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大學生的創業故事分享
當代大學生奮鬥創業故事篇一
從貧困生到女老闆 第一桶金源自高中
談起自己的原始積累,魏思源回憶說:那時我還在家鄉上高一,主要學國畫,每個星期只有10元錢的生活費。由於家庭貧困,魏思源為了能繼續念書,就在學校的食堂里做衛生,業餘時間在校外給一些孩子做家教。高中三年,每年除了生活費外,還能攢下6千元錢。
為了得到更好的學習機會,魏思源2002年年底專程來到天津,花800元錢報了一個美術班學習專業課,目的就是為了能考上大學。學國畫需要大量顏料、畫筆和紙,這些東西又很貴,我就偷偷撿同學畫過的紙,用背面練習。魏思源說,高考結束後,她分別報考了青島、北京以及天津三個地方的四所高校,但所報的專業並不是國畫,而是服裝設計。藝術生的學費很高,我的家庭根本負擔不起,所以就選擇了相對好找工作的服裝設計專業,當時我是我們村第一個本科女大學生。
成立雄鷹創業聯盟
大一寒假時,為了省錢,魏思源沒有回家過年,而是選擇留在天津,在食品街的一家飯館內找到了一份服務員的工作,月薪500元。魏思源要開學了,老闆極力挽留她:小魏,我挺欣賞你的,以後你可以帶一些家庭貧困的大學生過來打工,每年寒暑假我這都要人。
正是這樣一句話啟發了魏思源。隨後,魏思源就利用業餘時間四處尋找適合的工作機會,最終有6家飯館同意了她的要求,一共招收120名服務員。到大一暑假時,魏思源就在學校里張貼了免費為貧困大學生安排兼職工作的海報,沒想到吸引了240多人報名,最終90人表示可以接受這份工作。大二開學後,這90名學生主動找到魏思源,每人交給了她30元錢,並稱:魏姐,你幫我們找到了工作,這是你應得的。
拿到這兩千多元後,魏思源又動起了腦筋,可以借這個機會創辦一個學生社團,專門幫這些貧困學生找工作啊。於是,雄鷹創業聯盟成立了,設有活動部、策劃部、宣傳部等6個部門,會員也擴大到了500多人。
實體鞋店大獲成功
2005年,魏思源成為天津大學生創業協會主席,有了開一家實體店,做服裝和鞋子生意的想法。在簡單做了創業計劃,保證不會虧損後,魏思源得到了一家大企業的資金支持,首筆投資5萬元。魏思源為了實現夢想,找企業挨個洽談,最終說服了幾家福建鞋廠的老闆,答應免費提供鞋架、宣傳資料,並答應貨物可以賒銷。沒有實體店的店面,魏思源又找到曙光市場的老總,在市場內所有攤位都已出租的情況下,老總最終被她的真誠所打動,將辦公室騰了出來給她做店面。「由於我們是大學生創業,開店那天好多人都來捧場,前三個月的營業額達到了1萬多元。」
當代大學生奮鬥創業故事篇二
大學生暑期借錢創業 兩月賺5萬
暑假來臨,南通大學創新創業教育基地里仍然十分忙碌,留校學生在這裡緊張備戰即將舉行的機器人大賽。大二女生張晴幾乎每天晚上都要到實驗室來,不斷補充知識、自學相關內容,備戰機器人公開賽。
近年來,南通大學重視學生創新意識與創業能力的培養,積極探索課程主導、實踐培育、研究支撐、多方支持的創業教育模式。學校組建10年來,培養近7萬名畢業生,湧現出一大批懷揣創業夢想、投身創業實踐的優秀創業人物,用知識與激情為人生揚起風帆。
她創辦人力資源公司
大學生從學校的第一課堂到社會的第二課堂銜接中,很多學子彷徨過:找什麼樣的工作、去哪兒實習、如何完成好面試等。南通大學2009屆畢業生楊秋蘭從畢業經歷中摸索出了一條理論聯繫實際的道路為在校大學生開展課餘實踐鍛煉、職前培訓、素質拓展的系統培訓和指導。
今年29歲的楊秋蘭,畢業已5年,如今是一家注資達200萬元的人力資源公司總經理。從大一開始,在學好課程知識的同時,我還注重鍛煉自己的社會實踐能力,做家教、發傳單、做策劃,這些我都干過。楊秋蘭發現,不少同學想要鍛煉自己的能力,但苦於沒有合適的機會、缺乏社會經驗。於是,剛畢業的楊秋蘭開始籌劃接一些項目,給在校大學生提供兼職、實習以及見習的機會,並將面試技巧、職業規劃、商務禮儀等培訓項目融入自己的服務之中,使大學生工作能力大大提高。
而這一切,與學校組織的創業師資專項培訓是分不開的。楊秋蘭說,2008年9月,她有幸參加了南通市婦聯舉辦的第一期女企業家與女大學生結對的SYB(創辦你的企業)導師活動,利用這個平台,楊秋蘭結識了創業以來的第一個校外導師南通金曼谷健康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冰玉,參觀學習了一個成熟公司的經營模式、企業文化、管理制度、人事財務制度、日常管理等。
有了經驗和底氣,半年後,楊秋蘭注資50萬元成立了一家人力資源公司,待公司日趨成熟後,於今年4月又追加資本;6月則引進風險投資,德國GEA哈帕爾公司亞太區總裁、北京艾孚恆信公司總經理劉洪濤注資120萬元,公司正式更名為遊子在線人力資源有限公司,打造兼職培訓行業的O2O模式(即:線上線下電子商務)。楊秋蘭說,待新的商業模式在江蘇運營成熟後,公司將於2016年開始將業務向全國拓展。
他向水果零售業進軍
在南通大學,不乏楊秋蘭這樣有膽識、有魄力的姑娘,當然也有許多有經營和管理頭腦的小夥子。去年從通大商學院工商管理專業畢業的沈建祥就是其中之一,他的創業方向是水果零售業。
要干,首先得積累經驗。為此,沈建祥利用暑期時間專程前往長三角地區交易規模最大的果品集散中心浙江嘉興水果市場,利用實習機會學經驗。2012年下半年,沈建祥與兩個小夥伴開始做起水果團購的生意,去年則在學校就業創業中心的扶持下,正式往門店零售的方向發展。他們在學校的食堂附近租店鋪,開了一家水果店。後來,又接連在張芝山和五山家園一帶各開了一家。據介紹,去年3家店鋪的營業額達100多萬元,收支基本持平;今年的狀況從目前來看,日營業額有望保持在1萬元上下。
近日,記者走訪了沈建祥優果萃團隊經營的其中一家店鋪,銷售的水果有40多種,價格比零售水果店便宜15%左右。在近兩年的摸索中,優果萃」團隊的生意越做越好。對於未來的發展規劃,沈建祥的思路相當清晰。他將其歸為兩點:第一,水果銷售要進行連鎖化的整合。現在南通的水果店鋪大都呈現家族化的狀況,唯有通過整合,才能達到低成本、低損耗,更好地服務消費者;第二,電商化勢在必行。沈建祥希望自己的水果生意能夠做到類似麥德龍+京東的模式,既有利於店鋪營業額的提高,又有益於賣家與消費者之間的良性溝通。
當代大學生奮鬥創業故事篇三
南通大學歷來重視學生創新意識與創業能力的培養,在積極探索課程主導、實踐培育、研究支撐、多方支持的創業教育模式下,另一名「90後小伙兒同樣幹得非常出色。他叫黃剛,通大化工院應用化學系2011屆畢業生,現為通城一家教育培訓公司的負責人。
黃剛說:在擔任學校大學生就業創業協會會長期間,自己有幸接觸了很多企業家、職業講師。如何將我接受到的一些社會及就業資訊提前讓通大學子知道?依照這個想法,我找到了最初創業項目的雛形:做大學生軟實力培訓。
項目有了,培訓老師有了,後來還有了兩名合伙人的加入。經過約1年的摸索,基於成本、招生、續班的種種壓力,最初的項目無以為繼;失敗之後,黃剛的核心團隊開始籌劃轉型,在前往南京、上海等地學習後,終於有了現在的中小學全科個性化一對一輔導」模式。
據了解,黃剛的教育培訓公司在南通一共有3個校區,分布在通州、崇川、港閘。崇川校區現擁有近600平方米的精裝教學區,年營業額逾200萬元;通州校區2013年6月成立,正迎頭直上;港閘校區於今年初成立,還在發展中。3個校區,預計今年總營業額將突破400萬元。


TAG:華東新聞網 |
※五個小故事,人生大智慧
※職業人生哲理小故事
※低頭人生——三宅一生設計師的故事
※轉業故事 | 三代人的轉業故事,一個家族的軍旅情結
※6個小故事,人生大智慧
※三則投資小哲理故事,人生大智慧
※大獨角獸的故事
※十個小故事,人生大智慧。
※里的三個故事
※佛教故事:再生人 一位居士的三世輪迴經歷
※產房裡的故事和人生
※三個故事,六種人生(經典)
※故事分享:舌戰群儒的人生大贏家黃山谷
※5個小故事,人生大智慧。
※百里奚的職業選擇故事
※三季人的故事
※三個女人的故事
※三個人豬輪迴的故事
※盤點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各類令人噴飯的故事
※我在加拿大懟老師——一個女權分子的加拿大遊學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