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李士懋:升降散及臨床運用

李士懋:升降散及臨床運用


「余用升降散,主要掌握鬱熱這一關鍵,凡有鬱熱者,不論外感內傷,內外兒婦各科皆用之,不局限於治溫的狹窄範圍。」

李士懋:升降散及臨床運用

文/李士懋

蒲輔周先生對升降散倍加讚譽,將楊氏治溫15方悉錄於《蒲輔周醫療經驗》書中。當代名醫趙紹琴老師對該方極為欣賞,靈活化裁,應用極廣。筆者受趙老師影響,對此方亦多偏愛,應用既多,漸有所悟。余用升降散,主要掌握鬱熱這一關鍵,凡有鬱熱者,不論外感內傷,內外兒婦各科皆用之,不局限於治溫的狹窄範圍。

龔廷賢《萬病回舂》有內府仙方一首方:


「僵蠶二兩,薑黃、蟬蛻各二錢半,大黃四兩,薑汁打糊為丸,重一錢一枚。治腫項大頭病、蝦蟆病。大人服一丸,小兒減半,蜜水調服,立愈。」

楊栗山於《傷寒溫疫條辨》云:

「是方不知始自何氏,二分晰義,改分量服法,名為賠賑散。予更其名曰升降散」,「煉蜜丸又名太極丸」。

改後之升降散為:白僵蠶酒炒2錢、全蟬蛻去土1錢、廣薑黃去皮3錢、生川大黃4錢,合研勻。病輕者分四次服,最重者分兩次服。蜜酒調勻冷服。楊氏將其列為治溫15方之總方。

蒲輔周先生對升降散倍加讚譽,將楊氏治溫15方悉錄於《蒲輔周醫療經驗》書中。當代名醫趙紹琴老師對該方極為欣賞,靈活化裁,應用極廣。

筆者受趙老師影響,對此方亦多偏愛,應用既多,漸有所悟。余用升降散,主要掌握鬱熱這一關鍵,凡有鬱熱者,不論外感內傷,內外兒婦各科皆用之,不局限於治溫的狹窄範圍。



一、楊氏應用升降散主旨思想探析

《傷寒溫疫條辨》將傷寒、溫病、溫疫並列。傷寒、溫病感天地之常氣而作,自氣分達血分;溫疫受天地間雜氣而發,自血分達氣分。書中所言之溫,實指溫疫而言,故升降散乃治溫疫之總方

楊氏所列升降散之適應證,計有寒熱、出血、吐利、癲狂等60餘症。所列雖多,亦難盡述,僅舉例而已。諸症雖異,然病機則一,皆為鬱熱使然。正如楊栗山所云:


「溫病得天地之雜氣,怫熱在里,由內而達於外。」

又云:


「在溫病,邪熱內攻,凡見表證,皆里熱鬱結浮越於外也,雖有表證,實無表邪。」

升降散恰為鬱熱者設。若能了解鬱熱形成的機制及臨床特徵,就掌握了運用升降散的奧妙,臨證就可靈活變通,縱橫裨闔。



二、鬱熱的病因病機

人身之陽氣,升降出入,運行不息,神明變化所由生焉。一旦陽氣鬱遏不達,升降出入不暢,則失其沖和之性,郁而化熱,此即「氣有餘便是火」之謂。故費伯雄曰:

「凡有郁病必先氣病,氣得流通,何郁之有。」

氣機何以被郁?一為邪氣阻滯,二為七情所傷,三為飲食勞倦戕傷脾胃,升降悖逆,陽郁不達而化熱。《醫碥》曰:


「六淫七情皆足以致郁」,「氣不足以郁而成火,東垣所謂陽虛發熱也」。

由此可見,熱郁的原因非常廣泛,六淫七情、氣血痰食、飲食勞倦、正氣虛餒,凡響氣機升降出入者,皆可導致陽氣鬱而化熱,形成鬱熱。鬱熱,不僅溫疫有之,傷寒溫病,內傷雜病,內外兒婦各科皆有之,故升降散皆可變通應用之。

溫疫:楊栗山於《傷寒溫疫條辨》中已再三闡明溫疫屬鬱熱這一觀點。他說:「雜氣由口鼻入三焦,怫熱內熾,溫病之所由來也。」氣機怫鬱,邪熱內熾,即是溫疫之病機。

溫病:伏氣溫病,固屬鬱熱。新感溫病,其本質亦屬鬱熱,不論衛氣營血各個階段,只要有熱邪存在,就有鬱熱。新感溫病,乃「溫邪上受,首先犯肺」,肺為溫邪所傷而聵郁,不能宣發衛氣,則衛陽郁而發熱,外失衛陽之溫煦而惡寒。

所以,衛分證的實質是肺氣膹郁,熱郁於肺,屬鬱熱範疇。迨熱邪傳入氣分,無論是熱郁胸膈之心煩懊儂,還是熱邪壅肺之喘咳,或是陽明熱甚之熱厥,皆屬鬱熱。熱邪人營,因亦屬鬱熱,故治則為透熱轉氣。

透轉的原則,是祛其壅塞,展布氣機,使邪有出路。如柳寶貽所云:「凡遇此等重症,第一是先為熱邪尋路。」至於血分證,其熱郁程度較營分證更重,仍須透熱。葉氏所說的「涼血散血」,不僅活血化瘀,且散血中伏火。若把散血囿寧活血一層意思,則失散血之精義。

總之,溫病的本質是鬱熱,透邪外達的原則貫穿於衛氣營血各個階段,透邪的關鍵在於暢達氣機,而升降散行氣活血,能升能降,正可疏通鬱熱外達之路,故溫病衛氣營血各個階段皆可化裁用之。

傷寒:傷寒初起,若寒尚未化熱,雖可屬郁證範疇,但不屬鬱熱證。若邪已然化熱,即可屬鬱熱。尤其現代因生活條件的優越,飲食厚味,擁火而居,外感風寒而內有熱者居多,往往形成寒包火證,升降散即可加減用之。

若寒已化熱而傳至陽明,阻滯氣機,陽郁不能達於四末,可現熱深厥亦深之鬱熱證。

邪入少陽,樞機不利,則熱郁而口苦、咽干、目眩。

陽郁不達而外寒,陽蓄而伸則轉熱,於是寒熱往來。

故傷寒三陽經證,寒已化熱,即可屬鬱熱範疇,升降散亦可化裁應用。

內傷雜病之鬱熱,主要見於肺、心、肝、脾。肺主一身之氣,司治節之權。若邪襲於肺而化熱,則肺失宣降而膪郁,即可形成肺經鬱熱,出現寒熱咳喘、胸悶胸痛等症。

肝主疏泄,相火內寄,氣鬱化火,火郁於肝,出現頭痛眩暈、肋痛易怒等症。

脾乃升降之樞,痰濕困脾或飲食勞倦傷脾,則陽郁不升,陰火內熾,見身熱倦怠、腹滿吐利等症。

心主火,心氣不暢,火熱內郁,症見心煩不寐、驚狂昏譫,或口舌生瘡、斑疹瘡瘍。

腎主蟄,火伏水中,以靜為貴,故腎無鬱火。

除四臟外,六腑亦可有鬱熱。三焦為原氣之別使,主通行三氣,熱郁三焦,則營衛失調而寒熱交爭,水濕不行而腫滿淋濁。

熱郁於膽則寒熱往來,口苦、咽干、目眩。

熱郁小腸則心煩淋痛。

熱郁大腸則大便閉結,腹痛脹滿,或火迫作泄。

熱郁於胃則牙痛齦腫,消谷善飢,渴飲嘔吐,或發斑吐血。

心包乃心之外護,代心受邪,其症與火郁心者同。

總之,鬱熱範圍很廣,不論外慼之溫疫、溫病、傷寒。抑或內傷雜病、兒婦各科,只要屬鬱熱,皆可以升降散化裁治之。



李士懋:升降散及臨床運用

三、鬱熱的臨床特徵

鬱熱,由於致郁原因不同,所郁部位之異,正氣強弱之別,兼雜邪氣之殊,故其臨床表常複雜。儘管癥狀千差萬別,但由於其具有熱郁於內的這一共同病理基礎,因而臨床表就有共性可循。

下面從脈、舌、神色、症分述之。

(一)脈

鬱熱的典型脈象是沉而躁數。脈何以沉?維持脈的正常運行有兩個因素:一靠陰血充盈、二靠陽氣之鼓盪。鬱熱的一個重要病理改變就是氣機鬱結,使氣血不能外達以充盈鼓盪血脈,故而脈沉

正如《四言舉要》所云火郁多沉」。脈之沉伏程度,與氣機鬱結程度成正比。氣鬱輕者,脈不浮,可中取而見,如楊栗山云:「凡溫病脈,不浮不沉,中按洪長滑數,右手反盛於左手,總由怫熱郁滯,脈結於中也」,此即指氣鬱較輕者。

氣鬱重者,脈不僅不浮,反而見沉、見伏,甚至脈厥。如《溫病條辨》「陽陰溫病……脈沉伏,或並脈亦厥」,此亦郁極重而致脈厥者。

脈何以躁?因熱邪郁伏干內使然。熱為陽邪,主升,主動,氣機鬱結,熱伏於內,必不肯寧靜,躁動不安,奔衝激盪,擾動氣血,故脈躁數急迫

如《醫家心法·診法》云:「怫鬱之脈大抵多弦澀凝滯,其來也必不能緩,其去也必不肯遲,先有一種似數非數躁動之象。」若鬱閉重奔,氣血滯泣,脈可呈沉小、沉細、沉澀、沉遲乃至脈厥,例《傷寒論》208條「陽明病脈遲」。

熱郁脈之沉小、細、澀、遲、厥,有類虛寒,然斷不可誤為虛寒

對此,楊栗山曾告誡曰:「凡溫病內外有熱,其脈沉伏,不洪不數,但指下沉澀而小急,斷不可誤為虛寒。」

二者區別關鍵在於沉候有力無力,沉取按之無力者,即為虛寒;若沉取按之躁急有力者,即為實熱。正如《四診抉微》曰:「陽氣微,不能統運營氣於表,脈顯陰象而沉者,則按久越微;若陽郁不能浮應衛氣於外,脈反沉者,則按久不衰。陰陽寒熱之機,在於纖微之辨。」

(二)舌

鬱熱之舌當紅,因氣機鬱結,邪熱不能外達而上灼,故而舌紅。由於鬱熱的輕重不同,舌紅的程度亦有差異。輕者舌微紅或僅舌尖紅或舌尖部有晶瑩突起之紅點如粟狀;重者全舌皆紅,甚至舌絳少津,極重則舌絳干斂。

但某些特殊情況下,如大出血、血液病嚴重貧血、大量輸液等,鬱熱雖盛而舌淡,此時之淡舌不以虛看,當舍舌從脈。

若因濕濁壅塞阻滯氣機而導致鬱熱者,苔當厚膩而舌質紅。濕未化熱則苔白;濕初化熱苔白膩微黃;濕已化熱則苔黃膩,濕已全部化熱化燥,則苔千黃或黑而起芒刺;若濕未化而津已傷者,則苔白厚而干或如積粉,舌質深紅或絳紫。

(三)神色

鬱熱上沖則面赤,然因氣滯而氣血不暢,故面雖紅而有暗滯之感,郁重者,可面色青紫而暗滯。其神,可心煩少寐,或心中躁擾不寧,或譫語、狂躁、神昏,若因濕遏熱伏者,可神情獃滯、嗜睡、朦朧。

(四) 症

鬱熱的癥狀特點是,內呈一派熱象,外呈一派寒象。氣機郁滯,陽郁不達,外失陽之溫煦,故外呈寒象,如惡寒惡風、肢厥腹冷等。熱邪郁伏於內,故內呈熱象,如身熱、煩渴、胸腹灼熱、口穢氣粗、溲赤便結等。

熱擾於心則心煩、昏譫、狂亂;熱迫於肺則咳喘、氣粗。熱郁少陽則口苦、咽干、目眩、胸脅苦滿;熱淫於肝則動風;熱邪迫血妄行則動血發斑;鬱熱上沖則面赤目赤、咽痛頭痛、頭汗;鬱熱下迫則小便赤澀、協熱下利或熱結旁流等。

以上諸項特點中,以脈沉而躁數最關緊要,其次為舌,若見沉而躁數之脈,舌質又紅者,即可診為鬱熱。至於癥狀,千差萬別,只作參考。所謂外寒內熱,僅指典型鬱熱證而言,多數沒有外寒的表現,不可因無外寒而否定鬱熱的存在。



四、鬱熱的治療

因為鬱熱證的病機,一是氣機郁滯不暢,二是熱郁於內不能透達,所以針對上述病機,則鬱熱證的治療原則為宣暢氣機,清透鬱熱。

如何宣暢氣機?

原則是祛其壅塞,展布氣機。因造成氣機不暢的原因眾多,六淫外襲,或痰濕、瘀血、食積、腑實等壅塞氣機者,須祛邪以暢達氣機,若情志怫鬱而氣機不暢者,則須行氣理氣以疏達氣機,若正氣虛餒而氣機不暢者,又宜扶正以暢達氣機。總之,要針對造成氣機不暢的原因,有的放矢。

如何清透鬱熱?

「熱者寒之」里有熱邪,故當以寒涼之品清之。但清熱時,一定要勿過寒涼,因過寒則遏伏氣機,則熱邪更不易透達,當選用寒而不遏之品清熱最宜。

經云:「火郁發之」。熱郁亦即火郁,亦當發之,所以在治療鬱熱證時,當以發之為首務,而清居其次。

升降散善能升清降濁,行氣活血,透發鬱熱,不僅為治溫之總方,亦為治鬱熱之總方。

方以僵蠶為君,辛咸性平,氣味俱薄,輕浮而升,善能升清散火,祛風勝濕,清熱解郁,升而不霸,為陽中之陽。

蟬蛻為臣,甘咸性寒,升浮宣透,可清熱解表,宣毒透達,為陽中之陽。

薑黃為佐,氣辛味苦,行氣活血解郁。

大黃為使,苦寒瀉火,通腑逐瘀,推陳致新,擅降濁陰。

氣血暢達,清升濁降,郁伏於內之熱自可透達於外而解,故凡鬱熱者皆可以升降散主之。由於致郁原因各異,熱邪輕重之殊,正氣強弱不同,故臨床使用升降散時,尚須依據病情靈活化裁。

因濕遏熱郁者,加茵陳、滑石、佩蘭、石菖蒲等。

溫邪襲肺致郁者,加淡豆豉、梔子皮、連翹、薄荷、牛蒡子等。

情志怫鬱致郁者,加玫瑰花、代代花、綠萼梅、川楝子等。

瘀血而致熱郁者,加赤芍、牡丹皮、桃仁、紅花、紫草等。

痰濁蘊阻致熱郁者,加瓜蔞、川貝母、黛蛤散、杏仁、竹瀝等。

食積中阻而熱郁者,加三仙、雞內金、炒枳殼、焦檳榔等。

陽明腑實熱郁者,加芒硝、枳實,鬱熱重者加石裔、知母、黃芩等,熱郁津傷加蘆根、天花粉、石斛等。熱郁兼氣虛者,去大黃加生黃芪、党參、升麻、柴胡等,肝經鬱熱上擾者,加桑葉、菊花、苦丁茶、龍膽、梔子、石決明等。總之,應用廣泛,加減頗多。

鬱熱經治療透達之後,可見身熱反劇、面赤、口渴反增等現象,此非病情加劇,乃鬱熱外達,肌表之熱反呈顯露之象。

判斷鬱熱已然外透的主要標誌有五:

一為脈由沉伏漸轉浮起,由細小遲澀轉洪滑數大且兼和緩之象。

二為舌由絳紫干斂轉紅活而潤。

三為周身四肢由逆冷轉四為神識由昏昧轉清。

五為由無汗轉周身滎縶之正汗。



李士懋:升降散及臨床運用

例一、外感發熱

馬某,3歲,男。1990年12月3日玩耍汗出受風寒,當夜惡寒發熱頭痛,曾服清熱解毒液,板藍根沖劑,肌注青黴素。至12月5日仍高熱,達40度,陣汗。脈沉而躁數,舌紅。

予:僵蠶8g,蟬蛻3g,薑黃4g,大黃2g,淡豆豉9g,焦梔子6g,連翹15g,薄荷5g

2劑。6小時服1煎。共服3次,即遍身持續漐漐汗出,翌日晨熱清病除。

按:此方為筆者治療內熱較盛之外感發熱主方,應用極多,效果甚佳,一般一二劑即可退熱。此方為升降散合梔子豉湯,加強宣透胸膈鬱熱之功。

重用連翹,乃取張錫純用藥之意,以其能升浮宣散,散熱結,透表解肌,治十二經血凝氣聚,且能發汗,用之於鬱熱極宜。若內熱盛者加石膏。若下利臭穢者,為鬱熱下迫,大黃可小量,但不必去之。若葯及脈轉和緩,且身持續縶蟄微汗,則不必盡劑。



例二、失眠

孫某,女,58歲。心煩甚,惡與人言,每日服4片地西泮(安定),只能睡2~4小時,頭痛,健忘,已半載有餘,脈沉而躁數,寸脈盛,舌紅,唇暗紅。

此鬱熱擾心,心神不寧。

予僵蠶9g,蟬蛻4g,薑黃6g,大黃3g,淡豆豉10g,焦梔子8g,連翹8g,生甘草6g

6劑後已可不服地西泮(安定)睡5~6小時,心煩大減。上方去大黃,加柏子仁5g,麥冬9g,丹參15g,

予8劑,症除,脈已不躁數。囑服天王補心丹善後。今已一載余,睡眠正常。

按:心經熱盛而心煩失眠者,必先瀉心火,火除心神自安。若心火盛而脈沉躁數者,又屬心經鬱火,清心火時,必加透熱之品。若火未清而驟予安神之品,則火更郁伏難愈。



例三、三叉神經痛

史某,女,65歲。右側及面頰灼痛難忍三載,西醫診為三叉神經痛,予普魯卡因封閉。開始封閉1次,尚能緩解半月,以後緩解時間逐漸縮短,直至每次封閉只能緩解二三個小時。脈沉弦數。

此乃肝經鬱火上灼。

升降散加龍膽6g,梔子、桑葉各9g,共服6劑而痛止,至今3年未發。

按:弦數為熱在肝膽經,而沉主氣,乃氣滯不通,故診為肝經鬱火。升降散可透達鬱熱,加龍膽、梔子瀉肝火,氣暢熱透故痛止。凡鬱熱上灼,可見頭痛、頭熱、牙痛、耳鳴、齦腫、咽痛、目赤痛等,余皆仿此治之。



例四、陽盛格陰

楊某,女,23歲。1987年7月23日診。產後下利,周身寒冷,雖盛夏仍著棉衣。曾服抗生素多種,中藥予補益氣血、健脾止瀉、溫補脾腎、溫陽固澀等劑,利時輕時重,周身寒冷如故,歷…個半月未愈,登門求診。脈沉滑數,舌紅苔黃膩,此濕熱遏郁胃腸而下利,陽郁不達而周身寒。

予升降散合葛根黃芩黃連湯,3劑利止而棉衣去。

按:肢冷、腹冷、周身冷等,乃臨床常見之症。陽虛陰盛者固可冷,然陽郁而冷者尤為多見。若脈沉而躁數舌紅者,不論何處冷,皆屬陽郁所致,不可妄用熱葯。

筆者初臨證時,曾治一與此例相同病人,附子加至數兩而寒更甚,終成壞證。此教訓銘記難忘,醫者當以為戒。



例五、腮腺炎合并腦膜炎

劉某,男,11歲。5天前患腮腺炎,左耳下腮腺腫大,高熱不退,合并腦膜炎,神識昏昧。體溫40.5℃,邀余至院診治。脈沉躁急而數,舌絳紅苔薄黃干,大便兩日未解。此少陽、鬱熱內傳心包。

予升降散合梔子豉湯,加青蒿10g,黃芩8g,板藍根10g,馬勃3g,薄荷4g,連翹15g。

2劑神清熱退,頰腫漸消。

按:此症為熱鬱氣分,氣滯不達,鬱熱不得外透,逼熱入營,而見神識昏昧。升降散合梔子豉楊,升清降濁,透達氣分之鬱熱。氣機暢通,鬱熱自可外達而解。

王孟英曰:「凡視溫證,必察胸脘,如拒按者,必先開泄」。雖舌絳神昏,但胸下拒按,即不可率投涼潤,必參以辛開之品,始有效也。」

柳寶貽云:「凡遇此等重症,第一先為熱邪尋出路;邪雖入營,亦必求其透轉」。升降散合梔子豉湯,升清降濁,辛開苦降,旨在疏理氣機,使陷人心包之熱得以透轉。若率用涼潤、腦磨,反引邪深人。王、柳二公之言當細玩味。

文摘自《相濡醫集》

推薦關註:全新大家中醫3.2,推出【工作室】功能,幫您樹立個人口碑,積累優質患者,打造屬於自己的中醫工作室,助您實現「半日臨證半日讀書」的夢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家中醫 的精彩文章:

李士懋:烏梅丸臨床應用心得
蕭美珍:梔子厚朴湯治療精神分裂、癔病及黃疸
劉渡舟:苓桂術甘湯的臨床運用
外感溫病第一方:銀翹散漫談
邢斌:雜合以治,立治咳混沌湯

TAG:大家中醫 |

您可能感興趣

中醫董洪濤:黃芪的臨床運用
藿朴夏苓湯臨床運用舉隅
陳東升:將「模仿」運用到極致
四君子湯的臨床運用體會
簡述補陽還五湯最實用的臨床運用
艾灸溫補在瑜伽中的運用
簡述:如何運用移星換斗調理風水
如何運用風水提升偏財運?
基層醫生同獻寶:談一談白及的運用體驗
【今晚公益課】能量水晶的運用及運勢提升
中醫與瑜珈的呼吸練習運用
小柴胡湯類方臨床運用雜說
玄清風水命理:如何運用風水增加「桃花運」
拿破崙的騎兵及其戰術運用
玄清風水命理:如何運用客廳風水開運
國醫大師鄧鐵濤:玉屏風散臨證運用
庭院風水竹的運用
合理運用身體延伸,跳出拉丁高級感
夏季到來,男士如何運用T恤搭配提升魅力?
海賊王:霸王色高級運用上線,路飛親身驗證,怪不得叫王者資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