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振興東北,科技先行

振興東北,科技先行

5月30日,新華社以「紮根科技沃土,助推東北振興——聚焦奮戰在東北振興一線的科技力量」為題,從科技人才和科研成果入手,詳細報道了助推東北振興的「科技之力」。文章對我校計算機科學技術學院馮欣、蔣振剛、姚洪濤三位教師科研成果的應用成效、社會評價等進行了報道。央視網、新浪網、網易等多家媒體紛紛轉載。

附原文:

東北,不僅是昔日工業領域的「共和國長子」,更是我國科技事業的一片沃土。眾多高校和科研院所里,一批批科技人才不懈努力,一項項科技成果領跑世界。科技之力,正在成為東北振興的強大「助推器」。

「科技高地」閃爍新亮點

吉林是我國光學研究重鎮。多年來,一系列國際領先的光學研究成果應用於我國載人航天等重大項目中。經過不懈努力,吉林的科技工作者們在助力我國航天事業發展的同時,也圓了自己的衛星夢。

2015年10月,商用遙感組星「吉林一號」成功升空,這是我國首顆自主研發的商用衛星。「在多年研製航天光學載荷的經驗基礎上,我們完全有能力製造屬於吉林省自己的衛星。」「吉林一號」衛星系統總指揮、長光衛星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宣明說。

如今在天空翱翔的「吉林一號」已傳回大量高分辨遙感圖像和視頻數據,與各傳統產業不斷碰撞出「新火花」。「『吉林一號』用三天時間就能把全省農業用地掃描一遍,通過紋理明確分清種植作物,便於對種植面積進行統計。當發生病蟲災害時,衛星上的農作物光譜信息就會產生變化,提高對病蟲災害預警和統計的效率。」長光衛星技術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賈宏光說。

在東北,國際領先的科技成果不僅能「上天」,也能緊緊紮根黑土地。長春理工大學計算機與信息及技術研究所所長、副教授馮欣告訴記者,他的科研團隊把農業物聯網技術推向了田間地頭,由其研發的免耕播種機電子控制系統,讓播種、施肥、落籽、合土等各個環節全部實現智能化,農民在手機上就可以掌握種植數據,應用這項技術的農機生產企業,年銷售額從幾千萬元增長到3億元。

「通過我們的監測系統,參地的土壤濕度、氣壓、光照等各項指標會實時傳回實驗室,便於我們及時對人蔘種植戶進行指導。」馮欣說,這幾年,研發團隊的人蔘監測系統已經覆蓋了2000畝參地,「互聯網+人蔘」的模式讓人蔘從種植到產品開發的各環節都實現了質的飛躍。

「築巢引鳳」激發新動能

近年來,東北不少地方都把打造科技發展軟環境作為著力點,為吸引全球科技人才回巢發展定製政策、搭建平台、配套服務。

在日本學習研究多年後,蔣振剛帶著全球領先的內窺鏡手術導航技術回到長春理工大學。據介紹,所謂內窺鏡手術導航,就是藉助先進的醫學建模技術還原患者的身體結構圖像,為內窺鏡手術提供實時的精確輔助參考,提高手術的精確度和成功率。

回國以來,蔣振剛在學校提供的優越環境中不斷攻克技術難題,與國內多家醫療機構開展合作研究,還成立了吉林省醫學影像計算實驗室,手術導航系統日益受到業內關注。

蔣振剛在指導學生

在長春理工大學,近年來從海外歸來的科研團隊還有不少。其中,由姚洪濤率領的圖像晶元團隊,技術水平已經躋身國際同類產品前列,並建立了地跨長春、深圳等地的研發和生產體系。

姚洪濤及他的科研團隊研製的晶元

轉載自新華網

記者:劉碩、孟含琪、薛欽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長春理工大學 的精彩文章:

我們的運動會之預熱篇

TAG:長春理工大學 |

您可能感興趣

碧桂園潼湖科技小鎮:產業先行 釋放「智慧」潛力
中國銀行北京市分行助力北大科技園
科技主義者的行動指南:李彥宏羅永浩完美壓軸
鄉村振興:出路是科技 活力在創新
發力金融科技,廣東南粵銀行與中興通訊簽訂戰略合作協議
美媒:中西科技巨頭將肉搏東南亞?
閃耀智行科技 看看東風日產在北京都秀了什麼
品鈦「征戰」東南亞:牽手大華銀行 深度布局信貸科技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科技怎麼干?
銀河麒麟助力天津濱海高新區海洋科技園踐行國產自主可控戰略
科技創新,提升傳染病防控能力|中國衛生與健康科技創新發展高峰論壇
易建攜智慧樓宇黑科技 入駐海南大廈
石排:打造松山湖北科技創新高地
科技助力創新教育:上海貿易學校師生訪問域圓科技
一眾科技——大興區科技教師創新、創客專題培訓
從科技獎勵大會看浙江創新發展:科技攀高峰 創新新跨越
廣東紮實推動科技創新強省建設
撫順市市長楊維一行蒞臨瀚德 簽署打造東北金融科技中心戰略合作協議
華爾街大型投行掀起全面科技軍備競賽
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民族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