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好的教育改變階層,更好的教育超越階層

好的教育改變階層,更好的教育超越階層



生活分階層,生命無貴賤,不管處於哪個階層,我都祝願天下的孩子們能做一個愛自己、愛別人、真實善良的人!


作者:蘭蘭媽


來源:美式學習零距離(ID:meishixuexi)

全文3865字,讀完大約5分鐘






這幾天朋友圈裡非常多討論「高考」的文章,有的說「高考是寒門子弟改變命運的唯一機會」,有的說「高考是最後一次不看臉的競爭」,也有的說「高考無用,消耗孩子的青春」等等。


很多人問我,改變階層的話,教育在美國的作用是更大還是更小?與中國相比,美國的階層是不是更難突破?對於有夢想的人來說,在美國能更好地追夢么?對於這些問題,我想先來介紹下美國的階層和教育。







階層不同,教育的內容與目的完全不同




在去美國之前,我看過一篇論文,題目是《社會階層與隱含教案》。是一位教育研究者寫的,名叫Jean Anyon。在20世紀70年代末,通過全程跟班考察了不同階層的幾個小學的四年級和五年級教學情況,然後在1980年發表了這篇經典論文,在美國社會引起了很大反響。文中的觀點今天來看依然不過時。


Anyon說,哪怕是在四、五年級這個階段,不同階層的學生事實上就已經在為他們將來要從事的不同階層的工作做準備了。用中國老話來說就是「龍生龍,風生風,老鼠的兒子會打洞」。





Jean Anyon



概括來講,底層孩子接受的教育是為了讓他們以後能得到一個飯碗,所以重視規則、技術與服從。中層的孩子接受的是我們常說的「素質教育」,主要是培養孩子獨立思考、溝通與表達、社會交往與組織管理。精英階層的教育是由私立學校來承擔的,培養孩子的審美、決策、領導能力。



有個人用了一個比喻,我覺得更好理解了,這個人叫萬維鋼,是個旅美作家,他總結說:


「底層家庭對教育的期待是培養工具、以找工作為目的;中層家庭對教育的期待是培養工藝品,以提升個人價值為目的;上層家庭對教育的期待是培養主人翁,以欣賞、選擇和改變周圍世界為目的。」






我在美國這些年接觸到各個階層的人,確實能感受到階層之間的鴻溝:社會底層的人關注眼前的活計與下個月的賬單,閑暇時用簡單的娛樂打發時光。中層的人總是有種「讓自己更優秀」的動力,工作和閑暇都喜歡做些能「提升自己」的事。上層的人往往氣定神閑,關注的也是更大的圖景。



階層之間的區別,不只是錢與地位,更多的是思維方式、認知結構、個人氣質、世界格局上的天差地別。

這是從小接受的教育跟生活圈子決定的。






階層固化又如何?


概率小不是停止努力的理由




國內很多人在說「階層上升通道關閉」,「寒門難出貴子」,「中國已經階級固化」……也許是因為「倖存者偏差」,

我對於這件事一直抱著相對樂觀的態度。



我和機器人先生(我老公)的經歷就是這樣,我們都來自中國的普通家庭,通過自己的努力考進美國名校。了解我的朋友都知道我的「奮鬥史」,我是在孕期完成斯坦福大學的研究生學業的,懷孕九個月的時候我還要擠進狹小的課桌里考試,忍著各種不適。



這個確實比較辛苦,也是大部分人不想經歷的,但是我覺得這點苦跟後來的收穫比起來真的不算什麼。名校背景的確給我一些光環,可以跟更優秀的人為伍,做很多有意義的事。



階層固化,也許美國比中國更明顯。而且作為華人,在美國還存在「天花板」效應。華人在美國做到一定程度很難再往上爬,這個與文化、語言、歷史等原因都有關。





但是隨著中國的不斷強大,對於我們這些生活在海外的華人來說,確實能夠感到祖國強大之後給我們帶來的底氣。




我和機器人先生在美國有著各式各樣的朋友,其中不乏許多精英階層。他們對中國有著濃厚的興趣,而且也越來越意識到中國作為全世界第二大經濟實體所在國際舞台上所起到的舉足輕重的作業。




他們中的很多人也曾多次到過中國,並且美國精英階層的孩子也越來越鼓勵自己的孩子學習中文,了解中國文化。因為他們知道,未來他們的孩子也一定會和來自中國的優秀的孩子一起在國際舞台上競爭。




而我和機器人先生對自己的認知至始自終都是一個生活在美國的中國人,我們認可自己的文化與價值觀。所以我接受這個現實,但不被現實限制住。我依然很努力,很拼搏。

因為我相信,

低概率從來都不是不努力的理由。



全球複雜網路研究權威、美國物理學會院士巴拉巴西在《爆發》一書中提到了這樣一個觀點:人類行為的93%是可以預測的,而剩下的那7%無法預測的人則改變了世界。




我很喜歡這個說法,但是很多人還沒開始做事,就先把成功的可能性排除掉了。概率小怎麼了?概率小就不去爭取了?就直接認命了?



就算只有1%的可能性,為什麼不去爭取成為這1%呢?





艾伯特-拉斯洛·巴拉巴西




前幾年,國內一個親戚的女兒要考國際金融理財師(CFP),就找我諮詢一些事情。最後她有些擔心地說:不知道花這麼多精力值不值得啊,我看網上說這個證書的通過率很低的。好多人都只能當「分母」。



「分母?什麼意思?」我第一次聽到這個比喻。



她說,「好多人去考但是根本不可能通過,所以到頭來只是充當了通過率的分母而已。」



這個解釋把我都逗樂了,我鼓勵她說,「這些分母里,有好多人是報名之後就不再準備的,有些是複習到一半放棄的,有些是最後不去考試的,還有考場上發揮失常的。放棄的人比堅持到底的人多好幾倍。所以只要你做到認真備考、不放棄,你的勝率就遠在很多人之上了。」




後來,我收到了她的好消息,她說果然在備考的過程中不斷聽到身邊有放棄的人,當時她就鼓勵自己,多堅持一天就會勝過幾個人。



所以,概率很小,但她讓自己成為了其中之一。



我想說的是,任何社會都存在階層,中國是這樣,美國也是一樣。知識可以改變命運,在中國高考的確相對公平,可以改變不少農村孩子的命運,這個無可厚非。美國也有許多通過努力躋身精英階層的中產、甚至底層的人。



世界上永遠存在這樣一類人,能夠超越自己的家庭、血緣、環境,能夠掙脫時代對他們的束縛,讓世界另眼相看。





階層提升,是為了更大的夢想




美國著名的黑人主持人奧普拉是我很敬佩的一個女人,我覺得她是美國夢的勵志典型。 前年,我讀了她的自傳《我堅信》,這本書現在還在書櫃里,我不時會翻看。



奧普拉是私生子,一出生父母就分開了,母親把她扔給外祖母照顧。9歲的時候被堂兄強姦,之後奧普拉就和街上的混混們酗酒吸毒,跟男孩子廝混。後來母親把她送到父親那裡,生活才開始有了轉折。



奧普拉住進父親家後,繼母命令她每周背誦20個單詞,父親給她制定了教育大綱,還要讀很多書,每周寫讀書報告。積累了大量知識的她,有一次參加演講比賽,從1萬人中脫穎而出,贏得了1000美元的獎學金。



讀高中時,奧普拉成為了電台的女主播,她的節目很快成為當地收聽率最高的節目。後來她主持的《奧普拉脫口秀》長期佔據美國電視談話節目的頭把交椅。






從酗酒、吸毒、未婚先孕的問題少女,到世界上最有名的脫口秀主持人、媒體大亨、億萬富翁,

奧普拉憑藉努力和才華改變了出身與階層,成為了命運的主宰者。




階級固化並不是不努力的理由。而且,那些通過自己努力進入了更高階層的人,所追求的也一定不止社會身份、生活條件這麼簡單。



奧普拉成為美國第一位黑人億萬富翁後熱心公益,

她希望自己的力量可以幫助到更多的人。1991年,她提議了「全國兒童保護法」,兩年後,美國總統簽署了這項法案,之後有人稱這部法案為「奧普拉法案」。




奧普拉與美國前總統奧巴馬夫婦




所以,階層提升不容易,如果沒有更大的夢想支撐,人們很容易就會向現實妥協。

而那些拼盡了全力的人,你會看到,支撐他的不是對財富和地位的嚮往,而是更大的信念和願景,改變社會,讓這個世界更美好。



有一次朋友聚會,聊天的間隙我打了幾個哈欠。朋友問我是不是沒休息好,我就說了那陣子在忙的事。她說:蘭蘭,我們都知道你拼,現在家庭幸福、孩子乖巧、新書也出了,要不要歇歇啊。



我想了想,我這麼拼還真不是被形勢所逼,也不是為了換取什麼。工作我喜歡,照顧孩子給我成就感,公號更是熱衷的事情,放掉哪個我都不甘心。趁著腦力和體力都能跟上,還能拼的年齡當然不要鬆懈了。



勤奮的父母不會有懶散的孩子。

我和老公的拼,能言傳身教影響他們,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一直在為自己的夢想努力。這對孩子是比說教更有用的。





生活分階層 生命無貴賤




寫到這裡,我想起一個故事。



有一年聖誕節,我帶大兒子凱凱去商場買東西,出來的時候兒子凱凱看到了街邊坐著的流浪漢。這個人頭髮和鬍子都亂蓬蓬的,蜷縮在一個避風的牆角,面前放著一個鐵盒,裡面有幾個硬幣與零錢。兒子怔怔地看著他,我覺得有些不禮貌,就握著他的手想帶他快步走過。



這時,凱凱抬起頭問我:媽媽,為什麼這個叔叔這麼可憐?







我還在想怎麼回答,兒子自言自語到:「我想……他一定有自己的故事吧。」 然後他轉過頭來問我,「我可以把我的食物分享給他嗎?」 我點點頭,從紙袋裡掏出一盒巧克力棒餅乾遞給他,兒子慢慢走過去放在了流浪漢的紙盒旁邊。流浪漢喃喃地說:「謝謝,謝謝……聖誕快樂。God Bless You!(神會保佑你的!)」



回家的路上,凱凱和我在車裡嬉笑閑聊,彷彿已經忘了剛才的事,但是我心裡卻異常溫暖。我好感恩這我的孩子長成了善良溫柔的樣子。作為父母,我希望孩子能有上進心和勇氣去實現自己的理想,同時,也希望他們對人類命運的無常與無奈保留一份理解和善意。







好的教育改變階層,更好的教育讓人超越階層,看到比優秀、財富、受人尊敬更重要的東西。




階層已是事實,能夠不斷向前,做出改變,成為榜樣和英雄當然最好。如果不能,接收生活的設定也未必不是一種活法。畢竟,作為父母這麼拼搏,到頭來無非是想給孩子多一些選擇生活方式的權力。他們有他們的人生,父母能做的就是永遠做他們的堅強後盾。



也許社會現實需要孩子像一個工具一樣去競爭、去奮鬥。但是父母一定要讓孩子們知道,自己作為一個人是何其珍貴。培養孩子的審美、自我感,獨立而有尊嚴。



生活分階層,生命無貴賤,不管處於哪個階層,我都祝願天下的孩子們能做一個愛自己、愛別人、真實善良的人!






  • 作者簡介:蘭蘭媽,育兒暢銷書《素養決定孩子的格局》作者。美國斯坦福大學、中國傳媒大學雙料碩士。《中國教育報》"國際教育版" 首位特約撰稿人,同時為多家教育媒體特約撰稿。原創公號「美式學習零距離"(ID: meishixuexi)。



評論功能已開通!


點擊文末「寫留言」,即可參與評論



版權歸作者所有

,華哥編輯】


歡迎添加華哥微信(zglgag168)


歡迎分享



點擊下面標題,可查看更多文章


中國的爸爸媽媽,不要錯得太離譜!


你們羨慕的美國教育,到底是美國哪個階層的教育?



長按二維碼 關注看更多



?

回復關鍵詞【

967

】,送你一篇特別推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世界華人周刊 的精彩文章:

她18歲失去了聽力,卻出專輯,贏比賽,唱出了天籟之音
剛剛與中國建交的巴拿馬,當初是如何在美國的控制下獨立的?
被中國人神化的德國製造
中國古代最大的「作秀工程」:累死3000人,沒搬動一塊石頭
棒棒噠!這位中國姑娘的畢業演講驚艷了美國

TAG:世界華人周刊 |

您可能感興趣

如果教育不能改變階層,還要做教育嗎?
教育真的可以改變命運和階層嗎?
分階層的美國教育
階層未必固化,但教育能改變命運嗎?(下)
一個極其真實的故事,道出階層差距和教育焦慮的本質
看待教育的方式,暴露了你的社會階層
讀博,改變階層性價比最高的方法
比社會階層固化更可怕的,是城市之間的「階層固化」!
美國教育真相:階層之分比你想的更明顯
德國自然教育的啟示:給孩子的教育不分階層,父母有心就能做到
機器人時代的社會階層固化越來越嚴重
不同階層的家庭,對待教育的想法天差地別!
加密貨幣與階層穿越:幣圈的「造新詞」行為,或階層穿越的一種技巧
比階層固化更可怕的:寒門養嬌子
階層化的圈層,不必去迎合那些不靠譜的人
實拍不同階層的早餐:生活品質差很大!
你的身體,才是你的階層
全世界年輕人越來越窮的背後:階層的固化
【她 · 教育】陪讀父母之對加拿大社會階層的一些探討
制度 創新 階層固化的對立與統一