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大學生的問題意識從何而來

大學生的問題意識從何而來

獨立之問

日常教學中,經常有學生問我如何找到一個好選題,我回答首先要有明確的問題意識,學生又追問問題意識從何而來?我想,這是高校在培養一流人才過程中都會遇到的困惑。善於發現問題,是創新型人才的重要標誌。只有養成良好的發現問題的能力,學以致用,知識才會內化為素質,大學生才能真正成為社會上最富活力、最具創造性的群體。

自由觀點

眾所周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興趣則源於問題意識。尋找到有意義的問題,學生才能對學習興味盎然,並保持旺盛的求知慾,孜孜以求、探究不止。那我們又該用怎樣的方法來培養發現問題的能力?我僅就如何讀書來談談其對發現問題能力的促進作用。

善於發現問題,讀書時要把握一個「專」字。讀書不論是雅事還是苦事,有道存焉。不少學生讀書雖多,但常常聚焦不了研究重點和關鍵問題,為此苦惱不已。原因可能在於讀書泛而不專。俗話說:書山學海。當今大數據、雲處理等技術無不提示我們,有限時間不可能窮盡所有領域。因此,從發現問題的能力培養來說,我們讀書務必要圍繞自身專業方向,突出個人興趣點。雖然知識浩瀚無涯,但是讀書、做學問,尤其是在入門階段,應倡導有邊界。發現問題就如同狩獵,縮小搜索圈必將有利於更快發現獵物。

善於發現問題,讀書時要牢記一個「問」字。讀書不問不疑,等於不讀。將來有志於從事科學研究的學生尤其要注意這一點。讀書過程中,保持「為什麼」的追問狀態,意為追求深層閱讀,而非消遣式泛讀。此外,大家要善於在尋常處發現問題,在想當然中發現不尋常。否則,就算問題出現,也會遺憾地從你眼皮底下溜走。例如,每本文學理論教材都會涉及文學分類方面的論述,可是描述文學分類的概念術語淆亂不一,那麼怎樣的文學分類術語使用才是規範的?又如講到中西方的文學分類情形時,都會提到西方三分法,那麼何謂三分法?對於這兩點,本人就曾在稍加追問後發表了三篇系列專文。

善於發現問題,讀書時要注意一個「多」字。大家都知道量變引起質變的道理,於培養發現問題的能力而言,讀書在做到「專」的同時,還要注意「多」。不少學生,尤其是研究生,經常抱怨找不到問題,難以撰寫論文。我常對他們講「多」的道理。所謂「多」,即集中博覽,在此基礎上建立碰撞,匯聚分歧,「問題」便會瓜熟蒂落。如上面提及的文學分類術語使用、三分法表述研究,其間探討的問題正是我對新中國以來200多本文學理論教材進行考察整理後得出的。

校際對話

沈杏培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獲得者,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題好一半文」,我們往往困惑於如何形成選題或方向,在您看來,好的選題與閱讀是怎樣一種關聯?如何通過閱讀形成研究方向?

陳軍:所謂好的選題,簡單地講,就是可以作為長線處理以便深耕細作的題目。讀書在遵照「專」「問」「多」的三字過程中,要善於發現那些帶有貫通性、高頻度的現象。這些現象背後往往隱藏有可作長線處理的有價值的好選題。當然,有時通過一兩篇論文的寫作也會發掘出帶有貫通性的有價值的選題,那就是研究者的福分了。我以文藝理論研究走上學術道路,初始也是從發現中國古典曲論中林林總總的分類現象、戲曲不如詩詞的等級現象入手的,迄今15年,樂在其中。

段國重美國得州大學達拉斯分校人文藝術學院博士

當下很多青年學生讀書往往是淺表閱讀、不求甚解式閱讀。但做科學研究需要「求甚解」的澄明狀態。您如何看待這一問題?

陳軍:首先,不管是何種方式或態度,愛讀書都是一件好事,尤其在當今功利主義盛行的語境中,青年學生能手不釋卷,即便是淺表閱讀,也值得點贊。但是對於將來有志於從事科學研究的學生而言,僅僅停留於不求甚解的程度肯定不夠。從不求甚解到求甚解,不可能一蹴而就。在進行了大量淺表閱讀後,眾人對某問題的觀點定會積累彙集,這會幫助你一步步深入觸及所涉對象的本質、性質或特徵的理性認知層面:見解一致則不論;莫衷一是或歧見蜂起,就意味著發現了有待進一步探究的問題所在,此時,你就進入了科學研究階段。順便補充一句,即使是淺表閱讀,若能發現問題,也會增強讀書興趣,獲得一種自我價值的實現感。這或許就是古人所說的開卷有益吧。

《中國教育報》2017年06月12日第6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那些年 這些書
浙少社為小學生捐贈《國旗上的爸爸》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

您可能感興趣

癌症是由意識吸引而來的
意識的嗔是如何生起的
意識-從哪裡來?以及它如何影響我們的物質世界?
意識死不帶去,但它從何而生?
意識是否完全由大腦活動產生?如果不是,那麼意識來自何方?
意識到底是如何產生,科學家:意識是量子互相糾纏的結果
意識從何而來,意識和物質之間的關係是什麼?這關係到意識的起源
意識並不是突如其來的東西,而是一種很基本的、逐步進化而來的生物功能
生命的輪迴:潛意識與意識
人類大腦的思維和意識並不屬於我們自己?量子科學來解釋這個原因
有意識的生活
人去世之後意識會去哪?科學家:人剛走的時候,大腦意識還存在
動物意識從何而來?科學家稱:意識由許多較小成員共振的結果
道醫學堂丨世人應有與生俱來的憂患意識
學生提問的關鍵在於教師的意識
心理學:懂得運用這三種潛意識,你的內心會越來越強大
生命所有的結果都是潛意識的投射
你是如何選擇的,其實受潛意識影響很大
意識的困難問題:我們如何知道人工智慧有了意識?
意識是怎麼來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