轟炸機、導彈、核原料,希特勒傾囊相助日本,收效如何?
文|任堅
20世紀20年代,在德國駐日大使威廉·索爾夫的推動下,日德恢復了文化交流。經濟聯繫和技術合作也逐步緊密,日本購買了德國先進成熟的煤化工技術專利,比如低溫煤乾餾等,用於煤化工特別是製造合成石油(日本在攻取荷屬東印度之前只能依靠進口石油,那時中國東北的石油資源尚未被發現),還有生產頁岩油的技術,在撫順的工廠據稱能年產20萬噸,日本海軍也由此獲得一些柴油和汽油。這些技術和工業對日本經濟及戰爭能力都是至關重要的。德國技術的獲得,為日本後來能將廣大佔領區的資源迅速轉化為戰爭機器上源源不斷的動力和零件創造了條件。通過提供技術,資源匱乏的德國同樣也為自己保證了各種稀缺資源的供應,這對於德國的戰爭準備也是至關重要。
1936年11月25日,日德兩國簽訂「反共產國際協定」,要求「 交換情報」,「緊密合作」,在東京的日本人同時掛起了日本和德國國旗慶祝協定的簽署
「山寨」德國:日本航空工業的起點
當然,更加直接的軍事技術合作和交流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諷刺的是日本最早獲得德國的航空技術卻是在作為對手的一戰期間,在青島日軍獲得了一架蘭普勒「鴿」式飛機和一架LVG飛機,並進行了仿製,成為日本航空工業的起點之一。一戰結束後,日本購買了德國漢莎-布蘭登堡W.33水上飛機的生產專利,1922年生產出海軍用的橫所「漢莎」型以及愛知15-ko 「Mi-go」型水上偵察機(1925年)。
在海軍領域,德國駐日海軍武官保羅·溫內克積極促成兩國海軍技術領域的合作和情報共享,1935年他應末次信正將軍的邀請參觀了日本海軍戰艦和潛艇,據說他對日海軍的炮術不以為然。1940年再次出任駐日海軍武官的溫內克積極遊說日本海軍仿效德國,在美國西部和夏威夷之間展開潛艇破交戰,以把美國海軍有生力量牽制在護航上。但日本海軍並不重視潛艇作戰,還有人認為寶貴的潛艇應該用來對付美國航母和艦隊,畢竟美國的巨大造船能力會輕而易舉地補充損失的商船。儘管屢遭碰壁,溫內克還是勸說德國海軍向日本提供了一艘D-9型潛艇,日本海軍在吳港造船廠進行了仔細的拆解研究,儘管在德國人看來日本的潛艇技術仍然沒有超越一戰水平,但日本海軍還是認為對於當時的日本來說仿製德國潛艇太過複雜。熱心的溫內克還安排了日本潛艇人員去德國學習,然而學成後操艇歸國途中在北大西洋被盟軍攔截而悉數葬身大洋。
德制He50A 俯衝轟炸機
潛艇成為物資溝通的唯一渠道
直到1941年6月德國進攻蘇聯前,日德之間尚可以通過西伯利亞鐵路進行物資和人員交流。之後,只能通過海路進行。義大利曾經用一架SM.75GA三發遠程飛機從羅馬經烏克蘭飛到日本佔據的包頭並最終到達東京,但這僅有宣傳意義而難以重複。由於盟軍在印度洋和大西洋的海上優勢和封鎖,通過大運量的水面艦船進行運輸交流幾無可能,於是潛艇成為唯一的可行選擇。日本海軍實施了「柳輸送」,德國也以佔領的法國西部為基地派出運輸潛艇,包括一些義大利潛艇,往返東南亞和歐洲,進行戰略物資、技術資料、樣品和人員的輸送(日本稱之為「反柳輸送」)。對於德國來說,東南亞的資源,如橡膠、鎢、錫、鉬、銅、奎寧、鴉片等,基本無法從別處獲得,但對於維持戰爭和經濟運行必不可少。日本則需要德國和歐洲的工業軍事技術和產品、技術設備還有化工產品。特別是中途島戰敗後,日本更是通過大島浩大使提出了包括大量鋼和鋁的採購清單以彌補損失,不過毫無意外地被同樣急需戰略物資的德國政府拒絕。但為了保證在東南亞的德國企業利益並確保物資供應,德國還是與日本簽訂了貿易協議,然而就帝國馬克和日元的匯率,雙方討價還價達5個月之久。但這協議更多地只具有宣傳意義,因為潛艇的運量小,路途遠,必須從波爾多出發繞道好望角穿越印度洋,到達馬來亞的檳城、沙墴和新加坡。據統計,只有20%—40%運輸的貨物安全抵達目的地;人員方面,僅有96人從歐洲到達日本,89人從日本到達歐洲。
整個戰爭期間,雙方只有6艘潛艇成功地完成了越洋航行:日本的伊-30(1942年4月)、伊-8(1943年6月)、伊-34(1943年10月)、伊-29(1943年12月)、伊-52(1944年3月)以及德國的U-511(1943年8月)。另外,德國還使用了義大利的遠程運輸潛艇「卡佩里尼」號、「托雷里」號、「朱里亞尼」號、「卡尼」號、「塔佐里」號和「巴爾巴里戈」號。除了「卡尼」號途中投降盟軍,「塔佐里」號和「巴爾巴里戈」號失蹤,其他都到達了東南亞。值得一提的是,1943年4月28日,德國潛艇U-180在印度洋將印度激進的獨立運動領導人錢德拉·鮑斯轉交給日本潛艇伊-29,成為二戰中唯一一次兩國海軍潛艇在海上交換非軍方人員的行動。德國輔助巡洋艦(襲擊艦)也偶爾從日本港口獲得支援補給。
He50A 的日本愛知仿製型D1A2
向德國提供「赤城」號航母設計製造技術
整體而言,航空方面是日本獲得技術幫助最大的領域。理查德·沃格特一定程度上堪稱日本飛機設計的「教父」,他於1923到1933年整整10年擔任川崎航空機工業的總設計師,不僅主持設計了陸軍的九二式雙翼戰鬥機、八八式偵察機和KDA-3試作單翼戰鬥機,還與他的弟子土進武夫一起改進了九二式戰鬥機。土進武夫也是他培養的諸多日本弟子中最出色的,他設計了鼎鼎大名的Ki-61「飛燕」戰鬥機。在企業方面,亨克爾則獨佔鰲頭,輸出或被借鑒的機型包括:He50A俯衝轟炸機(日本愛知仿製型D1A1)、He70多用途飛機、He112戰鬥機、He100D-1戰鬥機、He116運輸機、He118俯衝轟炸機、He162「國民戰鬥機」(日本立川準備仿製未成功)、He177轟炸機。許多自研的日本戰機特別是海軍戰機身上都帶有或多或少的亨克爾印記,如愛知D3A「九九艦爆」就直接得到了亨克爾的技術支持和參與,最顯著的特徵是亨克爾標誌性的橢圓機翼。其他的德國航空和相關設備製造企業也多有輸出:包括福克沃爾夫Fw190A-5戰鬥機、容克斯Ju88轟炸機、梅塞施密特Me109E戰鬥機、Me110戰鬥機、Me262噴氣戰鬥機和Me163火箭動力戰鬥機製造權、戰鬥機用無線電話機、航空照相機、萊茵鋼鐵公司13毫米MG131機槍、毛瑟20毫米機炮、30毫米MK103、108型機炮、50毫米機炮、轟炸瞄準具、俯衝轟炸瞄準具、各型火箭彈、子母轟炸機、V-1導彈、V-2導彈、亨舍爾滑翔制導炸彈等。尤其重要的是,德國提供了日本一向薄弱的液冷發動機DB601A,使日本生產出性能優良的川崎Ki-61「飛燕」戰鬥機以抵抗美軍的戰略轟炸,該機的毛瑟20毫米MG151機炮也是仿製德國的。
日本根據德國專家帶來的Me262圖紙和發動機樣品仿造出了中島「火龍」(陸航)和「菊花」(海航)兩種噴氣戰鬥機,不過限於工藝水平,日本仿製容克斯Jumo 004B的石川島Ne 130軸流式噴氣式發動機的功率僅達到德國產品的一半,可靠性也差很多,最終沒能大規模投產,未能影響戰局。在德國擅長的裝甲技術方面,德國先後向日本提供了5輛III號坦克(通過貨船運抵),2輛IV號坦克(以零件形式通過潛艇運抵)及十餘名專家及技工,甚至有傳說提供了兩輛「虎」式重型坦克,日本的一些戰車如五式重戰車和自走炮也吸收了德國的技術和設計思想。
當然,既然是交流那就不僅是單向的,日本海軍在某些技術方面也走在世界前列。日本輸往德國的包括零式偵察機、中島九五式水上偵察機、百式司令部偵察機、九三式魚雷、潛艇自動懸吊技術、防漏油泵設計、甲標的乙型、新中型潛艇設計資料、九一式航空魚雷、九五式潛艇用魚雷、高航速潛艇設計、三式彈技術等。此外,早在1935年,日本就向德國海軍提供了「赤城」號航母的設計製造技術,以幫助其「齊柏林」號航母的設計和建造,此外日本還提供了與陸上飛機改為艦載機有關的技術數據。
1943 年,位於法國布雷斯特港的伊-8 遠洋潛艇,排水量達3600 噸,是「柳輸送」中唯一真正安全往返的潛艇
收效如何?
讓我們來看看典型的「柳輸送」。1943年6月1日,排水量達3600噸的伊-8遠洋潛艇從吳港啟航,所載貨物包括日本的驕傲——兩枚九五式氧氣魚雷和發射裝置、最新零式小型水上偵察機、自動配平系統圖紙和奎寧、錫、生橡膠等珍貴物資,此外還搭載赴德接收潛艇的艇員。伊-8在中途與前來接應的德國潛艇U-161會合後,於8月31日抵達法國布雷斯特港。卸載後裝載大量德國技術裝備和光學器材包括機炮、雷達和聲吶設備、轟炸瞄準具、高射炮射擊瞄準具、航海精密計時儀、一台戴姆勒賓士公司的魚雷艇發動機還有急需的青黴素返航,12月21日返抵吳港。伊-8也是「柳輸送」中唯一真正安全往返的潛艇。但是搭乘該艇前去接收新潛艇的艇員的運氣卻非常不好——他們所接收的U-1224潛艇(準備逆向仿製)在返回途中於1944年5月13日被美軍驅逐艦擊沉,也就是說日本實際上只從德國獲得了U-511一艘潛艇,當然德國投降後日本還奪取了在東南亞的德國及被德國繳獲的義大利潛艇。
還有一艘日本潛艇也功敗垂成。1943年12月17日,潛艇伊-29裝載217噸錫、鎢和橡膠等戰略物資及氧氣魚雷實物,從新加坡出發,於次年3月11日到達法國里昂港,卸下貨物後裝上Me163火箭動力戰鬥機的實物和圖紙、使用說明書和發動機燃料的化學方程式等資料、對空雷達樣機等後返航,同時搭艇返回的還有在德進修的日本「空技廠」嚴谷英一技術中佐。7月14日伊-29回到新加坡,嚴谷英一攜帶資料改乘飛機回日本,而伊-29在返途中則被美國潛艇「鋸鰩」號擊沉於巴士海峽,Me-163和對空雷達等盡數沉入海底。三菱只能以嚴谷英一手上的資料為基礎仿製Me163,限於工業技術基礎薄弱以及資源匱乏,最終也沒有真正成功。
在大多數軍事技術領域,德國都不同程度上領先日本,德國對日本的技術換資源策略雖然在規模和頻率各方面受到諸多限制,但基本上能保證獲得一些無法替代的戰略物資,比如生產高性能穿甲彈必需的鎢,以及摩托化軍隊離不開的橡膠(儘管可以人工合成生產一部分,但其質量較差,因此天然橡膠被德國列為最重要的進口物資)。日本通過德國輸入的技術,在雷達(電探)、液冷發動機、噴氣戰鬥機、機載武器、防空武器、光學儀器、潛艇、聲吶、戰車、轟炸瞄準具及其他機載設備等方面的技術獲得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強化了其戰爭能力,但受制於運輸手段和運力,總體來說收效有限。
戰爭末期,德國對日本的技術轉讓更加積極且毫不保留,包括導彈和核技術核原料都傾囊以授,無奈大勢已去,盟軍的巨大優勢終非幾件秘密武器可以抵消,挑起戰釁的軸心國集團的大敗局已然註定。


※「備份白宮」,美軍真正的「神經中樞」,核彈拿它沒轍
※讓藝術走近人民——當代中國美術家優秀作品公益展
※世界第五個裝甲師:第200師與裝甲兵團的威風與悲劇
※重慶談判,毛蔣的最後一面:把酒言歡,也沒能減少任何敵對
※反覆無常人稱「倒戈將軍」,嗜殺成性火燒少林寺,活埋黃河邊
TAG:國家人文歷史 |
※傾「饢」相助 烹制「愛的味道」
※感謝大國鼎力相助,沙特再斥巨資引進一導彈,官方:不違反國際法
※《情深深雨蒙蒙》:依萍「落難」,如萍送鞋被罵,而她卻傾囊相助
※又一強國拔刀相助,大批導彈運送伊朗,魯哈尼:這下伊朗有救了!
※特朗普下令「覆滅」土耳其!普京:必會鼎力相助!
※飛機被劫持,該國:我們的戰鬥機飛行員還沒上班,法國、義大利無奈出手相助
※巴恩斯打架,納什拔刀相助,麥迪怒推納什,火箭太陽的一場惡鬥
※伊朗新型導彈亮相,能擊落隱身戰機,美軍:有大國暗中相助
※一枚核導彈緊急升空,亞洲大國用行動發出警告,伊:感謝拔刀相助
※易經說財神:金水相遇,守正待機;火土相助,以義為利
※烏克蘭動手了,美軍導彈旅開火相助,俄戰機全力反擊
※曹操和孫權互相鬥心機,可背後有權臣相助,蜀漢時期卻一個沒有!
※中俄無意相助伊朗!美軍王牌導彈緊急撤離中東:創造一大反擊良機
※萊昂納德求助詹姆斯,詹姆斯傾囊相助!球迷:他在唬你呢
※美國鼎力相助,以色列空軍又獲利器,伊朗坐擁千枚導彈也沒用
※財運上佳,有貴人相助,功成名就、名利雙收的手相
※火箭一替補悍將效率不輸戈登,燈泡組合有他相助可輕鬆躋身西決
※重大消息!敘利亞迎來大轉折,俄伊正式聯合相助,特朗普還能撐多久?
※特朗普下令覆滅土耳其!普京:必要時一定出手相助!
※特朗普下令:滅國土耳其!普京:必要時將鼎力相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