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零售痛苦指數」升高,是這五大因素傷透了投資者的心

「零售痛苦指數」升高,是這五大因素傷透了投資者的心

本文系商業周刊App付費文章,禁止轉載。

撰文:Barry Ritholtz

古老的經濟法則已不像從前那麼適用了

社會的商品消費方式正在發生根本性轉變

儘管股指屢創新高,但有關消費者的壞消息也層出不窮:

商場接連倒閉,消費者負債纍纍,收入增長停滯;

所有這些對未來的消費支出和經濟增長都是不祥之兆。

以上是人們普遍接受的說法,簡單明了,數據詳實,易於理解。

但我懷疑,這個說法也有錯誤的一面。

萬一這中間出現了其他新生事物呢?萬一很多因素作用在一起,締造出一個我們還不能一睹真容、但正置身其中的經濟巨變呢?

這麼說吧,我們對經濟、文化和技術變革方面的適應一直較慢。除年輕人以外,絕大部分普通人對於勢在必行的變化都適應得不好。我們越來越像是那只在溫水裡被加熱的青蛙。

雖然「革命」一詞有點爛大街,但用來形容現在變化的速度和規模還是貼切的。 對於發生在眼皮子底下的社會巨變,我們其實很難參透其深遠影響。

零售商在認識這些巨變時一直存在困難,能隨行就市做出反應的少之又少。或許,古老的經濟法則已不像從前那麼適用了。我們不妨換個思路,把以下五點作為「零售痛苦指數」的主要推動因素:

收入

過去幾十年,美國大部分地區國民收入持平。收入最高的10%的人群,薪資漲幅為1%,其中處於金字塔頂的0.1%的人群薪資漲幅最大。這一點在藝術、豪宅、不動產和汽車收藏等市場上均有所體現。而收入最高的那0.1%的人群並不愛逛商場。

由於收入遲遲未見增長,普通消費者也變得越來越精打細算。他們對價格十分敏感,知道哪裡可以淘到便宜貨,也知道如何鑽店鋪打折的空子。即使是在通常讓人忘乎所以的聖誕購物季,美國消費者也不會不顧價格瘋狂血拚了。

通脹、通縮、新分類

價格的變化並非是「一刀切」。一方面,房地產、教育和醫療價格瘋狂上漲,漲價原因又各有不同。另一方面,服裝、電子產品、特別是技術類消費品的價格卻不斷走低。

對於10年前或20年前的家庭來說,他們的預算里並沒有像智能手機、流媒體網站Netflix、平板電腦、數據服務、亞馬遜Prime會員、網站託管、衛星廣播、音樂訂閱等新產品和服務。就連商業電子郵件服務的問世也不過才20年。

這些新增開支和原地踏步的收入讓家庭預算的壓力陡增。

時間

我們總是很容易低估人們當下面臨的時間壓力。這個壓力來自電子郵件、即時訊息、企業通訊工具Slack等,所有這些都通過手機對我們實行24小時的狂轟濫炸。我們根本沒法走出工作模式。

任何一種省時服務都會帶來潛在的巨大影響。如果你時間有限,不想開車一圈圈繞著商場找停車位,那你總能找到別的辦法,無論是提供食品送貨上門服務的Peapod,還是亞馬遜Prime的兩天送達服務,都是不錯的選擇。

心理

雖然金融危機無疑給消費者留下了創傷後花錢障礙,但我想強調的是另外一點:東西。美國人以前什麼東西都愛買,但我們現在似乎跨越了那個階段。

當然,我們仍喜歡超大的房子,超快的車子,但不再強迫症似的往房子和車子里塞滿各種各樣的垃圾商品。也許數字化是背後的原因之一。

我們似乎不再需要實體圖書館,也不需要往書架上擺滿CD和唱片,手裡捧個Kindle或訂閱在線音樂就能替代滿坑滿谷的書籍和音樂光碟。

但其實還不止這些:人們正努力擺脫物質享受的束縛,轉而追求「人生體驗」。度假、家庭聚會和郊遊成了美國人的「新寵」。

科技

你當然可以把零售業的所有問題都歸罪於亞馬遜,只是這樣做未免太容易了。毫無疑問,技術進步讓零售商的生意越來越難做。消費者通過比價工具可以更好地貨比三家。「買前驗貨」(消費者先逛實體店而後在網上購買)如今大行其道。價格沒有競爭力的主流零售商要倒霉了。

就連「計劃性報廢」策略也變得過時了。現代製造工藝生產出的產品不僅更好用、更耐久、缺陷更少,就連價格也連年下滑。

上面羅列的五個因素都會導致美國零售業規模縮水。但變化的遠不止零售商的總建築面積和零售額。

真正重要的是,美國社會的商品消費方式正在發生根本性轉變,而轉變速度對普通人來說慢得難以看清它的真面目,對零售商來說又快得有點應接不暇。

(本文內容不代表彭博編輯委員會、彭博有限合夥企業、《商業周刊/中文版》及其所有者的觀點。)

編輯:周玟萱、格根坦娜

翻譯:丁虹

立即獲得關於TA的更多信息!

優客工場丨印度改革丨知識付費丨寶萊塢電影

日本用工荒丨專訪雷軍丨千禧一代丨瘋狂音樂節

......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商業周刊/中文版 的精彩文章:

中國科技巨頭打響全球市場爭奪戰,東南亞地區何以成為首個「必爭之地」?
再見,卡蘭尼克——其實是我們所有人創造了Uber這個「怪物」
花旗銀行:三張圖顯示「特朗普交易」可能會捲土重來
打造「未來科技孵化器」:深圳強勢崛起,香港欲與其強強聯合
揭開比特幣的神秘面紗,從這六個問題開始

TAG:商業周刊/中文版 |

您可能感興趣

被大潤發接管的歐尚,有望不再拖高鑫零售的後腿?
無人零售是不是一門好生意?
新零售十大關鍵詞,新高橋竟然佔了一大半!
不悟透這一點,實體零售的轉型可能都是扯淡!
這是美國最成功的購物中心之一,看看它如何避免遭遇零售災難?
慌了!這些「不差錢」的大佬也入局新零售了!
做零售,千萬不要讓眼界毀了你的生意!
永輝股價狂跌,新零售是阿里給行業挖的大坑?
美國零售巨頭玖熙尋求破產保護,它不是第一個也不是最後一個
是什麼讓馬雲催生了「新零售」這個瘋狂的念頭
什麼是新零售?這應該是最簡單易懂的解釋了
新零售的投資創新三大趨勢,誰才是資本的寵兒?
無人零售:一塊不夠甜的蛋糕
關於「新零售」的透徹解讀,看這一篇就足夠
新零售喊得響,但光會「數數」可不行
新零售重構生意模式,這個費品大玩家的新零售升級打法值得一看!
你想了解的關於新零售的一切,都在這裡了
噹噹終於要易主了,新零售或許是一個機會
在美國,老乾媽賣多少錢一瓶?看到超市的零售價,令留學生氣憤
一次度假,讓然哥對「泛零售市場競爭態勢」徹底震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