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大清官員的撒錢和送禮

大清官員的撒錢和送禮

清人的撒錢與送禮

張鳴

明清兩朝實行官員低俸制,官員的俸祿很低,一品官每年俸銀180兩,俸米180斛(每斛五斗),依次降下來,從九品每年31·52兩,米31斛多點。其中七品知縣,每年45兩,米45斛。當年的米,就是漕運過來的南方糙米,如果難以下咽,得去市場換成錢。縱使當年的物價低,這樣的俸祿,如果家庭人口多一點,吃飯都勉強,想精米白面加魚肉,基本沒戲。所以,明朝的清官海瑞,做縣令的時候,母親過生日,割兩斤肉都難。清初也有幾個清廉到死心眼的老儒,一任縣太爺做下來,家產都賠光,卸任只能騎個毛驢回家。

當然,多數的官員沒有這麼傻,俗話說,千里做官,圖的是財。老百姓的話,說的99%準確。只消做官有了權,就自然有辦法給自己弄錢花。地方官,親民之官,親自治理民眾,哪有沒油水的道理。征糧徵稅,流水的錢經手,哪有不漏點下來的理兒?打理訴訟,且不說是衙門口朝南開,有理沒錢莫進來,但凡打官司,總是要花錢的。原被兩造錢花下來,肯定沒丟到水裡去。征糧要多征點,鼠耗雀耗水分耗,徵稅散碎銀兩要融成元寶,得有火耗,還要多征。兩下加起來就叫耗羨。單這兩項,每年一個中等規模的縣,就幾萬兩。再加上其他的陋規,一任縣太爺下來,宦囊就鼓鼓的了。後來皇帝老兒看著眼熱,要求耗羨歸公,然後另發養廉銀,即使知縣,也每年400到2000兩,比正俸高出10到40倍。如果做到巡撫總督,養廉銀就可以過萬。只不過,有養廉銀之後,官員們陋規該拿還是拿,再後來,耗羨之外還有耗羨,養廉銀來了,廉也沒真的養出來。

只是這樣一來,即使是賬面上的收入,京官和地方官,就差了太多。不患寡而患不均,京官羨慕嫉妒恨大爆發,皇帝也得讓步,發雙俸,不行,只好酌情發養廉銀,由於地方官養廉銀千差萬別,京官就是發,也只能是平均數。地方官那種規模的灰色收入,是別想了。有的衙門經手的錢糧和公務較多,有陋規可撈,但中央的衙門跟地方不同,即使有陋規,也是書吏拿大頭,官員還是窮。更何況,有的根本就是清水衙門,比如禮部,鴻臚寺,翰林院什麼的,無事可干,無公可辦,也基本上沒什麼油水,自然窮得一塌糊塗。所以,無論怎麼弄,除了不知管了多少田莊,多少稅關,多少錢糧的內務府,在北京做官,總不如地方官肥。所以,無論何時何地,京官總是哭窮,念苦經,好像每天都吃不上飯似的。

其實,絕大多數京官,即使看起來毫無希望的小京官們,比如內閣中書,哭窮歸哭窮,但老媽子要找,僕人要用,皮袍子要穿,小妾要納。平時的吃用可以賒賬,但酒食徵逐,聽戲唱曲,一點都不會少。他們有另外的找錢的路子,路子就是地方官。

地方官撈錢容易,但在中央集權體制的王朝,他們總是要進京辦事的。升了官,或者左遷的官員,赴任之前,也要進京晉見皇帝。只要這些人來了,就成了唐僧肉,人見人愛,人見咬一口。在進京的那些日子裡,幾乎無日沒有酒席,每次,都是地方官做東,人一撥一撥地來,一撥一撥地走。當然,有些銀子,是地方官心甘情願拿出來的,不拿也不行。比如軍機大臣,軍機章京,各部的尚書侍郎,各部的郎中,員外郎,這些司局級的幹部都得打點,挨個兒拜到。如果是所辦之事需要勞動的衙門,連書吏的紅包都不能免。比如公事報銷,如果不打點戶部的書吏,縱使你是皇帝的寵臣,也照樣不靈。夏天冰敬,冬天炭敬,其他的叫別敬,該敬的都得敬上。道光年間,張集馨升任四川按察使,一個肥差。上任之際,打點軍機大臣,每人400兩,兩班章京,每人16兩,如果特別有交情的,則增為80到100兩。六部尚書,每人100兩,侍郎和九卿,每人50兩,侍郎以下遞減。不消說,這些銀子都是必須給的。其他的同鄉,同年,以及不知是什麼關係攀上來的,也都得打點到。只那一次,張集馨就花了15000多兩,這還是道光年間的價兒,以後水漲船高。據晚清名士李慈銘講,窮京官們,只要聽說有地方官進京,有關係的,自然責無旁貸,一擁而上,打秋風,要錢,請飯,請看戲,恨不得把人家袍子都扒下來。沒關係的,關係套關係,沾邊兒就賴。張集馨抱怨說,京官「專以咀嚼外官為事」,只要進了北京,相識的自不必說,但很多漠不相識,絕無關係之人,也會擁上來,還不能不加以點染。這年頭,誰知道那塊雲彩會下雨呢?據他講,每次外放,都要花費上萬兩的銀子。注意,這樣的銀子,都出自地方官的私囊,不能公費報銷的。

地方官花銀子,一方面是為了辦事方便,一方面則是為了一旦有難,被人蔘了,好有個奧援,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免得壞了官。但是,錢散出去了,真要辦事,還得再掏銀子。如果攤上事了,如果平日里僅僅是一般性地撒錢,還真就沒有人幫忙。張集馨抱怨,他兩次被參,京里得了他好處的人,沒一個幫忙的,漫說幫忙,連說句公道話都沒有。害得他在按察使、布政使的位置上,上上下下多次,始終爬不上督撫上去,做不了獨當一面的地方大員。

其實,張集馨忘記了,像他這樣的打點,早就已經成了慣例,每個進京的地方官都這樣做。做多大的官兒,給什麼級別的官員,送什麼規格的禮,該送給誰,送多少,這樣的禮,無論送多少次,在收禮者這邊,無非就是例行公事。你不送,人家會怪罪,但你送了,也沒有什麼特別的,因為你做的,只是大家都做的。如果要想結下交情,就得特別的人,給予特別的愛,單個打點,花大筆銀子打點。這樣,才能做到有難之時,人家特別援手。當然,如果要做到這一點,那麼,地方官也得有特別的本事,撈錢撈得足夠多,而且還不顯山不露水,不特別招人嫉恨才行。

只是,一個朝廷,在皇帝面前,關鍵時刻能說上話的人,並不多。你想打點結交,別人也不是想不到。這樣的結交,單憑送禮,估計也辦不明白。這樣的人,一般的禮也不會輕易收。王朝政治,講究跟對人。跟對了人,很難,很有技巧。跟對了人,即使才具平平,也一樣無災無害到公卿,跟不對人,即使一身的本事,照樣一輩子沉淪下潦。跟人,關鍵在於怎麼跟上。不送禮不行,傻傻地送,更不行,送禮誰都會,但不是說禮送到了,官就做好了。這裡面的學問,從來都比當官做事要大。

但是,王朝政治,凡事要看皇帝的臉色。皇帝寵信的人,自然下面的官員要結交。清朝凡是能進南書房的翰林,薪俸不高,但收入都不低。陪皇帝讀書,能說上話。可是,伴君如伴虎,說不準哪天,原來的寵臣,就失了寵。即使進了軍機處,做了首席軍機大臣,也沒準哪天就丟了烏紗帽。不用說,下面跟的人,馬上就得換個對象。所以,即使能跟上,也跟對了人,還是不保險。加上皇帝也會換人,老的死了,新的上來,在前一個皇帝那裡吃香的,到了後一個皇帝那裡,多半就不吃香。有清一朝,大臣們無論滿漢,細究起來,似乎沒有人沒有被貶過,總是起起伏伏。皇帝喜歡折騰臣子,臣子們難免被折騰,能做到曹振鏞那樣,三朝元老,不倒翁,真的不容易。可惜,此老做官的秘籍,只傳下來六個字,「多磕頭,少說話。」送禮方面的心得,秘而不宣,否則,印出來,即使在今天,也依然會暢銷大賣的。

送禮是官員的功課。儒家經典有三禮,周禮,儀禮和禮記,有送禮的內容,但哪個也沒告訴人們該怎樣送禮。熟讀經典,也是白費。可是不學會送禮,官是註定做不好的。不僅做不好,還會有性命之憂。但是,這樣的功課,做起來又真難。哪個學校也沒有人教,老前輩,也只是告訴你的心得,全憑人們自己悟。什麼時候做官不需要送禮了,誰送誰犯規,官場才會真正好起來。做官的人們,才能踏實地做點事,為別人,也為自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張鳴001 的精彩文章:

從成功熬到使壞
陌生人社會的信用危機
並不好玩的牙兵牙將的故事
努力把自己西化的明治天皇
當年西醫進來的時候,處境更難堪

TAG:張鳴001 |

您可能感興趣

清朝官員如何腐敗:字畫雅賄、琉璃廠問路、最狠的直接打官司送錢
晚清舊照:肥頭大耳的官員,清秀美麗的王妃
晚清百姓和官員老照片:美麗端莊的待嫁新娘,丰神俊朗的朝廷官員
大清上朝時,官員和皇帝如何交流?
晚清老照片:官員夫人、朝廷官員、山村獵戶、鄉紳員外!
清朝最大的貪污案:贓銀上千萬,牽連上百官員,乾隆:沒有清官了
晚清十位官員的小楷墨跡
清朝官員的權色交易
晚清老照片:美麗秀氣的小家碧玉,清朝官員給英軍下跪送錦旗!
唐朝官員的宰相之路:貪官、清官都要通吃,最主要的是投資對皇帝
大清官員向八國聯軍軍官下跪,還送錦旗!中國的奇恥大辱!
明朝正直官員兩袖清風沒錢回家,皇帝大怒:給我閹了
晚清老照片:翹著二郎腿的慈禧,跪著給洋人倒酒的清朝官員
清代皇帝有一樣東西很少賞賜大臣,獲賜的官員都視其為天大的恩遇
秀才寫詩勸官員造反,官員馬上綁了送給皇帝,皇帝說讓他當個官吧
鏡頭裡的大清:官員妻妾成群,八國聯軍的救護車很袖珍
官員不貪財,皇帝很頭疼,皇帝勸官員:收點小禮物沒關係
官員不想給直隸總督送錢 朋友說:他是恭親王的岳父
大爺在賣燒餅,被官員帶回府,官員跪地:別幹了,以後您是大官了
晚清老照片:押赴刑場的犯人,農民的孩子與官員的孩子差別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