。




記得那大概是我人生第一回喊出一個「苦」字,而服藥後甜物過口,對我是一種誘惑與補償,也算是「先苦後甜」最形象的教育了。




我是家中企盼多年的長孫男孩寶貝,越是這樣越病災不斷。小時候出麻疹、癱腮,稍大患腎炎、肝炎,還曾被滾沸的湯藥燙傷。



因此,外婆用的有年頭的葯砂鍋,黑乎乎、髒兮兮的又被母親找了回來,清水一洗並念道:「外婆保佑小孫孫,那葯砂鍋熬出來的草藥有神力呢。」




我的命幾乎是泡在「苦水」中熬過來的,能喝水的時候就開始與湯藥結緣,那是又令人懼怕又親切的苦味。




「良藥苦口」是我第一次聽到的雙關語,雖不懂其意,但我知道對我一定有好處。




抓周之意是預測一個人的前程取向。一大堆家中的什物鋪展在我面前,不更世事的我,惟獨從中選了一塊林芝草藥,竟然惜惜懂懂地塞在口中咀嚼起來。




一家人看著又好氣又好笑,父親在一旁緊鎖眉頭長噓道:「這孩子身子太弱,命里多病,將來只有讓他學醫才能相剋,否則焉難安然。」


還未上學卻先認識草藥,或者說識字從識草藥開始,小小年紀坐在床上,看著醫生的藥方,模仿大人的樣子讀著:「金銀花、夏穀草、紫蘇、五加皮、車前草……先煎、後下」等等之類的醫學術語。




也許我命里註定與醫藥無緣,本來早年家裡刻意想要我學葯,我自己也確實自學了不少醫藥方面的知識,夢想能當一名真正的醫藥師,救死扶傷。




高考前夕我還特意諮詢了全國幾所名牌醫科大學,後來我也實實在在地填報了醫學院校。但前來招生的某藝術院校的老師看中我的藝術天賦,說服我並將我提前錄入了藝術院校。




儘管我後來成了為一名文藝宣傳工作者,但我對醫藥的記憶和情感仍然很深。




記得我成人之前母親一直為我煎藥。



煎藥很有講究,她說:「煎藥如同進廟上香,要心誠,不能亂說話,身子也要乾淨,否則,這藥效果不好,弄不好還會遭報應。藥渣更不能隨意亂倒,要倒在人氣旺的叉路口,讓眾人把病帶走,吃藥的人病才好的快。」所以母親煎藥時,總是把手洗得乾乾淨淨,有時還要換一身乾淨的衣裳,嘴裡念念有詞地說著什麼,倒藥渣時要走好遠的路。




母親煎藥時的背影和爐火映紅的臉龐很好看,至今仍烙在我心裡……




煎藥的流程是中國人獨有的,從開始懂得草藥能治病到今天,一樣的方法,一樣的氛圍,一樣的心情。洗鍋、浸葯、生爐。下鍋有先後之別,火候有文武之分,解表藥用「武火」,滋補藥用用「文火」;礦石、甲殼、獸角類葯「先煎」;藥引或粉末狀葯「後下」。




久病成醫,耳濡目染,我已熟知其道。




多年之後,我讀到清代怪傑——石成金《傳家寶》中「煎藥」一節,有這樣的句子:「煎藥時要老誠人細心看守,不可炭多火急而沸出,亦不可過煎而葯枯,火候得宜則葯之氣味不損,自得速效矣。」所以母親煎藥時總是不假他人,其認真勁就不難理解了。


1976年,我到地處湘黔兩省交界的西晃山下的一所中學上學,這裡群山起伏,漫山遍野都是草藥。




那時學校流行「學工學農」,學校經常組織學生帶上乾糧進山採藥,浩浩蕩蕩有說有笑,隨處可挖到百部、三七、結根、何首烏等等。邊挖邊甄別,那時有位下放來的50年代中醫藥大學畢業生的「右派」被安排在中學代課教生物,他不但課講的好,而且還經常給人免費看病,大家都稱他「醫生老師」,他教我們如何識別草藥,觀其形、聞其味,還講授其功效、作用等,我當時在「醫生老師」那裡學到了許多藥物方面的知識。




遺憾的是我這大半輩子都未能將早年所學的醫藥知識發揚光大,實在有些愧對「醫生老師」的教侮唉!




我一直懷念老家那些與草藥有關的日子,鄰裡間誰家頭痛腦熱,就可以從煎熬草藥的香氣中知曉,人們就會帶些甜果關切地去探望,如果得知是相似的病症還會主動把家中多餘的草藥送給他。




草藥飄香,象徵那時人與人關係的透明與親近,那升騰彌散的草藥香氣,好像是一家家互能溝通的信息。



而現在我的父親、母親都到另一個世界去了,草藥的香氣也漸漸散去。




想起小時候生病的日子,想起母親為我煎藥時的情景,心中不免黯然神傷。




母親病重時,我一直守著她,就像當年我生病她守著我一樣。母親守舊固執,不願看西醫,執意要吃草藥和類似草藥的中藥,我為她請了最好的中醫和草醫。




而家裡那只用了很長時間的陶瓷葯砂鍋,經過幾次搬家早已不見蹤影。




母親很迷信,她說:「外婆用了它,病治好了,活得長壽;你用了它,許多病也治好了,如今長得壯實健康,看來我不行了。」



母親的話很靈驗,正如她說的那樣,不久就離我們而去了。




我時常在想,五味俱全的湯藥猶如漫漫人生,也包涵生活的滋味。在紛紛擾擾的生活中,舉起酒杯,醉的是紅塵,端著茶杯,泡著的是日月。




一個人一生之中總會有這樣或那樣的病痛,偶爾喝點湯藥,益於病體,也是一種提醒與思考,湯藥入口,由苦到甜,一股暖流在肚腸奇妙地跳蕩,使人感受到一種因苦味帶來的淡淡感傷,使人想起吃苦對生命的意義。




這是對人更深的益處,亦如世事從興而衰,正像人體從健而弱。一碗由砂鍋傾出的熱的苦水,從口腔到胃腸的距離之中,讓人從興奮到鎮定,使人想起生命本身。




我認為,草藥的本質也許是論釋生命意義的哲學過程。葯香拌我兒時的歲月,其實就是一段人生最美好的回憶……


>



摘編於

《中國醫藥指南》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文由中國中藥雜誌微信(CJCMMYC)平台編校發布,請尊重他人的勞動果實,公眾號轉載請務必註明出處及微信號。


…………以下是廣告時間…………



給大家推薦《

兒童常見病特效穴位速查手冊(彩圖版)

》,點擊

閱讀原文

可直接購買




本書專門介紹兒童特效穴位(臨床常用穴),詳細介紹主治、定位、功效等,以及推拿手法,配以精美圖片。同時,治療常見病選用的穴位及手法,在本書中會有詳細介紹,方便讀者查閱,是一本實用的工具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中藥雜誌 的精彩文章:

他足行萬里,讀書萬卷,一生臨證未曾清閑 | 大醫精誠
面對炎炎夏日,他竟然用冰片……
我是一味葯,可卻很少有人知曉|獲獎文章
打通「眉心」,百病不侵!趕緊試一試!
【高考說】你曾是少年

TAG:中國中藥雜誌 |

您可能感興趣

書香伴我成長
悠悠茶香伴我行
少年時候,茶香伴月娘,最是愜意
溫暖回家路,書香伴你行
紅袖添香伴讀書
學院圖書館開展「書香伴我成長」家庭親子閱讀活動
梅花一株插瓶中,清香伴你度寒冬
且與花香伴流年
又一波好書免費送不停!老師,書香伴你鬧元宵!
全民讀書日,書香伴童年
未來一周,花香伴隨,真愛前來,3星座將愛情擁入懷中,風雨相隨
書香伴童年,經典名著妙句
落花隨春去,余香伴夏來
醉白三月天,花香伴晝夜,一起來與「花中貴妃」邂逅吧!
擇校而棲,書香伴人生
台灣阿里山高山茶,花香伴奶香帶給你獨特體驗!
五月,落花隨春去,余香伴夏來
品茶有感:茶香伴琴聲,櫛風沐雨聽風吟
書香伴成長,美林教育閱讀打卡活動火熱進行中
古人過春節要喝這種酒,濃濃酒香伴隨祝福化作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